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

而就在尼古拉二世犹豫不决的时候,英法两国给了沙皇沉重的一击,两国联合向俄国发出了警告,不要和华东**发生直接发生冲突,同时一但俄国和华东**发生战争,两国将拒绝履同盟协议,并停止对俄国的资金援助。沙皇心里自然是十分恼火,但在这个时候也无可奈何,毕竟现在俄国需要英法两国的资金援助。

有了英法两国的背书,有些头脑清醒的俄国大臣们也都纷纷向沙皇进言,不要轻易和华东**进行战争,国防委员会主席、王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陆军大臣苏霍姆利诺夫连袂向尼古拉二世发出了警告,在这个时候和华东**进行战争,俄国根本没有胜算;而首相兼内务大臣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甚致以辞职相威胁。

面对这么多大臣的反对,尼古拉二世也终于冷静了下来,王叔和陆军大臣到还不算什么,俄国的将军有的是,但斯托雷平要是辞了职,那可就麻烦大了。原来维特签定了【哈尔滨条约】回国之后,便辞去了职位,从此退出了政坛,而接替維特的就是斯托雷平,沙皇对他是寄于了厚望的,希望他能主导俄国的经济改革,让俄国摆脱现在的经济困境。

不过斯托雷平上任之后,并没有立刻着手进行经济改革,而是以莫须有罪名指控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策划叛国,逮捕了社会民主工党的65名杜马代表,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并强行解散第二届俄国国家杜马,重新举行国家杜马的选举。

国家杜马也就是俄国的议会,是1905年发生流血的星期天惨案之后,俄国**对要求变革的社会进步人士所做的妥协的产物。到1907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国家杜马的选举,大量社会活动家,进步人士党派通过选举进入国家杜马,并以国家杜马为平台,要求俄国取消沙皇专制,进行宪制改革等,并鼓动其他杜马成员,以反对**的决策为手段,胁迫**接受这些要求。

但举行国家杜马的选举只是尼古拉二世为了应对危机、缓和矛盾时的权宜之计,但尼古拉二世当然不愿放弃手里的权力,进行宪制改革,而且在远东战争结束之后,俄国得到了英法的资金援助,国内的局势也趋向缓和,危机也下降了许多,因此沙皇和国家杜马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激化起来,而斯托雷平对付国家杜马的强硬手段,自然是正合沙皇的心意。

在第三届国家杜马的选举中,斯托雷平提高了权贵阶层的选票权重,减低平民阶层的有效票数及价值,因此大量拥护沙皇统治的贵族被选为杜马,从而使国家杜马倾向于与**的合作,取消沙皇专制,进行宪制改革的要求也渐渐平息下来。随后斯托雷平这才开始着手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由于斯托雷平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的强硬手段,得到了沙皇的充份信任,加上有英法的资金援助,因此改革也进行的颇为顺利,初步己取得了一些良好效果。

但这个时候如果斯托雷平去职,那么俄国的改革也必将半途而废。尼古拉二世的才智虽然平庸,但毕竟不是完全的糊涂之辈,何况在欧洲各国发生了多次社会革命,数位君主人头落地,也给了他足够的警示,虽然现在俄国的局势是稳定了下来,但隐患仍在,这次虽然是躲过去了,但下一次矛盾再激化,结果如何就难说了,因此不进行改革是不行的。

但改革也不能乱改,更不能什么都改,沙皇的权力,罗曼采夫王朝的统治是不能动摇的,而现在的俄圄除了斯托雷平之外,还真肘没有人能够主导俄国的改革。因此斯托雷平以辞职相威胁,尼古拉二世也能妥协,当然也是正好顺着这个台阶下。

于是尼古拉二世下令,再次向华东**重申,俄国没有,也不会支持蒙古,更不会干涉中国的事务,请华东**放心;又要求派驻蒙古的俄国军官,不得参与蒙古与华东**之间的战争,只能留在库伦,帮助蒙古训练军队、制定作战计划等等,但不得随军队出击,指挥蒙古军队战斗,以防在战场上被人民军抓住口实;然后再下令驻守远东的俄军,保持克制,严守疆境,不得越境,不得挑恤人民军,以免引发战争。

这几条措施发出之后,俄国上下也都松了一口气,总算是说服了沙皇,如果这样还不能避免战争,那就是华东**铁了心要战争,俄国也只能奋起应战了。

当然这几条措施下达之后,对蒙古库伦那边还要有个交待,可别让蒙古库伦灰了心不干了,因此俄国又派人专程面见哲布尊丹巴八世,表示俄国对蒙古的支持不变,而这些表态仅仅只是外交词令,请蒙古方面不必但心。

其实以哲布尊丹巴八世为首的蒙古高层到也没有在意,毕竟这些人中虽然也有些聪明人,但缺少世界视野,而且这数十年来俄国一直在向蒙古地区渗透,通过种种手段,拉陇蒙古的高层人员,并排斥异己,因此现在的蒙古高层普遍对蒙古都有好感,何况蒙古要独立建国,没有俄国的支持是不行,于是几乎都对俄国言听计从,基本没有人怀疑过俄国。

另外,现在蒙古高层人也都颇有些自信爆棚,首先是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蒙古贵族的支持,如卓索图盟的喀喇沁郡王贡桑诺尔布、哲里木盟郡王乌泰、土谢图汗部的札萨克和硕亲王杭达多尔济、车臣汗部札萨克郡王棍布苏伦、赛音诺颜部札萨克郡王车登索诺木、车臣汗部札萨克固山贝子多尔济车林等等,全部都向哲布尊丹巴八世表示了效忠和支持。

其实这些人中,有不少都并不支持****建国的,但华东**在其控制的蒙古地区内打击权贵头人,扶植普通牧民的行为,引起了这些王公贵族的恐慌,原本在这帮人看来,****也好,受清廷的统治也好,或者是俄国统治也好,他们的地位基本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蒙古的地域太大,要想管好蒙古地区,就必须依靠他们这些权贵阶层,数百年来都是这样,之所以没有支持****建国,到不是有什么民族大义,而是先不急于站边,观望清楚大势并持价待估罢了。

但华东**显然没有按照这个套路出牌,而是把桌子直接给揪翻了,然后推倒重来。这下这些王公贵族自然不能接受,因此在这个时候,这些人也就不再犹豫观望,而是都投靠到哲布尊丹巴八世的旗下。而这些人都是有钱有人,加入哲布尊丹巴八世旗下之后,自然是令库伦的实力大增。

而其次是清廷派驻外蒙的库伦办事大臣延祉、乌里雅苏台将军堃岫、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荣恩都代表清廷,表示了对库伦的支持。

蒙古虽然承认臣属于清廷,但仍然保持着很强的独立性,由其是外蒙地区,由于存在着哲布尊丹巴这样一个掌握着外蒙实权的精神领袖,清廷自然也不会对外蒙完全放心,因此清廷建立之后,先后在外蒙地区设置库伦办事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这三个官职, 全权负责管理蒙古的事务,同时也是监管蒙古高层及权贵势力。

由于近年来蒙古的独立情绪日重,因此三大臣和蒙古高层的矛盾也日益深化,但这一次三大臣全部都支持哲布尊丹巴八世,而且还是代表了清廷的态度,这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在清廷看来,在这个时候,只要是和华东**做对的势力,就要全力的支持,最好是让蒙古和华东**拼个两败俱伤,那怕是能够拖住华东**几年也是好的,而且清廷的支持可不是口头上的支持,还有物质,清廷一口气就拨调给蒙古2000支步枪和10万两白银。

而在俄国、清廷的支持下,库伦也较短时间内,便组建起一支人数达20000余人的军队,共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并任命达木丁**为中军统领,巴布扎布为左军统领、玛克萨尔扎布为右军统领、海山为前军统领、陶克陶胡后军统领,每支军队各约4000余人,哲布尊丹巴八世又亲白任命中军统领达木丁**为全军指挥官。一时之间蒙古大军也算是兵强马壮,因此蒙古高层也对此战充满了信心。

曾和人民军交过手的陶克陶胡,虽然也深知人民军的强大战斗力,但现在蒙古大军的兵力远在当初自已所指挥的军队之上,而且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加上这次作战,不是像自已那次是在蒙古与锦州交界的边缘地区,而是在蒙古草原的内部作战,蒙古军队熟悉地理环境, 同时俄国军官又为蒙古军队制定了不与人民军正面交战,而是利用蒙古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突击、袭扰人民军的补济线的战术,因此陶克陶胡也觉得这一次蒙古军队确实和人民军是有一战之力。

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五七五章 谈判(三)第三七五章 对马海战(二)第二六二章 反扑(二)第八十五章 造舰竞标(二)第一四一章 震动(下)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五十三章 舰队汇合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八)第六四一章 日本本土作战(一)第二零五章 惩罚行动(下)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一九二章 登陆爪哇(四)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六一六章 皇帝与太后(下)第二四七章 天诛(四)第一九四章 访问英法(五)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应(六)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五三七章 袁世凯复出(上)第六百章 联合远东远征军(下)第一九九 中标者第一五零章 徳国之行(七)第一九四章 访问英法(五)第二九四章 开荒(二)第四八九章 登陆作战(十)第四八一章 统一商界(三)第一五三章 徳国之行(十)第四十一章 胜利第八十三章 灾民(三)第五二七章 攻占哈尔滨(一)第一三七章 渤海海战(六)第二九二章 情报机构(下)第四零三章 全面开战(十二)第六七五章 大获全胜(六)第二三一章 总结(上)第三七九章 对马海战(六)第一八零章 开平煤矿第四四一章 辽阳之战(三)第二一四章 爪哇之战(四)第四十四章 导弹与炮弹第一三九章 合肥见闻(三)第五七三章 预备会议(八)第二九零章 仲裁结果第五三八章 袁世凯复出(下)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应(一)第一二四章 学校(三)第三三一章 海归(二)第四五四章 新闻发布(三)第二八三章 会谈(上)第六十一章 德国使团(一)第一四六章 北仓之战(五)第一五一章 新农村建设(二)第七十八章 陆军编制(二)第七一六章 上海谈判(三)第五三二章 新机构第四四三章 进京(十)第三八三章 足球比赛(四)第十三章 接管济南(六)第七三一章 决策(五)第二零六章 舰队出发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争(中)第一九四章 巴达维亚(二)第三二六章 海参崴(九)第二三三章 作战计划(一)第二七零章 根据地(十二)第一六九章 备战计划第一六四章 庆贺大会(二)第二二八章 近乡情怯第三四六章 欧洲危机(三)第四十七章 登陆作战(上)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第二七零章 根据地(十二)第一六一章 对日谈判(六)第二四九章 鉴定图纸第四七二章 山海关之战(一)第二二零章 谈判(二)第七二二章 归国(二)第三九五章 谈判(三)第二八九章 年终会议(五)第九十二章 天津战役(五)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四九六章 发展大计(上)第二零一章 作战计划第六二四章 登陆日本(六)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四九六章 袭取海参崴(五)第四五七章 山海关(三)第五八三章 青岛密约(三)第五十九章 远东战争结束(中)第五章 上岸第四二三章 停战期(四)第一六五章 庆贺大会(三)第一八三 商务招标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五)第二一四章 奇袭库伦(八)第二二五章 舞会(下)第五十九章 远东战争结束(中)
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五七五章 谈判(三)第三七五章 对马海战(二)第二六二章 反扑(二)第八十五章 造舰竞标(二)第一四一章 震动(下)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五十三章 舰队汇合第二零二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八)第六四一章 日本本土作战(一)第二零五章 惩罚行动(下)第四九零章 激烈博弈(四)第一九二章 登陆爪哇(四)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六一六章 皇帝与太后(下)第二四七章 天诛(四)第一九四章 访问英法(五)第二三二章 各方反应(六)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五三七章 袁世凯复出(上)第六百章 联合远东远征军(下)第一九九 中标者第一五零章 徳国之行(七)第一九四章 访问英法(五)第二九四章 开荒(二)第四八九章 登陆作战(十)第四八一章 统一商界(三)第一五三章 徳国之行(十)第四十一章 胜利第八十三章 灾民(三)第五二七章 攻占哈尔滨(一)第一三七章 渤海海战(六)第二九二章 情报机构(下)第四零三章 全面开战(十二)第六七五章 大获全胜(六)第二三一章 总结(上)第三七九章 对马海战(六)第一八零章 开平煤矿第四四一章 辽阳之战(三)第二一四章 爪哇之战(四)第四十四章 导弹与炮弹第一三九章 合肥见闻(三)第五七三章 预备会议(八)第二九零章 仲裁结果第五三八章 袁世凯复出(下)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应(一)第一二四章 学校(三)第三三一章 海归(二)第四五四章 新闻发布(三)第二八三章 会谈(上)第六十一章 德国使团(一)第一四六章 北仓之战(五)第一五一章 新农村建设(二)第七十八章 陆军编制(二)第七一六章 上海谈判(三)第五三二章 新机构第四四三章 进京(十)第三八三章 足球比赛(四)第十三章 接管济南(六)第七三一章 决策(五)第二零六章 舰队出发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争(中)第一九四章 巴达维亚(二)第三二六章 海参崴(九)第二三三章 作战计划(一)第二七零章 根据地(十二)第一六九章 备战计划第一六四章 庆贺大会(二)第二二八章 近乡情怯第三四六章 欧洲危机(三)第四十七章 登陆作战(上)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第二七零章 根据地(十二)第一六一章 对日谈判(六)第二四九章 鉴定图纸第四七二章 山海关之战(一)第二二零章 谈判(二)第七二二章 归国(二)第三九五章 谈判(三)第二八九章 年终会议(五)第九十二章 天津战役(五)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四九六章 发展大计(上)第二零一章 作战计划第六二四章 登陆日本(六)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四九六章 袭取海参崴(五)第四五七章 山海关(三)第五八三章 青岛密约(三)第五十九章 远东战争结束(中)第五章 上岸第四二三章 停战期(四)第一六五章 庆贺大会(三)第一八三 商务招标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五)第二一四章 奇袭库伦(八)第二二五章 舞会(下)第五十九章 远东战争结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