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军官缺口

看到报告书上的军官缺口,林哲有些头疼,这军官的缺额就一直没能真正解决过,因为以前的随营学堂,现在的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出来的军官数量从来都跟不上中华军的扩张数量。

为了控制军官的数量,不仅仅很多皇家陆军的部队里缺少副职,而协防师那边更是压缩再压缩,不少协防师的师长只有区区一个少校而已。

人家皇家陆军一个步兵团的团长至少是一个中校,部分还是上校,然而这第九协防师的师长才是中校,团长却是区区的少校而已,营长只是上尉,甚至还有中尉营长这种事,更关键的是上述职位的副职一般不是由低一级的军官担任,而是往低很多的军官担任,堂堂第九协防师的师长,竟然只是一个上尉,然后一个上尉就得制定超过七千人的作战计划。

这种情况不管怎么看都是属于不正常的,为了规范第九协防师以及第十九协防师的作战,实际上都是由各自所属的军司令部派遣高级军官过去指挥,比如第六军就是派遣了副参谋长以及差不多十人左右的军官团队常驻第九协防师,用以指挥第九协防师。

但是这种情况是非常态,严格上来说第六军副参谋长并没有权限指挥第九协防师,如今不过是靠着军方的内部默契以及军衔制度来执行而已,但是那天人家第九协防师的中校师长觉得你军司令部过来的上校副参谋长不过如此,更觉得你带过来的各级军官碍手碍脚,人家都能直接把你们赶出来,而且这种情况对于中华军现行的军制制度来说,你还真无法说什么。

因为中华军执行的长官责任制,而只要军方没有把人家师长撤职。那么你就不能取代他直接指挥该该师,哪怕这只是一支协防师。

要变更第九协防师的指挥权,要么统帅部那边另派一个师长过来。要么是施清瑄直接越级指挥,亲自指挥该师。通过命令第九协防师的方式来获得指挥权。

但是现在第九协防师这边的情况比较特殊,按照中华军的现行协防师制度,其配属的军官数量少,军衔低,堂堂一个师长不过是个中校而已。

但实际情况是第九协防师已经不是普通的协防师,士兵以清军新军俘虏为主,装备燧发枪、火炮等武器,这样的第九协防师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新军部队了。就算是对部队要求苛刻的施清瑄也是把第九协防师当成了主力部队使用,单独派出去用来掩护第八师和第九师的右翼。

所以第九协防师的军官制度不能和其他协防师同样安排,必须对第九协防师的军官制度进行变更,提高各部主官的军衔,增加军官人数。

不能同样是上尉,皇家陆军的上尉只是一个连长,只指挥一百多人作战,而第九协防师的上尉就要策划超过七千人的作战计划。

但是要补充第九、第十九协防师的军官缺口,还得补充其他部队的军官缺口,比如说各地新扩编的守备部队。又比如新编练几个混成旅等部队所需的军官,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中华军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合格军官。

过去几年来。陆军军官学校虽然是越办越大,先后已经毕业了六期正式班的学生,但是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中华军的实际扩军需求。

从随营学堂时代开始,由于每个月都在招募军校生,所以这某某期学生并不能以入学时间来作为参考,而是以毕业时间作为参考,1855年改制之前是半年毕业一期,一共毕业了四期,改制后一年毕业一期。已经毕业了三期。

也就是说从随营学堂时代开始到现在的陆军军官学校,一共有七期正式班的学生毕业。分别是随营学堂第一期到第四期、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到第三期。

这七期正式班的毕业生一共为中华军提供了大约两千三百人左右,通过系统培训的合格军官。

而目前在中华军内担任中高级职位的。普遍是随营学堂时代前三期的学生,将官方面这是要第一期为主,第二期一部分,至于第三期吗,目前只有林伟一人被晋升为少将,其他的多数还是在校官这个层次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改制前随营学堂时代的四期学生总数并不多,加起来也才六百多人,然而改制后的第一期就有四百多,第二期六百多,第三期更是高达八百余人。

预计明年夏季毕业的第四期更是可能高达千人以上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毕业时间越靠前,这含金量实际上也就越高,因为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同时他们晋升的时候竞争也比较少,不会和后面的学生那样,这同期就有八百多甚至一千多人要想脱颖而出要困难得多。

中华军现在的皇家陆军、协防军、守备部队加在一起,总兵力已经是超过三十五万人,而这么多人的话,只靠区区目前的两千三百多名正式班毕业生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除了上述七期的正式班外,其实还有诸多不定时,不定额的各种速成班,有普通针对获得军官举荐或者在战斗中被临时提升,而后被转正的士兵们开设普通速成班,这种速成班数量相当多,学制一般以前是一个月,现在也就三个月,采取大班教习,每班都会有六七十甚至上百人听课。

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简单的连排级战术等。而这些速成班毕业生也是组成了目前中华军内的主要基层军官群体。

除了这种常规速成班外,还有诸多乱七八糟的速成班,比如骑兵速成班,辎重速成班,炮兵速成班之类的,甚至还开过营造速成班,专门教怎么修建营房。

然后还有和军械。后勤有关,甚至和战争指挥没什么关系的科目,比如财务班。这教的是会计学,还有枪炮班。这教的是怎么设计、维修机器设备。再比如翻译版,这是培养外语人才,准备用来和国外军队交流之类,但是这培养出来的好几十号人不是被帝国大学挖走,就是被外务部抢走了,军方自己一个都没能留下。

这些乱七八糟的速成班有些会办好几届,而有些只办了一届,各种名目都有。繁杂到甚至军方都难以统计,基本上部队觉得需要比较偏门的人才,而外头又招募不到的时候,正式班的学生也满足不了的时候,往往就会开一个相关的速成班自行培养。

上述正式班,常规速成班以及各种乱七八糟的速成班,就是目前中华帝国陆军的主要军官培养体系了,但是在这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那就是陆军军官学校幼年班

这个幼年班兴许在平民阶层名声不显。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过,但是在帝国中高层军政官员里头却是非常闻名的,因为相当多的军界大佬都会把试图从军的年幼子弟送进幼年班。甚至一些文官也会选择性的送进去几个子弟学习。

幼年班一开始其实只是个类似托儿所之类的机构,因为当初的本意是为了解决中高级官员将领们的后辈子弟的教育问题,很多官员将领的后辈子弟年纪不大,无法直接报考随营学堂,所以干脆弄了个幼年班,专门招募年纪较小的官员将领后辈子弟。

但是这个幼年班之所以在帝国中上层里较为出名,吸引诸多中高层军政要员送嫡系子弟进去,是因为林哲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里提倡从小培养这个概念,说不仅仅普通人才需要从小培养。军事人才也需要从小培养,并多次表示。未来将会给予幼年班的学生更好的空间和机遇。

而且林哲不仅仅这么说,还是真的这么做的。除了最早几期幼年班的学生素质一般外,去年毕业的学生由于综合素质优秀,不仅仅是可以免试直接进入海陆两军的军官学校学习,甚至还能优选获得到国外留学的资格。

今年下半年帝国和英法结束战争后,外务部和军方联合行动,向英法普美等国再一次派遣总数五十人的军事留学生,其中少数是优秀的现役年轻军官,少部分是陆军军官学校的优秀在读生,但是有半数都是幼年班的学生

之所以幼年班的学生占据了半数名额,是因为幼年班其独特的教育机制,招募的学员都是十三四岁左右的聪慧少年,按照入学年纪的不同,就接受四年到五年的全封闭式现代化教育,一般到十八岁他们才会进入陆军军官学校就读,或者直接选派公费留学,入读国外的军事院校。

尤其早几期还存在十七八岁的学生,这些年纪较大的学生只学习一年或者两年就进入军官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较少,不提也罢。

但是1855年后就已经不招募十五岁以上的学生了,基本只招募十三岁到十四岁之间的学生,这些十三四岁就开始入读的学生会接受至少四年以上的系统教育。

而今年毕业的这一批基本都是1853年、1854年时期入学,接受了长达四年甚至五年系统教育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不管是科学综合知识还是军事知识,远远超过目前国内其他学校培养的学生。

比如说同样是今年毕业的学生,但是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就算是毕业了但是不管是科学知识水平还是军事水平,都是远不如人家幼年班的这些少年的。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幼年班的学生普遍都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学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西班牙文的都有,而现在军官学校那边虽然开设有翻译科,但是可不是全部学生都得学这个的。

要留学的话,这实现会外语和到了人家国家里再学,这其中差距自然是比较大的。

对于这些从小、系统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重用是自然而肯定的,林哲这么做,外头人自然是能够看得出来的,才会保持热情继续把年龄适合子弟送到幼年班,当然了前提是你家子弟能够考进去。

第476章 炮击下关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106章 大胜而归第436章 铁路发展计划第478章 密室会谈第92章 抽十杀一第665章 李允慧见闻第175章 生丝产业链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惊第617章 出巡第546章 战后封赏第259章 把李鸿章带回来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27章 刺刀肉搏第467章 天津北方钢铁厂第426章 昆明激战第112章 余胜军协防团第663章 废黜朝鲜国王第447章 产业整合第211章 三国领事来访第358章 第六军渡江第447章 产业整合第158章 王吕云遇敌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599章 双方的纠结地两百零三章 宫殿后宫事第35章 太平军的撤退第347章 李鸿章面圣第265章 施清瑄回京第596章 林成庭之死第167章 林安飞回京第429章 缅甸局势第692章 各有顾虑第611章 陈月川回京第506章 宁沪线试运营第389章 逃亡之路第630章 建设浪潮第498章 湘潭起义第223章 桃源大捷第636章 风波起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495章 齐琳随驾第583章 防护巡洋舰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267章 汉特?威廉的失态第265章 施清瑄回京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198章 帝国大学第239章 狮子大张口第616章 蚩尤号战列舰服役第380章 石琅翼的野望第154章 战火再燃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638章 宁耀安之死第170章 整编扩军会议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86章 企业式政府第66章 许乃钊之邀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574章 赵大黑闯关东第427章 大理苦战第323章 联军增援抵达第310章 谈判重启第53章 东进上海第246章 军法之苛第435章 江道泉的野望第40章 五十对八百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468章 皇室资产管理处第363章 时代的终结和开始第417章 经济大臣第392章 走投无路第485章 视察上海第57章 一路横扫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54章 兵指青浦第181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218章 桃源大决战(一)第124章 这是抄袭!第174章 生丝和税收第394章 饿狼第229章 赴欧代表团第281章 黄以典再现第364章 视察帝国大学第121章 卿本佳人第324章 战争中的发展第415章 横扫巴东第711章 全面战争第69章 江海关第592章 作秀第388章 北平大乱第703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258章 硝烟中的尸体第396章 咸丰身死第249章 一追一逃
第476章 炮击下关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106章 大胜而归第436章 铁路发展计划第478章 密室会谈第92章 抽十杀一第665章 李允慧见闻第175章 生丝产业链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惊第617章 出巡第546章 战后封赏第259章 把李鸿章带回来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27章 刺刀肉搏第467章 天津北方钢铁厂第426章 昆明激战第112章 余胜军协防团第663章 废黜朝鲜国王第447章 产业整合第211章 三国领事来访第358章 第六军渡江第447章 产业整合第158章 王吕云遇敌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599章 双方的纠结地两百零三章 宫殿后宫事第35章 太平军的撤退第347章 李鸿章面圣第265章 施清瑄回京第596章 林成庭之死第167章 林安飞回京第429章 缅甸局势第692章 各有顾虑第611章 陈月川回京第506章 宁沪线试运营第389章 逃亡之路第630章 建设浪潮第498章 湘潭起义第223章 桃源大捷第636章 风波起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495章 齐琳随驾第583章 防护巡洋舰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267章 汉特?威廉的失态第265章 施清瑄回京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198章 帝国大学第239章 狮子大张口第616章 蚩尤号战列舰服役第380章 石琅翼的野望第154章 战火再燃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638章 宁耀安之死第170章 整编扩军会议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86章 企业式政府第66章 许乃钊之邀第424章 理想和现实第574章 赵大黑闯关东第427章 大理苦战第323章 联军增援抵达第310章 谈判重启第53章 东进上海第246章 军法之苛第435章 江道泉的野望第40章 五十对八百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468章 皇室资产管理处第363章 时代的终结和开始第417章 经济大臣第392章 走投无路第485章 视察上海第57章 一路横扫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54章 兵指青浦第181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218章 桃源大决战(一)第124章 这是抄袭!第174章 生丝和税收第394章 饿狼第229章 赴欧代表团第281章 黄以典再现第364章 视察帝国大学第121章 卿本佳人第324章 战争中的发展第415章 横扫巴东第711章 全面战争第69章 江海关第592章 作秀第388章 北平大乱第703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258章 硝烟中的尸体第396章 咸丰身死第249章 一追一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