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王吕云遇敌

出兵之前林哲就预计到镇江是快硬骨头,不是可以轻易拿下的,所以他几乎把所有能够带上的大口径火炮都给带上了,镇江城外一共有将近四十门的十二磅火炮,除此之外还有十多门二十四磅、三十二磅的臼炮,甚至还有两门六十四磅的超大口径的臼炮(清末枭雄158章)。

除了陆军的火炮外,海军方面也是抽调了大量的战舰参与对镇江的炮击,而海军的基本是清一色的重炮,参加炮击的多是二十四磅甚至三十二磅等口径的加农炮,此外还有四十八磅,六十四磅等口径的臼炮。

论起火力来说,海军发挥出来的火力是要远远超过陆军火力的!

诸多火炮发射的炮弹以榴弹炮和榴散弹为主,由于太平军频繁使用战壕战术,导致中华军攻城的时候对榴弹和榴散弹的越来越依赖,为了更好的发挥榴弹和榴散弹的威力,林哲可是对林德机器厂投入巨资,让他们改进炮弹的质量。

尤其是引信的改进更是重中之重,1854年大量使用的木制引信虽然被认为技术简单,可靠实用,但是实战表现依旧无法让军方将领满意,所以这两年林德机器厂又是大力研发,也试过考虑碰撞引信,但是发现在滑膛炮上使用几乎不可能保证让炮弹的引信正面撞击地面。

后来林德机器厂那边则是回到延时引信的路子,不过放弃木制引信而是采用金属引信,新的金属延时引信在可靠性和便捷性大大超过以往的木制引信。

引信作为爆破类型炮弹的重要组成,该部件的性能提升就大大提高了滑膛炮发射榴弹和榴散弹的可靠性。

哑弹和早爆,迟爆的情况大大减少。

这可以从镇江城墙以及战壕上空陆续腾起的白烟就可以看得出来,那些都是在敌军上头准确爆炸的榴散弹。

此外还有敌军阵地上频繁掀起的烟尘也可以看得出来,那些都是落地后准时起爆的榴弹。

这几年,投入巨资的林德机器厂如果说在什么领域所有创新的话,那无疑是在炮弹领域了。

林德机器厂在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中国发展兵工业,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尽管有着军方的扶持,为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该厂的发展依旧是举步维艰,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机器设备甚至零部件都需要进口,所有的技术人员也都是清一色外聘的洋人。

这种情况一直到现在才略有改观,林德机器厂内部的机械厂利用进口的设备,已经可以初步维修进口的那些机器设备,也可以制造一些技术含量不怎么高的零部件,技术人员也通过这几年的大力培养,培养出了部分的初等技术人员。

不过高等技术人员,尤其是负责某个项目的高级工程师,依旧是清一色的洋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才几年功夫呢,让那些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机器的人了解机器的运转,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就已经不容易了,别指望短短几年内就培养出什么高技术人才来。

而林德机器厂外聘的那些洋人工程师,说实话大多数也都是半吊子的水平,你想啊真正的高级工程师人家在欧洲待得好好的,怎么可能远渡重洋跑到远东这地方来,并且还被林德机器厂招揽到呢?

如此也就到导致林德机器厂尽管花大价钱进口设备,外聘洋人技术人员,但是林德机器厂的整体技术水平依旧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程度,整体上目前的林德机器厂目前缺乏创新、研发的能力。

其生产的各种武器基本也都是照葫芦画瓢进行仿制生产,顶多就是在仿制品的基础上进行细微的修改而已。

比如说1856年型林德步枪,就是非常典型的仿制品,和英国的恩菲尔德1853步枪极为相似。

又比如说生产的那些十二磅火炮,六磅骑兵炮,四磅步兵炮,二十四磅,三十二磅舰炮,都是参考洋炮进行仿制生产。

唯一有所创新的就是在这炮弹上头了,以前的木制引信还算是仿制引进的,不过这金属延时引信却是林德机器厂这边琢磨出来的,并没有仿制国外的产品。

以林德机器厂目前的技术水平,依旧停留在仿制生产这个层次,要做好自主研发还好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是能够进行大规模的仿制生产,这对于目前几乎毫无重工业基础的中国来说也是颇为难得。

要知道如今国内的兵工厂也不止林德机器厂一家了,清廷在天津也是办了个天津军械局,曾国藩也是在湖南办了个湖南军械局,就连太平天国都是搞了几个枪炮作坊,然而他们现在连大规模仿制洋枪洋炮都很难。

而林德机器厂却是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已经是具备了大规模仿制生产的能力,其生产的1856年型步枪、各口径火炮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中华军海陆两军,让中华军摆脱了只能依靠进口军械的历史。

而随着中华帝国的成立,中华军海陆军的持续征战、扩军,众多的订单更是让林德机器厂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动力。

作为一家纯商办的兵工厂,订单多就代表着利润多,而有了充足的利润,才能够有资金购入更多的设备,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研发并生产更好的武器装备。

战争时期里,再也没有什么人比武器生产商更能赚的了。

有着充足枪支大炮以及弹药供应的中华军,如果说还肯不顾伤亡的话,其实要拿下镇江也用不了多久,但问题是中华军方不愿意承受太大的伤亡,宁愿慢慢围攻也不愿意拿士兵的生命去填。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镇江已经是属于煮熟的鸭子,飞不了,拿下镇江是迟早的事,何必为了早上那么一两个月就让自己承受巨大的伤亡呢。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在这个时候,李秀成已经率军两人攻克了句容后,直奔金坛而去。

得知句容被攻占后,施清瑄就是马不停蹄的率军南下,试图前往丹阳拦截该军。

于此同时,原本预定前往天京实施拦截作战的第二师也是得到了消息,停下了他们前往天京的步伐,而是掉头东进。

为了掌握双方的动向,不管是太平军还是中华军,都是派出了大量的侦骑游走四方,以至于在镇江到南京的这片小小地区里,集中了大量的侦骑。

镇江以南三十公里的延洱乡,这个名不经穿的小地方现在却是突然出现了大量身穿深蓝色军服,带着圆筒前檐帽,脑后没有和清军那边拖着条辫子,也没有和太平军那样披头散发,而是脑后光溜溜的。

光光看这个装束就可以知道,这些都是中华帝国的骑兵,尽管国内多支军队军队已经效仿了余胜军的军服,比如说林成庭的镇胡军,李鸿章的江淮新军,八旗新军,京畿练军,直隶练军等,以至于排扣上衣,直筒裤子已经不是中华军独有的军服样式了。

但是中华军独特的军帽依旧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中华军在早期余胜军士兵,士兵们是不配发军帽的,而是用头巾,军官们则是使用大檐帽。仿效他们的清军同样也是使用头巾包头,不过他们的军官,尤其是中高级将领一般不穿新式军服,而是继续穿官服,带暖帽,林成庭那边的新军倒是不包头,他们的士兵一般和传统汉人一样束发,然后带斗笠之类的。

去年林哲起事,全军大剃头,上到林哲下到士兵,清一色的光头,那些军官和将领们继续沿用大檐帽,而普通的士兵的军帽则是采用圆筒前檐帽。初期由于士兵的军帽刚刚设计定型,生产也来不及,导致当初入浙江作战的第四师的士兵们都还是光着头作战,有些部队就地取材,干脆直接配发斗笠或者其他草帽等。

所以在1856年十二月到1857年一二月份的这两三个月里,基本上各地中华军的士兵军帽都是杂乱无序的,各种各样的都有。

一直到数月后的现在,赶制出来的军帽陆续配发各部队的士兵,这才结束了这种混乱无序的局面,统一佩戴圆筒前檐帽。

但是中华军早期光着头的印象却已经是深入人心,普通民间百姓往往不会直接称呼为中华军这个官方名字的,要么是称呼为原来的名字余胜军,要么干脆称呼为光头军。

光头并带着独具特色的军帽,这就成为了中华军和国内其他几支新军最为明显的区别,眼下这支光头骑兵抵达了延洱乡,让这里仅存的百姓瑟瑟发抖,害怕这些骑兵会劫掠他们。

不过这支将近七百骑的骑兵虽然说不上秋毫不犯,但是也没有和路过的太平军或者清军那样,碰上个村子就大肆劫掠屠杀,他们只是强行征用了庄子里的诸多房屋而已,甚至为首的那个一脸彪悍模样的将领还给了当地的村长几十两银子,说是征用这些房屋的补充费用。

把唯唯若若的村长赶了出去后,王吕云就是吩咐亲兵打水,这从镇江一路跑过来,疲惫不堪的他要洗个热水澡。

只是他还没来得及洗呢,外头就是传来一阵马蹄声,然后一个侦骑就是急忙跑了进来!

“团长,前方十里发现贼军踪迹!”

“哦,有多少人?是那部分的?”

“贼军至少有两万众,贼首的旗号为李!”

一听到竟然有两万贼军,把王吕云也是给吓到了:“两万人?这怎么可能?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第213章 两军联合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地两百零三章 宫殿后宫事第470章 派系之争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124章 这是抄袭!第250章 半斤八两第709章 巨舰对决(二)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舰队第668章 布拉镇第59章 炮击上海第302章 联军登陆第167章 林安飞回京第470章 派系之争第133章 协防团和镇江第11章 山阴陈家第286章 惨烈交锋第526章 登陆进攻第11章 山阴陈家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472章 工业井喷第693章 中亚叛乱第401章 与民同乐第255章 近代骑兵的对决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44章 伤亡名单第610章 订单争夺第643章 培养体系第411章 陕甘动乱第531章 两败俱伤第557章 海军五年计划第630章 建设浪潮第211章 三国领事来访第93章 逃兵和恐慌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478章 密室会谈第528章 冲突升级第195章 科举题目第461章 林德步枪改进型第157章 围魏救赵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437章 交通部和铁路公司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73章 设卡收税第176章 银行和货币第562章 出兵勘察加半岛第172章 残忍的工业第133章 协防团和镇江第328章 后装步枪的首秀第302章 联军登陆第613章 市场和战争第367章 战略调动第164章 多方惊慌第459章 一战成名第246章 军法之苛第47章 入城第277章 工厂内迁第463章 编修清史第620章 租借横须贺第649章 海军革新第254章 一夜寒风起第298章 进犯上海第507章 津浦线开建第208章 残酷肉搏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348章 对策第340章 江南大学第34章 危机!第537章 备战英舰队第278章 兵临广州第四百而十二章 独特的上海第340章 江南大学第218章 桃源大决战(一)第406章 长沙春寒第255章 近代骑兵的对决第699章 海军军备竞赛第579章 宁朝动乱第144章 讨胡灭贼檄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舰队第157章 围魏救赵第351章 改革和挣扎第681章 皇子初登场第191章 清军南援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646章 皇子独立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225章 攻克宿迁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343章 侯客室第18章 黎明危机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发展第696章 太子出访第431章 新旧更替(一)第463章 编修清史第336章 新战略计划第409章 林哲的召见第207章 激战六安第355章 都兴阿的炮灰第630章 建设浪潮
第213章 两军联合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地两百零三章 宫殿后宫事第470章 派系之争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124章 这是抄袭!第250章 半斤八两第709章 巨舰对决(二)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舰队第668章 布拉镇第59章 炮击上海第302章 联军登陆第167章 林安飞回京第470章 派系之争第133章 协防团和镇江第11章 山阴陈家第286章 惨烈交锋第526章 登陆进攻第11章 山阴陈家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472章 工业井喷第693章 中亚叛乱第401章 与民同乐第255章 近代骑兵的对决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44章 伤亡名单第610章 订单争夺第643章 培养体系第411章 陕甘动乱第531章 两败俱伤第557章 海军五年计划第630章 建设浪潮第211章 三国领事来访第93章 逃兵和恐慌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478章 密室会谈第528章 冲突升级第195章 科举题目第461章 林德步枪改进型第157章 围魏救赵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437章 交通部和铁路公司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73章 设卡收税第176章 银行和货币第562章 出兵勘察加半岛第172章 残忍的工业第133章 协防团和镇江第328章 后装步枪的首秀第302章 联军登陆第613章 市场和战争第367章 战略调动第164章 多方惊慌第459章 一战成名第246章 军法之苛第47章 入城第277章 工厂内迁第463章 编修清史第620章 租借横须贺第649章 海军革新第254章 一夜寒风起第298章 进犯上海第507章 津浦线开建第208章 残酷肉搏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348章 对策第340章 江南大学第34章 危机!第537章 备战英舰队第278章 兵临广州第四百而十二章 独特的上海第340章 江南大学第218章 桃源大决战(一)第406章 长沙春寒第255章 近代骑兵的对决第699章 海军军备竞赛第579章 宁朝动乱第144章 讨胡灭贼檄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舰队第157章 围魏救赵第351章 改革和挣扎第681章 皇子初登场第191章 清军南援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646章 皇子独立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225章 攻克宿迁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343章 侯客室第18章 黎明危机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发展第696章 太子出访第431章 新旧更替(一)第463章 编修清史第336章 新战略计划第409章 林哲的召见第207章 激战六安第355章 都兴阿的炮灰第630章 建设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