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笔的故事

大学和小学,那一个更重要?

在中国,这似乎被分割成了两个层面,一方面,很多人认为,大学更为重要,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么大的国家几乎没有工程师、几乎没有自己的技术人员、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限制着国家工业的发展。大学更为重要,但他们却无法否认的一点是,为了树立一个全新的民族,小学同样也极为重要。

而众所周知的是,从民元开始迈向中国复兴的过程中,这个古代的国家一直浸淫在各种艰难中,难以阔步向前——包括混乱、战争、贫穷、疾病、无序、愚昧和迷信,可以说,受教育的低下,严重影响到中国的未来,每一个有识之士都非常清楚,如果无法改变中国大面积存在的愚昧和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下,后者就会直接成为国家前进的羁绊,就像现在一样。

但是,现实的需求,又迫使中国必须要首先建立起大学教育,以满足工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也正因如此,早在清末时,一座座大学就已经建立,但是那些大学的规模却是有限的,远远无法满足中国需求的。

也正是在这种大前提下,出于自身的需求,早在民国二年,六合公司就同当时青岛的德华大学合作建立起了“德华大学连云分校”,但是这所分校的规模远大于德华大学,而在规划之中,这所大学甚至于超出了这个时代对于大学的认知,至少在其规模上。

“对于中国而言,我更希望有朝一天,德华大学会成为一个华丽的梦想。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所希冀德华培养出具有世界水准的工程师,并能成为一针催化剂,用以重塑这个幕色沉沉、喑哑沉沦的国家。”

在这所连云分校创办时,时任公司董事长的李子诚曾如此寄希望于这所大学,在满怀希望的同时。自然就有了“不惜一切”的决心,从建校时的一千两百万元学校建设费,再到后来的多次扩建,无不见证着公司对于这所大学的期望。而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把这所大学办成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第一流的高等理工科学府。

而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公司更是一次次的追加投资,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全世界范围内引进教授、学者,一开始,德华大学是由中德合办的。德国教授学者成为这所大学的主流,

到民国三年,中德宣战之前,387名教授之中的314人来自德国,来自英美等国的教授不过仅十数人。19世纪末以来,德国的高等教育在研究方面领先于世,吸引着欧美各国的学子,挑战牛津、剑桥的古典教育传统。有批评家指出。牛津、剑桥食古不化,似乎大学教育就是培养绅士,片面注重道德、品格、行为举止的训练。课程太窄,跟不上现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有人进一步推演:牛津、剑桥孕育的这种“绅士帝国主义”,使英国的精英缺乏实际技能,结果到了20世纪,英国被德国全面赶超。这样的绅士教育,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

自然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和大量德裔教授以及沿用德国教材的情况下,这所学校自然带着浓浓的德式教育风格,那时,这所刚刚成立的大学。就被教育界视为“同德国本土别无二致,一般优秀”的高等理工大学。

而全面仿效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德华大学,与任何一所德国大学一样充满了浓浓的专业化色彩,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但是在随后,欧洲的战争却改变了一切。为了确保国土不失,中国“被迫”向德国宣战的举动被德华大学内的教授们所接受,虽然未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但是,因随后的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德华大学必须进一步扩建,同时招聘更多的外国学者、教授来到德华。

早在公司创建时,就已经进行了一个计划,“第一年招生三千五百人,第二年招生四千人至四千五百人,第三年招生五千人、第四年招生六千人至六千五百人,直至稳定于年招生七千人……”,这不可不谓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高等方案。

这或许正是企业办学“功利性”,而之所以制定这个计划,实际却是和公司制定的发展计划是相适应的,按照公司的计划,在德华大学创办三年半之后,也就是第一期学员毕业后,他们正好赶上公司的大发展时期,从而可以在实践中,成为合格的技术人员或者研究人员,当前三界学员毕业之后,公司便拥有一支全中国最庞大的“技术队伍”,并在十年内,取代外籍技术人员占据着公司技术人员主流的局面。

正因为制定了这一计划,所以,在德华大学的扩建过程中,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这一计划实施,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从德国聘请学者教授便成为了泡影,而且还有少部分德籍教授在中德宣战后选择了辞职,在这种学校要扩大、教授在减少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不降低,就必须要从其它国家引进教授。

最终,公司把视线从德国转向美国,从民国三年开始,大量从美国引进教授学者,在高薪和充足的研究经费等多方面的吸引下,虽说对于教授学者极为渴求,但是在聘请美国教授学者的过程中,德华大学教授联席会议充分发挥着自主权,对于每一位教授的聘请都进行着严格把关,虽是如此,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德华还是从美国引进三百二十余名教授学者。

而随这些教授一同引入的德华的,还有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急剧扩张。大学的这种扩张,一是因为科技的发达,一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和教育的普及。因此研究性大学和本科寄宿学院制大学,成为塑造美国大学发展的两种重要理念。

相比于德国大学,美国大学的优异在于其没有一个系统。因此,人们很难用一两个概念概括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在1860年到1910年间,美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德国的影响之下。一批受德国大学训练和影响的教育家,掀起了建设研究性大学的运动。并且得到了许多财团的资助,硕果甚丰。到1890年代,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院蓬勃发展,本土博士的产量大增。

到了世纪之交。在大学找个教职没有博士学位几乎不可能。1901年,耶鲁宣布把研究成果和在全国的学术声誉作为评定教授的标准。斯坦福大学甚至把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年度报告中公布。到了1910年,大学的目标被定义为创造知识、培养具体领域的高级专家。过去的通才教育,以及那种对心灵、智慧、品格的全面培养,似乎已经变得过时了。

这一发展,引起了教育界许多人士的反对。在他们看来,重视研究的负面结果是本科生教育受到忽视。研究院过分庞大。在大学中已经喧宾夺主。教授一心做研究,把教学看作一个负担,不投入热情。更重要的是,学校规模的扩大,使师生的关系更加疏远,学生得不到必要的人生指导,只是学了一些具体的技艺,有知无德。难以承担领导社会之重任。所以,他们强调:大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完整的人”。研究性大学正在腐蚀大学传统的人文价值。

而那些美籍教授来到德华之后,并不赞同德国的“不全面教育”,在他们看来,德国大学过分专业化,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却不是完整的人。用他们的说法是,德国人作为个体而言,才干出群。只要你看看近代德国培养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就不能不惊叹德意志民族的创造力。但是,德国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表现一再令人失望。

而对于这种“学术”上的冲突,公司从来没有过问,毕竟按照公司创办这所学校的规定,“从移交之日起,公司即不再享有对学校任何权力”,在这场德美教授学术冲突中。最终,双方选择了妥协,毕竟两者都有互补性,也有冲突。在这种互补和冲突中,维持着大学教育的平衡发展。在这种互相影响下,德华大学发生着极为明显变化,先是由系改院,所有本科生被分配在12个学院中。这样每个学院就成了几百个学生同吃、同住、同学的小世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

甚至在美籍教授的力主下,大学本科由三年改为四年,而大学本科的头两年都要在寄宿学院过。而大部分学生,整个四年都在学院中住宿。每个学院有一个住院的院长。另外有若干住院的教授。另外,各学院还安排“学院讨论班”,下午和晚间在学院举行,每班最多18人,写作讨论班则限制在15人以内。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德华大学从过去的“专业理工学院”,转变成为一所以学院为中心的通才教育,让学生在心灵、知识和身体上全面发展的大学,不过虽是如此,但这种转变却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完成的,至少现在的德华,仍然偏重在研究,甚至这同样也是大多数学生课业。

对于德华大学工程学院的学生而言,或许设施齐备的试验室,从来都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尽管大学的人宿舍显得有些简陋,但是对于这些将大多数时间都用于完善设计的学生而言,或许试验室才是最为重要的。

“哒!”

在计时器响起的同时,安卓勤便打开电烤箱,取出烤盘映入眼间的却是一根根极为纤细的黑色条形物,在还未冷却时,他便用放大镜检查着托盘上的笔芯,每一根笔芯的质量看起来都非常不错。

“怎么样,勤勉,笔芯的研制进行的怎么样了?”

就在安卓勤等待着笔芯的自然冷却时,却听到门边传来一个声音,不用听声音,他也知道是谁,是他的好友宋家诚,他和他一样都是工程学院的学生,并不两人并不同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好友,甚至于在所有人都在为毕业设计忙活着的时候。他们两人还是依如继往的追逐着一年前的暑假,他们到陕西“支教”时的那个梦想。

“支教”是德华大学一个特有的社会实践,往往是前往远离铁路沿线的偏远地区充当两个月的“临时老师”,不过是根据个人自愿。绝大多数德华大学的学生,更愿意在教授的试验室或者工厂内从事社会实践,但是他们两个人却选择了只有极少数人选择的“支教”。

也正是在那时,渭南地区那些在公司资建的小学内充当短期老师,才发现,那些渴望学习的小学生从来都不舍得用铅笔写字,原因非常简单。一杆铅笔五块铜板,可又有几个家长愿意每隔几天就花费这笔钱呢?所以,小学生们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木棍在地上练字,只有写作业的时候,才舍得用公司捐赠的铅笔写字。

随后他们才开始关注这个从没有人注意到的问题,铅笔,那是学生上课的必需品。可对于绝大多数贫困子弟来说,他们来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买铅笔更在无形中增加了家庭负担。尽管有着教育部和公司的捐赠,但是相比于学生的需求来说,捐赠只是杯水车薪。尽管使用毛笔看似很省,但又增加了作业本的使用,同时还有可能污染需要回收的教科书,可以说,至少在习字、作业上,因为铅笔价格的昂贵,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几乎是在他们回到学校。发动“一口饭一支笔”的学生捐赠的同时,亦开始研究一种“廉价”的书写工具,为了这种“廉价”的书写工具,他们进行过大量的尝试,最终,在走了一圈之后。他们还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铅笔。

世界上第一支铅笔于1792年在发明,铅笔的结构极为简单,两片木片,夹上用粘土与石墨粉混合在一起,烧制而成的笔芯,这种铅笔使用了一百余年,从西方直到清时引入中国,木制铅笔为了维持书写顺利,需要时常卷削,所以一支铅笔的使用寿命极短。

而他们两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研制一种“廉价的铅笔”,但是如此简单的,原本就极为廉价的铅笔,如何还能更为廉价呢?

几乎是在他们两人提出这一想法的时候,就遭到了周围的不解,甚至嘲笑,还会有比“铅笔”更廉价的“铅笔”吗?对于外界的不解也好,嘲笑也罢,他们首先想的是千方百计的降低铅笔的生产成本,为此,他们特意到铅笔厂考查,考查铅笔的制造过程,对于这两位学习机械工程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做的就是改进制造工艺。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之后,他们用了半年的时间,通过改造生产设备、笔杆免漆的方式,成功降底了一些成本,但这细微的成功还不够,最终,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缩小笔芯,甚至通过实践证明,笔芯细使用时间更长。

为了制造更细的笔芯,安卓勤更是转为学习化工,以改进百年来几未曾改变过的毛芯的配方,从而制造出一种更细,但却不会减少笔芯强度的细笔芯,通过缩小笔芯直径来降低成本,而按照安卓勤的设想,如果笔芯细至0.71毫米,那么就不需要削出笔尖。而在他研制笔芯的同时,宋家诚则全心投入于免削笔的设计。

“自扬,你看!”

一见到好友,安卓勤便笑着捏起一根细如发丝的笔芯说道。

“石墨铅芯,他的就是石墨和粘土,不过制成这么细,要增加强度,就要加更多的粘土,那时就会出现字写不清的毛病,这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试着这个……”

“一直试着,用其它材料来提高笔芯的可塑性和粘结力,从而改善铅芯成型性能。这一次我用上了饴糖还有黄耆树胶,为了改变铅芯性能材料,在铅芯烧结后,又采用了油浸处理,借以改善铅芯物理性能,比如像磨耗、浓度、芯尖受力、滑度、硬度等,这一次试验我用的是石蜡还有牛羊油,这几种原料的价格并不高,我算了一下,成本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笔芯达到要求的话,那么,至少能降低30%的成本,这样的话,这只是笔芯,如果你的那个免削笔,能再拿出来,嗯……一盒笔芯相当于二十支铅笔,成本只需要三块铜元,到时,所有人都能用起铅笔了……”

说笑之余,安卓勤便把笔芯安装在测试仪上,以检验其强度,同时又从抽屉中取出一个笔盒,其中有几支金属制的“免削笔”,那是宋家诚早期的研究成果。

“勤勉,你试试这支笔!”(未完待续。。)

第154章 落迫公子第325章 俘虏第256章 红海第203章 大总统的忧民之心第4章 忽悠第191章 谋其短第64章 东洋之变变于后第13章 连云谋定最底线第381章 芒种第121章 袁世凯的心思第181章 南京第6章 大总统的烦恼第122章 晋身之道第49章 为我掌控第183章 帽子第80章 招商局第301章 伦敦的雾第320章 拖他几天第319章 众人心思第78章 告诉他,守住凡尔登第122章 晋身之道第321章 把戏第61章 长记性第50章 这就是连云港第111章 进一步第216章 萨拉热窝的枪声第215章 法属中南的竞争第316章 投降第230章 拖不得第335章 新的游戏第82章 大国商第291章 淬炼灵魂第87章 披张虎皮当大衣第298章 初战第100章 中村无为第367章 袁世凯的妥协第174章 驱虎吞狼第154章 战地以攻替为守 东方肉搏长短现第330章 敲打第98章 私与公第28章 克定六合会藕初 天津租界征地忙第52章 先手更!第291章 淬炼灵魂第110章 袁与李第174章 根本第14章 各有心思第162章 人造丝第332章 国会之用第217章第118章 捧杀第369章 谋变第162章 战俘营内求以死 军官生而为公平第345章 飞机上第289章 第二轮攻击第130章 材料学第238章 回答第54章 送瘟神第2章 欲取先予第169章 行兵谏第77章 服务第126章 在农村第293章 大国领袖的滋味第83章 送上门来的……第31章 条件第293章 大国领袖的滋味第374章 双雄会第5章 我来了,中国第183章 军人的约定第346章 武昌第180章 第一师第380章 卢沟桥第115章 宫本次郎第30章 断其命脉第278章 像训练时一样第57章 要人之要 金融之核第17章 制约第57章 要人之要 金融之核第106章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第62章 人性第208章 不惜第358章 惊愕第88章 目标!苏维耶堡第11章 总统府内论运势 袁氏让权外交部第37章 心狠手辣第107章 汇丰帝国第238章 回答第367章 袁世凯的妥协第368章 摇扇军师第144章 弱国之大国民第150章 何谓公道第12章 斗智第107章 一本万利第114章 启航第246章 志愿军第350章 野心第285章 叹第33章 外交突破新历史 血铸责任不敢弃第33章 杨度之才更!第249章 航母第349章 兼并
第154章 落迫公子第325章 俘虏第256章 红海第203章 大总统的忧民之心第4章 忽悠第191章 谋其短第64章 东洋之变变于后第13章 连云谋定最底线第381章 芒种第121章 袁世凯的心思第181章 南京第6章 大总统的烦恼第122章 晋身之道第49章 为我掌控第183章 帽子第80章 招商局第301章 伦敦的雾第320章 拖他几天第319章 众人心思第78章 告诉他,守住凡尔登第122章 晋身之道第321章 把戏第61章 长记性第50章 这就是连云港第111章 进一步第216章 萨拉热窝的枪声第215章 法属中南的竞争第316章 投降第230章 拖不得第335章 新的游戏第82章 大国商第291章 淬炼灵魂第87章 披张虎皮当大衣第298章 初战第100章 中村无为第367章 袁世凯的妥协第174章 驱虎吞狼第154章 战地以攻替为守 东方肉搏长短现第330章 敲打第98章 私与公第28章 克定六合会藕初 天津租界征地忙第52章 先手更!第291章 淬炼灵魂第110章 袁与李第174章 根本第14章 各有心思第162章 人造丝第332章 国会之用第217章第118章 捧杀第369章 谋变第162章 战俘营内求以死 军官生而为公平第345章 飞机上第289章 第二轮攻击第130章 材料学第238章 回答第54章 送瘟神第2章 欲取先予第169章 行兵谏第77章 服务第126章 在农村第293章 大国领袖的滋味第83章 送上门来的……第31章 条件第293章 大国领袖的滋味第374章 双雄会第5章 我来了,中国第183章 军人的约定第346章 武昌第180章 第一师第380章 卢沟桥第115章 宫本次郎第30章 断其命脉第278章 像训练时一样第57章 要人之要 金融之核第17章 制约第57章 要人之要 金融之核第106章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第62章 人性第208章 不惜第358章 惊愕第88章 目标!苏维耶堡第11章 总统府内论运势 袁氏让权外交部第37章 心狠手辣第107章 汇丰帝国第238章 回答第367章 袁世凯的妥协第368章 摇扇军师第144章 弱国之大国民第150章 何谓公道第12章 斗智第107章 一本万利第114章 启航第246章 志愿军第350章 野心第285章 叹第33章 外交突破新历史 血铸责任不敢弃第33章 杨度之才更!第249章 航母第349章 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