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江水为竭

“杀了这群白皮鬼!”

“杀了他们!”

天启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伴随着呼喊声,一群身材矮小,头大腿短,皮肤暗黑,鼻宽唇厚,头发鬈曲,体毛稀少、身上有白色彩绘纹身的黑人手持石制长矛从丛林中冲出。

他们的目标,是丛林外荒地上那一群正在使用拖拉机的大明农民。

“昆仑奴来了!”

伴随着一个手扶铁犁的农民大喊,在他旁边的一个农民立马吹响了脖子上的木哨。

“哔哔——”

刺耳的木哨让远处的拖拉机停下,而在农田道路上游弋的一些明军马步兵也开始驾驭战马,向着木哨响起的地方奔驰而来。

农民们慌不择路的逃跑,追击他们的矮黑人不断投掷长矛,时不时能伤到一些跑得慢的农民。

他们的规模在数百人左右,而面对发动偷袭的他们,一队十七人的明军马步兵选择了举枪扣动扳机。

“砰砰砰——”

沉闷的枪声响起,十数名矮黑人被打翻在地,其它矮黑人见状却不逃跑,而是纷纷投掷石矛,企图将明军扎下马来。

然而他们那石矛还未投掷出去,远处再次传来枪声,只不过这次射来的子弹要更多。

一瞬间,上百矮黑人纷纷中弹倒下,其它矮黑人见状作鸟兽散,纷纷试图逃入丛林之中。

后续明军继续抬枪射击,远处的百余名马步兵也纷纷射击,一时间矮黑人们死伤惨重。

不过就算如此,他们还是拖拽抬走了一切能用的东西。

拖拉机旁的煤炭,田地里的铁犁和边上的铁制农具都是他们抢夺的东西。

等他们成功逃走,两股马步兵汇合,一些被石矛伤害到的农民也被送往了后方救治。

过了大约一刻钟,远处奔来数百骑兵,他们从土路冲来,队伍拉的老长。

见状,在原地的明军总旗官也策马上前,拦在道路上于马背作揖:

“总兵!”

“昆仑奴呢?!”

当熟悉的声音响起,吴三桂策马从队伍中来到了最前面,而作揖的总旗官则是指向了远处的丛林:

“和之前一样,又躲到林子里去了。”

“百姓伤了七人,被抢了百来斤铁器和数百斤煤炭。”

“看他们的方向,应该是北边九真县流窜而来的。”

总旗官的话让吴三桂咬牙,转头直接对军需官交代道:

“从苍梧县调来三万斤火油,让人把这里的林子都焚毁!”

“是!”

吴三桂的军令很快得到回应,只是一天时间,二百里外的苍梧就调来了足够的火油。

深夜,伴随着大火出现,一条火线向着丛林深处掠去,似乎要焚毁所有存在。

刀耕火种,这几乎是南洲百姓和衙门使用最频繁的开垦手段。

只要火油足够,夏季的一场大火能创造出十数万亩的白地。

对于移民来说,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只剩下了清理石块和烧成焦炭的树木与埋在地下的树根。

顶多三个月的时间,这十几万亩土地就会被清理干净,水渠和水库也会被安排上。

而后,这些土地将会被百姓们利用拖拉机开垦为耕地。

这样的手段,已经在南洲施展了十几年。

反正只要到了雨季,沿海自内陆的几百里地就会得到滋润,因此每年南洲布政使司都会在春季组织队伍砍伐可以利用的树木,然后在夏季焚毁数百万亩的林地。

对于移民来说,这样的结果是他们能获得或多或少的耕地,这能让他们过的更滋润。

但对于依靠狩猎采集为生,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的矮黑人们来说,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不过,矮黑人也并不愚蠢,他们也会效仿大明人耕种,甚至为了耕种,他们会向大明移民发动袭击,抢夺粮种、铁器和煤炭。

他们的做法是双方矛盾激化的原因。

由于他们在南洲基本没有固定的居住点,基本分散在整个南洲,因此对于吴三桂来说,想要围剿他们的难度很大。

所以自从来到南洲,吴三桂采用的就是直截了当的放火焚毁森林,以此缩小矮黑人的栖息地。

在他的办法下,所有矮黑人都在往内陆流窜。

不过,伴随着明军焚毁的林地不断变多,许多矮黑人也只能铤而走险的和明军对抗。

只是他们的下场,大多都是以南洲各大矿区、铁路作为归宿。

“碰……”

当腰间代表身份的佩刀被丢在桌子上,吴三桂也坐在了这处开垦地的一处石屋之中。

他揉捏眉心,面前站着两名参将。

“这群昆仑奴好不安生,和南洲布政使司交代一下,一起上疏请国朝调百万火油前来,我要一次性焚毁千万林场。”

吴三桂想一劳永逸,他麾下的参将却提醒道:

“总兵,眼下齐王就藩在即,国朝内部动荡,恐怕不会赞成焚毁千万林场。”

大明的林场是能创造税收的,尤其是南洲这种拥有千百年树林的林场,那更是创造税收的大头。

南洲布政使司衙门每年依靠砍伐林场来获利十几万两税银,吴三桂的想法估计不会被南洲布政使司衙门认可,并且工部的林业司也不会认可。

“这也不行,那么不行,这样猫捉老鼠的玩下去,我什么时候才能剿灭所有昆仑奴,调回中原?!”

吴三桂被丢到南洲已经好几年了,积攒的怨气也越来越多。

他眼下正直武将最为重要的中年时刻,如果不能在这个年纪多多积攒功劳,那等他老了,就准备让一群小辈骑头上好了。

“我若是参与这次西征,恐怕早已经觅了一个爵位!”

吴三桂攥紧了拳头,而他面前的参将兼幕僚却安抚道:

“总兵不用担忧,我听闻各都督府要随齐王离开一大批人,届时以总兵曾经的功绩,想要调回中原易如反掌!”

“嗯……”吴三桂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面对眼下的局面,他还是觉得度日如年。

不过他再怎么难受也没用,只要齐王没走,他就得一辈子在这南洲偏远之地,和那群身高四尺七八的昆仑奴打一辈子交道……

“殿下要来了!”

“太好了!”

几乎是在吴三桂抱怨隐忍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夏允彝发出了激动的声音。

与他一起激动的,还有一起步行的其它几名官员。

“我们得赶快返回西京城才行,娘娘她们顶多只有一个月就会抵达了。”

夏允彝开口说着,同时也抬头看向了自己面前的景物。

此刻,他正在和六部的几位侍郎巡视京畿府东京城,而相比已经建设了十二年的西京城,东京城要更发原始。

东京城的真正开发是天启二十年,在新一年两京才拥有了沟通,而其沟通路径主要是坐火车、走水路后转陆路。

金铉前往大明后,夏允彝接任齐国长史,而他的规划在延续了两京铁路的同时,也在极力开发齐水(密西西比河)及其各条水路的航运。

就眼下来说,齐国从西京城到成山府的铁路已经全线竣工,因此可以直接坐船到齐水上游的成山府坐蒸汽轮船前往东部。

只需要十天时间,船只可以抵达京畿府,这时只需要换乘京畿府的铁路,花费不到六个时辰就能抵达东京城。

当然,这条线路是齐国在今年年初才竣工的,这也就导致西京城的资源到现在才能运送到东京城。

因此,夏允彝他们前来东京城,主要就是为京畿府和东京城的城建做出规划。

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夏允彝他们大概了解了京畿府的情况,也对西京城的规划有了长远的打算。

京畿府位于齐国东北部,它的北方是一块低地,东北方则是一块山脉。

它的中部以及东南方是一块低地,其中包括了一块河谷地区。

至于它的南方的东部边界,有一半以上是高地区,该地区由尚普兰湖一直延伸到曼哈顿岛。

这么看来,京畿府的地形十分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几乎占据了算府面积的二分之一。

不过,齐王选择这块地方为东京自然有他的考量。

京畿府虽然山地面积多,但其西、北部有滨湖平原和谷地,东部也有充足的大西洋沿岸平原,其境内湖泊众多,水网发达,可以轻松沟通大西洋岸与齐国北方五大湖区,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这样的便利,让荷兰人在登陆这块土地之初,就开始了人为的干涉,许多填海造陆的痕迹都有留下。

东京城的地址实际上就是后世的纽约,紧邻的哈德逊河(西水)让东京城享有运航之便,使其可以带动内陆和沿海,也可以让其快速发展成为一个贸易重镇。

不过由于地方狭窄,所以可居住的地域太小,对于齐国来说,依旧需要通过填海造陆来完善该地。

因此,东京城眼下并没有太多居民,除了今年年初迁移而来的三万百姓外,便只有三千多齐国军队驻扎当地。

所以,东京城也没有什么城墙,只有成片刚刚崛起一两年的明制江南风格建筑。

“红毛夷的方向是没错的,这块地方必须人为干涉来填海造陆,等两京铁路贯通后,可以调三十万劳改工来人为填海造陆。”

“按照红毛夷的速度来推算,我们如果调动三十万劳力,那每年大概能填出五六万亩城区面积。”

“不过,这里有诸多河流,自然会帮助我们填海造陆,所以具体要做的还是平整土地,在这里没有太多人口前,将一些阻碍发展的山区炸平。”

“东京城的开发,暂时为期十年,期间暂时不再接受移民,等平整了土地再继续迁移人口。”

夏允彝对着六部官员说出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粗暴,那就是趁着人少疯狂炸山,然后让劳改工把炸山的石头清理到沿海,凭空填海造陆出十数万亩土地。

按照他的计划,东京城的平原面积会比几百年后的纽约还要大上许多。

因此,对于他的看法,六部官员都点头赞同。

见状,夏允彝也就将提案通过,随后带着官员们匆匆赶往西京城。

他们得尽早回去,安排齐王妃袁禧嫔到来前的一切。

只有她们住的舒心,齐王殿下才能更快的就藩,齐国才能有一个主心骨。

因此,夏允彝他们马不停蹄的往回赶。

在他们赶路的同时,万里之外的一个人也放下了手中的奏疏,点头对面前的人交代道:

“事情就按照洪承畴说的办,让燃哥儿不用担心。”

南京城五军都督府内,当朱由检对着王承恩说这话的时候,王承恩的出现,也说明了官场的交接宣布结束。

“奴婢领命……”

王承恩作揖应下,朱由检也靠在椅子上说道:

“炯哥儿他们已经抵达了瀛洲,按照时间顶多一个月就会抵达西京城。”

“告诉化淳,加快皇店的交接,不然他怕是赶不上冬至的船了。”

“是,不过……”王承恩无奈道:

“皇店规模太大了,其背后的工厂更是牵扯了四百多万工人,交接比奴婢的官场要难太多。”

“况且,眼下陆元高一直在拿人,皇店和工厂被抓之贪官污吏不下三千人,这也加大了交接的难度。”

“奴婢估计,化淳恐怕只有等明年才能前往齐国了。”

王承恩的估计不无道理,毕竟皇店每年都能贡献大明四分之一的税收,其规模不下于万历年间的户部衙门。

加上皇店背后的工厂牵扯了太多人,因此交接的速度很难快起来。

如果实在不行,朱由检也只有自己先走,然后让曹化淳结束了一切后再前往齐国了。

“李定国最近如何了。”

朱由检对王承恩的话不置可否,反倒是说起了李定国的事情。

听到说起李定国,王承恩脸上也露出一抹笑意:

“那小子自我开导还行,眼下每日就是正常在上直当差。”

“最近上直的许多将领都调任了齐国,一时间比他资历高的也没几个,他那位置倒也妥当。”

王承恩为李定国高兴,朱由检听后也是一样,为此他还开口道:

“既然安稳,那你就上奏哥哥,代我请辞上直都督之位,让李定国暂代上直都督。”

“至于五军大都督,我思来想去,还是由我遥领吧。”

在满桂、孙应元相继调任后,朱由检没有想出谁能代替自己做大都督的人选。

孙传庭和洪承畴已经是阁臣,李自成又要前往齐国,李定国年纪又太小,不能服众,秦民屏和戚家三兄弟年事已高,怎么看都不能选他们。

因此,朱由检只能遥领大都督一职,直到李定国资历足够或者大明内部涌现新的帅才,他才能退位让贤。

这种事情,说起来也是一种无奈。

古往今来,一个时期能有三个帅才就足以庆幸,像唐初、盛唐、明初那种帅才踊跃的情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大明眼下经过朱由检二十多年的培养,也就走出了孙传庭等六七个人,现在还偏偏有三个人要远走齐国。

如果不是熊廷弼年纪大了,朱由检都想把他拉出来老当益壮了。

“那小子才二十三,是不是太小了些?而且功绩也不够……”

王承恩听到朱由检的话,担心着开口。

听他这么说,朱由检也略微无奈。

“我本意是想让戚元功调任上直都督,戚元辅担任南军都督的。”

“只是南边传来了戚元辅身体不好的消息,看样子他得提前致仕,戚元功得顶替他了,因此不能调动。”

“加上印度厮当需要戚元弼坐镇,上直都督便很难选出人选了。”

朱由检也很为难,新生代没起来,老一代都在凋零。

加上上直都督的政治意义比军事意义重要,因此放谁他都不安心,只有李定国他才比较放心。

以眼下李定国的能力,统帅上直十六卫五十营二十四万兵马有些难度,但或许这样才能让李定国更加把心思放在带兵上,免得他总是想着回去齐国。

况且,让李定国坐上这个位置,也是朱由检支持自家大侄子的手段之一。

如果自家哥哥日后年老昏庸,想要行废立太子之举,那也得看在李定国的面子上掂量掂量。

尽管在朱由检看来,这样的事情不太可能发生,但他还是做足了准备。

“那奴婢待会就转告万岁……”

王承恩听出了朱由检的无奈,因此也只能应下,心里不免为李定国担心了几分。

“听说郑芝龙的长子郑森参军加入了海军,他表现得如何?”

朱由检突然提起了郑芝龙的儿子郑森,这让王承恩愣了愣。

说真的,以王承恩的位置,他根本就不会在意一个总兵的儿子,毕竟大明有三十多个总兵。

不过,既然自家殿下开口询问,王承恩还是作揖退出书房,出去打听了一下消息。

不多时,他返回了书房,将消息说出:

“据闻他水战精湛,眼下是丙等舰队的守备官,抓捕了许多企图偷渡来小西洋走私的欧洲商人。”

王承恩的话让朱由检点头认可,自从大明在利未亚站稳脚跟后,大明对各国商人的限制也就进一步加大了。

几乎所有国家的商人,都被统一放到了锡兰府进行商贸交易,不能越过锡兰府到东小西洋。

这其中原因,主要还是大明在麓川、旧港开始使用蒸汽机,朱由检不想让这东西过早暴露在西方人严重,因此不得已的“闭关锁国”。

不过,这样的“闭关锁国”,与其说是封闭自己,倒不如说是封闭世界。

毕竟不被允许进入大明本土的国家,仅占世界面积的30%,剩下的70%国家都能进入该海域。

朱由检这么做,加上欧洲那持续不断的战争态势,恐怕欧洲的科学会因为战争而延迟数十年才能出现。

倒是大明,似乎已经因为全民教育而涌现出不少天才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将自己的目光放到了军备院的奏疏上。

【六月二十八日,翰林学士黄长溪仿蒸汽机的结构,在内燃机中采用了弹力活塞环的新型设计,使得内燃机热效率提升为4%左右。】

【根据黄长溪的设计,内燃机总学士王征对内燃机热力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提高内燃机效率的要求。】

这是来自孙元化的奏疏,由于毕懋康年事已高,他在年初申请致仕,同时申请迁移齐国。

因此,军备院侍郎的职位,便被孙元化所顶替了上去。

不过,这种职位的变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科技的进步才是他们在意的东西。

王征提出的东西,朱由检看了,如果他没有记错,那王征的这篇论文,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内燃机四冲程工作循环。

在内燃机上,大明没走歪路,不过在内燃机的燃料上,“内燃机科室”中的许多学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要用煤气,有人认为要用石油,还有的人则是认为可以使用乙醇。

其实从朱由检的角度来看,使用乙醇(酒精)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在后世,乙醇燃料相较于汽油而言燃烧更加充分,能很好地解决积碳问题,加上其本身就拥有很强的清洁作用,一些燃油杂质也可以消除。

相较于同样是洁净能源的甲醇,乙醇的动力也要强得多,能够达到汽油的三分之二。

这么看起来,反正大明的内燃机是从头起步,如果选择乙醇作为燃料,那似乎能解决不少事情,最少它比石油更容易获得,而且更为洁能。

因此,在前世的时候,朱由检就注意了这种技术,从这种技术引进到叫停,他都有注意过。

在后世,乙醇叫停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就是乙醇的来源。

后世使用乙醇燃料的大国无一不是土地肥沃,地广人稀的特点。

他们有大量的耕地可以耕种,而转化成乙醇燃料就能很好地消耗掉他们过剩的玉米以及甘蔗。

这一点,放在现在的大明,似乎也能对应得上,毕竟大明每年新增上千万亩耕地,日后即便没有高产粮食的技术,也能凭着广袤的耕地面积将乙醇当做为主要能源。

粮食上没有问题,那剩下的问题就是温度了。

乙醇汽油的燃烧会使得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从排气管滴落的冰溜子落在路边被压到之后就会导致四轮的抓地力不一致,进而出现打滑和侧翻的情况,这也是后世许多北方国家禁止使用乙醇燃料的原因之一。

不过对于朱由检来说,大明地域广袤,拥有石油产地的地方众多,因此大明完全可以根据地方来推广相对于的燃料。

北方冬天用乙醇燃料不行,那冬天就采用石油,其它时候用乙醇就足够。

朱由检唯一担心的,是乙醇作用燃料后,粮食会被有心势力把控。

但是他的关心有些过早了,在事情没有出现前,所有的解决办法都派不上用场。

因此面对这本奏疏,朱由检也写下了自己的评语:

“可酌情研究乙醇与石油方向,共为国朝所用……”

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82章 黄口小儿有蛮力第639章 齐国新春第359章 火烧草津城第167章 齐王监国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620章 国债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567章 兽穷则啮第178章 荷兰入侵第216章 打断建虏的脊骨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143章 大反攻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亚之行第167章 齐王监国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296章 南征北讨内安民生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89章 银子不够花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262章 任重道远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78章 叶向高第11章 噩梦开局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378章 饥饿的盛世第382章 土地兼并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515章 名将陨落第122章 京中兵马无男儿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519章 闲来无事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235章 筹备南洋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494章 喜讯不喜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253章 复套终战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580章 齐国募民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567章 兽穷则啮第622章 燕山倾倒第140章 大胜之势第594章 满朝虫豸第398章 齐王选妃第170章 时不我待第405章 齐王爱熟妇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220章 阉党抬头第549章 广州繁会第502章 京中轶事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4章 一年换三帝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536章 和硕特归顺第166章 黄台吉的计划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700章 后记(二十)隆武新年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亚之行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436章 齐王大婚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57章 解决兵员第578章 待价而沽第206章 杀辽商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第556章 惶恐滩头第433章 残暴嗜杀第352章 直谏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86章 上架感言第67章 戚金练兵第405章 齐王爱熟妇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400章 南亚困局第226章 收拾内贼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证第410章 工业投产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59章 御马监裁军第609章 秋风起第513章 天启十三年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684章 后记(四)白驹过隙第169章 歼灭奢崇明
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82章 黄口小儿有蛮力第639章 齐国新春第359章 火烧草津城第167章 齐王监国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620章 国债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567章 兽穷则啮第178章 荷兰入侵第216章 打断建虏的脊骨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143章 大反攻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亚之行第167章 齐王监国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296章 南征北讨内安民生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89章 银子不够花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262章 任重道远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78章 叶向高第11章 噩梦开局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378章 饥饿的盛世第382章 土地兼并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515章 名将陨落第122章 京中兵马无男儿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519章 闲来无事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235章 筹备南洋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494章 喜讯不喜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253章 复套终战第27章 给皇五弟什么王号第580章 齐国募民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567章 兽穷则啮第622章 燕山倾倒第140章 大胜之势第594章 满朝虫豸第398章 齐王选妃第170章 时不我待第405章 齐王爱熟妇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220章 阉党抬头第549章 广州繁会第502章 京中轶事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4章 一年换三帝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536章 和硕特归顺第166章 黄台吉的计划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700章 后记(二十)隆武新年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亚之行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436章 齐王大婚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57章 解决兵员第578章 待价而沽第206章 杀辽商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第556章 惶恐滩头第433章 残暴嗜杀第352章 直谏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86章 上架感言第67章 戚金练兵第405章 齐王爱熟妇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400章 南亚困局第226章 收拾内贼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证第410章 工业投产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59章 御马监裁军第609章 秋风起第513章 天启十三年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684章 后记(四)白驹过隙第169章 歼灭奢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