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稳中向好

“殿下,您若是真的担心,何不如留些银钱给那个村子的百姓……”

太行山下,当一辆人力的四轮自行车还在吭哧吭哧的南下时,坐在朱慈燃旁边,用力踩踏脚踏的太监不由对心情不好的朱慈燃劝解。

只是经历了那么多,朱慈燃已经不是当初的政治小白了,他反问太监:“你认为他们是没有银钱才这么贫穷的?”

“如果是因为银钱,那为什么那个村的村官都吃得如此贫寒?”

“不把物价降下来,就算给再多的银子也没用。”

“况且这只是第一个村子,后面呢?后面还有多少个村子?”

朱慈燃把太监说的哑口无言,而他也不免有些沉思。

在齐王府呆了大半年,看了大半年,他大概也知道为什么山西百姓会那么穷。

旱情是一方面,飙涨的物价才是导致他们过成这模样的罪魁祸首。

那有没有办法抑制物价?自然有,那就是输送源源不断地商品来山西,然后继续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让百姓有钱。

只是朝廷已经中断了山西的以工代赈方式,为得就是逼着他们迁移去关外三省。

这群百姓不想迁移,朝廷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齐王说了不能动用武力,不然整个山西省的人口都能在几年内一举迁空。

“眼下国朝不是有了火车吗?这山西怎么还会物价那么高……”

一个坐在后排的太监忍不住开口,朱慈燃闻言只能摇了摇头:

“国朝九亿多亩耕地,只有八亿亩能产出粮食,每年产出的粮食只有十二三亿石,按照每人五石,仅仅百姓自己就要吃去八亿石。”

“但这些粮食并不是突然降临到百姓手里的,而是需要运输的。”

“八亿石粮食运到各地后便变成十亿石,乃至十一亿石了,剩下的一两亿石还得用在牲畜身上。”

“如果没有牲畜,没有足够的肉食,那八亿石可不够百姓吃。”

朱慈燃意识到了一个分配的问题,以及运输损耗的问题。

在他这个年纪,能察觉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大明的粮食肯定是够吃的,哪怕只有八亿亩耕地,也能种出十二三亿石米麦,人均八九石都足够,换算下来就是每天每人最少能到手三斤米。

然而,这所谓的三斤米四人均,而凡事最怕人均。

麓川的汉民二十亩水田,每年二三十石,山西的汉民一两亩水浇田,每年三石不到。

前者完全可以吃一碗倒一碗,甚至拿出十几石去养牲畜来增加肉蛋奶,后者连饭都吃不饱,每天饿着肚子干活。

讲人均无用,只有把数据揉碎了来看才能知道各地百姓过得如何,就好像北直隶和山西的物价一样,天壤之别。

想要解决的山西的问题,除非山西没有旱情,或者大明有着充足的物资,可以每年输送几千万石米麦以及各类物资给山西。

然而,运费需要成本,时间也需要成本,人工也需要成本。

山西的米价能保持在八百文左右,已经是大明官员能做到的极限了。

若是按照历史上的进程,这一年山西的米价应该是三两一石。

山西的百姓过得不好,朝中百官都知道,朱由检也知道,但他们也没有办法。

北方旱情之下,靠南方的粮食来维持不饿死人就已经是极限了。

怀着低落的心情,朱慈燃用力踩踏了一下踏板,试图用骑车来缓解自己的不安。

“今天起,我们不走省道和府道了,有乡道就走乡道!”

说罢、朱慈燃驾驶着自行车飞快地从水泥乡道上驶过,但却苦了为了不让他累着而拼命踩踏的三个太监。

自行车渐渐消失在了道路的尽头,朱慈燃的游记还在继续书写,他要把自己见到的各种情况汇报给自家齐王叔,让齐王叔更好的治理天下,还百姓以康乐。

只是,西北饥民的情况不仅仅只有朱慈燃、徐霞客等人记载,大明朝百官之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官员不断上疏。

这其中,最让朱由检瞩目的是他手中的这一份。

【自去岁一年,山陕二省无雨,除关中、河套、汾水两岸外,其余地皆黄,草木枯焦】

【今岁开春以来,平阳府斗米百文,以至百姓争采山间野草为食,野草粒小似糠,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臣山西平阳知府马懋才恳求陛下调拨钱粮,以平抑山西粮荒】

一份迟来了七年的《备陈大饥疏》出现在了朱由检的手里,著写他的人依旧是敢于直言的马懋才。

由于恩科的出现,本该在天启五年录入进士的马懋才在其之后的仕途中,可谓受到了充足的冷落。

为官十年,他也不过是区区一个平阳府的知府,而历史上的他,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为了礼部郎中。

当然,之所以升迁的那么快,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大明无人可用。

只是眼下不同了,燕山派官员尽管一直在党争,但在理政上,燕山派却有数不胜数的基层官员。

务实……这是他们理政快过守旧派的原因。

在守旧派还需要担心礼制的时候,燕山派官员已经交出问题的答案了。

因此,能力中上的马懋才在天启五年那数万恩科官员中变得寂寂无名。

好在他和历史上一样,向朝廷上了关于饥民的奏疏,不然朱由检可能都无法注意到他。

这么想着,朱由检放下了马懋才的奏疏,拿起了朱慈燃的游记备份。

马懋才上疏的时间是二月初,朱慈燃的游记内容则是在二月末。

相差大半个月,朱慈燃的游记内容能让朱由检更为了解平阳府百姓的生活情况。

【二月己亥,我骑着车自灵石口乡道进入了平阳府的地界,行至韩信岭时与当地刘村老闲聊许久。】

【二月以来,山西的“天灾”并未离去,而是迅猛的袭来,折磨着贫瘠的韩信岭】

【从正旦到春分,此地没有遭遇一场雨,大部分水田难以为继,纷纷旱为旱田,庄稼绝收。】

【春分后一日,我仍在韩信岭,全因飞蝗至山西而来,往山东而去,村民闭门一日未出。】

【至第三日,庄稼枯败,村中百姓大半收拾行装前往灵石火车站,准备乘车前往关外讨生活。】

【逃荒的人群熙熙攘攘,沿着铁路北上,一些十三四岁的少年郎与我一般大,却依旧衣衫难以蔽体,赤着上身向北而去,我也令人派发了衣物给他们。】

【我与灾民背道而驰,沿着铁路南下】

【沿路,乌泱泱的灾民人头攒动,沿着铁路北上】

【灾荒年,铁路两侧的树木也是受尽了苦】

【枝上的嫩叶刚刚绽开便被人捋光,再努力地长,又被捋了】

【最倒霉的是树皮了,铁路沿边两侧的树木被剥光了树皮,木质部分露了出来,白戗戗的,像是死人的骨头。】

【往南而去三十里,至郭家口后,只见房屋倒塌,人去楼空,骸骨堆于倒塌土屋角落,亦或是灶台之中】

【再往南而去四十里,至阳地关,此地尚有溪水,然河中之鱼一空,饥民满山遍野寻不到吃的,便只有寻觅野菜野草】

【数以千人寻着野菜野草,边采边吃,双手和嘴唇被染绿了也毫无知觉,不幸吃到毒草的饥民,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躺在地上翻来覆去。】

【沿边官府虽布置了惠民药局的看病摊子,然而此等大旱,便是连野草都稀疏,何况药材?十数名吃了毒草的饥民被活活痛死】

【二月甲申,我往汾水东边而去,行至福山时,福水干涸,连野草都也长不起来,焦黄的草叶散在地上,像一摊摊尖硬的鱼刺。】

【二月……】

看了数百字,朱由检终于将朱慈燃的游记看完,只是看完后,他并没有下令让人运粮前往平阳府赈灾。

想要赈灾很容易,但这个口子一开,山西的百姓又不愿意离开了。

山西的旱情还有八年才能结束,如果朱由检不能狠下心来把他们赶往关外,那大明就还需要养他们八年。

以山西水浇田和水田的规模,只有将山西人口迁移到仅有四百万人的规模时,他才能下令皇店,让皇店不计成本的给山西运粮来平抑粮价。

山西苦,但其它地方也苦。

如果眼下不计成本的给山西运粮,那山西百姓倒是吃饱了,但其它省的百姓就得饿肚子。

朱由检已经在尽量让他们活着了,他们不愿意迁移,朱由检也没有办法。

或许只有在真正要被饿死的时候,他们才会放下那所谓的乡土情怀,前往有饭吃的关外。

“唉……”

朱由检深深叹了一口气,眉宇间有些自责地同时,他也不免对帮他整理奏疏的曹化淳询问道:“我这样做,是不是对山西百姓太过苛刻?”

“这……”曹化淳面露惊讶,他不明白自家殿下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因此不免作揖回答道:

“即便殿下您想调粮食,但国朝也无粮可调,更无银可用。”

“历朝历代,凡事遭遇三载以上旱情之地,从未听闻还能保全六成以上百姓的事情。”

“山西之地大旱几近九载,然至今因饥饿而毙者不过十万人。”

“这样的天灾,殿下已经做到了最好的安排和处置,便是民间的山西百姓,也未曾有人说过殿下半点不是,殿下无须自责。”

曹化淳的话可以说是说出了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想法和观点。

在他们看来、饥荒饿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别说饥荒九年,就是饥荒一年都能饿死许多人。

类似山西这种不是一省大旱,就是半省大旱,并且连续就是九年的旱情,放在哪朝哪代,不饿死个百万人都算奇怪的。

倒是到了天启朝,全赖火车、轮船和海外粮食的输入,山西遭遇大旱九年,因为饥饿而死的百姓连十万人都没有。

更别提,这饿死的十万人里,大部分还都是不愿意迁移,宁愿饿死也要死在家乡的顽民了。

在曹化淳看来,自家殿下能保全八百多万山西百姓,那已经是了不得的恩德了。

比起八百多万山西百姓,死去的这十万人根本不算什么。

“或许你说的对吧……”

面对曹化淳的话,朱由检略有沉默。

他总想尽可能多的救活更多的人,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可是时代放在这,即便他已经努力的攀爬科技树,但提高生产力这种事情,不是单单爬科技树就能一下子提高的。

治国,需要的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耐心。

只有付出心力,一年又一年的耕耘,国家才能慢慢的强大。

大明的体量太大,疆域太大,许许多多的政策即便颁布,也需要数年之后才能见到成效。

不说别的,单单眼下的一个人口问题,便耗费了大明九年的时间,却依旧没有查个清楚。

面对这样的大明,朱由检只能一步步的来,因此面对这样的山西,他的政策也依旧不能改。

“告诉马懋才和户部,平阳府百姓的情况,朝廷已经知道了,然国朝已经无粮、无银可调。”

“平阳府六十余万百姓若是真的无粮可吃,那可依照‘移民实边’的国策,迁往东海省安置,发放粮票。”

“是……”

朱由检开口,曹化淳回应,就这样,平阳府的事情依旧没有变化,那些执拗要留下的百姓,朱由检管不了他们。

他不是没给这些人活路,是这些人自己不给自己活路……

奏疏很快批发下去,同时大明朝的变化也在一点点的展现。

随着这些年来大量灾民的涌入,关外的漠东、东海、北山三省变化不可谓不大。

就从耕地来说,经过天启十年、天启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这五年的“移民实边,灾民北迁”等政策,六百多万人口涌入了关外三省。

这些人口里,大半是以辽东百姓为主,其次才是山西灾民,而后是北直隶灾民,继而才是铁路修通后的河南、山东灾民。

这些灾民不是一下子在同一年迁移的,而是一批一批人,一年又一年的迁移。

他们有的人抵达关外已经五年之久,有的才刚刚一年。

与人口迁入成正比的,是经过百姓不断开垦出的耕地。

这其中,身处冰天雪地里的北山行省尽管只有四十万人,但人均耕地数量最多,全省耕地达到了一百六十七万亩,人均四亩,亩产粮五斗。

其次是东海省,人口三百四十余万,耕地九百二十七万亩,接近人均三亩。

至于最后的漠东省,根据黄册记载,也到达了三百万人口,七百二十三万亩耕地,基本接近人均两半亩。

虽说人均不切实际,但从当地的耕地来说,随着一批又一批的移民安稳下来,不断开垦,各省的粮食自给率也在不断提高。

小冰河期下,关外的粮食减产三到四成不等,但最起码没有遭遇大旱,还有得吃。

哪怕不算辽东,三省人口也达到了六百八十余万,耕地面积也达到了一千八百一十七万亩。

虽说纬度不同,寒冷程度不同,但关外三省的粮食亩产也基本保持在五斗到一石左右的程度,基本可以产出一千四百万石左右的粮食,达到四成左右的自给率。

关外三省能自给自足四成,那剩下的便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万石的缺口。

至天启十五年三月末,辽东人口在春耕前降低到了六百七十万,耕地规模却保持在了三千四百多万亩左右。

辽东虽然苦寒,但用上化肥后,当地亩产还是能保持在最低七斗,最高一石一斗的情况。

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今年的辽东应该能保证本省粮食的自给自足,同时向外输出约六十万石米麦。

看似不多,但这是东北四省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也是第一个能自给自足的省份。

铁路的修通和海路轮船的使用,让朱由检对大旱不再是那么焦虑。

尤其是时间进入四月夏季后,山东、北直隶等地,以及山西大同、太原两府迎来了几场及时雨,让许多已经变为旱田的水浇田纷纷焕发新生。

这决定了拥有一亿一千万亩耕地的山东、北直隶两省在保障两省人口口粮的情况下,能对外输出近一亿石米麦。

北直隶、山东两地衙门的报喜,让朱由检得以安稳的睡了个好觉,而当五月瀛洲将齐国、瀛洲两地情况送回大明的时候,朱由检的心情就更不错了。

“至今岁四月,瀛洲移民约二百六十二万,瀛洲本民约一千一百六十余万,劳改工数为一百九十一万。”

“经臣勘察,瀛洲合该有水田四百三十七万余亩,水浇田二千三百四十余万亩,旱田七百九十余万亩。”

“今岁秋后,瀛洲产米麦粮约三千万石,产番薯、马铃薯粮约五千七百余万石。”

“截留本粮后,可向辽东输送七百万石。”

京城郊外的乡道上,当王承恩念出杨文岳所写的奏疏内容时,旁边的朱由检带着朱慈烺乘骑马匹走在乡道上,观看那一望无垠的稻田。

京城种稻的先例很早就有了,万历年间许多官员都希望能在北方种植水稻,并有许多人担保,水田一旦种上水稻,北直隶粮产可以增产六成。

然而这件事情最后却无疾而终。

这其中原因不是水稻无法种植,也不是种植过后,北直隶的粮食无法增产,而是因为简单的赋税问题。

北方的勋贵、宦官和士绅们担心北直隶种植水稻后粮产增加,继而导致朝廷对北直隶的赋税增加,因此一直反对南方官员的主见。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却因为牵扯了北方勋贵、士绅、宦官的利益而失败。

当时的大明已经处于全球气温的下滑期,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恐怕后来也不至于只能靠四川和湖广。

虽说眼下北方旱情尚在,并且小冰河期寒冷导致粮食减产三成左右,但河北之地大批量种植水稻后,水稻的亩产依旧能保持在一石四五斗的产量。

和后世仅占有不到2%的水田不同,由于人口稀少,用水量不如后世,因此晚明河北之地的四千万亩田地中,水田数量达到了两千三百多万亩,占据了河北耕地的六成左右,剩下的也大多都是水浇地。

在水田尽数种上了水稻后,北直隶的粮食总产提高了三成左右。

在保证本省人口口粮的情况下,北直隶可以在不遇到灾情的局面下,稳定对外输出约一千五百多万石粮食。

因此,走在这硕果累累的稻田边,朱由检心里是很高兴的,而他的高兴,也就带动了怀里的朱慈烺。

朱慈烺拿着一个拨浪鼓摇着,朱由检也不觉得吵闹。

“算上北直隶、山东和瀛洲的粮食,供应关外三省和山西、陕西渡过今年应该不成问题。”

“四川和河南的粮食,今年就先保障他们自己省内的灾民吧。”

“湖广的粮食,麓川的粮食照旧输送江南,至于交趾和旧港的粮食,能用轮船运往太仓的,有多少买多少,尽数运往太仓。”

朱由检骑在马背上对王承恩吩咐,而他怀里的朱慈烺听到他说话后,也会很乖巧的停下手里的拨浪鼓。

“奴婢领命……”王承恩在马背上应下,不过他还是提醒了朱由检一句:

“殿下,金融司的库存金银只剩下不到三千万两了,国朝的天启通宝发行量也达到了八百多亿枚,总量约两亿七千余万两。”

“李侍郎询问,今岁是否还要继续发行……”

“除了遭遇的灾区,其它地方有物价上涨的情况吗?”朱由检反问起了王承恩,王承恩也下意识按照锦衣卫和户部的回答而回答:

“有一些,但基本都是因为灾区抢粮而导致的上涨。”

“那就继续发行。”朱由检摸了摸怀里朱慈烺的脑袋,朱慈烺抬头看了一眼自家父亲。

远处北风绵绵吹来,吹得稻田起起伏伏,带着一些稻香味涌向了他们。

闻着这一股稻香味,尽管知道明年开始会很难,但随着轮船的不断下水,朱由检反而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他摸着朱慈烺的头安慰道:“等爹忙完这两年,就抽出时间陪你去南边玩,看看蓝色的大海。”

朱慈烺闻言,眼睛立马眯成了一条缝:“嗯!”

第693章 后记(十三)工农罢工第477章 良心难安朱由检第459章 男丁死而妇孺上第692章 后记(十二)齐光同尘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106章 愚民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564章 西征第209章 誓杀腐儒第627章 两相对照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701章 后记(终章)太阳照常升起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227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第69章 满桂到来第8章 初尝权力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361章 废除徭役第440章 筹备犁庭(加更 感谢XuS大佬的盟主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604章 以身作则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452章 明金对峙第35章 魏忠贤的献媚第423章 英勇的贱民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93章 大仇得报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155章 亩产八石的番薯第51章 勋贵亦是蛀虫第407章 积谗磨骨朱由检第613章 故人再见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马监第481章 扬帆起航第381章 朱由校站台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2章 最毒妇人心第265章 病来如山倒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旧港第167章 齐王监国第276章 旧港的工业第349章 兴大案治大腐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452章 明金对峙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69章 满桂到来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411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第266章 多方震动第157章 群臣逼宫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639章 齐国新春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462章 哥舒夜带刀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14章 戚家军 白杆军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议第566章 故人再见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148章 东林想变法第86章 上架感言第209章 誓杀腐儒第29章 御马监的家底第548章 交趾叛乱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103章 蜂窝煤的火爆第343章 东宫讲师第476章 义释兵权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第385章 无过便是功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458章 北山血战第77章 野心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535章 欣欣向荣第4章 一年换三帝第533章 恍若隔世
第693章 后记(十三)工农罢工第477章 良心难安朱由检第459章 男丁死而妇孺上第692章 后记(十二)齐光同尘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106章 愚民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564章 西征第209章 誓杀腐儒第627章 两相对照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701章 后记(终章)太阳照常升起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227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第69章 满桂到来第8章 初尝权力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361章 废除徭役第440章 筹备犁庭(加更 感谢XuS大佬的盟主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604章 以身作则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452章 明金对峙第35章 魏忠贤的献媚第423章 英勇的贱民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93章 大仇得报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155章 亩产八石的番薯第51章 勋贵亦是蛀虫第407章 积谗磨骨朱由检第613章 故人再见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马监第481章 扬帆起航第381章 朱由校站台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2章 最毒妇人心第265章 病来如山倒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旧港第167章 齐王监国第276章 旧港的工业第349章 兴大案治大腐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452章 明金对峙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69章 满桂到来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411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第266章 多方震动第157章 群臣逼宫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639章 齐国新春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462章 哥舒夜带刀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14章 戚家军 白杆军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537章 以进固稳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议第566章 故人再见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148章 东林想变法第86章 上架感言第209章 誓杀腐儒第29章 御马监的家底第548章 交趾叛乱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103章 蜂窝煤的火爆第343章 东宫讲师第476章 义释兵权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第385章 无过便是功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458章 北山血战第77章 野心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535章 欣欣向荣第4章 一年换三帝第533章 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