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以中国大陆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其道场是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的泰安市。碧霞元君的影响力由山东省泰安市传播开来,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汉族民间的"北元君 南妈祖"的说法,指的是泰山奶奶和妈祖娘娘之间,虽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别,但同样都普度众生,舍己为人,成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闻名于世的保护女神。中国南方部分地区也称其为"送子观音"。"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道教女神的尊称。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让老百姓多子多福”。

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民间传说,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女抱有婴儿者,此乃碧霞元君阴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能让无孕得孕,有孕顺产。

碧霞元君神诞之日是四月十八日。神诞日前後,正是泰山地区春暖花开的时候,登顶上山为碧霞元君烧香奉祀、许愿还愿者,常常是山上山下,连成一片。北方地区多有供奉碧霞元君之庙观。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碧霞元君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

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

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岱庙遥参亭内自明以来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现遥参亭正殿内仍奉祀碧霞元君,东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元君庙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碧霞元君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碧霞元君"一名盖出现于唐代,此时也应该出现了其祠庙。宋代,碧霞元君庙在一些地区有零星分布,明成化以后祠庙数量急剧增多,行宫遍布大江南北。碧霞元君庙会规模较大,在华北的一些地区规模尤大。碧霞元君庙的规模不一,有一些相当大,超过了泰山的祖庙。皇帝、王公、太监、官员、僧道、士绅、百姓、军人等阶层都参与了碧霞元君庙的修建。碧霞元君庙大多有香火地。其祠庙由道士主持的较多,由僧人管理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地方有碧霞元君庙与东岳庙、天妃宫混淆的情况。对于碧霞元君这种民间信仰,一些封建士大夫颇有微辞。

天母运合,玉阙真仙。金莲发苞,御制熊然。孟夏十八,化现母前。修真合道,受命天仙。敕封玉女,护世威严。神兵侍卫,鬼官俟宣。诛锄奸盗,扶危济险。平治水火,降福消愆。清宁宇宙,仁慈而怜。从善者奉,逆我者亶。人间祀仰,天地齐年。何灾不灭,何福不迁。遵承帝命,永劫绵绵。包含岱岳,玄之又玄。急急如律令。

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说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传统说法以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五为代表:泰山顶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为泰山之女,後之文人知其说之不经,而撰为黄帝遣玉女之事以附会之;不知当日所以褒封,固真以为泰山之女也。今考封号虽自宋时,而泰山女之说则晋时已有之。张华《博物志》:“文王以大公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见有一妇人当道而哭,问其故,曰:‘我东海泰山神女,嫁为西海妇。欲东归,灌坛令当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疾雨过也。’文王梦觉,明曰,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风骤雨自西来也,文王乃拜太公为大司马。”此一事也。干主《搜神记》:“後汉胡母班尝至泰山侧,为泰山府君所召,令致书于女婿河伯。云:‘至河中流,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果得达,复为河伯致书府君。”此二事也。《列异传》记蔡支事,又以天帝为泰山神之外孙。自汉以来,不明乎天神地只人鬼之别,一以人道事之。于是封岳神为王,则立寝殿,为王夫人,有夫人则有女,而女有婿,又有外孙矣,唐宋之时,但言灵应,即加封号,不如今之君子必求其人以实之也。 而据今人周郢考证:,“碧霞元君”之名的出现应不早于明初。明代之前,泰山女神的称号是“玉女”(或作“玉仙”)。据考泰山玉女之名始见于汉末曹操诗。东汉山川崇拜与神仙家、道家思想交错影响,道教吸收山川信仰,认为名山必有仙人在焉。与道教有密切关系的曹操,于所作游仙诗《气出唱》中写下“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翱翔”之辞。自此“玉女”形象开始于泰山落地生根。如三国曹植《远游篇》、唐李白《游泰山》等诗作中,皆出现泰山玉女形象。泰山之玉女池及池畔之玉女石像,亦是基于此一信仰而设置。宋真宗封禅,据此 “新玉女之像”,立龛以祀,并御制《玉女像记》,推动了这一信仰的传播。至元祐之时,岱顶已有玉女之祠,并有官员进谒祈雪的记录(岱顶刘衮题刻)。但宋代之泰山玉女,仍不脱游仙诗中之浪漫女仙色彩,如嘉祐时人王山所撰《盈盈传》(收入《云斋广录》卷九)中,述东山妓吴盈盈“梦玉女命掌奏牍”而卒,后其情人王山吊之于玉女池畔,玉女与王山宴饮赋诗后,又召盈盈与山同寝。其情致宛若高唐之神女,而与后世之元君大异其趣。 入金元后,泰山玉女崇信进一步扩大,且影响至女真皇室。岱顶大观峰有明昌间濮国公主题名云:“敬诣岱岳,焚香致礼毕,明日遂登顶,拜于玉仙祠下。”公主仍称女神为“玉仙”(元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也称玉女为“岱岳太平顶玉仙娘娘”),说明当时尚无“碧霞元君”之名号。

至元代,玉女信仰出现一重要变革,即开始明确将玉女崇祀纳入道教范畴。元杜仁杰《泰安阜上张氏先茔碑》中记泰山道士张志纯于金贞祐之乱后重葺泰山祠宇,“自绝顶大新玉女祠,倍于故殿三之二;取东海白玉石,为像如人然,一称殿之广裒”(收入《重辑杜善夫集》)。这是玉女祠自创建以来首次大规模拓建,其工由道士主持,其祠宇也自然归属道门管理。重修后玉女祠改额为昭真观,中统五年(1264)《天门铭》摩崖后有“昭真观主翟庆真同立”一行可证。昭意为昭示、彰明,真则为道徒对仙人的称呼,道籍称老子为真老,化生真妙玉女,观名取意于此。改额“昭真”,意在强化玉女的道神色彩。

至明,泰山玉女才开始被称为“碧霞元君”。较早的文献见于明许彬天顺五年(1461)所撰《重修玉女祠记》:“予自永乐九年(1411)发解山东,还登此山,距今五十有一年。为天顺辛巳(1461),又得陪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康骥德良、按察使王钺世昌同一登览,瞻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神……。”是碧霞神名明代前期业已出现。另明初宋濂《登岱》诗中也有“灵光长绕碧霞宫”之句(见《岱史》卷十六),堪作旁证(另《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亦有“万民朝拜碧霞君”之语,因其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暂不作为证据)。又《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浩咒妙经》。经文中历数岳帝驾下神祗,有一段专述碧霞元君,云:“至心皈命礼泰山顶上,东岳内宫,曩时现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相。应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灵而智慧圆融。行满十方,恩周亿劫。位正天仙之号,册显碧霞之封。掌岳府之神兵,管人间之善恶。寻声赴感,拥国安民。大圣大慈,至仁至孝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普济保生真人护国庇民宏德碧霞元君。”此下又云:“是时天尊说是偈,已各各稽首皈依顶礼……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道藏分类题解》据本经中泰山神号用元代所封“东岳大生天齐仁圣帝”,认为经书“当出于元”,任继愈《道藏提要》则认为系明代所作。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意见。泰山玉女于明代易名为碧霞元君,我以为实有以下社会变化的深层原因:

明初朝廷施行祀典复古,诏去泰山神帝号,同时强化其神之官方色彩,严禁民间“非礼之渎”,使泰山神信仰由民间祀典向官方祀典回归。民间对于泰山的崇祀活动,只得另寻其对象,亦即清人孔贞瑄《泰山纪胜》所云:“东岳非小民所得祀,故假借碧霞云尔。”另一方面,道徒大力将泰山女神的形象进行转化,将“泰山玉女”打造成“碧霞元君”,并杜撰出宋真宗加封的“故实”。其意在于:一、玉女作为兴起于泰山的民间神,从未列入朝廷祀典,严格说来,属于淫祀,如正德朝工科给事中石天柱等言:“祀典唯东岳泰山之神,无所谓碧霞元君者,淫祀非礼,可更崇重之乎?”道徒打出宋真宗的旗号,有助于使淫祀合法化。二、碧霞元君较之玉女之名,更具有道教色彩,进一步明确了其神的宗教归属性(玉女虽早见于道籍,但其名不专属于道教,如世俗称美女为玉女;而元君则为道教专名,绝无歧义)。三、将女神形象从“年可二十四五”(《盈盈传》中所记玉女年龄)的青春女性向中老年女性转换,并赋予其主司生育的功能,以适应社会群体“母神”崇拜的信仰诉求。

道士对泰山女神的这番重塑,得到了朝廷与民间的双重认可。在朝廷方面,自正统十年(1445)始,内廷不断下诏发帑重修岱顶昭真观;至明宪宗嗣位,“遣廷臣以祀方岳,又时命中贵有事于(昭真)祠”,开启了致祭元君的先例;成化十九年(1483)重修昭真祠后,宪宗赐额为“碧霞灵应宫”,无疑首肯了道徒对女神的形象改造与碧霞封号的真实性。在民间方面,老母形象的碧霞元君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四方以进香来谒元君者,辄号泣如赤子久离父母膝下者”。与此同时,元君庙祀亦由泰山渐向周边传播,由京师,而北直,而江南,渐成为普及全国的民俗信仰。尔后且胫大于股,其神威赫然凌驾于岳帝之上。正如明人谢肇淛所论:“古之祠泰山者为岳也,今之祠泰山者为元君也。” “碧霞元君”作为泰山女神的正式名号也由此确立。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开专有。

另外,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在岷县18位湫神中的第11位位珍珠圣母, 俗称崖上阿婆,本庙在岷阳镇周家崖村。原型为神话人物碧霞元君。

在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南郊风景区,有座泰山。相对与山东泰山的峻伟、高大,徐州多的是小巧、灵秀,并且凭借着独特、不俗的风景与深厚宗教历史文化积淀而蜚声海内外。徐州泰山,位于徐州南郊风景区,东临彭园,南望泉山,西靠云龙湖,北依云龙山,是淮海经济区久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重要的佛教开放场所。

徐州泰山郁郁葱葱,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片绿色的世界。即便是撇过一眼,也是心动不已。山上奇花异草更是争奇斗艳,由于岁月的磨砺,山上的怪石嶙峋,植被丰富,景色秀丽。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平日里,登山人是络绎不绝。

山上有座泰山寺,里面奉着碧霞元君殿,民间称之为泰山奶奶庙。 说起“奶奶庙”的来由还有段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徐州一带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一些有钱有势的人,骑马坐轿的来到徐州六七百里地的东岳泰山,求东岳大帝为其保佑,而许多贫民百姓则没有盘缠钱只好在家坐以等死。而东岳大帝之女,心地十分善良,也就是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当时年仅十五六岁,她得知这一情况,非常焦急,欲拯救处于水火中的灾民,决定自己独自前往徐州为更多的百姓消灾除害、解难。但家人考虑她年纪尚小且只身一人,放心不下,没能同意。这可急坏了小碧霞,此时曹舅爷知道后表示愿意护送泰山奶奶前往徐州。经过长途艰辛跋涉及一路上舅舅的悉心照料,二人终于来到了徐州并很快降服了瘟神,也为从四方赶来的百姓治病收灾。人们为了纪念泰山奶奶的功德,特意为她建立了殿堂。同样,曹山舅不仅护驾有功,他也为人憨厚,性格耿直,乐善好施,疾恶如仇。人们也不会忘记曹山舅,娘娘殿建成后,人们又建了曹山亭,里面端坐的是曹山舅的塑像,从此常年在山下一条上山的路口守护,严防妖魔上山搞破坏,并向人们讲述“做善得福,做不善遭殃,因果报应的道理,劝化世人回心向善”。泰山奶奶殿坐落在山顶,规模宏伟,气势不凡。大殿正前是香炉等设施,平日里是烟雾缭绕,香火鼎盛。大殿前端左右两方皆是配殿,大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气派,殿内的正方是三尊与真人大小相当的泰山奶奶的金色坐像,披着红色披风,挽着发髻,面目慈祥,和蔼可亲。泰山奶奶很灵验,人们也赋予了很多的美好传说,泰山奶奶心地很善良、富有同情心,只要你是诚心向她老人家祈祷、许愿,泰山奶奶多会帮你排忧解难,但是许愿后要是应验,不要忘记给泰山奶奶还愿。泰山奶奶喜欢美,还愿时除了要给老人献上五色水果,还要再给奶奶买束鲜花。

按照有庙就有庙会的常理,可以推断泰山庙会的形成应在奶奶庙建成之后。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为泰山庙会,也是庙会的正会,其后两天是偏会。这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几天。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都云集于此给泰山奶奶敬香磕头,乞求平安。而民间依然流传着“上山不拜曹山亭,泰山奶奶不知情”的说法。所以,来泰山要先拜山脚下的曹山亭。这也是徐州泰山文化的一大亮点。四面八方的敬香者纷纷来到泰山庙,朝拜“泰山奶奶”,以求多子、多福。逢会期间,敬香者不仅涉及所属六县(市)、五区,而且鲁南、豫东、皖北一带的善男信女都来此朝拜。这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精髓的深入人心,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

没有泰山奶奶解救处于危难中的徐州人民,就不会有娘娘殿,也就不会有泰山寺,也就更没有今天的泰山庙会与泰山文化。徐州泰山的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块瑰宝,徐州泰山令世人神往不已;当我们们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泰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灵和神韵,品味泰山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与充实的时同时,千万别忘记来到泰山奶奶上香跪拜,忆起她老人家拯救了数以万计的徐州的人民,给徐州立下了奇功,我们的感激之情是油然而生。子子孙孙永远铭记!永存善心、救人于危难之中,这也不是我们炎黄子孙最优秀文化的传承吗?

碧霞元君故居,是泰山奶奶生活过的地方,有近千年的精神文化渗 其中,被誉为民族文化之缩影。项目景区内有公元前280年修筑的“魏王城”,现古城墙遗迹尚存,为乐陵之来历;景区内的“三女冢”为毕霞之胞妹毕仲之墓地,出土了很多战国末、西汉初时期的文物。正在修缮、恢复中的碧霞元君故居项目占地10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大殿二座(王母殿、碧霞祠)、偏殿六座、厢房二座、广场、四大天王、明桥、转运亭、药王殿、财神殿、日月潭、观音殿、文昌殿等古址.

碧霞元君故居初建于宋真宗时期。碧霞元君,真名毕霞。战国时期魏国公主。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后,毕霞与她胞妹毕仲举家迁至魏王城,并在东北太阳升起方筑修王母殿,济世救民,使四民安乐。后到泰山讲学,被封为碧霞元君,民间尊称“泰山奶奶”。后人在碧霞元君生活过的王母殿处,建碧霞祠,经天祈福还愿者人流如潮,香火不断。清乾隆帝三下江南,路径乐陵到此,御笔写下:“泰山奶奶之神地”的金牌匾,悬于祠旁。当代著名作者蒋之龙先生闻后大悦:“此可谓乐陵文化之精髓”。

碧霞元君故居地址:

山东省乐陵市乘坐8路车到“王母店”村下车。每逢春节有庙会、祭祀等活动。

很早很早以前,在现庆云县城西南9公里处马颊河北岸,有个名叫丁家林的大镇店,就是现在的王官村,是个水旱码头,这个镇店非常繁华。在大街的西边,有个石姓富户,建有花园,人们称石家花园。花园里雇有花匠和佣人,佣人中有个石丫头,进花园时,年幼长得十分俊俏。后来,头生秃疮,头发掉光,因为这个被赶出石家花园。她无家可归,每逢丁家林集日,她就在集上要街(乞讨)度日。如遇有的摊贩不打发(不给钱和东西),她就说:“你一天不开市”,这个摊贩真的一天没有买卖。商贩们嫌她老在案子前乞讨影响生意,便凑了点钱雇丁家林王灵冠这个人,将石丫头背到了外地去。没等王灵冠回来,石丫头又在集上出现。做买卖的都认为王灵冠把石丫头背出去的近。

于是,他们又多凑了些钱,仍让王灵冠把石丫头背得远远的。一直背到泰安山上,石丫头问:“王灵冠,你把我背到这里来,大老远的你还想回去吗?”,王灵冠说:“回去!”。当王灵冠转身要走时,石丫头一伸手将王灵冠定住,让他永远在泰山上服侍她。从此,石丫头就定居在泰山上。后来成了碧霞元君。老百姓称之为泰山奶奶,王灵冠也作为一位门神,被供奉在泰山碧霞祠殿门前西侧。以后,庆云县这一带的人去泰山烧香,人们登泰山累了往往就会发牢骚,或者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山上的住户们一打听是庆云人就说,这是泰山圣母的娘家人,老奶奶不怪他们。

庆云泰山行宫,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筑有行宫门楼,底层为大拱孔门,顶层为殿宇式建筑,四角飞檐,柱廊环绕。佛殿为倒座式,内有13根明柱。

泰山行宫位于今庆云县治北10公里。现盐山庆云镇西关西头,原鬲津河北岸。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相传姜太公保大周统一天下,各大小官员及眷属均封神位,泰山顶封让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为西地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宫,为其歇间,故名曰泰山行宫。为旧志庆云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众有“庆云阁、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之说,

泰山行宫主体——正殿,进深五间,面阔三间,单檐四柱。建筑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筑矮花墙。青砖筒瓦,花卉滴水,龙纹瓦当。大脊两侧各有一只吞脊大兽,蟠屈上弯,北负宝剑。殿内6根朱柱布局合理。东西山墙的南北两侧各有一组镂空砖雕,均为神话人物,一组是“王母东巡”,一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珑独特。山墙属硬山小式造风格。殿内正位供奉泰山奶奶、东侧眼光奶奶、西侧送子奶奶,殿后面观世音菩萨。

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七十一章 女娲娘娘第八十一章 碧霞元君第六十八章 三皇五帝第一百零八章 其余法宝二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五十八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一第十二章 天道四九第一百二十四章 嫦娥奔月第一百一十三章 洛神宓妃第三十八章 麦哲伦星系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五十二章 河图洛书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三十章 一条大鱼第一百零三章 上古神兽第八十八章 传承天皇第一百零四章 四大灵兽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四十章 三魂七魄第一百二十四章 嫦娥奔月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五十二章 河图洛书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二祖巫第六十四章 金乌家族第二十九章 五片莲叶第十四章 大道三千第四十四章 王母娘娘第九十一章 有巢迁徙第二十二章 涡状结构第三十八章 麦哲伦星系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八十八章 传承天皇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八十九章 地皇执政第八十七章 人祖盘古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兹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一百零六章 上古神器第三十章 一条大鱼第一百一十八章 巫妖大战详解第十二章 天道四九第六十八章 三皇五帝第八十七章 人祖盘古第五十八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一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九十一章 有巢迁徙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五十四章 鸿均道祖第八十五章 孔雀大明王第二十二章 涡状结构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六十一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四第一百零六章 上古神器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五十九章 全球古地理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嫦娥奔月第八十九章 地皇执政第八十九章 地皇执政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六十一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四第八十四章 三圣公主第三十九章 仙女座星系第八十九章 地皇执政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兹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第一百零九章 其余法宝三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八十四章 三圣公主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九十二章 燧人取火第七十五章 精卫填海第一百零九章 其余法宝三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八十五章 孔雀大明王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一百二十四章 嫦娥奔月第二十三章 密度波理论第一百零九章 其余法宝三第四十二章 东皇太一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一百零八章 其余法宝二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第十二章 天道四九第一百零八章 其余法宝二第三十章 一条大鱼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一百二十章 火神祝融第七十五章 精卫填海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七十一章 女娲娘娘第八十一章 碧霞元君第六十八章 三皇五帝第一百零八章 其余法宝二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五十八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一第十二章 天道四九第一百二十四章 嫦娥奔月第一百一十三章 洛神宓妃第三十八章 麦哲伦星系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五十二章 河图洛书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三十章 一条大鱼第一百零三章 上古神兽第八十八章 传承天皇第一百零四章 四大灵兽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四十章 三魂七魄第一百二十四章 嫦娥奔月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五十二章 河图洛书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二祖巫第六十四章 金乌家族第二十九章 五片莲叶第十四章 大道三千第四十四章 王母娘娘第九十一章 有巢迁徙第二十二章 涡状结构第三十八章 麦哲伦星系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八十八章 传承天皇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八十九章 地皇执政第八十七章 人祖盘古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兹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一百零六章 上古神器第三十章 一条大鱼第一百一十八章 巫妖大战详解第十二章 天道四九第六十八章 三皇五帝第八十七章 人祖盘古第五十八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一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九十一章 有巢迁徙第四十三章 日神羲和第五十四章 鸿均道祖第八十五章 孔雀大明王第二十二章 涡状结构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六十一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四第一百零六章 上古神器第七十七章 月光娘娘第五十九章 全球古地理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嫦娥奔月第八十九章 地皇执政第八十九章 地皇执政第四十九章 佛道之争第六十一章 全球古地理演化四第八十四章 三圣公主第三十九章 仙女座星系第八十九章 地皇执政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六十三章 太真皇妃第九十四章 燧人弇兹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第一百零九章 其余法宝三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八十四章 三圣公主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九十二章 燧人取火第七十五章 精卫填海第一百零九章 其余法宝三第四十五章 九天玄女第八十五章 孔雀大明王第十八章 神人之境第一百二十四章 嫦娥奔月第二十三章 密度波理论第一百零九章 其余法宝三第四十二章 东皇太一第九十章 九头人皇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一百零八章 其余法宝二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第十二章 天道四九第一百零八章 其余法宝二第三十章 一条大鱼第三十四章 河外星系第一百二十章 火神祝融第七十五章 精卫填海第八十三章 二郎真君第三十七章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