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南洋风起

第365章 南洋风起

“走过路过都来看一看啊!新鲜的水果啊!”

“蔬菜水果,干菜咸鱼,应有尽有咯,比皇店的还便宜……”

“花灯花灯,不要错过不要错过啊!”

上元佳节,欢庆的地方不止是大明本土,还有大明的海外行省。

中山府古晋县,此地位于中山府所处的婆罗洲西部,境内河渠纵横,绿水悠悠,装载椰子、水果的小船穿梭其中,是大明与渤泥国接连的一个重要海港县城。

今日是天启九年的正月十六,不同于平常的时候,古晋县由于下西洋徐霞客舰队的返回而变得热闹了许多。

海港上满是叫卖东西的商贩,皇店的人也不驱赶他们,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农民,只是闲暇之余才会来卖椰子,水果。

这些商品,并不能影响皇店在古晋的贸易地位。

“这椰子多少钱?”

“三文,大人……”

“这次回京之后,主事应该能够高升了。”

“在下至此地时,户不过一千二,口不过六千一,耕地十余万亩。”

不出意外,这本游记应该会在十三万字的时候结束,而徐霞客需要在回到京城述职的期间将它整理,并且询问朱由检是否能发表为小说。

眼下的他已经四十有二,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四十到六十岁之间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他却不甘心,因为他还有很多地方没去。

“这是自然,毕竟这次我们收获良多,虽然也花了朝廷不少银子,但总的来说肯定是赚的。”

“况且,眼下朝廷的大敌,依旧是漠北的北虏和奴儿干的建虏。”

不仅仅要下西洋,还要下东洋,下南洋,甚至让他们前往西域、河中(中亚)等地。

正是因为朝廷出力,皇店船只足够,福建、广东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大明才能保持每年近百万移民南下的频率。

各地的矿石,石头,土质,以及一些植物种子,还有他满满一墙的手稿和满桌未写完的纸张。

他们的齐王似乎在知道利未亚的农业难度后,便已经决定放弃在此地就藩了。

徐霞客看向窗外,望着窗外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些感慨,而这官员也点头道:

徐霞客回到自己的船室,他的船室不小,占地三十余平,足够容纳一队士卒居住。

“嗯?”周奇闻言看向徐霞客,又接着笑道:

因此,古晋县也是如此规划的。

爽快的服了十八文钱后,在椰子被商贩处理的时候,徐霞客打量着四周。

“船队什么时候能回到京城?”

“苦这群蛮夷,总比苦百姓要好。”

“何以见得?”徐霞客不解询问,因为他没有那么多官场和军事的眼光,而这官员也笑道:

“两年的时间,小西洋监察使司恐怕已经把天竺南部土邦打下分封,而锡兰府也应该迁移数十万百姓了。”

“我猜测,这休假时间大概不会超过两年。”

他走回书桌位置上坐下,整理了一下桌上的纸张,把已经写好的放在一起,装入一个写有《下西洋游记》的油纸袋中。

“主事别小看中山府,中山府虽然只有四十余万汉民,又缺少矿藏,但却产有大量胡椒。”

这个询问让徐霞客想了想,他仔细想想后才说道:

“若是要挖掘南部金矿,最安全的自然是走沿海航道,可若是最快的航道,又能短暂补给的,自然是走锡兰府的万岛县(马尔代夫),南下平岛(查戈斯群岛),然后走南部和东南,都能直接抵达仙劳冷祖岛(马达加斯加)。”

“这恐怕难说……”周奇摇了摇头:

“前几日我听闻朝廷从去岁腊月便派兵支援瀛洲的颜经略,虽说瀛洲矿产优渥,但这一打,恐怕没有个两三年是难以结束了。”

“不知眼下旧港有多少我大明百姓了?”

徐霞客有些不忍,而官员却道:“这是藩王的事情,与我等和朝廷却是无关了。”

然而,大明的军舰只有大明百姓可以做船工,像他这样的暹罗人自然是当不了船工的。

“这……没有朝廷和殿下的吩咐,轻易出兵,恐怕会引得朝臣弹劾,万岁不满……”周奇能做到知县,自然有自己的政治眼光。

天启九年,两省总在册分别是福建六百九十余万口人,广东四百二十七万口人,而田地分别是一千五百五十九万余亩,和九百二十四万亩。

“我来打工,我要当船工!”

宅院基本上是两进两出,足以容纳十余口人,占地半亩的院子,店铺则是坊市内临街的两侧。

“两千三百里?中山府有这么多水泥和生铁吗?”徐霞客有些惊讶。

“到了眼下,这些东西的产量翻了两倍不止。”

能迁移这么多人,虽说有朝廷出力的原因,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福建、广东两省许多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

倒是徐霞客皱着眉走过来,并对着少年说道:

“要开垦利未亚,所花费的成本太大了,恐怕要使用数以百万计的人,花费数十年,才能开垦出数千万亩良田……”

“岛上没有土人吗?”徐霞客好奇询问,周奇则是点头道:

眼下的古晋城,经过两年半的时间,城池布局和大明一些县城的布局差不多。

不过船室虽然不小,但里面堆得东西却太多了。

县城用到了水泥建筑的地方只有道路、港口,城墙,坊市围墙,至于建筑区基本没动。

对于他的不解,周奇则是笑着解释道:

“府衙下令,修建一条环中山府,包括苏禄、渤泥国的环海府道,近两千三百里长,规划十年。”

徐霞客询问,而这官员也回应道:

“你要做大明的船工?”

“这一千八百余万石,足够修建三千里省道,四千七百余里府道,或者八千里县道,一万五千里乡道。”

整理了古晋如何布局的思路后,周奇向中山府衙申请了三万囚犯,又利用中山府衙每年拨发的十万石水泥,三万斤生铁,修建起了眼下的古晋城。

周奇和徐霞客作揖行礼的时候,军舰的甲板上却走出一群人,三个明军带着一个身材瘦弱的少年人走下船梯,把他丢在了水泥地上。

不难想象,当地的土地兼并和环境恶劣已经到达了何种恐怖的程度。

“倘若国朝能岁产数万万石水泥和生铁,恐怕天下人都能踩上这水泥路了。”

“从黄都督登陆南州,探查出各大岛屿至今,两年时间里,这南州之地不过迁移二十四五万余人,大多都是囚犯,而当地被俘虏的土人数量亦不过二十余万。”

“朝廷对各地的截留政策不同,国朝在中原两京十七省基本是九成送往京城,一成截留。”

可即便如此,哪怕能达到后世产量的百分之一,大明每年也能兴修起数万里的省道、府道。

“周知县,这古晋看上去人丁繁茂啊。”

徐霞客和周奇被吵闹声吸引,不过由于县衙还有事情,加上这种事情也没少发生,因此周奇告罪一声后便离开了码头。

这本书他从出发开始就写,到眼下已经足足写了十二册,足足十二万三千多字。

徐霞客对于南州十分感兴趣,而见其好奇的周奇也乐于解释道:

“主事您说说,若是再过几年,这些东西的产量又能有几何?”

显然,他们都从朱由检的回信里看出了端倪。

憧憬许久,徐霞客回到了现实,询问着周奇,而周奇也不觉得这是什么秘密,笑着说道:

周奇摇头叹气,徐霞客军事上不太了解,因此没有插话,而是改变话锋道:

“今岁有了旧港的赋税,恐怕国帑能安安稳稳一年了。”

“这一万斤胡椒,便是五千两税银,加上其他的田赋,中山府的税赋折色之后,还是能有两万多两银子的。”

城内分为官吏坊,县衙坊,兵马坊,以及东市坊,西市坊等五坊。

只要皇帝不怕背负骂名,只要百姓愿意迁移,朝廷有钱粮,实际上移民实边也并不难。

“朝廷估计也知道,亲自治理天竺困难,才会进行分封。”

水泥修建平整的港口上,当徐霞客的声音响起,他正带着一名官员和四名护卫在买椰子。

“不过即便如此,中山府每年也能分得一八十余万石水泥,近百万斤生铁。”

东市坊和西市坊占据了城内三分之二面积,是百姓的生活区,而兵马坊是兵马司和驻扎拱卫营军队的军事重地。

“把他安排去补给船做个船工吧。”

“明日一别,不知道下次见面是什么时候,可惜事情紧急,殿下又飞鸽传书传召我速速进京,不然当与周知县痛饮三百杯。”

“按照殿下手书的意思,抵达天津后,所有九品以上官员都要进京述职,然后会给我等休假。”

这自然还不包括小西洋监察使司和南州的移民,如果加上这些地方,大概是迁移了三百九十万的程度。

在他的眼中,古晋是一个用水泥修葺的城池。

毕竟在这个时代的南洋之地,懂得官话的人很少,而能说的如此标准官话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那利未亚东部沿海瘴气、疫病繁多,若是殿下询问主事,主事以为要在哪里设立官厂?”

从天启四年十月到眼下天启九年正月,四年三个月的时间,大明迁移了三百七十万人南下旧港。

整个县城修建到了天启八年三月才算完工,随后九个月时间里,周奇统一了宅院,店铺的造型,由官府出力来修建。

“只因这矿产,水泥,大多都是在这三个府生产,故而分的要多一些。”

若是没有迁移政策,眼下的福建最少纸面近千万人,广东也最少六百万人。

周奇是燕山学府天启六年的第二批毕业学子,因此在他被派到古晋的时候,他立马就利用自己的土木知识,重新规划起了古晋县。

“放开我!”

当然,这本游记里,他隐匿了所有金银矿的位置,剔除了许多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寻找的资源记录。

如果能将它们各自再迁移三分之一的人口出来,那当地的百姓就可以过上很不错的日子了。

“但从去岁旧港开始交税起,诸如旧港、瀛洲,基本上县、府、省三级各自截留一成,发往朝廷七成。”

哪怕几经迁移,但眼下的福建,广东两省,依旧没有办法施展一人三亩地的政策,甚至连一人一亩地都很是艰难。

站在他旁边的官员,则是古晋县的知县,名叫周奇。

周奇爽朗一笑,而徐霞客感受着脚下的水泥路,抬头看了看水泥路的风景,也不由笑道:

“不出意外,这配额如果不涨的话,未来十年估计所有分配的水泥和生铁都要用于修建府道。”

“在下之所以坦然,是因为相信这水泥和生铁的产量会不断地提升。”

“谢谢大人!”闻言的少年人当即跪下叩首,而徐霞客也微微点头,对旁边的几名士兵开口道:

“据传迁移至今,岛上米麦依旧无法自给自足,虽开垦新地百万亩,但最少三年才能见到成效。”

“对了,在下虽然听闻南州广袤,但不知道眼下南州具体是什么情况,周知县可以说说吗?”

“这么快?殿下吩咐的吗?”周奇倒是还不知道小西洋那边已经打起来了,而徐霞客也替黄龙等人解释道:

“殿下的吩咐还没到,但十余万兵马人吃马嚼也不是办法,黄都督总归得为朝廷分忧,因此准备对南部的几个土邦下手。”

县衙坊主要是县衙和朝廷地方各部门的驻地,而官吏坊则是官吏的住宿区。

“也不知道这游记是否能发表。”

“只是要我说,北方之地荒芜,实际上不如开发交趾、旧港和南州,又或者对东吁用兵。”

在他叹气的时候,一人敲门笑着走进了船室内,看着徐霞客整理好的游记,他笑着询问,而徐霞客则是忧心忡忡道:

“牧之你来了啊……”

“也就是县里能留下两千多两银子的公款,而在这里也实际上花不了什么银子。”

“也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去第二次……”

“约三百七十万人了,不过据说从今年开始,迁移旧港的百姓数量,不能超过五十万人,多出来的则是迁移前往南州和小西洋监察使司。”

总的来说,他发挥了古晋县海港城市的优点,并且由于古晋县当时百废待兴,除了有夯土的城墙外,城内便只有可怜的一千多户汉人移民,六千多口人,以及不到十五万亩耕地。

“对了,为何不见囚犯劳改?”徐霞客很好奇,他来到古晋后并没有见到开垦田地的囚犯劳改。

随后他继续研墨动笔,将自己的一路经历写出来。

可即便如此,福建、广东两地在天启七年以来遭遇大旱后,还是有人不断逃荒。

“住在……住在法华寺旁边!”少年人自然听出了徐霞客话里的话,因此连忙说出了一个地址。

“只是这诸藩能不能在当地站稳脚跟,在下倒是有些怀疑。”

“殿下开明,又支持移民实边,自然会支持。”这官员自己找了一个地方坐下,并作揖恭喜道:

或许他们根本不敢想,他们所希望的数万万石,也不过就是后世百分之一的产量罢了,更想不到数万万斤的生铁,连后世钢铁产量的千分之一都无法达到。

他的分析实际上没有错,而徐霞客闻言只能叹气道:

“相隔万里,若是等朝廷的来信,恐怕大半年的时间都要荒废。”

“这倒是……”周奇身处旧港,感慨良多。

比如洪武年间就一口气迁移百万百姓入云南,而且走的还是陆路,前后花费的时间也不过八年。

“你这官话倒是说的不错。”徐霞客听着少年人比较标准的大明江淮官话,不由点头。

周奇解释着说道:“旧港的水泥、生铁、金银铜矿都和中原两京十七省匹敌,尤其是水泥产量,今岁高达一千八百余万石。”

“南州确实广袤,要前往此地,必须先前往东山府,然后从东山府南部的扶南县乘船渡海五日,才能抵达南州北部的北海县。”

“人口稀少,南州发展自然缓慢,眼下不过占据北部自东南沿海地区,授县七处,集镇上百罢了。”

比如海上的南州,以及欧洲,还有大明东边的北亚墨利加和南亚墨利加,甚至是西域,云贵等地,他都想要一一探究。

这官员说的还算内敛了,实际上就单单徐霞客他们寻觅到的几个金矿,就足以让朱由检和朱由校支持他们再下西洋。

周奇这话说的很乐观,而徐霞客也好奇道:“这样不就无法用水泥来发展民生了吗?周知县为何还如此坦然?”

不过面对他的惊讶,周奇边走边说道:

这不是说福建和广东有多少士绅豪强,而是当地的人口着实太多。

这少年虽然被丢在地上,但也不觉得疼,而是立马起来说自己要做船工。

两丈高的水泥城墙由生铁和砂石、水泥构成,下宽两丈,上宽一丈八尺,周长六里。

“你小子想要干嘛?这船是你能上的吗?”

在全世界殖民浪潮里,大明不会和欧洲人一样饮鸩止渴的消费殖民地,而是会直接占领该地,传播王化,授予文明。

这仅仅是纸面,真正还有多少隐户,这让人不得而知。

“不过南州虽然广袤,但适合居住的地方,只有东南部和西南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

“百姓每岁出产贩卖给皇店的胡椒,几近十万斤。”

看着整理好的游记,徐霞客感慨良多。

“倒是忘记主事不是燕山学府的人了。”

“亦是如此觉得。”周奇带着一丝笑意回礼。

“来六个吧。”

“旧港七府之地,各种资源分为十份,南海、中山、三山、东山府各一份,吕宋府、旧港府、巨港府各两份。”

两人停下脚步,相互作揖道:

眼下旧港的移民,基本都是从福建,广东迁移而来,仅仅福建一省,便迁移二百余万人,广东百余万人,其余各省不到百万人。

“主事……”三名明军见来人是徐霞客,当即行礼,而少年人也知道来了一个大人物,因此说道:

“我有亲戚在京城,我要去京城但是没有盘缠,所以想做船工,打工去京城投靠亲戚。”

徐霞客闻言微微颌首,却又道:

“你那亲戚居住在京城何处?”徐霞客开口询问,显然想帮帮这少年人。

“是啊!这也是在下所愿。”周奇心生神往,双目之中似乎看到了十几年后大明鼎盛的场景。

“历时两年半,幸得朝廷迁移百姓得力,眼下古晋已经户有三千四,口有一万七千有余了,耕地三十五万亩了”

周奇的话,基本将南州的情况讲了一个通透,徐霞客闻言也忍不住点头,但紧接着联想到小西洋监察使司那边的事情,又开口说道:

“小西洋监察使司那边,估计已经打起来了,恐怕朝廷会加大对锡兰府的移民实边力度,然后准备分封诸藩了。”

“自然是有的,只是比起它的广袤,上面的土人数量太过稀少。”

“殿下和万岁应该有自己的考量。”徐霞客回应着,而二人也走到了徐霞客舰队停靠的地方。

“中山府一府十八县,每县只有十万石的配额。”

不出意外,未来十年时间里,他们依旧还是移民的主力。

一旦齐王不在这里就藩,那这里无疑就是朝廷那未分封藩王的就藩地。

看上去似乎可以做到一人两亩,但实际上即便朱由检剪除了卫所豪强,当地只有人口百分之五的士绅依旧占据近四成的耕地。

拿到了椰子,徐霞客用竹管吸饮,询问旁边的周奇,而周奇也笑道:

“这种时候,朝廷必然不会放弃开采利未亚金矿,不出意外的话,朝廷会派出我们作为向导,带领大军前往利未亚南部。”

“你这小体格能当什么船工,要不是看伱是暹罗人,我早把你丢下海喂鱼了。”

“不过最好的还是在利未亚东部沿海建立集镇和补给点,一步步南下。”

“两年前在下到旧港时,旧港水泥总产不过七百余万石,生铁产出不过五百余万斤。”

“明日出发的话,十二日后抵达吕宋府,三十日后抵达琉球府,二月下旬抵达浙江,应该三月下旬抵达天津。”

“主事整理好了?”

即便是中山府,发一次奏疏前往京城,都需要走一个半月,来回便是三个月,更别提距离中山府万里之外的小西洋了。

“建立自然要建立,但不是朝廷建立……”这官员笑着摇了摇头,而徐霞客也微微颌首。

“仙劳冷祖大岛可以耕种,可以开垦,若是拿下这里,再控制利未亚南部,开采金矿,那就容易多了。”

“高升我倒不希望,只是希望朝廷能再派我下一次西洋,最好能到达欧罗巴洲。”

“是……”三人无奈,只能应下,而徐霞客也走向了主舰的船梯,徒留少年人一人看着他的背影,默默感激。

朱由检早就重新颁布过道路的标准,像古晋这样的县城,两条主干道宽度十丈,坊市内的辅干道宽六丈,住宅区的巷子,也必须宽四丈。

“虽说老夫也想帮你,但你的身份确实不可以上大明的军舰,不过补给船你还是可以上的。”

“旧港收税一成,这十万斤胡椒,府衙便能收一万斤,而这胡椒价格虽然在朝廷打下旧港后有所下跌,但依旧有五百文一斤的价格。”

“这倒也是……”徐霞客宽了宽心,随后对官员道:

“进京的事情我不懂,就拜托牧之你了。”

“主事请放心……”这官员笑着作揖应下,而徐霞客说了一些心事后,脸上也挂上了笑容。

二人对视一眼,便拿出了棋盘和围棋,准备对弈几场,而被送往补给船的那名暹罗少年郎也在此刻摸了摸怀里,眺望大海,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晚上十一点还有一更

(本章完)

第294章 扫北大捷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474章 兄弟见面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146章 辽事落幕第25章 古代社会福利机构第167章 齐王监国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238章 罢黜百官第74章 百事艰难第48章 狂揽人才第316章 内圣外王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566章 故人再见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场第598章 纸币金本位第516章 拔高标准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423章 英勇的贱民第183章 黄雀在后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580章 齐国募民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80章 少年纵马第130章 调兵援辽第39章 文官多奸诈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476章 义释兵权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462章 哥舒夜带刀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旧时代第381章 朱由校站台第189章 千骑卷平冈第107章 巡抚徐淮第315章 太庙前的分地竞拍第597章 废奴运动第532章 蒙古西迁第416章 骄兵悍将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48章 狂揽人才第285章 生擒朱由检第482章 小民营生第418章 称孤道寡第268章 盐茶官营第337章 多方云动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540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第595章 天灾人祸第302章 内外有难题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368章 暹罗求救第163章 齐王党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353章 分忧第179章 出兵第429章 大婚筹备第654章 番外篇(二)仓中鼠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发第573章 燕山不满第11章 噩梦开局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647章 鲸落万物生第578章 待价而沽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258章 河西见闻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364章 上元佳节第360章 天启九年第615章 四方纷乱第508章 恒河以东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685章 后记(五)尧年舜日第692章 后记(十二)齐光同尘第627章 两相对照第489章 摊丁入亩第650章 蝼蚁举臂第351章 悯农者厌农第155章 亩产八石的番薯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486章 发兵平缅第549章 广州繁会
第294章 扫北大捷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474章 兄弟见面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146章 辽事落幕第25章 古代社会福利机构第167章 齐王监国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238章 罢黜百官第74章 百事艰难第48章 狂揽人才第316章 内圣外王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566章 故人再见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场第598章 纸币金本位第516章 拔高标准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423章 英勇的贱民第183章 黄雀在后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580章 齐国募民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80章 少年纵马第130章 调兵援辽第39章 文官多奸诈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476章 义释兵权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462章 哥舒夜带刀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旧时代第381章 朱由校站台第189章 千骑卷平冈第107章 巡抚徐淮第315章 太庙前的分地竞拍第597章 废奴运动第532章 蒙古西迁第416章 骄兵悍将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48章 狂揽人才第285章 生擒朱由检第482章 小民营生第418章 称孤道寡第268章 盐茶官营第337章 多方云动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540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第595章 天灾人祸第302章 内外有难题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368章 暹罗求救第163章 齐王党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353章 分忧第179章 出兵第429章 大婚筹备第654章 番外篇(二)仓中鼠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发第573章 燕山不满第11章 噩梦开局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647章 鲸落万物生第578章 待价而沽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258章 河西见闻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364章 上元佳节第360章 天启九年第615章 四方纷乱第508章 恒河以东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685章 后记(五)尧年舜日第692章 后记(十二)齐光同尘第627章 两相对照第489章 摊丁入亩第650章 蝼蚁举臂第351章 悯农者厌农第155章 亩产八石的番薯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486章 发兵平缅第549章 广州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