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五章 奇兵出塞

却听刘胤道:“眼下我军新败,急切间不可再起攻势。不过儿臣以为,这只是局限于正面战场罢了。诸位请试想,若是能有一支奇兵,突然从秦州陇西郡或者天水郡等地杀入,在其腹地四处萦绕,其必然猝不及防从而人心动摇,然后再派遣主力大军鼓舞西行全力进剿,届时高岳两面受敌,首尾不能兼顾,秦州必然将为我所有,此一正一奇之计也。”

相府司马庞淳不禁道:“若说世子此正奇计策,也算良谋。但是……秦州之地,尤其是其东方略阳一带,防卫森严,兵力部署也无甚疏漏,我们如何才能有奇兵,突然攻其腹地呢?若是强行而入,那又称不上是奇兵、显不出效果来了。这点,臣下倒要请教世子。”

不少人也发出了附和之声,纷纷言道请世子指点。少数几人拧眉深思,在脑海中迅速设想,来验证此计的可行之处。

刘曜也不说话,只目光炯炯地看着刘胤,等他下文。刘胤环视一圈后,才不慌不忙揭开谜底道:“无他,另辟蹊径耳。安定郡,在我雍州之北。近日听闻此地又生民变,哗乱作反。父王可专门拣选一支精锐,也不要多,四五千人便可,前往安定平叛。然后小股人,大张声势摇旗呐喊,做班师回朝的表象,演给秦州看。同时父王秘密令其军在安定留守集结,等过了当时风声后,然后再迅速北上边塞,穿过下河套之地,突然贯入陇西等内地郡县。此便是奇兵出塞的计策了。”

“对啊!边塞无主之地,荒寒广阔,从那里绕道南下,便没有人能察觉了。”

“好,西进既然受阻,那便绕道北下,嗯,绕的好,绕的好!”

“……果然可行,值得一试!”

众文武官员,听闻刘胤之语,都纷纷议论起来,俄而都点起头来,喜形于色。到得后来,连呼延谟这等深沉宿将,都不禁捋须颔首,连称良策。

刘曜眼前一亮,儿子的这条计策,乍闻之下,有些惊诧,但若是再细细琢磨,果然是乘敌不备的妙计。他不由暗忖,秦州眼下连番战胜,必定有所骄纵,更绝料不到心腹之地,会猝然遇袭。若是陇西动荡,必将迅速波及秦州全境,军民将会惶恐惊骇,届时,再以数万大军,鼓行而西,正奇相辅,内外夹击,局面多半真可反手而定了。

“好!此计甚妙!孤也觉得很是可行,众卿,可有补遗啊?”

刘曜呵呵一笑,竟觉得压抑心中的乌云,消散不少。他目光凛凛四下扫视,早有大片的认同和赞誉之声纷沓响起,都道大王英武,世子明睿,皆是上天降给大汉的无价瑰宝。

于是刘曜专门给陈安下了诏旨,令他至少在今年之内,不得主动向秦军挑战。陈安临汧之战中,大败而归,也是惊魂未定亟待喘息的时候,就算刘曜不说,他也自忖没有能力再去主动挑食,于是正好一拍两合,就此按兵不动了。

这边决意息兵的时候,秦州也正好抓紧处理自身的军政事务。经过征战兼并等,秦州目前有步骑七万,亦算规模庞大。但高岳历来强调,人数多不代表战力强,特别是在俘虏了汉国很多兵卒后,更是需要打散、重编、施训等,让来自各地的复杂兵员,能够融合凝聚,将号令如一所向无前的军纪和精神,百分百的贯彻下去。

到了八月桂花香的时候,秦州本土各处正是兴修水利、操练军马、赶制军械等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边塞又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经过杨韬、邓恒等北去诸人的努力,以靖边为中心,另有三处城池、五家部落等,作为第一批辖地已统计、安置、收编完毕。杨韬上书建议并请示,如今条件基本成熟,此地已经可以建立郡治,在明确主权的前提下,更好地教化边民、守御地方。杨韬在信中更是请高岳赐新建之郡的郡名。

得报后高岳非常高兴,对塞北首郡的筹建极为重视。在与众文武会议之后,高岳第一时间做了批复:准予正式立郡,并亲自为其命名为抚远郡,暂时仍归秦州管辖。任命杨韬为抚远太守,邓恒为抚远郡将,鲍冲为抚远长史,并将谢艾及姚襄,一齐派去靖边,统皆出任主簿,襄赞同时,也作更好的锤炼。在亲笔信中,高岳大力褒奖赞扬了塞北诸人,并以“内屏中国,外攘夷狄”八字,作为激励和鼓舞。同时,高岳令杨韬等以抚远郡为根本,不遗余力地进一步开疆拓土,宣威北荒。

谢艾、姚襄领着分拨的三千劲卒,带着高岳的淳淳叮嘱和自己的万丈雄心,欢欣而去,奔向广阔的北方边塞。二人年岁相近,故而一路北去,二人相谈甚欢相得益彰,惺惺相惜。谢艾偏文,姚襄重武,但却又都能融会贯通,互为裨益。在随后数年间的边塞生涯中,二人在极好的锻炼了自己的身心和意志的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几十年后,谢姚二人作为搭档,都是出将入相的朝廷重臣,而为国家的繁荣强盛,贡献了极大的功劳。

一路跋涉,绿洲点缀大漠,逶迤而行犹如穿梭在沙海之中,谢艾姚襄,毕竟少年心性,颇为奇特。眼见着越往北走,入眼之处越有不同。内地正是金桂馥郁,而塞北却朔风飞扬,竟欲飞雪。但抬眼却见秋草黄,长河远上白云间;环顾四方山高地阔,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那种苍劲无垠的壮丽,直欲让人要纵情呼喊。

到了九月,终于抵达了靖边。太守杨韬以下,热烈欢迎,虽然见谢姚这般年少,心中颇为惊奇,但更知道二人乃是奉了高岳亲令而来,绝不可轻忽怠慢。而且,男儿有志不在年高,建功立业不问出身,无论怎么说,以后大家也都是朝夕相处的同僚了,在这孤悬塞外的边地,同一阵营之人,还是有些亲切之感的。

谢艾当众郑重宣读了高岳的亲笔书信。杨韬以下,统皆匍匐再拜,恭敬领命,一片欢腾。此外,

对于高岳分拨送来的钱粮兵士,杨韬等更是欣喜,靖边城本身已有六千余人的军队,眼下更是将近万人,非惟自保,便是进取亦是不在话下了。

两月时间一晃而过。这一日,抚远太守杨韬召集众人前来府衙议事,不多时,郡里重要官员,便已到齐。

“诸位,方才接到本城内衙斥候急报,南方有一支军队,突然出现在边塞之地,已经快要接近本郡辖地。但奇怪目标似乎不是咱们,而是擦着咱们边境,不停往西边方向行军。据斥候潜近了细细探查,是匈奴汉国的部队。”

这话一出,下面立时交头接耳起来。邓恒从前是靖边城的地主,眼下更是有了归属和凭恃的政府官员,保疆卫土建功立业的心思,无比炽烈。当下便大叫道:“既然是敌军,不管他要做什么,敢犯吾境,便叫其匹马难回!本将的意思,咱们决不能坐视。”

长史鲍冲,点着头若有所思道:“邓将军所言,我深以为是。只不过我还想搞清楚,这支敌军,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塞北,有什么企图,明府可知道么?”

杨韬嗯了声道:“斥候禀报,敌军大概有四五千人的样子,也不打旗号,只管闷头往西边赶路,斥候没有探到他们的目的,但我觉得确实很有点鬼鬼祟祟的味道,莫非是也要来划一块新地盘么?”

姚襄年纪最小,列于末席,正在兀自思索。他隐隐觉得不对,但还不能清晰地抓住脉络的时候,却见主簿谢艾,蹙着眉接口道:“西方,也是下河套地区,本来是咱们下一步将要规划的地方,但目前总还算是无主之地。敌军往西,我觉得不像是突然要接管的意思。因为开辟一方新土,前期的准备工作要花不少时间来铺垫,总不能什么都不清楚,就冒冒失失的派军队来。那么,敌军往西做什么呢?”

他不禁站起身来,徐徐踱步,反复推思。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众人也晓得他智谋非常,当下便都不做声而望着他。蓦地,谢艾停住脚,失声道:“西方没有目标,但如果绕过河套,然后转而南下,也就是西南方向,正是可以直达秦州陇西。这批敌军,必然是想出其不意,而突然袭击我方腹地!”

在场众人,立时悚然而惊。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一番,细细琢磨,谢艾的分析,可能性极大。杨韬拍案道:“既如此,咱们无论如何也得出兵,竭尽全力也要将这股贼军歼灭在此,万万不可使其深入秦州,而遗祸主公。”

邓恒一跃而起,骂道:“居心叵测无耻之极!时间紧得很,本将现就去点起人马,去杀他个措手不及!”听闻要出击,姚襄立时兴奋起来,忙也跳起,跟着邓恒便就要大步而出。

“且慢!”

谢艾出声且将二人唤住,复又道:“出击是必然的,但若是能用些策略,那就可以事半功倍。诸位且听我有个初步计划在此。”

(本章完)

第三百五十一章 痛下决心第六十六章 难遂所愿第七十一章 人事任免第两百六十一章 真正心思第三百一十三章 意欲撤军第四百一十五章 来者何意第三十二章 无端示好第三百零七章 自投罗网第两百九十七章 头号节将第一百七十五章 闭门自恼上架感言第十六章 针锋相对第九章 当前形势第两百章 传檄而告第两百一十一章 南安生乱第六十六章 难遂所愿第一百六十四章 痛定思痛第一百五十二章 论功行赏第四百一十五章 来者何意第五十四章 痛贬庸吏第三百六十五章 意外之客第二十四章 村中集会第四百一十九章 内有奸细第一百八十五章 奉旨相送第三十六章 原来如此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明敌情第两百九十六章 征南行营第两百九十一章 真实身份第两百六十九章 后园之请第三章 来之安之第两百三十六章 吾道不孤第十九章 迅疾出手第四十四章 异变陡生第四百一十五章 来者何意第两百九十五章 梁州相关第一百一十七章 李虎求婚第两百五十九章 灵魂出窍第一百一十三章 身处炼狱第五十九章 人心如秤第一百三十章 运回好马第两百一十章 攻势再起第一百八十二章 名门之后第一百八十三章 徒惹争端第三百七十二章 疾行北上第一百零一章 机锋涌动第九十四章 陇南氐王第一百五十四章 朝廷有旨第三百四十章 两赵决断第一百六十章 攻守相持第三百九十六章 法外之恩第一百零九章 氐王盛情第两百六十一章 真正心思第两百九十八章 各种心态第两百八十九章 子欲养亲第一百六十七章 死间失败第一百四十二章 惬意聚酌第两百二十四章 美人反间第四百一十章 少年有才第五十章 陇西郡守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国第两百七十章 战事又起第四百一十二章 迷雾重重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明敌情第二章 身不由己第一百一十五章 提前预备第四百一十二章 迷雾重重第两百五十七章 张春送礼第一百二十九章 以酬义士第六十三章 字字珠玑第六十三章 字字珠玑第四百二十二章 心意松动第两百二十六章 大喜大悲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赏私赠第三十一章 内室智囊第五章 马匪之首第三百五十二章 壮士断腕第三百六十二章 南战北争第一百七十七章 略阳蒲家第一百零九章 氐王盛情第三百二十七章 约秦之议上架感言第八十九章 下辩来援第六十六章 难遂所愿第三百一十六章 秦凉争锋第七十七章 探知消息第一百三十四章 陈安之名第一百一十六章 凯旋而归第四十六章 韩雍来援第三百二十九章 东西夹击第一百七十一章 所向披靡第三百一十五章 义不可废第一百二十六章 安营扎寨第一百五十二章 论功行赏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国第四百二十三章 知子如母第两百九十二章 秦国肇基第八十六章 行兵方略第两百八十四章 何处圣旨第四百零四章 威逼利诱
第三百五十一章 痛下决心第六十六章 难遂所愿第七十一章 人事任免第两百六十一章 真正心思第三百一十三章 意欲撤军第四百一十五章 来者何意第三十二章 无端示好第三百零七章 自投罗网第两百九十七章 头号节将第一百七十五章 闭门自恼上架感言第十六章 针锋相对第九章 当前形势第两百章 传檄而告第两百一十一章 南安生乱第六十六章 难遂所愿第一百六十四章 痛定思痛第一百五十二章 论功行赏第四百一十五章 来者何意第五十四章 痛贬庸吏第三百六十五章 意外之客第二十四章 村中集会第四百一十九章 内有奸细第一百八十五章 奉旨相送第三十六章 原来如此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明敌情第两百九十六章 征南行营第两百九十一章 真实身份第两百六十九章 后园之请第三章 来之安之第两百三十六章 吾道不孤第十九章 迅疾出手第四十四章 异变陡生第四百一十五章 来者何意第两百九十五章 梁州相关第一百一十七章 李虎求婚第两百五十九章 灵魂出窍第一百一十三章 身处炼狱第五十九章 人心如秤第一百三十章 运回好马第两百一十章 攻势再起第一百八十二章 名门之后第一百八十三章 徒惹争端第三百七十二章 疾行北上第一百零一章 机锋涌动第九十四章 陇南氐王第一百五十四章 朝廷有旨第三百四十章 两赵决断第一百六十章 攻守相持第三百九十六章 法外之恩第一百零九章 氐王盛情第两百六十一章 真正心思第两百九十八章 各种心态第两百八十九章 子欲养亲第一百六十七章 死间失败第一百四十二章 惬意聚酌第两百二十四章 美人反间第四百一十章 少年有才第五十章 陇西郡守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国第两百七十章 战事又起第四百一十二章 迷雾重重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明敌情第二章 身不由己第一百一十五章 提前预备第四百一十二章 迷雾重重第两百五十七章 张春送礼第一百二十九章 以酬义士第六十三章 字字珠玑第六十三章 字字珠玑第四百二十二章 心意松动第两百二十六章 大喜大悲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赏私赠第三十一章 内室智囊第五章 马匪之首第三百五十二章 壮士断腕第三百六十二章 南战北争第一百七十七章 略阳蒲家第一百零九章 氐王盛情第三百二十七章 约秦之议上架感言第八十九章 下辩来援第六十六章 难遂所愿第三百一十六章 秦凉争锋第七十七章 探知消息第一百三十四章 陈安之名第一百一十六章 凯旋而归第四十六章 韩雍来援第三百二十九章 东西夹击第一百七十一章 所向披靡第三百一十五章 义不可废第一百二十六章 安营扎寨第一百五十二章 论功行赏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国第四百二十三章 知子如母第两百九十二章 秦国肇基第八十六章 行兵方略第两百八十四章 何处圣旨第四百零四章 威逼利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