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

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

在遵化铁厂之中,吴与弼见识了蒸汽机的一些运用。

吴与弼敏感的感受到了蒸汽机强大的作用。

最重要的一点,吴与弼发现,蒸汽机是烧煤的,不用粮食。这一点就是极大的利好。

驰道上马匹全部是吃粮秣的,真要说起来,这些马匹消耗的粮草,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而对于大明百姓来说,很多时候马吃的粮草,都能与穷人的伙食对应起来。

而粮草是有限,煤却是无限的。

特别是对于中国北方来一些地方,比如山西。

这煤真是要多数有多少,翻开地方志,更是看到不知道多少府县都说自己产煤。

蒸汽机革命性的作用,吴与弼并没有完全看出来,但是仅仅是他看出来的一些,已经是无穷好处了。

吴与弼心中的理论,正式完成了。

他根本不等回到京师,就开始伏案疾书。

他首先找到了朱子理学之中的理论,就是理一分殊理论。

理一分殊是什么意思?

理一分殊乃是理学的关键节点,也不是朱熹发明的,在二程的道学之中就有,具体的说起来,就可以分解出几十篇论文,从各种意义上分析这个概念。

这里就不展开了

只是大概的说,就是理学认为,天地间有一个理,而这个理又能在万事万物之中得以体现,即每个事物中存在自己的一个理。每个事物之中一个理合起来,就是天理。

这理论也是理学的基本理论。

甚至王阳明格竹,未必不是对这个理论的实践。

吴与弼首先结合而今的事情,对这一件事情进行发挥,说明了存在的天理,与各种不同的物质所结合,形成了各自的理。研究各自的理,就是分析观察天理的一个办法。

如果单单是这样,吴与弼的理论,也是平平常常,因为这个理论之前,也有人提出了。

吴与弼立即转入实践之中。

他将蒸汽机研究归纳进入这个理学实践之中。

将蒸汽机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分析蒸汽之理。另外就是应用蒸汽之理,从而行天理以利百姓,行王道。

并发散开来,将这一个理论定为理学的外王之道,只要能穷尽天下所有物质的天理,并践行天理之道,就足够安百姓,定天下,达小康,致大同。

看似吴与弼整个文章之中,并没有很多创见。

不过是将很多已有的东西进行了整合。

但是这种整合颇见功底。

毕竟,儒学之道,是有自己一套话语体系,一套历史语境的,吴与弼将科学实验这些东西,完全的整合到儒学体系之中。

如果没有吴与弼深厚的儒学根底与地位,是根本不可能的。

更不要说,吴与弼更是将三皇五帝很多作用,比如燧火,巢人等作为,归纳入这个体系之中,让这个体系,一下子有了深厚的根底存在。

吴与弼写完这一篇文章,只觉得大汗淋漓,整个人将近虚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暗道:“今日我即便去地下见薛瑄,也可以无愧了。”

当日辟雍之会,薛瑄为卫道而死。吴与弼却没有多开口。非他惧死,而是很多时候,生比死难。

吴与弼这一篇文章,虽然有投皇帝之意的地方,但也直指理学的缺陷所在,理学号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对于如何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都有相当的描述,与办法,但是如何治国,平天下却是大有缺陷。

而今他算是补上了这一点。

当然了,他也知道,这其中很多概念都是从皇帝的理念之中截出来的。

只是读书人的事情能叫抄吗?

特别是罢黜百家之后,将别人的理论改头换面为自己所用,已经是很普遍的一家事情了,从这里角度来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未必不对。

这一篇文章,吴与弼立即将这一篇文章送到了天理报社,立即刊登出来。

这一日朱祁镇早起之后,想起与内阁之中对于封赏贝琳的坚持,心中还是有些烦恼的。

大体来说,朱祁镇选择的大臣,都是能力与操守并行的,并在这上面选择与自己的政见相吻合的人。

但是这就有一个问题,一个有能力有操守的人,定然会有自己的政见。

出现政见不合的情况,也是很难受的。

朱祁镇几次都不能说服内阁。这一次不仅仅文官反对,武将也是反对的。就更加难搞了。

他一边吃着早餐,一边令怀恩读报。

怀恩先读了明报上面的内容。

朱祁镇没有什么反应,依旧用银勺,不紧不慢的喝着瓷碗之中的白粥。

而今的朱祁镇早已过了声色犬马的年龄,反而怀念起前世的伙食了,他吃的不过是普通的白粥,油条,再加上几位素菜。

但是等怀恩念起天理报的内容时候,朱祁镇手中银勺顿时不动了,朱祁镇竖起耳朵愣愣的听着吴与弼的文章。

怀恩读完之后,朱祁镇立即让怀恩拿过来。也不管什么白粥不白粥了。如饥似渴的看了一遍一遍又一遍。

似乎怎么都看不完一样。

“陛下,”怀恩说道:“早朝时间到了。”

朱祁镇说道:“就说我偶感风寒,今日免朝。”

朱祁镇一般情况下,每天都上早朝,虽然早朝礼仪性质更多,但是皇帝本身就有一种礼仪性质的责任。

让百官看到皇帝,有利于稳定百官之心。

只是此刻朱祁镇也顾不得这些了。

他反复推敲这一篇文章,用自己浅薄的儒学知识,想要找出其中的破绽,或者说不通的地方。

这并不是朱祁镇不欣赏这一篇文章,而是太过欣赏了。

朱祁镇一直以来,都想完成科学体系与儒学体系之间的嫁接。只是这里面有太多的问题了。

理学虽然不讲鬼神,但是与佛道互相影响,天然带着一种非自然力量的感觉。

很多时候,朱祁镇不知道不明白,该怎么将两者之间连通起来。

他即便有些想法,但是真正写出来的文字,自己都能看出破绽来。

而今终于看到了一篇可以无缝连接两者之间的文章,一下子给朱祁镇打通了不知道多少障碍。

首先,朱祁镇提高科学家的地位的事情,在文官之中会有一大批支持者。当然了,因为因地制宜的原因,中国的科学家大概要叫理学家了。

到底是什么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

其次,朱祁镇可以名正言顺的将一些事情纳入国家计划了。

不要小看着一点。

很多科学研究,朱祁镇都是以少府的名义在搞。

而少府越来越大的同时,文官之中已经有了很多反对意见。而且少府而今也有一些畸形发展的趋势。

一直维系少府这个庞然大物,并不利于朝廷发展。

将来少府如何处置,让不让文官插手,这都是问题。如此一来,少府一些事情就不能独立于内阁之外。

最少内阁要有少府一定的指挥权,或者说领导权。

如此一来,一些科研计划能不能继续下去,就不好说了。人亡政息实在太正常了。而今从思想上打通之后,朱祁镇最少不担心,在自己死后,科学成为异端邪说,或者说奇巧淫技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胜利。

更重要的是,这个理论能给朱祁镇带来源源不断的科学人才。

不管朱祁镇想不想承认,大明的高素质人才,从来是士大夫集团之中,甚至一些家族放到后世也是一等一的。

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九章 蹇公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
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三十七章 汉城之战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九章 蹇公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