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

第七十九章北京的工业体系

随着报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天理报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了。

朱祁镇对吴与弼评价为白衣御史,也越发真实。

只是而今这为白衣御史也越发头疼。

他不是为了报纸发展不好而头疼,而是为报纸发展太好而头疼。

无他,明报的开支由朝廷开支,少府与户部两部分担,每年户部做年度预算的时候,是要给明报一两万两银子,再加上少府的隐形补贴,比如印刷费用,纸张费用等等。

也就是对于明报主笔来说,他每年要做的仅仅是确定报纸内容,其余的都不用多操心。

但是天理报就不一样了。

天理报作为大明第二大报。虽然发行数量不如明报,但是也在北方扩散开来了,加以时日未必不比明报差。

只是扩张越大,花钱也就越多了。

朱祁镇给吴与弼的那些钱就刷刷的花光了。

虽然吴与弼一个劲的压缩成本,但是依然做不到收支平衡。

这就是吴与弼最为头疼的事情。

不是不能化缘。

其实而今京师十几份报纸,那一家后面没有一个金主。就好像吴与弼的天理报,就有江西士绅,广东士绅,还有山西陕西士绅的支持等等。

只是这种支持并不能无穷无尽的。

这也是吴与弼的日常烦恼了,只是觉得越来越难以熬过去了。

这个时候,下面人将冼景的拜帖送上来,上面还有陈献章的书信。

吴与弼见自己的弟子来信,随口吩咐道:“请他进来。”

随即就开始看信了。

吴与弼本来以为冼景不过是来送信的。但是打开之后,却发现陈献章将冼景的事情说了,随即让吴与弼陷入长考之中。

他似乎看见朱祁镇政策之中一条无形的线索。

毕竟,吴与弼在北京也有一两年,不能不被北京的气质给感染。

北京的气质是什么?

首先是政治中心的气质,似乎每一个百姓都能对国家大事侃侃而谈。其次就是工业的气质。

当然了,这种气质,吴与弼未必能够准确的概括。

但是少府这个庞然大物,已经围绕着北京城建立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厂,北京百万百姓之中,有很多人都是在工厂上班的。

这个时代,整个世界,估计没有一个工业化的城市,但是如果说有一座最接近工业化的城市,那就是北京无疑了。

以北京为中,加上遵化,天津等府县,承载少府绝大多数工厂,从大的说,遵化铁厂,兵工厂,以天津为中心造船业,还有造马车的行业,其实这都可以规划为木材加工业。

因为东北的木材都是从海路放排到天津的,在天津进行初步处理,有一些送到各地,有些就直接造成了船只,与马车家具什么的。

特别是木制轨道更是吃下了大量的木材。

说有的,比如造纸业,印刷业,还有一些谷物脱壳加工之类。

毕竟大明最大粮仓在这里,北京与天津的粮仓加起来有二千多万石,为了便于储存,都是带壳的谷物。

每年卖出去都要脱壳才能食用了。

当然了,这些产业有些并不是因为朱祁镇才发展出来的,只是朱祁镇引入了工业化分工,效率更高,产出的物产更多,影响也更大。

即便有少府这样的巨无霸,压制了很多商人的产业,但是依然有很多小商人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在北京附近。

无他,在北京附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北京早已没有胥吏了。

当然了,并不是说用吏员换了胥吏之后,就一下子变得清明起来了,但是这些吏员大多有出路有盼头,有条条框框的纪律。

比胥吏好上太多了。

甚至可以说,有这些吏员的存在。北京城一年才能收十万两上下的赋税,当然了,并不说北京城只能收这些税,而是顺天府只能截留这些税款。

毕竟顺天府在户部眼皮地下,真有大额赋税,户部恨不得纳入他们管辖之中,就好像清代崇文门关税,就是户部掌管,可没有顺天府什么事情。

吴与弼不是那一种食古不化的人。

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称为大儒的人,大多都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人。

无他,一项思想一个本事,真正领悟了,精通了,反而不会拘泥于原本的条条框框的。儒家本身就是治事之学。秉承大义不变,很多地方都可以动。

真正觉得某人所言,乃是金科玉律,一点也动不得,反而是那一种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人。

无他,非如此,不能证明自己的是正确的。

冼景有计划,却让吴与弼想明白很多事情。他比陈献章所想更远一点。

如果说,陈献章仅仅是想通过这一件事情来窥探皇帝的用意,而吴与弼已经揣测出几分皇帝想要做的事情。

“只是,这样的事情真的好吗?”吴与弼心中暗道。

吴与弼不得不承认,这个模式其实有好处的,能养更多的人。能达到了朱祁镇所提倡的养民的目标。

大明百万级别以上的城市,有三个,北京,南京,苏州。

在吴与弼看来很快就有四个了。

那就是天津。

正是因为天津木材加工业,才让这一个年轻的城市,迅速扩张发展起来,再加上天津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入京门户,更加速了这一点。

吴与弼秉承一种朴素的经济观念,他知道北京这种繁华,是建立在制造的各种东西,都能卖出的情况之下。

但是谁能保证这些东西都能卖出去?

如果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如果卖不出去,农家能够自己吃,但是如果制造出来的东西卖不去去,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比起农业社会,这种模式太过不稳定了。

如果仅仅局限于北京,或许还行。但是如果推行全国。大明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如果卖不出去东西,这些依附这些产业而生的百姓,又如何生存?

这些观念,吴与弼没有细想,但是仅仅从他估计来看,这其实不可持续的。

在吴与弼内心之中,其实有两点并没有考虑进去,第一是世界之大,在吴与弼内心中已知世界,在他看来的世界不过是大明再加上周围藩属国而已。

至于太远的地方,不过是蛮夷之地,有没有都一样。

另外一个是科技发展。

这是吴与弼从来没有过的概念。

但是基本如此,吴与弼的观点不能说错。工业品总有一天会饱和的,唯一错的是,吴与弼看来这一天很快就能到来。

但实际上,再过千把年也未必能达到。

吴与弼思量很久,终于暗道:“或许是我想错了,总要看看,陛下是不是这样想的。”

吴与弼长考结束,却见冼景已经等在哪里很长时间了。

恭恭敬敬的垂手而立,并没有一丝不耐烦的意思。

吴与弼对冼景印象好上一点,说道:“坐吧。”每一个老师都喜欢有礼貌的学生。古今如一。

冼景行礼之后坐下。

吴与弼说道:“白沙所言,我已经知道了。你来的很不巧,白沙的几位好友,大多出京了。他给你写的书信,也没有用了。”

冼景大吃一惊,说道:“夫子,这------”

吴与弼说道:“无妨,我还是有几分薄面的,能给你找一两条路子,只是这路子能不能成就不好说了。要看你的本事了。”

冼景说道:“写夫子指点,弟子感激不尽,愿意奉上白银千两,供先生沐浴之资。”

吴与弼皱眉说道:“我是为了陈献章,何用这些阿堵物?”

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二十章 真相第九十章 贝琳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
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二十章 真相第九十章 贝琳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