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

^_^朝鲜和亲使团的到来,这对于朝鲜本身来说或许是第一次以官方的姿态见识到了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强盛,这给朝鲜带来了深刻的后续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坚定了朝鲜方面李昰应为首的亲中派的态度(清末枭雄666章)。

那就是坚决抱紧中华帝国的大腿,采取全面的汉化改革。

不过对于帝国方面来说,朝鲜和亲使团的到来就是显得无足轻重了,就连林哲自己都是不怎么关注。

毕竟以帝国目前的强势,朝鲜自身的态度并重要,重要的是帝国对朝鲜的态度。

等到朝鲜和亲使团离去的时候,时间已经是进入了1875年。

1875年,对于帝国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尤其是对于帝国皇家海军而言,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这一年,帝国的第五艘万吨战列舰尧帝号正式服役,这是一艘舜帝级战列舰的二号舰,该舰在1874年就是完成了整体施工,在经过后续舾装和试航后,顺利于1875年的九月份加入帝国皇家海军现役,和舜帝号一起被编入第五战列舰分队。

除了尧帝号外,这一年帝国还服役了第三艘装甲巡洋舰青龙号。

如此也就代表着,1875年的今天,帝国皇家海军已经拥有了五艘万吨战列舰,三艘装甲巡洋,这八艘主力舰清一色都是1870年后服役的,舰龄最大的蚩尤号也不过五年而已。

这八艘主力舰,代表着帝国海军现今最精华的力量。

除了这八艘主力舰外,帝国海军尚有部分1870年前建造服役的二等铁甲舰,比如两艘夸父级、一艘天吴号、三艘炎帝级、五艘盘古级以及两艘近海铁甲舰毕方号以及帝喾号。

铁甲舰之外,尚有部分巡洋舰,包括快速巡洋舰五艘,常规巡洋舰八艘,数百吨的小型铁甲舰、浅水炮舰等一大堆。

截止到1875年九月,帝国皇家海军的总吨位约为十七万吨,其总吨位已经是超过了意大利、奥匈等国,仅次于英国和法国和俄罗斯之后,是为全球之第四海军(清末枭雄666章)。

不过帝国海军的总吨位和俄罗斯海军总吨位其实相差并不大,俄罗斯海军的吨位是二十万吨,只不过比帝国多了三万吨而已。

不过这世界第三或者第四一和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比起来,差距就很大了,当年英国皇家海军的总吨位约为六十八万吨,法国海军是约为四十八万吨。

但是帝国海军的总吨位虽然不如前面的这几家,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帝国海军的主力舰数量和吨位并不少。

这是因为帝国海军和其他几个海军的构成有所不同。

帝国海军因为缺乏其他的海外殖民地,活动区域局限在西太平洋海域,从活动范围来说,乃是一支典型的战略防御海军,其海军战舰的构成以决战用的主力舰、近海用的小型战舰为主,而位于中间的巡洋舰等舰种的数量是比较少的。

而英法两国不同,他们的殖民地众多,海军战舰除了主力舰外,还需要保持大量的巡洋舰。

军费是有限的,这建造多了巡洋舰,自然也就没有多少钱建造铁甲舰,而建多了铁甲舰,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钱建造巡洋舰了。

帝国海军在总吨位上,也就是英国人的四分之一而已,但是主力舰的吨位却是远远不止四分之一。

从1857年开始到1875年为止,英国皇家海军服役的千吨以上的铁甲舰数量非常多,达到了几十艘,但这一时期的英国人非常热衷于建造几千吨的二等铁甲舰,数量虽然多,但是铁甲舰的总吨位其实并不大,加起来大约是二十二万吨上下。

而帝国皇家海军的铁甲舰吨位有多少?达到了十二万吨多,也就是达到了英国皇家海军一半多的吨位。

此外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帝国海军的战舰吨位普遍偏大,舰龄偏短。

比如帝国拥有五艘战列舰,而英国人同等级别的一等铁甲舰有多少?是十艘,而且其中半数都是1870年之前服役的老船。

从中也就说,在整个七十年代里,在最高端的万吨战舰领域里,实际上帝国是保持不逊于英国人一样的建造和服役速度。

这并不是说帝国的造船业发展的有多快,而是英国人迎来了有史以来对海军限制最严厉的内阁,海军经费拨款是近乎于停滞。

而同一时期里,包括帝国在内,法国俄国以及德国,这四个国家却都是先后掀起了大规模海军扩张的**。

这个七十年代,是其他后进国家海军缩小和英国皇家海军实力差距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时期。

1875年,帝国皇家海军的实力已经是超过了英国皇家海军部署在印度洋的东印度舰队的实力。

不过帝国海军自然不会就此停下步伐,实际上帝国海军的扩张一直都是延续进行,每年动工一艘主力舰的核心目标是不会变的。

比如1873年的时候,舜帝级战列舰的三号舰就已经是动工了,目前还在施工当中,1874年,第四艘装甲巡洋舰也正式动工。

而今年,按照海军扩张的预定计划,还将会再动工一艘主力舰。

只是现在海军那边对新的主力舰该怎么建造,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毕竟新一代的战列舰关系重大,要建造怎么样的战列舰,海军内部是众说纷纭。

有的人坚持认为保持蚩尤级和舜帝级的核心设计理念,也就是继续配属两百五十毫米的主炮,采用四座双联装炮塔的菱形布局,低干舷。

但是有的人也认为,随着各国战舰的防护能力进一步加强,现有的两百五十毫米口径的主炮已经难以击穿新式战舰的装甲,必须采用更大口径,身管更长的主炮。

同时低干舷设计由于在高海况情况下存在着容易进水等诸多问题,使得蚩尤级和舜帝级战列舰的适航性相当差,所以是希望能够采用常规高度的干舷设计,以提高战舰的适航性以及在高海况下的火力发挥。

不过这些分歧都是存在着自身的矛盾。

口径更大,身管更长,不仅仅代表着对工业基础更高的要求,造价更高,同样重量也会更大。

更大的重量就代表着有限的吨位下,战舰的主炮不能装太多,而且重心不能太高,因此就得用低干舷设计。

对于海军内部的这些争论,作为帝国皇帝的林哲也是知道的,只是他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毕竟现在的技术条件有限,战舰设计很难是照顾到方方面面,必须有所取舍。

而更关键的是,现在的战舰都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这实战效果如何说实话谁都不知道。

这一点不仅仅帝国如此,其他国家也差不多。

英国人那边更甚,对未来战舰该怎么设计完全是失去了方向,于是乎他们是在中轴炮塔、中央炮廊等来回折腾。

反倒是帝国海军这边还好一些,早已经是确定了采用旋转封闭式炮塔搭配钢制后装线膛炮的设计。

帝国海军犹豫的不外乎是火力和适航性之间的取舍而已。

不过这种犹豫也不可能持续下去,毕竟随着时间的过去,新式主力舰的设计总是要确定下来的。

最后是海军内部的达成了妥协,他们准备在今年动工的主力舰中采用更大口径的舰炮,也就是三百毫米级别的舰炮,前后双联装中轴布局,一共搭配四门主炮。

采用的主炮乃是上海兵工厂那边还在研发当中的三百毫米三十倍径的主炮,考虑到主炮射速相当慢,将近四分钟才能够发射一次,因此也就没有刻意要求太多的主炮数量,而是适当的加强了副炮火力,配属了一共十门的单装一百五十毫米三十五倍口径火炮。

这个主炮和副炮,实际上都是还没有研发出来的,上海兵工厂那边给出的研发时间表是争取在1878年前完成样炮,然后争取1879年前上舰。

但这是最乐观的情况,实际上新式火炮的研发拖后几年是非常普遍的情况。

所以为了避由于新式火炮的研发赶不上战舰的服役时间,所以给炮塔做了预留设计,那就是如果等到战舰安装主炮的时候,上海兵工厂那边还没有完成三百毫米主炮研发的话,那么就采用已经研发完毕的三百毫米二十五倍口径的主炮。

说起来这个三百毫米二十五口径的舰炮,命运是有些坎坷的,一开始是作为炎帝级主炮而研发,但是后来海军采用了两百五十毫米三十倍口径的主炮,因为这样可以搭载数量更多的主炮。

所以导致这款火炮并没有服役,上海兵工厂那边建造的两门样炮,则是被海军购入,然后充当了吴淞炮塔的新一代主力岸防炮使用。

新战舰预计采用三十倍身管的三百毫米主炮,并且还是双联装,这炮塔和火炮加起来的重量可不轻。

舰政部那边又是放弃了以往的低干舷设计,为了保持重心不会太高,就只能减少火炮数量了。

不然的话,就得放大船体,而船体大了,装甲重量也就越大,为了缩减装甲重量。

船体大了,而蒸汽机的水平也没有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至少三胀式蒸汽机现在还没有搞出来,所以只能是单纯的加多锅炉的方式来增加动力,到时候就会出现连锁的恶性反应。

因此舰政部那边是非常坚决的把吨位限制在了一万吨,采用前后中轴,双联装封闭式炮塔布局,搭配四门三百毫米三十倍口径的主炮,另外搭配八门单装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以及若干小口径的副炮。

采用常规干舷设计,装甲带依旧是钢面铁甲,装甲厚度从一百五十毫米到三百五十毫米不等,并且采用了重点防御的概念,削弱了非核心舱室的装甲厚度,加厚核心舱室、炮塔、指挥塔等部位的装甲厚度。

这种设计,实际上已经和后世的前无畏比较类似了,不同的是,后世的前无畏都是全钢建造,火炮的口径要更大一些,吨位更大一些而已。

而帝国的这种新战舰,其设计理念虽然比较接近后世的前无畏,但是七十年代的技术水平和后世的八十年代末的技术水平自然是差距非常大的。

比如船体和装甲,现在依旧采用锻铁和钢面铁甲,而后世的前无畏基本都是全钢船体和硬化装甲。

动力方面,现在依旧用倒缸式蒸汽机,而后世的则是三胀式蒸汽机。

火力方面,后世的普遍采用十四英寸以上的主炮,而现在只能用十二英寸级别的火炮,至于速度炮更是没影了。

因此基本理念虽然差不多,但实际上这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新战舰的设计被确定下来后,则是第一时间在青岛海军造船厂动工,首舰还没动工呢,就被命名为为少昊号,该级舰也就被称之为少昊级。(。)

第32章 大战前夕第608章 南美的战舰市场第289章 惨胜第104章 追击和崩溃第249章 一追一逃第125章 林成庭东进第677章 中俄南京条约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338章 科举改革第256章 绝望之战第28章 太平军的反击第534章 进驻九龙第76章 乱世重典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333章 大肆封赏第527章 占据珍珠港第82章 组建水师第697章 前无畏战列舰时代第79章 主政一方第420章 东北设省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515章 林碃上学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235章 督察院风暴第523章 千里最强兵力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675章 捷报频传第343章 侯客室第91章 攻城第19章 主动追击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687章 阿富汗乱局第636章 风波起第634章 情报处调查第240章 国债和资本第406章 长沙春寒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477章 日`本内战第412章 英俄威胁第413章 巡视当涂第601章 李昊通的恐惧第138章 败退和首秀第473章 新疆设省第500章 八年甲舰试验舰第505章 铁路通车第193章 混战皖北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462章 隆丰收购案第336章 新战略计划第631章 教育强国第379章 争论和妥协第217章 北上迎敌第166章 尽占江南第277章 工厂内迁第643章 方家第400章 元宵佳节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549章 蚩尤级万吨铁甲舰第315章 帝国风气第582章 新舰招标第150章 劝进表第119章 寒冬将临第29章 林成庭来袭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406章 长沙春寒第642章 重设经济大臣第282章 连夜抢修第242章 战略规划第336章 新战略计划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130章 打到镇江去第331章 噩梦般的惨败第220章 对决练军第713章 英国的退缩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565章 阿瓦恰湾第532章 出兵香港第130章 打到镇江去第514章 快速发展的1865年第32章 大战前夕第446章 庞大订单第670章 帝国炮兵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259章 把李鸿章带回来第480章 炎帝号铁甲舰第396章 咸丰身死第109章 四千对四万第639章 联合调查局插手第113章 决一死战第405章 湘军动乱第574章 赵大黑闯关东第10章 出征第237章 甚于厂卫第436章 铁路发展计划第706章 凌晨海战第522章 殖民时代的外交官
第32章 大战前夕第608章 南美的战舰市场第289章 惨胜第104章 追击和崩溃第249章 一追一逃第125章 林成庭东进第677章 中俄南京条约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338章 科举改革第256章 绝望之战第28章 太平军的反击第534章 进驻九龙第76章 乱世重典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333章 大肆封赏第527章 占据珍珠港第82章 组建水师第697章 前无畏战列舰时代第79章 主政一方第420章 东北设省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515章 林碃上学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235章 督察院风暴第523章 千里最强兵力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675章 捷报频传第343章 侯客室第91章 攻城第19章 主动追击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687章 阿富汗乱局第636章 风波起第634章 情报处调查第240章 国债和资本第406章 长沙春寒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477章 日`本内战第412章 英俄威胁第413章 巡视当涂第601章 李昊通的恐惧第138章 败退和首秀第473章 新疆设省第500章 八年甲舰试验舰第505章 铁路通车第193章 混战皖北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462章 隆丰收购案第336章 新战略计划第631章 教育强国第379章 争论和妥协第217章 北上迎敌第166章 尽占江南第277章 工厂内迁第643章 方家第400章 元宵佳节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549章 蚩尤级万吨铁甲舰第315章 帝国风气第582章 新舰招标第150章 劝进表第119章 寒冬将临第29章 林成庭来袭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406章 长沙春寒第642章 重设经济大臣第282章 连夜抢修第242章 战略规划第336章 新战略计划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130章 打到镇江去第331章 噩梦般的惨败第220章 对决练军第713章 英国的退缩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565章 阿瓦恰湾第532章 出兵香港第130章 打到镇江去第514章 快速发展的1865年第32章 大战前夕第446章 庞大订单第670章 帝国炮兵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680章 不同寻常的御前会议第259章 把李鸿章带回来第480章 炎帝号铁甲舰第396章 咸丰身死第109章 四千对四万第639章 联合调查局插手第113章 决一死战第405章 湘军动乱第574章 赵大黑闯关东第10章 出征第237章 甚于厂卫第436章 铁路发展计划第706章 凌晨海战第522章 殖民时代的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