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景东会师

想起来了,朱永兴终于想起历史上是哪个土官告密,引导清军绕行别道,避开了大竹菁的伏击。这是个隐患,但因其罪未显,现在除之却多有不便。

“殿下——”那嵩见朱永兴脸色变幻不定,久久不言,不免心中奇怪,轻声唤道。

哦,朱永兴下意识地应了一声,神智慢慢回复,心中有了个模糊的定计,不禁狡黠地一笑。他摆手挥退了无关人等,只和那嵩、吴子圣等人聚在一个锯齿部的突出上,低声商议了起来。

土官龙世荣吗,殿下昨日并未见到啊!而且,沐天波随永历入缅前,认为前途不测,而先人宗祀不可不继,便把其两个儿子分赘各土司。其长子沐忠显便娶了土官龙世荣的三女儿,入赘龙家。次子沐志亮入赘的那家,是自己的女婿。难道岳父会出卖女婿,反而投靠清军?

那嵩心中陡然腾起了惊涛骇浪,看向朱永兴的眼神都有了变化。是与不是,岷殿下此计可行,既能试出龙世荣之心,又可能给予清军打击,依照而行,并无什么损失,倒是大有益处。

计议已毕,朱永兴觉得心情大畅,隐忧原是如此,一朝解除,脸上立刻露出了轻松的神态。

那嵩偷偷给陈国公吴子圣使了个眼色,落后了几步,待吴子圣凑近,低低的声音问道:“国公,殿下果有通神预卜之能乎?这龙世荣乃是黔国公长子之岳丈,殿下亦未曾见到,怎知其有投清之意?”

陈国公吴子圣微微皱了皱眉,低声说道:“殿下不轻言,但言之必中。他说清军由东北而来,便多半如此;他说龙世荣要投清。咱们便小心提防。至于通神预卜,此万不可对外宣之。只须记得,神授天眷,不是虚言。”

那嵩沉吟了一下,连连点头,拱手道:“受教了。受教了,多谢国公。”

……

来的时候大张旗鼓,走的时候静静悄悄。朱永兴觉得元江已无疏漏可补,胜算颇大,便在黄昏时分偷偷出城上船,沿江缓进,向滇中行去。

水路虽好,但却难保万一。所以,在联络通讯方面。朱永兴授意建立了两个途径,一是元江水道;一是陆路快马,也就是他当初率军由腾冲至安南所走的道路。

既然是要三军联动,协同作战,互相之间的联络通讯自然非常重要。为此,朱永兴还让那嵩、吴子圣等人预备一套应急之法,即狼烟或烽火,以免元江万一被围时。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

雨季结束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这从元江的水势便能看得出来。尽管江水在逐渐变浅。但明军所乘坐的船只都不是什么大船,有从安南抢来的,有从元江借来的,还有一部分新造的,在江水中航行,还是绰绰有余。

三日后。船队在西舍与李晋王派来的部队会合,此地已经是景东辖境,水上航程已经走完了大半。

在景东,将要汇集的兵力有晋王李定国所部一万三千余人,朱永兴率领的安南明军七千余人。各土司的助战土兵五千余人,再加预计征召随军的辅兵四万多人,总兵力将近七万。

对于辅兵,朱永兴一直有着相当矛盾的心理,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因为当时战兵与辅兵的比例实在令他难以忍受,一比一,或一比二,甚至一比三都属相当正常,也就是说,粮草物资在路上就将被辅兵吃掉大半。

正因为如此,虽然朱永兴很想直接北上,过南涧直取大理,将清军三江以内的防御线拦腰斩断。但是,一来明军兵力并不是特别的充足,中间突破便可能遭到永昌和姚安、楚雄的东西夹击;第二便是路途远,大军携带的辎重,以及大量的辅兵消耗,让朱永兴感到无奈。

所以,参谋部最后制定的计划是先取永昌,再由西向东逐个攻取。而朱永兴与晋王李定国在景东会面,寒喧过后,便立刻提出了想好的改革后勤,减少辅兵的方案。

“晋王,吾拟按一比一的战兵、辅兵比例配置军队。新兵和助战土兵都暂时算辅兵,我军便有战兵一万六千,辅兵九千,再征召七八千的辅兵即可。”朱永兴够狠,一刀下去便把人数削减了三万多,“骑兵只要两千,保留三千匹的马,剩下牲口的都用来驮带辎重。对了,书信中要多多地征集大小车辆,不知现在有多少了。”

“殿下勿急。”李定国笑着点了点头,吩咐人奉上香茶,说道:“书信中所说不详,征召四万辅兵只是虚数,有湅沧江水运、暹罗船只相助,两万辅兵足矣,倒也不必把战兵归至辅兵,把骑兵变为步兵。”

“那我军能日行几里?”朱永兴对这个数字也不满意,缓了口气,接着问道。

“每日当以二十里为准。”李晋王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一舍三十里,已经算是标准的行军速度,这二十里嘛,光行军的时间就差不多要一个月了!

朱永兴觉得速度还应该再加快一些,每天四十里是他希望达到的目标,照他的想法,这是可以实现的目标。普通战兵全部披挂后,加上武器等物,负重应该在三十公斤上下,一比一的辅兵则可以把负重降低一半。再者,还有马匹车辆,水运船只,一天至少要达到三十里才行。

“时间上有些来不及。”朱永兴很执拗地坚持着,“成立专门的辎重营,这将是以后我军的发展方向。晋王,吾的想法是这样的……”

关于后勤辎重营,朱永兴也是边看、边学、边改,最后成形的方案。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还是抄袭了戚继光的做法,吸收了其中的成功经验。

戚继光在蓟镇防御鞑靼军队时,开始编设辎重车营,每营编设一千一百二十名官兵。有炮车八十辆,指挥车、鼓车、元戍车各一辆,共计八十三辆。每辆车一次可装载米豆等市粮十二石五斗。这样,一个辎重营可供一万人马三日的食用。如果加上自带,则可以保证六天的粮食供应。为了保证辎重营的安全,营内官兵还配备了土枪、土炮等作战武器。

在车辆充足的情况下。一千后勤兵可供应一万军队六七天的粮食,两千则可供应十二天,三千则是十八天,按照朱永兴要求的行军速度,十八天后便能到达永昌城下。再算得宽裕一些,一万战兵需要后勤兵六千供应粮草,其余后勤兵则可驮运盔甲,一比一的比例也绰绰有余了。

“……辎重营伴随保障,沿途还可从当地获得部分补给。则师行长饱而敌忾不消。”朱永兴暂时歇了口气,端起茶杯喝水。

步兵、炮兵、骑兵、辎重兵四大主力兵种在朱永兴的讲述下约略成形,辎重车营已完全超出了传统的、单纯供应部队粮草和军械的后勤保障单位的框架,而成为一种战斗化的后勤部队。这样既减少了辅兵的消耗,使行军时携带的物资大为减少;又因为辎重兵也经过训练,组织行动更为方便,还可以在必要时对战兵进行补充。

晋王李定国越听越认真,脸色也郑重起来。看朱永兴停了下来,不由得迟疑地问道:“此是戚少保《纪效新书》所写?”

“是吧?”朱永兴其实也不敢叫真儿。他看过的这些资料是网络上的白话文,作者标明是以戚继光著述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练兵杂集》为参考依据,具体的他没看过原书,也拿不太准。

“下官在书中并未读过此语。”在座的一位文官拱了拱手,疑惑地开口说道。

朱永兴眨了眨眼睛,脸有点发红。装模作样地拍了拍脑袋,说道:“那是吾记错了,许是《练兵实要》中所载,也或是《练兵杂集》。”

李定国微不可闻地摇了摇头,笑着介绍道:“这位是吏部侍郎金维新。吾之记室。”

朱永兴礼貌性地点了点头,对这个家伙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只是给李定国个面子,因为金维新是李定国最为信任的幕僚。

在连连失败,南明君臣撤离昆明的时候,正是大奸臣马吉翔勾上了金维新,而金维新私心自用,又蛊惑了李定国,做出了转进滇省西南、而不是由建昌入蜀的错误决定。历史上,也正是这个决策失误,使南明再也没有回天之望。

其实,这也是李定国最大的弱点——走极端。信任一个人就言听计从,只要是金维新坚持的,李定国从来不曾否定,而金维新反对的,李定国就不继续坚持。

可金维新偏偏不知道朱永兴的心中厌恶,还就成立辎重营的事情纠缠,担心临时组建耗费时间,殆误战机。李定国则又犯了老毛病,犹犹豫豫地不做决定。

朱永兴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对李定国也颇为失望。性格的缺陷啊,真是难以改变。

“殿下,我军行将启程,擅改军制,必致混乱……”金维新振振有词,朱永兴却已经忍耐不住了。

不把此人在李定国心中的地位打下去,日后也为祸患;有此人蛊惑,李定国以后还要犯错误。

“啪!”的一声,朱永兴把茶碗重重顿在了桌子上,瓷片破碎,震得屋中众人都面目失色。

“闭嘴,巧言寡谋之辈,私心自用之徒,还敢在此蛊惑人心。”朱永兴怒斥一句,转向李定国,略略拱了拱手,说道:“晋王,当日出昆明时,是否此人进谗,坚走永昌,而不入蜀。晋王可知其与马雄飞暗室相商,以私心左社稷安危,陷朝廷于异邦蛮夷。”

李定国皱眉不语,当时主张西迁的并不只是金维新一人,一部分朝臣,包括沐剑波在内的云南人士大抵都不想离开云南。若说是决策失误,那是自己的责任,并不好算在金维新头上。

“金维新,汝是滇省人,坟墓亲属皆在滇中,不欲入蜀,尚有情可原。”朱永兴又转向金维新大声斥道:“然汝与建昌总兵王偏头为争一女心生怨恨,恐入蜀后遭其报复。转而蛊惑晋王与朝廷西迁,可是有的?”

此等私密之事金维新从未对人言说,突然被朱永兴揭出,就象被当众扒光了衣服又被无数双眼睛盯着,简直是惊骇莫名,下意识地伸出手指。指着朱永兴,颤声道:“汝,汝,汝是,如何知晓——”

“暗室欺心之行,岂能避天瞒神。”朱永兴冷笑一声,看着金维新缓缓软倒在地。

“拖出去,听候发落。”李定国怒斥一声,挥手命令侍卫。把金维新架了出去。

屋中陷入了短暂的安静,或许是朱永兴的雷霆之怒,也或许是那句“岂能避天瞒神”的话过于震撼,众人望向朱永兴的眼神都有些畏惧。

“心底无私天地宽,若是行为坦荡,又怎会惧天畏神?”朱永兴幽幽地说道:“该害怕的,该担心的,应该是成丑、三鬼之流。甘为奴狗。屠戮同胞,罪恶昭彰。天必灭之。”

晋王李定国长叹了一声,起身深揖,“殿下,吾有罪。当日西迁,虽是金维新之流苦谏,却也是吾私心作祟。蜀王勋镇林立。吾担心新败之余,远则袁(宗第)、郝(永忠)诸勋之穴,未保诸勋听从节制;若恢复荆襄,又恐朝廷封郝永忠等数亲王,以与吾并立……”

“晋殿下过矣。”朱永兴赶忙起身还礼。并破例使用了尊称,诚恳地说道:“吾知殿下作何想,乃为部下所谋也。朝廷措置亦有失当,部分官绅鼠目寸光,固执于狭隘之正统观念,甚而仍视忠心朝廷、矢志抗清之华夏赤子为贼,令人寒心,令人不得不小心提防。此实为抗清中兴之大碍也,吾深恨之。”

“殿下,您——”李定国很意外,朱永兴这番话说得相当诚挚,也很直接大胆,触到了他心中的那点痛处。

出身不正,先反明,后归明,原大西军和原大顺军一样,其实都对朝廷有着不满,都担心日后不得善终。而朝廷中的一些官绅把联合农民军作为权宜之计,内心里往往对农民军深怀敌意,往往掣肘牵制,更增添了原农民军中将士的担心。

“吾说得不对吗?”朱永兴把李定国扶坐回椅子,笑着说道:“赵王入缅接驾,闻敕旨则返,岂不是担心朝廷疑惧,日后算账?晋王驻兵缅境,未敢轻动,不也是顾虑重重,恐朝廷不测,流言及身吗?”

“殿下,您——”李定国苦笑摇头,说道:“您一语中的,如此洞察人心,如此直言不讳,真是令人钦敬。”

“话不说不透,心结不解不开。”朱永兴环视了一圈屋中众人,朗声道:“自古忠臣义士,原不论贵贱出身。尽有身为尊官,世享厚禄,平日间说到忠义二字,却也侃侃凿凿,及至临大节,当危难,便把这两个字撇过一边,只要全躯保家,避祸求福,于是甘心从逆,反颜事仇。”

停顿了一下,朱永兴继续说道:“偏有那位非高品,人非清流,即使当患难之际,贪生怕死,背主降贼,人也只说此辈何知忠义,不足深责。不想当伤心惨目之际,却独能激起忠肝义胆,不避刀锯斧钺。此不但可传名于后世,且为己身免祸于他年。可见忠义之事,不论贵贱出身,正唯践者,能尽忠义,愈足以感动人心。”

传名后世,免祸他年,不论贵贱出身,正唯践者,足以感动人心……这几句话的含义很深,再加上朱永兴前面所说的深恨狭隘正统之语,对大西军出身的文臣武将便是一个鲜明的信号。尽管这种变相的承诺还需日后观察,但鼓舞人心、释疑示诚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况且,朱永兴自出缅入滇以来,一直不断地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言出必践。他不吝封赏,赏罚分明,且无傲慢歧视之行为,提拔任用的又大多不是老官僚,还把军中伤残退役兵士安置得妥当。种种言语,再加行动,不能不使这些将领对他生出英明仁厚的感觉。

乱世危难,正需拔乱之才,朱永兴无疑是很好地塑造了这样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他的威望隐隐已超过了晋王李定国,唯其马首是瞻,希翼从他这里寻得官爵厚禄名声,得到未来安全的文臣武将则是越来越多。

朱姓宗室,朝廷留守,大义名分在手,朱永兴有着李定国所不能比拟的条件。

经过这一番又是雷霆之怒,又是温言慰勉的折腾,辎重营的设立便无人再反对。虽然是新建,但所走的陆地路程并不算远,要携带的物资粮草也不算太多。只需要从景东西行,抵达澜沧江,等待李定国所部前期造的船和暹罗国援助的船只,载着粮草物资赶来会合便可。

为了滇西反攻,先期暹罗国由锦线援助的粮食物资都分配给了李定国和白文选,再加上他们自己征调和土司报馈,已经能够支撑一场反攻战役。这些粮食由他们囤积、运输、建立供应补给站,并加工成飧饭。加上又有澜沧江水路运输,部队又没有重炮需要携带,对新建辎重营的运输力要求就大大降低,有了扩大、调整、改进的余地。

而李定国所部的前期准备工作也令朱永兴感到满意,所制造的军用干粮——飧饭,令军队的后勤压力又减轻了很多。(未完待续。。)

第174章 奇袭潮州第63章 攻掠辽东第46章 火箭列装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62章 论势振人心第40章 两奸计议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26章 提点第127章 五国军棋第3章 绝死一击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118章 金殿传胪第123章 光复昆明第137章 李晋王第32章 鱼龙白服第137章 雄心壮志第122章 水利部第179章 荣誉之争第18章 紧急商议第40章 两只重拳第129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第22章 中南半岛形势第104章 报应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238章 萨摩藩,绑架成功第154章 民富国强?第247章 兵至衡阳,说客第46章 合击之前第130章 无题第195章 无题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87章 潜入袭城第43章 巩昌王的选择第46章 火枪之威第29章 宗室仪仗第63章 攻掠辽东第164章 广州战役(十)第67章 梆子腔第89章 胜利第134章 失败,争吵第77章 意外之功第60章 会赵王第141章 千金之喜,开拓之初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50章 南岸歼敌,三鬼决择第59章 无题第68章 正战稳进第4章 封赏,台湾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254章 知进退,入贵州第128章 扶弱击强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48章 大战(二)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59章 援军?援军?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78章 破路第10章 大胜第54章 再退第138章 大海战第80章 京师大乱第41章 自我否决第46章 火枪之威第34章 石屏扰袭第83章 水西之变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89章 胜利第24章 烽起石屏第87章 水西局势第45章 险地——灰坡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266章 重庆,武昌第244章 召见,山东于七第156章 金秋之时第48章 黯然收兵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193章 古之借鉴第94章 难以抗拒,后宫琐事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22章 响应配合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248章 下台阶,谋划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5章 被误导了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48章 黯然收兵第51章 战后布局第137章 广东战局推想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52章 纤夫,规矩第86章 轻视,放松第8章 舜水西渡,预留宰辅第60章 会赵王
第174章 奇袭潮州第63章 攻掠辽东第46章 火箭列装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62章 论势振人心第40章 两奸计议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后点透第26章 提点第127章 五国军棋第3章 绝死一击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118章 金殿传胪第123章 光复昆明第137章 李晋王第32章 鱼龙白服第137章 雄心壮志第122章 水利部第179章 荣誉之争第18章 紧急商议第40章 两只重拳第129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第22章 中南半岛形势第104章 报应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238章 萨摩藩,绑架成功第154章 民富国强?第247章 兵至衡阳,说客第46章 合击之前第130章 无题第195章 无题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87章 潜入袭城第43章 巩昌王的选择第46章 火枪之威第29章 宗室仪仗第63章 攻掠辽东第164章 广州战役(十)第67章 梆子腔第89章 胜利第134章 失败,争吵第77章 意外之功第60章 会赵王第141章 千金之喜,开拓之初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50章 南岸歼敌,三鬼决择第59章 无题第68章 正战稳进第4章 封赏,台湾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254章 知进退,入贵州第128章 扶弱击强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48章 大战(二)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59章 援军?援军?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78章 破路第10章 大胜第54章 再退第138章 大海战第80章 京师大乱第41章 自我否决第46章 火枪之威第34章 石屏扰袭第83章 水西之变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5章 静夜思,眼中泪第89章 胜利第24章 烽起石屏第87章 水西局势第45章 险地——灰坡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266章 重庆,武昌第244章 召见,山东于七第156章 金秋之时第48章 黯然收兵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193章 古之借鉴第94章 难以抗拒,后宫琐事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22章 响应配合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248章 下台阶,谋划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5章 被误导了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48章 黯然收兵第51章 战后布局第137章 广东战局推想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52章 纤夫,规矩第86章 轻视,放松第8章 舜水西渡,预留宰辅第60章 会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