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武阀

怀玉一回长安,武家便又热闹起来。

每天都有很多人赶来拜访,

驼子武成守着大门,在那些官员士子们一声声的客气礼貌声中,都飘飘然快上天了,

任你绯袍绿袍,还是丝绸绫罗,到了武家门口,那也得跟他客客气气。

就算是一些紫袍大臣来了,同样得递上拜贴,

晋国公的大门可不是谁想进就进的,

昨个就连皇子魏王殿下来了,都还很客气的递拜贴,甚至赏他一颗金豆子呢。

魏王虽然胖了点,但人是真有礼貌,对他小小看门管事也这般客气。当然,驼子还是更喜欢太子殿下多点,太子殿下并不会见面笑嘻嘻还给你赏金豆子,

但太子殿下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相比之下魏王倒是有点居高临下甚至俯视了。

回了长安,怀玉没急着回政事堂。

他这宰相,说实话挺偷懒的,不过皇帝也发了话,说怀玉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三原县今年试行新法很成功,有目共睹,人人称赞,而皇帝已经定下来,明年便要在整个京畿道推行新法,开始本来说先在雍州渭北九县推开,但后来皇帝觉得步子慢了点,改成要在整个雍州十八县推行。

后来十道改划十五道,皇帝便干脆大手一挥,在整个京畿道六州推行吧。

明年推行新法的事,仍由武怀玉主要负责。

武怀玉现在的官职,是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崇贤馆学士兼修国史、参预政事、总监东宫兵马、上柱国、晋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官衔挺猛,

但这里面没啥正经职事,

既不在三省任职,也不在六部上班,甚至都不需要常参,因为有特旨可免。

到贞观五年正旦前,武怀玉都可以享受这般轻松的特殊待遇,相当于可以在家办公,

反正现在三原的事,也就是总结成功经验,制订一些新法推行的条陈这些,也不需要他来弄。

总是总监东宫兵马,也不过是个加衔,并不需要他干什么。

至于说兼修国史,同样就是每月负责跟其它一些宰相、大学士们,审一审史稿而已。

天灰蒙蒙,

冬日里的长安挺冷,也挺灰暗,甚至带着些异味。

这都是因为长安的冬天大量烧煤导致的,

唐人烧煤,而且长安烧煤的还不少。

煤被唐人称为石炭,很早就开始被发现并利用了,长安城很大,日常烧水做饭用的柴薪消耗很大,而到了冬天,还要烧炭取暖,消耗就更大了。

冬季柴价大涨,百姓负担也是大增,

相比起薪柴,反倒是石炭价格更便宜些,

武家卖的煤球炭炉子,加是武家卖的蜂窝煤,搭配着很好用,花费还低的多,除了有些烟味刺鼻,用这个更划算。

而且许多人到了冬天,有时也买不到柴火木炭,又贵又难买。

宫廷里有专门的衙门和人负责采买薪炭,豪门大族也有管事管这些,但对一般百姓来说,只能看市场的供应了。

天冷或下雨下雪,供应不及是常有的事,

其余习惯后倒也不觉得石炭脏或是刺鼻,冬天更重要的是暖和,屋里有个石炭炉子,既能取暖还能烧水做饭,耗费还不大。

长安的冬天,一天要消耗大量的柴火木炭,以及煤。

武家的火墙火炕会烧煤,厨房也会用煤炉子做饭,但室内基本上是不用煤炭的,味道较大,

武家用木炭取暖,甚至用竹炭,无烟无味,火力也挺稳定。

当然,今年武家做了许多棉被,增添了许多温暖。

特别是垫在床上,晚上睡着感觉睡在云朵上,垫的暖和,少盖点也都很舒适了。

武家现在长安城里开了好多家弹棉花的店,弹棉花做棉被、棉鞋、棉袄这些,生意挺火。

一般百姓,还消费不起。

但长安贵族多、官吏多、读书人和商人也多,是大唐消费能力最强的地方,特别是每到冬季,各地官员入京朝集、上计,学子们入京赶考,还有许多守选的官来京铨选。

仅这些人就有几万,加上他们的随从等,一下子就涌入大量高消费群体,更别说年底,各地商贾更是云集。

武家店里弹棉花的的一天到晚都弹个不停,忙的水都没空喝了。

武家棉布现在也卖的好,

武家的棉布就叫棉布,而不叫白叠布,这是全天下独一份,武家棉布店打出的口号就是,不是所有的白叠布都叫棉布,立马使武家棉布与众不同了。

现在长安贵族勋戚们都喜欢穿棉布棉袄,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一般的绫罗绸缎还比不过。

反正现在武怀玉在家里,就是穿着棉布的长袍,屋里很暖和,有火墙,屋里还有炭炉,连棉袄也不用穿。

其实长安再冷,贵族们也是不怕的,因为有皮草。

顶级贵族们穿紫貂,次点的就穿其它貂皮。

若是官爵低点的贵族官员们,自然是穿各种狐皮、松鼠皮、旱獭皮、水獭皮、羊皮等等,底层的百姓,穿羊皮、牛皮甚至猪皮狗皮猫皮的,

皮草不仅保暖,还带有身份阶层的标识。

像是紫貂皮,奢华轻柔,色泽光润,绒毛密实,经久耐用,尤其是稀少,号称软黄金,人称金羊毛,裘中之王。

这玩意,没有三品以上官爵,有钱也买不到,有也不敢穿。

当然,现在长安兴起的一股棉布风,明明有资格也有能力穿貂,但就是不穿,穿棉布,

这彰显与众不同。还得是那种没印染颜色,没有提织花纹的素棉布衣。

大冬天,雪花飘飘,能穿一袭轻薄的棉布长袍,这不是火力强壮,而是显示身份,也说明家里有火墙、保暖好,用不着穿的雍肿。

当然,还是物以稀为贵。

满街的皮草不稀罕,

如武相公甚至皇太子那样,穿个棉布长衫,多潇洒。

科举在即。

武家门口,仍是每天有无数来干谒投诗的士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文章投给武相公,若是能得到武相公赏识,那就一飞冲天了。

君不见李义府、上官仪他们现在都已经年纪轻轻便平步青云?

李义府监察御史巡按河东,风头正劲,上官仪入秘书省为官,更是深得圣人赏识。

只不过武怀玉对于这些满怀热情的士子们,却没什么功夫看那些干谒诗,实在是献诗的士子太多,每天收的诗要拿筐装上好多筐,武怀玉若每个的都看,真的是啥也不用干了。

他也只能让门子收下,然后送到他的幕客那里,先让他们看,有比较好的再整理出来,

最后幕客们一起评选,每天选出十份最好,加上评语送到他那,他有空了便看一看。

不过就算是这样,武怀玉也并不会轻易的就给某个士子推荐给考官。

现在想投在武怀玉门下的士子很多,

但越是如此,武怀玉也越不会再轻易的收人,

既得看才华,还得看人品,位置越高,越得小心,否则若是收了个白眼狼,那能力越强,背刺时伤害越大。

如今的科举,一年一科,

秀才科太难,一般官员也不敢随便举荐人参考,所以有时两三年开一科,一次可能就录一两个,有跟没一样。

倒是明经和进士科年年取士,甚至明经分四等,进士分两等,但一年也都是只录个十来人,

其余明书明法明律明算甚至明医等这些,都属于专科,录取了也不过是做吏,

真正比较有前途的还是明经和进士,其中进士因为只有两等,录的人更少,所以更难考。

怀玉觉得现在这种科举考试制度,还是过于简单了些,国家不够重视,一来录取的人少,二来取士也不全是凭能力,主要还是靠关系,考试既不糊名抄誊,甚至勋戚权贵打声招呼,就能场外提前定取。

相比之下,明清时那种层层考试筛选,三年才一科,只选进士的这种模式,倒是更公平一些。

不过如今大唐取士,以门荫为主,推举为次,至于说科举,纯粹就是点补充,一年那么点人,简直可有可无。

甚至这点机会,还主要被士族子弟抢走了,寒门子弟机会很少。

马周有次跟怀玉喝茶,谈到科举,就觉得不够公平。

武怀玉也知道不公平,但朝廷开科举士,本就不是冲着公平去的,否则就不会是以门荫取士为主了。

为何魏晋以来有门阀世家?

说白了就是这种以门第为出身为主造成的,贵族官员子弟,直接就有资格做官,这必然就使的世袭,

武怀玉的长子才三岁多点,现在都已经一路加封为三原县侯了。

几乎一年晋一级,从县男到县子再到县伯、县侯。

其它这种情况在顶级勋戚家族并不稀奇,长孙无忌、房玄龄、秦琼、程咬金、武怀玉等这些王公勋戚,他们都有儿子以父之功勋而封赏虚爵,若是赐婚尚公主的,爵位更是能封到县公县侯。

而许多出身一般平民或小地主的府兵,可能百战余生,都捞不到一个虚封的男爵。

贵族高官子弟,既可以成为馆学生,也可以成为国子监生,这都是能够获得入仕资格的,再差也能做三卫侍官,累积年资后就能释褐授官。

说到底,大唐还是个等级森严的时代。

最后的贵族门阀时代。

“二郎,阿郎和大郎与马郎婿来了,”

文水县侯武士恪、曲水县侯武怀义?、高唐县侯马周,爷三一起进来,老武还抱着怀玉嫡长子三原县侯武承嗣。

老少四位侯爷进来。

老武和小武,那都是沾怀玉的光,跟着加封的虚爵,怀义是凭他在韶州的惊人政绩晋升的。

至于马周,他本是高唐县子爵,但这位向来得李世民赏识看重,如何为中书侍郎又兼太子右庶子,是李世民第一大秘,前些天又连上了好几道奏疏献言献策,李世民看了极为满意,不仅赏赐绢钱,还晋封为高唐县侯。

跟同一起获得晋封的还有魏征,侍中魏征本来已经是巨鹿县侯,这次晋封为巨鹿郡公。

看着老少四人都顶着个县侯爵位,武怀玉也不由的感叹,武家真是崛起了,武士彟四兄弟,还有一国公,两县公,连死去的武士让都被追赠了一个县男爵位。

武怀玉又顶着个晋国公,

并州武氏,就他们两房,现在两国公,两县公,三县侯,还有一个县男,马周这个县侯女婿都还没算进去。

而且武怀玉妻子是晋国夫人,他的媵妾杨慕云,本是隋朝和亲突厥的公主,李世民同样册封她为大唐的淮南公主,哪怕现在跟突利和离改跟武怀玉,这公主身份也还在。

仆射李靖侄孙女李清,被皇帝认做义妹,赐封永乐县主,而她跟怀玉的女儿也被天子封为江宁县主。

甚至武士彟的二女儿,如今也成了准太子良娣,

贞观四年末,

长安上空飘飘洒洒的下起雪来,

武氏家族却是煊赫光荣,惊艳满长安。

这份煊赫,甚至已经让不少长安人觉得都盖过了许多旧阀、世家。

第376章 新官上任遇妖妇第42章 连升四级第579章 久别重逢胜新婚第1024章 马周的口信第1028章 我花开罢百花杀第414章 兄弟第618章 三尺白绫缢阴山第225章 不主动不拒绝第905章 白旗第1008章 因为值得第326章 段婉第223章 荣升馆主第1099章 纸上谈兵第678章 安西大都护第284章 城盐州第675章 咬钩第148章 记名弟子第905章 白旗第57章 画符绘像第210章 皇后家的心意第146章 决战渭桥第235章 使持节第449章 金殿加衔拜宰相第703章 擒虎第1085章 槐林五月漾琼花第73章 检校总管第97章 陇西会师第841章 虎口夺食惹众怒第183章 太平钟声第809章 公主家的鸿门宴第773章 武家有女初长成第812章 预谋退路第444章 乘胜追击剑封喉第945章 龙王庙里的财神第746章 故人重逢第124章 新晋贵族第636章 步步惊心第178章 开国县子第865章 自弃兵权第943章 新金山第337章 拒绝第332章 隔岸观火斩梁皇第358章 皇上钦点琵琶女第711章 人情债第590章 谷贱伤农第183章 太平钟声第936章 吐蕃使者之死第930章 一封急报第482章 臣,请斩武怀玉第812章 预谋退路第563章 咄咄逼人博陵崔第777章 事涉东宫第38章 空手套白狼第91章 战锋绞杀第750章 石龙第378章 帝传三代武代李第1071章 夜长梦多第17章 三娘夜奔第146章 决战渭桥第854章 长乐公主的嫌弃第997章 兵中之龙第887章 武氏海贼团第443章 穿着袈裟的门阀第195章 魏征相求第899章 海上花园第11章 朱衣黄衫第203章 祥瑞第1057章 姬夫人第796章 三王一相第60章 太子特授第959章 朕从没有忘记第891章 十年之约第422章 黄金册第583章 李靖的态度第916章 先下手为强第504章 范阳卢第966章 谁又招惹武怀玉了第22章 迟迟钟鼓夜长安第48章 名达天听第951章 来来去去第640章 今天敢打侯君集,明天就敢造反第185章 合二姓之好第50章 登堂入室第147章 神勇三娘第215章 洞房花烛第925章 民所求者第43章 长街刺杀第574章 圣旨第137章 千骑营使第722章 吴王府第986章 绝不赞成和亲第649章 分红第611章 可恨可恨第223章 荣升馆主第334章 翼国公府降麒麟第455章 黄金万两换僧牒第947章 将死第1033章 门当户对第290章 塞上地主第1050章 近水楼台先得月
第376章 新官上任遇妖妇第42章 连升四级第579章 久别重逢胜新婚第1024章 马周的口信第1028章 我花开罢百花杀第414章 兄弟第618章 三尺白绫缢阴山第225章 不主动不拒绝第905章 白旗第1008章 因为值得第326章 段婉第223章 荣升馆主第1099章 纸上谈兵第678章 安西大都护第284章 城盐州第675章 咬钩第148章 记名弟子第905章 白旗第57章 画符绘像第210章 皇后家的心意第146章 决战渭桥第235章 使持节第449章 金殿加衔拜宰相第703章 擒虎第1085章 槐林五月漾琼花第73章 检校总管第97章 陇西会师第841章 虎口夺食惹众怒第183章 太平钟声第809章 公主家的鸿门宴第773章 武家有女初长成第812章 预谋退路第444章 乘胜追击剑封喉第945章 龙王庙里的财神第746章 故人重逢第124章 新晋贵族第636章 步步惊心第178章 开国县子第865章 自弃兵权第943章 新金山第337章 拒绝第332章 隔岸观火斩梁皇第358章 皇上钦点琵琶女第711章 人情债第590章 谷贱伤农第183章 太平钟声第936章 吐蕃使者之死第930章 一封急报第482章 臣,请斩武怀玉第812章 预谋退路第563章 咄咄逼人博陵崔第777章 事涉东宫第38章 空手套白狼第91章 战锋绞杀第750章 石龙第378章 帝传三代武代李第1071章 夜长梦多第17章 三娘夜奔第146章 决战渭桥第854章 长乐公主的嫌弃第997章 兵中之龙第887章 武氏海贼团第443章 穿着袈裟的门阀第195章 魏征相求第899章 海上花园第11章 朱衣黄衫第203章 祥瑞第1057章 姬夫人第796章 三王一相第60章 太子特授第959章 朕从没有忘记第891章 十年之约第422章 黄金册第583章 李靖的态度第916章 先下手为强第504章 范阳卢第966章 谁又招惹武怀玉了第22章 迟迟钟鼓夜长安第48章 名达天听第951章 来来去去第640章 今天敢打侯君集,明天就敢造反第185章 合二姓之好第50章 登堂入室第147章 神勇三娘第215章 洞房花烛第925章 民所求者第43章 长街刺杀第574章 圣旨第137章 千骑营使第722章 吴王府第986章 绝不赞成和亲第649章 分红第611章 可恨可恨第223章 荣升馆主第334章 翼国公府降麒麟第455章 黄金万两换僧牒第947章 将死第1033章 门当户对第290章 塞上地主第1050章 近水楼台先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