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

第一百四十一章国策进退

朱祁镇说道:“先生之意,朕已深知,大战之后,不可轻启战端,不过与瓦刺议和,朕决计不肯的。”

朱祁镇也知道,这一战,已经将大明这么多年的元气打得差不多了。

且不说人员百姓的伤亡,十几万大军翻越瀚海,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有多少,加起来或许没有永乐年间五十万大军之多,但是也差不了多少。

在茫茫草原之上,维持后勤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单单是封赏各部将领士卒,朱祁镇就已经砸进去数百万两银子,实实在在的下了一场银币雨,从杨洪,石亨,郭登,孟瑛,到下面普通士卒,一个不少。

大明这几年攒下来的本钱,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如果不是去年与今年都不是年景不错。朱祁镇要面对的情况,只会更惨。

更不要说,大战事结束了,但是要巩固大明在草原上的统治,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需要做的,比如完善在草原上驿站驰道系统。比如在边墙外,合适的地方推行屯耕。

朱祁镇准备将永历正统年间撤入边墙之内的卫所,统统迁回边墙之外,甚至趁机将各地卫所进行一次筛选。

何处当驻京营大兵,何处当设立卫所,如果防止卫所堕落。这都是问题所在。

而这些问题,都少不了钱。

所以,这个时候,朱祁镇不是傻子,又怎么肯冒冒失失的去西域征讨瓦刺。吃力不讨好。

但是,朱祁镇依旧不肯与瓦刺议和上面低头,那么瓦刺俯首称臣,朱祁镇也不允许。

一来,朱祁镇很明白,军事上得不到的,在谈判桌上也得不到。

不要看瓦刺这一次姿态这么低,派了瓦刺的二号人物来北京,但是朱祁镇要瓦刺退出西域,将西域列入大明版图,瓦刺会答应吗?

不可能,即便是能答应,也不过是得其名而已。

二来,朱祁镇才清楚下面的文官,他一点头,等将来时机成熟,再次进攻瓦刺的时候,就又是一件麻烦事情。

似乎是天然的地理环境限制,大明文官有一种浓重的小富则安的心态。

龙城一立, 北京的战略形态,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了。

距离北京最近的边境,大概也在一两千里外。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在他们看来,这已经很完美了。

但是朱祁镇却不这么想。

虽然西北的土地,朱祁镇没有什么念想。但是毕竟在他看来,西域,也就是新疆,从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总不能让后世子孙版图不全吧。

而且他也明白,仅仅是驻兵龙城,其实并不安全,漠北之地,大明仅仅是控制了漠北东部,距离东北比较近的一部分,至于北海,以及后世蒙古西部的地区,都被放弃了。

鞭长莫及。

而今瓦刺元气大伤,正在舔伤口,自然不敢东进,这大片地区,都成为双方战略隔离地带。

但是将来瓦刺元气恢复了,难道会面对眼前的肉不吃吗?

这些地方,对大明来说,根本就是苦寒之地,但是对于瓦刺来说,却是上好的草场。

虽然好战必亡,但忘战必危,朱祁镇其实想一直与瓦刺保持战争状态,在他看来,根本没有什么损失?

大明在瓦刺内部有利益吗?大明有什么必须从瓦刺购买的吗?之前马匹紧缺,或许积蓄瓦刺的马匹,而今有了漠南蒙古,已经大片漠北草场,近乎二分之一还要多的蒙古,都在大明的控制之下。

有这么多的草场,虽然因为战争的原因,大明战马还不多。但是不出数年之内,大明的战马繁衍定然是极多的。

一方面是和平的环境,能让无数蒙古人安心劳作,之前他们不可求的铁器粮食,而今都能随意与内地商贩贸易。

因为边墙内外已经是一国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青贮法的推进,这个畜牧业上的革命成果,能让根多牲口从冬天保存下来。

如此一来,包括马匹在内的的牲口大量繁殖,就成为必然了。

这样一看,瓦刺需要大明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大明根本不需要瓦刺任何东西。又何必与外交关系。

关于情报,即便大明不与瓦刺有官府联系,锦衣卫与东厂都不是吃素的。

朱祁镇实在想不到,与瓦刺议和,对大明有什么好处。

陈循听朱祁镇如此一说,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

他最担心的是朱祁镇一意孤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心一意追亡逐北。

而今朱祁镇既然说了,不会轻启战端。陈循也就放心了。不过他依旧觉得,应该与瓦刺谈谈。他说道:“陛下,臣建议与瓦刺使臣谈谈,倒不是想答应瓦刺议和,而是关系到内外观瞻。”

朱祁镇微微皱眉,说道:“先生的意思是?”

陈循说道:“陛下,朝廷藩属国过百,瓦刺只是其一也,之前朝廷灭朝鲜,而今又逐瓦刺,杀也先,数年之间,连破两国,日本,安南,占城,暹罗,缅甸,亦力把里,乌斯藏,都有惊惧之心。”

“锦衣卫报上来的情报,这些国家使臣联系频繁。”

“臣以为总要安一下各国之心,让各国知道,我大明不伐无罪之国,即便出兵也不谋人土地,不过是求治安天下而已。”

朱祁镇听了陈循的话,心中也觉得自己有些狭隘了。

为政以德。

德这东西,看似虚无缥缈,但在很多时候都有用的。

朱祁镇很少用国际关系的角度去思考过问题了,无他,在西方国家还没有来到东方之前。大明即国际。

不是大明闭关锁国,而是很多时候,是周围国家看大明的眼色,而不是大明去思考其他各国的反应。

但是有些事情,他也不得不考虑一二。

看看朱祁镇这几年做的事情,特别是在朝鲜事情上,吃相是有一点难看的,很多国家都对大明的态度,有了担心。

虽然朝鲜之亡,事出有因,但是朝鲜乃是大明祖训之中的不征之国。这些国家自然要考虑,是不是大明国策有了根本性改变。

所以这两年,四方使臣来的都有一些多了。

这些事情,朱祁镇有些后知后觉。毕竟这些事情,在与北伐瓦刺相比,都是一些小事。这个时候朱祁镇却要思量一二了。

如果仅仅考虑北方,乃至大明本土的问题,朱祁镇不用多管,即便是各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安南,在积威之下,也不敢妄动。

一个朱祁镇很长时间没有考虑过的地方,从朱祁镇心中再次冒了出来,不是别的地方,就是旧港宣慰司。

这一片大明最南方的领土。

比起大明在其他地方的军力,在旧港的实力就欠了太多了。

旧港宣慰司之所能维持到现在,一方面就是旧港施家为首的汉人海商,的确有些本领,另外一方面,就是大明海上余威。

这个余威一方面是军事上的,一方面是政治上的。

或许有人觉得郑和下西洋,和平进行,有些傻。但是也正是郑和不求当地土王的利益,甚至给了他们很多好处。

各地土王才对大明称臣,并愿意与大明亲善,毕竟有大明这个宗主国作为靠山,既可以得到好处,又不会担心大明吞并他们。

而今这个外交政策转变,对南洋的局势就会有很大的影响。

南洋的情况比起正统初年,已经恶化了不少,虽然旧港有大量汉人海商的支持,但是大明的大船,已经近三十年没有来到南洋了。

三十年,已经是一代人了。

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十四章 遗诏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八十章 经筵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三章 都掌蛮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八十章 西宁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九十六章 广西土司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二百章 马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
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十四章 遗诏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八十章 经筵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三章 都掌蛮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八十章 西宁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九十六章 广西土司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二百章 马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