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辞赋

北宫,云台殿。

刘宏看着手里竹简。

竹简上乃是帝国北方军情,鲜卑四月寇掠三边,九郡损失惨重。

自北匈奴西迁,鲜卑便成为草原新主人,时常寇边袭扰,但规模有限。

待檀石槐一统鲜卑后,鲜卑国力骤增,汉庭北部边境便永无宁日。

桓帝时期,汉庭曾试图封檀石槐为王,并下嫁公主与其和亲。

但檀石槐不仅拒绝,且加大寇边力度,由时常袭扰变为一年一掠。

近两年频率再增,去年十二月才刚刚劫掠过,今年四月竟然又来。

欺人太甚!

刘宏怒得一把把竹简拍在桌上,曹节立马下跪。

良久,刘宏叹了口气,也是无可奈何。

自他登基以来,帝国连年灾荒,今年洪水明年大旱,蝗灾未断瘟疫又起,加之世家豪强林立,土地兼并严重,朝廷无税可收,国库早已空虚。

且帝国边境,北有鲜卑,西有羌戎,南有蛮夷,即便如九江、庐江这等内郡也时有蛮夷叛乱。

大汉风雨飘摇,积重难返,得过且过而已。

“陛下,田晏有书要奏。”正当他无奈之际,曹节又拿出一竹简。

刘宏示意他递过来,展开一看,为田晏请战之书。

“鲜卑人多而分散,兵多而将少,制度落后,信息不畅,若能三路齐出,令其东西不能兼顾,必能大胜而归。”

刘宏看了一眼曹节。

田晏本为护羌校尉,不久前因事获罪,他的上书若无曹节相助,便来不了御前。

刘宏又从台上取出另一竹简,是夏育不久前的上书。

“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能擒灭。”

田晏、夏育,均为段颎昔日麾下司马。

段颎,凉州三明,当世名将,杀东西羌七万余人平定凉州羌乱。

此后段颎兵权被收,夏、田二人便为边军主要将领。

“你可知奏书内容?”刘宏放下竹简望着曹节。

“奴婢不知,田晏只说事关重大,求奴婢呈递御前。”曹节神情自若。

“鲜卑连年寇边,夏、田二人请战。”刘宏收回目光,放下竹简。

“奴婢不通战事,但若二人皆请战,想必心中已有几分把握。”曹节思考一番回道。

刘宏闻言不由点头,接着便示意曹节起身坐到一旁。

“陛下,昔日鲜卑寇边正值羌乱,朝廷无力应对,如今四方平定,此事可议。”曹节坐下后继续说道。

刘宏若有所思,接着又拿起竹简细看起来。

自汉武帝后,汉对边疆各族便长期压制,那是国力、科技、战斗力多方因素,四方臣服已是常态。

作为刘氏子孙,谁愿当个孬种?

看到刘宏的反应,曹节便乘势继续说道:“昔日和帝时,窦宪率万余汉军,两万胡骑,便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若夏、田二人亦能北破弹汗山,陛下不失汉武雄风,青史留名。”

刘宏望着曹节,跃跃欲试。

大汉军力虽大不如前,但凑出三万士卒之力还是有的。

若能打赢这一仗,真破了那离边境仅三百里的弹汗山,北部边境少说有十年安定!

“可惜国库空虚。”刘宏收回目光,无奈摇头。

战事,尤其是这等大战,所需不仅是军力,更是经济。

国库本就空虚,至于让他出钱那万不可能,他的钱都是要留建自家园林。

“陛下,昔日羌乱不止,也是一战而定,近几年凉州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若北疆亦能如此,苦一苦百姓,于国于民皆有利。”曹节继续劝说道。

刘宏不语,道理他皆懂,可钱呢?

“陛下。”曹节此时忽然又起身跪地,表情肃然,“奴婢知士人对我等抱有成见,此次出战,我等愿散尽家资,凑齐两亿钱,为陛下分忧!”

刘宏闻言怔住。

王甫之事已了,却又未了,他对曹节等人是否贪墨仍持怀疑。

甚至从曹节反应,他也猜出曹节应当早知奏书内容。

但这一切,当曹节说出方才之言,都已不再重要。

那些士人田地无数,但真让他们出钱,那是一钱都无。

所以话漂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是行动。

“你素来忠君,此番若得胜,劝谏之功不可没。”刘宏回过神后起身亲手扶起了曹节,脸上已是笑容不断。

他心中已有算计,此前抄没王甫家中,得钱一亿八千万,他留一亿为已用,分出八千万钱,再算上曹节等人的两亿,便有近三亿钱,再算上国库剩余的,这军费便成了。

“陛下,奴婢尚有一议。”曹节起身后马上说道。

“但说无妨。”刘宏笑着说道。

此时他心情大好,别说一个建议,三个他都允了。

“奴婢听说今日那杨明出狱,近千士人前往诏狱迎接,锣鼓喧天,好似迎接得胜而归的将军一般。”曹节并未直接提议,而是说了一事。

刘宏闻言脸色骤变。

“奴婢还听说,自陛下降了死罪之后,廷尉诏狱外便起了长龙,堵塞交通,为一时之盛景。”曹节继续说道。

刘宏脸色愈发难看。

这些士人,这是取他之仁慈,为他人之垫脚石?

曹节观刘宏脸色,这才建议道:“奴婢等年老体衰,无法为国尽力,但那杨明自称为百姓而行事,此次伐鲜卑陛下可遣他出战,让其为国、为百姓而战。”

“善。”刘宏点头。

此次伐鲜卑,宦官出钱,士人不肯出钱,总得出人。

杨明如今名扬四海,有士人新秀之姿,当为表率。

……

马车在永和里停下。

汉代尚无坊之概念,以里为单位,概念与日后的坊相近。

雒阳内城的里并不多,多为王公贵族居住之所,其中尤以北宫右侧,永安宫南侧的永和里和步广里知名。

里内的房子大门不临市,马车停在闾巷,杨明下车后进门。

有婢女先去屋中禀报,他甫一进家门,便有数人迎了过来。

当先一人便是他的父亲杨琦,望见他时,眼圈已红了一片。

与他而言,杨明十一岁死一回,如今十九岁又差点死一回,命途多舛。

“父亲。”杨明躬身行礼。

杨琦收拢情绪,上前扶他起身,拍他肩膀颔首,神色自豪。

此时其他人也已出来,杨明相继拜会。

叔公杨赐,叔父杨彪、杨众、杨篡,晋阳王氏王柔、王泽,以及议郎蔡邕。

众人进屋,刚坐下,蔡邕便发出感叹:“我十九之时,正值徐璜等五宦擅权不法,却仅能不合流而已,整日无所事事,品玩古董聊以自慰,对比少君之所作所为,相形见绌,惭愧不已。”

“蔡公之才,闻名遐迩,明不敢相比。”杨明赶忙谦虚道。

蔡邕,当世大文豪,精通音律、经学、辞赋,书法大家,藏书万卷,闻名天下。

蔡邕闻言大喜,摸着长须越看杨明越发顺眼。

“可惜昭姬尚在垂髻之年,不然许配与君,当无憾也。”蔡邕接着感叹。

此言一出,一旁的王柔、王泽两兄弟已有些坐不住。

杨明心里一笑,确实可惜。

蔡邕的女儿,那可是蔡昭姬,也就是日后的蔡文姬,大才女,兼王者高手御用打野。

蔡邕和杨氏关系不错,他也早就认识蔡邕,当然也去了解过蔡文姬。

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不能用前世的价值观来看待东汉的事情,结婚也一样。

对于他这种世家公子,政治联姻是必然,不过因为杨琦对他溺爱,他有比较大的选择权。

既然都是联姻,那有机会当然要选个漂亮的,有名气的,不那样岂不是对不起自己穿越者的身份。

然后直到三年前,蔡文姬才出生。

两人差着十六年,娶妻是不可能了,就看以后有没有机会娶妾。

“多谢蔡公垂爱,不过我已与晋阳王氏有婚约,婚约不可违。”杨明开口答道。

杨明此言一出,王氏兄弟长松一口气,蔡邕也对杨明越发喜爱,接着便大笑掩饰过去。

“不过无妨,我已为少君作赋一首。”蔡邕说着便起身。

众人也是齐齐望向他。

两汉有诗但不多,多为辞赋。

蔡邕为辞赋大师,却鲜少为人作赋。

“观九州之大旱兮,见赤地之千里。官尸位而素餐兮,民易子以相食。”

当先两句,一副生灵涂炭之卷已映入眼帘,引得众人肃穆。

“愤豪右之辜榷兮,敛百姓以血肉。叹苍生之涂炭兮,愧无力而自慰。”

蔡邕颂赋至此,引得众人又是一阵嗟叹。

正此时,他语调陡然增高:

“闻王甫之异首兮,睡卧榻而惊醒。见皓月之当空兮,知杨氏之少君。

谓曰:天地不仁,民不生兮。贼不悯民,反食肉兮。为民除奸,不畏死兮。俯仰天地,真英雄兮!”

待蔡邕颂赋完毕,堂内先是一静,接着便暴起一阵喝彩声。

精彩!实在精彩!

杨明也为之动容,他前世接受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多为唐诗宋词,两汉辞赋并不多见,还印在他脑海的仅剩《离骚》当中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上下而求索。”

蔡邕这赋作的,不可谓不好。

而在座众人之反应,不单是因这赋作得好,更因蔡邕此举,便如郑玄行谶语一般,皆是为杨明扬名。

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二章 扬名第四十三章 死第五十章 太学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十章 抉择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五十四章 小师叔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六十四章 论经(下)第七章 嫁妆上架感言第五章 报复第二章 扬名上架感言第一章 死罪第九章 云中第十一章 初阵第五章 报复第四十七章 婚礼第五十四章 小师叔第五章 报复上架感言第十章 抉择第六章 拆招第三十章 偏爱第六十四章 论经(下)第五十三章 管鲍之交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章 谋略第二十章 三策第五十一章 小试牛刀第二十一章 孟德楔子第八章 成型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二十三章 人间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四十四章 谋定第四十三章 死第五十章 太学第三十章 偏爱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十七章 惊喜第五章 报复第四十九章 郊游第十六章 孤寡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四十五章 及冠第十五章 封侯第六章 拆招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十五章 双向奔赴第九章 云中楔子第四十一章 乐极第七章 嫁妆第十七章 惊喜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三十七章 遇险第十三章 神明第五十章 太学第四十八章 王异第五十四章 小师叔第四十五章 及冠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四十六章 公车征召第七章 嫁妆第六章 拆招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八章 成型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一章 死罪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六十章 本初第六章 拆招第三十四章 杀第二十章 三策第十六章 孤寡第四十一章 乐极第三十五章 双向奔赴第三十七章 遇险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六章 拆招第九章 云中第四十八章 王异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十四章 马邑第五十章 太学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十章 偏爱第十一章 初阵
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二章 扬名第四十三章 死第五十章 太学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十章 抉择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五十四章 小师叔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六十四章 论经(下)第七章 嫁妆上架感言第五章 报复第二章 扬名上架感言第一章 死罪第九章 云中第十一章 初阵第五章 报复第四十七章 婚礼第五十四章 小师叔第五章 报复上架感言第十章 抉择第六章 拆招第三十章 偏爱第六十四章 论经(下)第五十三章 管鲍之交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章 谋略第二十章 三策第五十一章 小试牛刀第二十一章 孟德楔子第八章 成型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二十三章 人间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四十四章 谋定第四十三章 死第五十章 太学第三十章 偏爱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十七章 惊喜第五章 报复第四十九章 郊游第十六章 孤寡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四十五章 及冠第十五章 封侯第六章 拆招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十五章 双向奔赴第九章 云中楔子第四十一章 乐极第七章 嫁妆第十七章 惊喜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三十七章 遇险第十三章 神明第五十章 太学第四十八章 王异第五十四章 小师叔第四十五章 及冠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四十六章 公车征召第七章 嫁妆第六章 拆招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八章 成型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一章 死罪第二十四章 对峙第六十章 本初第六章 拆招第三十四章 杀第二十章 三策第十六章 孤寡第四十一章 乐极第三十五章 双向奔赴第三十七章 遇险第二十五章 论经第六章 拆招第九章 云中第四十八章 王异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十四章 马邑第五十章 太学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十章 偏爱第十一章 初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