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号 眼界

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

亲爱的美奈女士:

孔圣人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高先生对四十不惑做了一番解释,他的意思是不是四十岁什么疑惑都没有了,而是人过了四十岁知道的已经知道,不知道的也不想知道了。人的知识形成人的眼界,人的眼界就好比一个圆。知识的总和构成对这个世界最科学的认知,这个认知是一个大圆。而人的认知只是大圆当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圆,这就好比恒河当中沙粒无数,而我的见识就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粒。最近关于林先生的事情越闹越凶,第一节是林先生,应不应该再婚生女?第二节林先生是不是在妻女遇难之前就已经把红杏探出了墙?第三节妻女遇难是不是与林先生有关?现在看来林先生是一个表演艺术家,如果他真的沉浸在悲痛当中,他应该没有办法经营起那么庞大的粉丝群,从现在来看,这一定是他有意为之。

他不光拥有一个庞大的粉丝群,还把自己的人气变成了现实的利益。当他对外公开了再婚生女的消息,这本来也没什么好说的。可问题在于林先生说看到新生儿觉得她又回来了。很显然这是对外营销自己形象非常失败的一个案例,演戏是没有问题的,但要尽可能的接近真实。要是假到在逻辑上没有办法成立,倒彩就上来了。林先生似乎从一夜之间,从失去妻女的男人变成千夫所指的一个人,现在他再想挽回自己的形象是非常困难的。接下来观众会不会给他再次表演的机会?就算给了他机会,他的表演能不能获得成功?人追逐利益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亡人应该心存敬畏,特别是自己的亲人。如果一心想着从亡人的身上攫取利益,总有一天戏会演不下去的。至于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林先生是不是与亡人之死有关。这个不宜轻易做判断,假如有人能提供证据的话,我支持重审此案还亡人一个公道。若是证据不足,不宜启动重审程序。

这世上有万千之时,万千法门。入门之后不断的攀登,若有幸能够到达顶端,那个时候会不会看到很多从其它法门而到达那个地方的人呢?今天早上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一位少年说。研究文选的人和研究物理的人都是在研究这个世界,只不过有的从南坡有的从北坡当大家都到达山顶的时候,两种学问就会合二为一。对于这个我不好说同意还是不同意,因为我没有去过山顶。一个人的天赋怎么样还真的不好说,而且天赋只是一个起点,并不是终点。而且上天在给一个人优点的时候,往往同时塞给他一个缺点。优点越突出,缺点也就越明显。我希望自己无论是最近还是将来,都能够在各种变化当中表现的游刃有余,让自己免于祸患。最近工作上麻烦不断,我希望自己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最大限度的保障自己的安全。

这里的安全指的是自己不被追责,不被冒犯,不与因工作原因接触到的人发生冲突。从前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会越干越顺手,越干越简单,没想到我想的太多了,工作越干越复杂,越干越不知道该怎么干。今天审计,明天检查,每天都在那里没完没了的核对数据。上面的那些人变着法儿的折腾,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有些话在这里我不方便说,有些事似乎不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我只需要努力去执行上面的指示就行了。我不喜欢现在这种环境,这种日子,但不喜欢又有什么办法呢?当一个人没有能力的时候,就没有机会做选择。一定要责怪什么人的话,只能责怪自己。

之前每次从外出地返回的时候,都会发现自己的见识已经比那些故人高出一截。现在因为我长期滞留在同一个地方,所以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了。在遥远的未来会不会再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出现?在我刷短视频的时候,吸引我的多半都是那些长得非常体面的年轻女子。但我在手机上不停刷视频的时候,我又感到非常的空虚,我到底得到了什么呢?如果我用这些时间读一点佛经或者读一点其他圣贤留下来的书,会不会更好呢?最近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冥想方面的问题,我越来越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我越来越没有办法让自己放松下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把里面装满沸水的铝壶,放在那里用不了多长时间,铝壶的盖子就会被废水给顶掉。其实我希望找回一种状态,就是找回过去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的状态,但那个时候一方面我在阅读文学作品,一方面我又感到一阵空虚,因为我读的这些没有办法变成分数。一个人太清闲了不好,太忙碌了也不好,到底做到什么份上才妥当呢?

聪明人跟愚钝的人,不同的地方在愚钝的人把一件事情重复做很多次依然坚持原来的方法而没有改进,聪明的人就不一样了,一件事做过很多次之后,他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对方法有所改进,导致自己做事的效率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好。于是我就应该反过来问自己一个问题,工作这么长时间了,与那些人打交道也这么长时间了,到底从中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呢?办事的效率有没有提高?效果有没有更好?如果再放大一些,对单位这么多年来所做的事情进行一番审视。若问效率有没有提高?很显然是提高了。若问的效果有没有更好?很显然也更好了。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从来没有做到将问题清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摸不清自己的底。目前的状态距离本来该有的样子,相去甚远。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单位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那种粪坑的恶臭越来越强烈。

最近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要学习某位先生的思想,而这位先生的思想被总结成日个字叫做实事求是。乍一看这好像非常的简单,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若要做到实事求是第件事就是你要对自己所面临的环境和局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你做出了误判,那么你后面做出的所有决定都有问题,因为这些决定都建立在误判的基础上。如何才能够对自己所面临的环境和局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呢?对自己所面临的局势和环境的正确判断,来自于调查研究。如果在未做调查研究之前,你就做出了判断,说明你的判断非常的轻率,而且不负责任。做调查研究的过程是认识问题的过程,也是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当你对自己所面临的环境和局势有了一个正确的判断,这就意味着至少在你的脑海中已经有了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习一个人的思想,一定要阅读他的著作。不过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思考,实践的时候也要带着思考。思想来自于实践,只有从实践当中感受到的思想才是鲜活的,只是习惯于从书本当中领略一个人的思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会让人的思考变得越来越僵化。千万不要因为于某一个人,某一句论断,而阻挡了自己的进步。比如说老子提出天下之所以乱,是因为大家都在争。大家都在争,是因为大家都在追求有为,追求有为,是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在不断的膨胀。需求膨胀,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攀比越来越严重。攀比严重,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往来越来越便利。要想天下安定就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相互攀比的风气就会被削弱,不攀比了就能做到寡欲,寡欲必然无为,无为还争什么呢?上面的人寡欲,下面的人负担就轻。负担轻了谋生就容易,谋生容易,则人人爱惜性命,天下自然太平。

虽然这么说,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对社会进步是不利的,于是就有人以这个为理由,否定老子学说的价值。真正要了解老子的学说,要了解当时老子所处的环境,看问题的角度。如果环境发生变化,看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老子的学说就会以另外一种面目呈现。老子的说法是颇有针对性的,我们不是要执行他的每一句话,而是要真正学到他思想的灵魂。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无为是外在的,无不为才是它的本质。兵法讲究虚虚实实,以退为进。看似守旧退步,其实是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一点在汉朝初年的治理当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我之所以说道法一体两面,是因为它们的外在形式虽然不同,内在的灵魂却是一样。

所谓反者道之动,这就好比火箭朝下喷火,却能够推动火箭上升。道家思想看似守旧,实际上在推动社会进步。这样的道理不是明白人,是看不明白的。一个人想问题办事情脱离实际,从根源上来说是因为他对自己所面临的环境和局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之所以会判断错误,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缺少调查研究。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的灵活,更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一点非常关键,就是善于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区别一个人聪明和愚蠢,最主要的就是要看这个人是不是善于发现规律,是不是善于总结经验。规律也好,经验也罢,归根结底是来自于实践,不是机械的实践,而是创造性的实践。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说法,说某位非常了不起的人。能在战场上取得巨大的成功,靠的就是两本书,一本《三国演义》,一本《孙子兵法》。如果你真的相信这种说法,就说明你一辈子也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军。同样是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万亿分之一的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剩下的人则无动于衷。同样是读《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有的人能够从中发现打仗的规律,而绝大多数人只图个热闹。大多数人与极个别人之间的不同,到底在哪里呢?你可以说极个别人是天才,一个正在思考的人,有可能在各种现象当中得到启发。而一个不思考的人,即便是上天想尽办法启发他,也无济于事。有很多参禅的人,很多人参禅的人觉悟的那一瞬间都是因为被某一件事所启发。同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同样的事情你每天都能够看到,为什么它能够在特定的瞬间启发到特定的人呢?

所以学习先进的思想,要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善于从各种现象当中获得启发,要养成调查研究的好习惯。对自己所处的局势和环境的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在调查研究的过程当中形成的。调查研究不能草草了事,必须深入细致。非如此不能有正确的判断,也无助于解决问题。我们注意到一些优秀人士,他们的头脑出奇的灵活。他们能够从各种学术当中获得启发,并且把一些学术成果运用到极致。人越是思考,头脑就越灵活。但这里所说的思考,不是把一个人关在一个地方,在那里空想。而是在调查研究当中思考,在实践当中思考。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概念,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社交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如果你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这无疑会极大的限制你的潜力。同时也不能让交际过多的消耗你的精力,特别是不能让那种叫做应酬的东西,大量的消耗你的精力。

在生活当中我很少接触到那些头脑灵活的人,可能是因为圈子的问题吧!在我看来我每天都在与一群傻子打交道,同时我感觉自己也是一个傻子。人永远处于矛盾当中,关键是要面对这些矛盾。若要解决矛盾,就要从众多的矛盾当中挑选出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当中又要挑出主要方面。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只要根本问题得以解决,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假如用这个思路来思考,我在工作当中面对的各种问题。那么工作当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是管理的问题?是技术的问题?我的感觉是现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流于表面,但要我从根本上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没办法给出答案,因为我没有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有些东西看起来是两种,其实是一个。之所以让人感觉它像是两个,是因为他们站在了不同的时间点上,面对的环境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

当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僵化,当人们对文字性的东西越来越执着,当人们越来越被各种标签所限制。以至于为了保持对某个标签的忠诚,不惜违反科学规律。这些想法都不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以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就可以让人的头脑变得灵活起来。相反拒绝调查研究,会让人的头脑变得僵化和迟钝。所谓调查研究一群人,研究一群人调查会比一个人调查一个人研究要好得多。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应该把大家组织起来去做调查研究,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交流彼此的看法,最后一定能够形成一个最科学,最具有创造性的,最能够提高效率优化成果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面对矛盾有时候需要去斗争,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团结,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

过去一段时间,我非常崇尚静,甚至觉得安静的就是美的,现在我觉得我的这个想法有点问题。太过于安静的东西是死的,比如说一座破房子长期没有人居住于是,这个房子就看起来越来越破败,里面铺了厚厚的一层灰尘,看上去一点生机都没有。所以养生之道不能一味好静,而是应该适当的动起来动不是越激烈越好。这就好比在风水当中不喜欢那种笔直湍急的水,而喜欢那种河道弯曲水势和缓的水。凡是那种笔直湍急的水都带着煞气,而那种弯曲和缓的水,则带着生机。那种剧烈的运动带着煞气,而那种相对平缓的活动则带着生机。当然也不要太拘泥于我的这种说法,把一些激烈的体育比赛的价值都否定掉。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运动员的体质都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好,相反很多运动员都是一身的伤病。辩证法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个说法始于黑格尔。但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有了,著名的思想家,老子的著作里就充满了辩证的感觉。

辩证的核心思想就是不绝对,比如有无不是绝对的美,丑也不是绝对的。庄子在他的著作当中有过类似的论述,他的主张是放弃分别的观念。不用从别人的眼中画出自己,不要用自己的眼睛画出自然。保持一种混沌的状态,才真正接近宇宙的大道。为什么说有无不是绝对的呢?比如一个人暂时非常的富有,但只要他出个什么变故,他的财富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不翼而飞。一个人如果过惯了一个月只有江山块薪水的生活,突然涨到五千块,他就会感到自己非常的富有。如果一个人过惯了,一个月有十万块的生活,要突然减少到一万块这个人就觉得自己穷的不行了。相对于财富,人的美貌更加不固定。首先随着时间的流逝,你注定要失去它。

不管为了挽留它,你要花费多少物力,到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他离你而去,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是你,放在一堆男人中间,在大家的眼里你就是西施放着一堆女人,中间你可能就变成了东施。所以人一定不要执着于做各种各样的分别,分别就会带来攀比,攀比就会带来需求的膨胀,而需求膨胀就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痛苦。保持混沌的状态,不生分别心就可以让自己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成功。我常常感到失落,感到难过,是因为我没有办法得到大家的肯定,哪怕无所谓的,大家不过是三五个人而已。我的表演永远不会吸引来观众,如果演员是我一个人,观众是我一个人,我怎么能够让自己心生欢喜呢?一个人平时的状态就像是扬尘飞舞,只有当他坐下来之后,才能让灰尘慢慢坠落,呼吸逐渐平稳。那个时候就能够感受到一个清凉澄澈的世界,我练习观想这么长时间,现在效果越来越不理想,对此我感到非常的担忧。

我衷心的为自己祈祷,希望在工作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够被巧妙的化解,希望在单位不要得罪人而不得罪人,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尽量的减少与同事之间的接触。我必须学会远离他们的话题,学会沉默,学会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摆件。我待在那样一个地方,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都在冲击我的心理防线。我希望自己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来应对他们,我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么多年来,我在工作方面的确总结出了一些所谓的经验,但我觉得这样的经验含金量非常的有限。因为我的经验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让责任落在自己的头上。我更希望自己在工作之外拥有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活,能够拥有第二份收入,这份收入是体面的,是我的爱好带来的。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新丰九年五月二十二日

第057号 风尚引发的思考第182号 雨花寺第272号 枯第130号 神灯第301号 空想第192号 看见人心第224号 缺陷第046号 奔马第055号 丰腴之美第248号 因果定律第153号 梦中婚第103号 短视频里的女人第267号 祸福几何?第075号 洋瓷碗第019号 午夜叫声第235号 凤鸣第225号 赵宋的悲情与风流第209号 一场跨越二十年的恩怨第156号 说难第301号 空想第246号 理性的声音第256号 神之光辉第081号 复杂声音第073号 庆祝月计划第271号 激流第086号 红珊瑚佛珠第161号 男德学堂第082号 省城之行第325号 怀恨隐忍第009号 过年第303号 水底阳光第062号 饱满的人第160号 风中的黄罗伞第169号 生活的流程第343号 缘第136号 百年前夜第353号 谒庙第268号 洞第201号 缘分与选择第184号 忍者第167号 茅坑里的悠悠岁月第117号 华丽的精舍第299号 花儿第303号 水底阳光第059号 大院与宫廷第072号 我有一个心愿第216号 纪元第349号 放大镜第326号 耳热第206号 祈祷和冥想第282号 灾祸的一生第249号 浮生第333号 云常第172号 竹林光影第329号 剑第296号 更始第266号 分心第040号 禅修生活第064号 画不出现实第092号 邦无道则隐第076号 意外事件第003号 网络时代的乡愁第338号 凤还巢第335号 归属感第265号 光之源第357号 雪否第324号 平章第118号 追光第309号 蜜蜂飞舞第028号 逃离主人的狗第163号 交流和输出第250号 波及第242号 自说自话第108号 假想采风第032号 高挑女士第279号 愿我往生第346号 静气第242号 自说自话第351号 云之花隐第139号 徽章时代第016号 竹林因缘第041号 梦游岛国第169号 生活的流程第070号 偶像第213号 大祭第203号 精神食粮的生产第097号 佛窟一日游第058号 年代歌第198号 三棱水晶门第166号 百合的味道第205号 援助深山之民第008号 可以清心第127号 丛林书院第328号 唉!生活第095号 甜丝丝第263号 匠人和意外第310号 流水有深意第164号 办事之难第237号 示柔隐忍第269号 诡谲
第057号 风尚引发的思考第182号 雨花寺第272号 枯第130号 神灯第301号 空想第192号 看见人心第224号 缺陷第046号 奔马第055号 丰腴之美第248号 因果定律第153号 梦中婚第103号 短视频里的女人第267号 祸福几何?第075号 洋瓷碗第019号 午夜叫声第235号 凤鸣第225号 赵宋的悲情与风流第209号 一场跨越二十年的恩怨第156号 说难第301号 空想第246号 理性的声音第256号 神之光辉第081号 复杂声音第073号 庆祝月计划第271号 激流第086号 红珊瑚佛珠第161号 男德学堂第082号 省城之行第325号 怀恨隐忍第009号 过年第303号 水底阳光第062号 饱满的人第160号 风中的黄罗伞第169号 生活的流程第343号 缘第136号 百年前夜第353号 谒庙第268号 洞第201号 缘分与选择第184号 忍者第167号 茅坑里的悠悠岁月第117号 华丽的精舍第299号 花儿第303号 水底阳光第059号 大院与宫廷第072号 我有一个心愿第216号 纪元第349号 放大镜第326号 耳热第206号 祈祷和冥想第282号 灾祸的一生第249号 浮生第333号 云常第172号 竹林光影第329号 剑第296号 更始第266号 分心第040号 禅修生活第064号 画不出现实第092号 邦无道则隐第076号 意外事件第003号 网络时代的乡愁第338号 凤还巢第335号 归属感第265号 光之源第357号 雪否第324号 平章第118号 追光第309号 蜜蜂飞舞第028号 逃离主人的狗第163号 交流和输出第250号 波及第242号 自说自话第108号 假想采风第032号 高挑女士第279号 愿我往生第346号 静气第242号 自说自话第351号 云之花隐第139号 徽章时代第016号 竹林因缘第041号 梦游岛国第169号 生活的流程第070号 偶像第213号 大祭第203号 精神食粮的生产第097号 佛窟一日游第058号 年代歌第198号 三棱水晶门第166号 百合的味道第205号 援助深山之民第008号 可以清心第127号 丛林书院第328号 唉!生活第095号 甜丝丝第263号 匠人和意外第310号 流水有深意第164号 办事之难第237号 示柔隐忍第269号 诡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