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

为了攻占武汉,日军劳师远征,死伤累累,但并没有能够消灭中队任何一支主力精锐,最后该跑能跑的全都跑了,在军事上等于是一次失败。

外交新星

对于占领武汉,要说不高兴,也就“第一名将”冈村有些不高兴,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很开心的。

10月28日,天皇裕仁在皇宫里召见了参谋总长载仁亲王和海军军令部次长,表示“朕对此深感欣慰”。

其实自攻陷南京之后,裕仁已不只一次召见他的这些王公大臣,“欣慰”也不只一次,不过,他有理由认为这次应该是到头了。

四个多月前的御前会议上曾经讨论过,要是把武汉和广州都攻下来,中国政府便将无路可走。现在两个目标全部达成,就等对方自己摇白旗了。

可是那个政府从“南京政府”降到“武汉政府”,又从“武汉政府”降到“重庆政府”,怎么看,都没有一点要摇白旗的样子。

对此最交代不过去的就是首相近卫,当然他交代不了差事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刚刚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作为对手”的声明,马上就来了个台儿庄大捷,说明双方的角斗才刚刚开始。现在好,你想谈都抹不下这个脸了。

近卫怨天尤人,把外相、陆相都给恨上了。

这个没谱的广田弘毅,为什么不拉着我一把呢,弄得我覆水难收,处境如此尴尬。

那个挨刀的杉山元,当初打仗数你叫得最凶,说是要“一个月解决中国事件”,这都一年多了,仍然是什么都没解决。

于是早在武汉会战之前,近卫便一发狠,实行内阁改造,整整换下来四个阁员。其中,继任外相是宇垣一成,继任陆相为板垣征四郎。

宇垣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非外交官出身的外相。近卫起用这样一个军中老前辈,也无非是想压一压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军内少壮派。

当近卫找宇垣谈话,要他担任外相时,宇垣坚持说:我进班子可以,不过你得答应我,不能拿你那个“对手声明”套着我,否则这个外相没法干。

对于发“对手声明”,近卫自己都有些后悔莫及,当然是一个劲儿点头。

不过宇垣所称的“对手”却绝不是说的蒋介石,他是指孔祥熙等其他要员。

近卫把宇垣和板垣同时召进阁,其用意是双管齐下,即宇垣负责通过外务省诱降,板垣负责通过军部诱降,大家齐头并进,但最后的结果,就像是日本海、陆军一样,彼此互补谈不上,天天拆台扯后腿倒绰绰有余。

宇垣的重点是盯牢孔祥熙,可还没等他弄出什么眉目,板垣那边却已经把台子都搭好了。

军部计划成立一个“对支院”,用以对中国“开展工作”。这个机构摆明是要抢外务省的饭碗,宇垣自然要反对,由此导致两个部门的关系十分紧张。

近卫改来改去,把自己夹到了中间。军部是什么力道,给板垣和多田骏合起来一逼,他只好同意设立“对支院”,宇垣也以黯然辞职收场。

宇垣下了台,军部要独自搭台唱大戏,而军部的诱降跟外务省并无任何区别。他们并不是真的要跟你进行什么正式谈判,而是要与军事进攻相辅,从内部进行挑拨离间和分化。

日本人爱耍花招,蒋介石却也想借机打探一下虚实。因为那时武汉会战才刚刚开始,正面交涉的门窗又被关死,这种时候,了解对方在幕后到底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自然十分重要。

蒋介石决定派一名“外交新星”上场,此人名叫高宗武。

高宗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政法系,虽然学的是政治外交,起初却根本进不了外交部(“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嘛,他把次序弄错了),回国后只能在大学里教教书,写写文章。

晚年的高宗武(左)寄居美国,自言“从政七年如咯血”

这个时候的高宗武,相当于还未受过什么挫折的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人生的跑道,年轻力壮,精神抖擞,纵然一时未得机遇和垂青,可对美好未来始终抱着无限期望和充足信心。

高宗武有非常扎实的日语功底,据说留学东瀛八年,连日本人都以为他是正宗本国人。在此基础上,他开始进一步研究日本政坛动向,曾在《外交评论》上一连发表十四篇论文,篇篇内容不离日本问题,让一度对日本国情不甚了了的国人大开眼界。

人们开始悄悄议论,那位年轻的日本问题专家究竟是谁?

只有奋斗,才能收获好的结果,小高你快要有戏了。

到了1933年,由于日本退出国联,中国国内普遍对国联和英美外交感到了巨大的失望,“日本通”日益受到重视,高宗武身逢其时,接连受到国内军政两界的顶级人物蒋介石、汪精卫的接见。蒋介石甚至还亲自把小高老师请到家里,聆听他的见解。

1934年,高宗武被调到外交部,此后没多长时间就从一个普通科员,升为亚洲司科长、副司长。第二年又一跃成为亚洲司司长,参与对日重大交涉。

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年他才三十岁。高宗武曾经说过,他年轻时从来没有缺过钱,要花那也是大把大把地花,花钱如同流水一般,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三十岁,我们没准儿连做房奴、车奴都还没有资格,可能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一个工厂的小工人,一个商店的小店员……反正大多脱不开一个“小”字,可人家却已是堂堂司长了。

高君固然有才,然而命运也实在是够厚待他了。

高宗武在外交界的得意之作,是1934年以外交部特派代表的身份赴北平参加通邮谈判。当时日本方面想通过实现关内外通邮,来迫使南京政府事实上承认伪满。高宗武在黄郛的帮助和指导下,一方面拖延了时间,另一方面又在解决通邮问题的同时,巧妙地绕过了政治障碍和陷阱。

在那次谈判中,年轻的高宗武表现出了一定的勇气和外交智慧,但他身上的毛病也就在这时慢慢显露出来。

谈判过程中,高宗武曾一度对日方代表直接说“不”,结果导致了谈判当场破裂。走出谈判会场后,他还认为自己当天的表现是成功的,黄郛会因此夸奖他,未曾料想后者摇了摇头,大有不以为然的意思。

在黄郛这样的外交老手看来,谈判场上,作为弱国代表,不能只图自己一时痛快,直接谈崩是很冒险的,因此高宗武之举,实属“小孩子”才有的冲动。

高宗武年轻气盛,一下子就来了性子,当即对黄郛说,如果产生后果,责任全由他一个人承担。

黄郛看着眼前这个愣头青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倒是他旁边的殷同嘀咕了一句:这种谈判是出不了英雄的。

我们不能因为殷同后来真的成了汉奸,就完全否认他当时代表中方立场且争取国家权益的努力。实际上,从他负责的谈判来看,此人称得上是精明无比,仅谈判技巧一项,就远非初出茅庐的高宗武所能及。

用黄郛的话来说,大家来进行这些谈判,就是为国家“唱戏”的,仅仅是戏唱得好不好,够不够水平的问题。

可是高宗武并不愿这样理解,自己勇敢地对日本人说出了“不”,不仅得不到上级和同僚的肯定,反而还挨了批评,心里面真是既委屈又窝火。黄郛老前辈的资历和身份在那里,他不能明顶,对殷同就不客气了:你不是笑我想当英雄吗?告诉你,我离开南京之前就没想过要做英雄,更不会靠日本人来当铁路管理局局长。

殷同当时担任北平市铁路管理局局长,这句话明着就是讽刺他的,亦可见高宗武之年轻和不顾场合的意气用事。实际上,若没有黄郛后来的及时补救,通邮谈判是难以继续进行下去的,高宗武亦不可能凭此取得成就和声名。

我们也许会希望,在人生旅途的每个时段,旁边都有这样一位仁厚而高明的长者相助,或者都有这样允许你改正的机会,那就好了,可惜不是。

走麦城

1936年,中日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政治谈判。在这次谈判中,已升任亚洲司司长的高宗武只是参加预备会议的配角,但由于担任主角的外交部部长张群表现强硬,因此日本人反过来大力吹捧和抬高这个年轻人,说是以后遇到事情只会找高宗武谈。

似乎任何时候都是如此,老外说谁行,大家都会侧目而视,认为这个人可能真的行,何况还是人人都见之发憷的谈判对手。

高宗武的自信心由此达到了爆棚的程度,他甚至觉得当亚洲司司长都算屈才了:我对事务性的工作没有兴趣,我的愿望是使中日关系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以实现东亚历史性的变革!

人就是这样,狂起来真个是没边没沿儿,你以为你是联合国秘书长呢?

“七七事变”后,高宗武加入了“低调俱乐部”,但是蒋介石坚决抵抗,日本人也铁了心要侵略,都是枪来枪往,刀来刀去,没卖嘴皮子的人什么事。自近卫内阁发表“对手声明”后,双方召回大使,搞外交的更是只能做看客了。

由一个成功者突然变成赋闲者,那种心里空荡荡的感觉真是太让人难受了。

不行,绝不能这样无所事事。

于是,高宗武便通过同为“低调俱乐部”成员的周佛海向蒋介石进言,表示愿意请缨去香港刺探日方情报。

在这一过程中,蒋介石曾一度改变主意,想不让高宗武再去香港,主要就是考虑到对方还太年轻,容易出现闪失,但是经过周佛海的力保,高宗武最终还是成行了。

高宗武年少得志,多次在蒋介石面前夸下海口,似乎中日交涉,舍己再无能人。可是外交场本来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江湖,在里面混的人肚里的肠子都要绕无数个圈,高宗武几次往返香港,均徒劳无功,而且找到的人无论在外务省还是军部都说不上话,更不可能让你掏到什么机密情报。

蒋介石在对日秘密谈判上十分谨慎

按照蒋介石的安排,秘密刺探和交涉的事关系重大,来不得半点差错,每一步都需其亲自授意,然而几次碰壁之后,这个“外交新星”开始浮躁起来,脑子一发热,做事也没了边。

在蒋介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竟然在日本人的怂恿下独自去了东瀛,而后又非常出格地提出了一条打破僵局的危险思路:拥戴汪精卫,取代蒋介石,以向日方谋和。

外交实际上是个非常严谨细致的工作,作为外交官的高宗武身上却充满着太多的自由空气。在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他一直认为“蒋先生冷酷,汪先生温暖”,所以早就有倚汪谋和之心。正好这时的汪精卫由于自己的主张在政府内部受到排斥,也正准备通过高宗武发起“和平运动”。

日本军部由此发现,原来除了孔祥熙之外,还可以从汪精卫身上打开缺口。

蒋介石在得到报告后勃然大怒。

不经允许,擅自赴日,还主动向对方献出这么一条糟糕透顶的“计策”,这无异于在乞降。

本来派高宗武去摸一摸虚实,最后反而让人家钻了空子,一个外交新星转眼间变为外交蠢材,成了被日本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玩具木偶。

高宗武是个浑蛋,谁叫他去日本的?

蒋介石命令停发高宗武的所有活动经费,而且自此以后再也不愿见这个自以为是的书呆子了。

高宗武本来自恃甚高,想当年连黄郛都不被他放在眼里,经此刺激,立刻咯血不止,导致结核病复发,一连几个月都无法见人。

一夜之间,过去拥有的所有东西都将离自己远去,这对高宗武来说,甚至比死亡还可怕。于是,他孤注一掷,越走越远,直至追随汪精卫走上叛国投敌的道路。

故事的戏剧性就在于,当汪伪政权即将开张的前夜,高宗武突然猛醒,意识到自己上了日本人的当,于是逃离上海,并将“汪日密约”公诸报端,反过来对汪伪政权造成了沉重一击。

虽然是亡羊补牢,然而一个外交官的人生已经结束了。这个年轻人曾经爬得很快很高,却也跌得很快很惨。

老江湖

情报还是要继续刺探,可是再也不能找高宗武之类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小青年了,这次被蒋介石赋予秘密使命的是能说会道的萧振瀛。

萧振瀛是一个文臣,当初蒋介石委任他为一战区总参议,也不是要他直接去疆场厮杀。

凡世间万物,均须尽其用才行。萧振瀛能在华北纵横捭阖,靠一张嘴斗败土肥原和板垣,这种才能若是浪费了岂不大为可惜。

蒋介石让萧振瀛以接眷属的名义,在香港与日方密谈。

奉命之后,萧振瀛也动身前去香港。他与高宗武不同,虽然不是什么衣着鲜亮的“日本通”,可却是老江湖了,鼻子轻轻一嗅,便能闻出对方的气味儿。几句闲话一聊,就发现一个叫和知鹰二的日本人大有讲究,身份很不一般,可能直通日本军部。

他猜得没错,和知正是军部派驻南方的秘密代表。

和知以前是在华北混的,而萧振瀛当年也是华北的熟面孔,朋友遍天下,当然认识和知。他随即向正在武汉的蒋介石报告了这条线索。

此时武汉会战已经进入中期阶段,蒋介石马上将萧振瀛召至汉口,当着面授以机宜。

话说和知在见到萧振瀛后,也认为自己找到了敲门砖,在向军部汇报时,后者同样郑重其事,将其命名为“萧振瀛工作”。

两人面对面坐下,和知放出了一个最大诱饵,那就是承诺“恢复‘七七事变’前之状态”。

消息传到武汉,不独孔祥熙等极少几个知晓内情的“主和派”激动不已,连蒋介石都感起了兴趣。

在此之前,他对“和谈”本来是不抱任何希望的,派萧振瀛前去也主要是为了刺探日本人的内幕。

当时张季鸾名为《大公报》主笔,实际也是蒋介石帐下的重要智囊。蒋介石在私下对张季鸾明言,以他对日本人的了解,如果没有“重大变化与打击”,对于吃到嘴边的肉,对方是绝不肯轻易再吐出来的,所以对和知所谓的“和谈”不应乐观。

说是这么说,可当蒋介石听到和知竟然同意“恢复‘七七事变’前之状态”时,也不由得怦然心动。

第25章 理想与现实 (5)第40章 时光倒流 (1)第41章 时光倒流 (2)第19章 像风一样自由 (1)第29章 我的路 (1)第18章 沧海一声笑 (3)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43章 从头再来 (1)第11章 勇敢的心 (4)第40章 时光倒流 (1)第19章 像风一样自由 (1)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35章 铁甲奔流 (3)第39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3)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第41章 时光倒流 (2)第18章 沧海一声笑 (3)第33章 铁甲奔流 (1)第16章 沧海一声笑 (1)第16章 沧海一声笑 (1)第33章 铁甲奔流 (1)第43章 从头再来 (1)第39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3)第32章 得句犹如将成功 (2)第26章 哪一站 (1)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29章 我的路 (1)第21章 理想与现实 (1)第5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2)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40章 时光倒流 (1)第20章 像风一样自由 (2)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17章 沧海一声笑 (2)第4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1)第1章 序言第17章 沧海一声笑 (2)第30章 我的路 (2)第18章 沧海一声笑 (3)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3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2)第6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3)第14章 十面埋伏 (1)第11章 勇敢的心 (4)第30章 我的路 (2)第7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4)第10章 勇敢的心 (3)第31章 得句犹如将成功 (1)第21章 理想与现实 (1)第2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1)第40章 时光倒流 (1)第17章 沧海一声笑 (2)第34章 铁甲奔流 (2)第13章 龙战于野 (2)第31章 得句犹如将成功 (1)第43章 从头再来 (1)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43章 从头再来 (1)第36章 铁甲奔流 (4)第29章 我的路 (1)第4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1)第3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2)第6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3)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第15章 十面埋伏 (2)第1章 序言第2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1)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39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3)第30章 我的路 (2)第32章 得句犹如将成功 (2)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40章 时光倒流 (1)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19章 像风一样自由 (1)第5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2)第19章 像风一样自由 (1)第12章 龙战于野 (1)第19章 像风一样自由 (1)第14章 十面埋伏 (1)第12章 龙战于野 (1)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第17章 沧海一声笑 (2)第2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1)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8章 勇敢的心 (1)第11章 勇敢的心 (4)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27章 哪一站 (2)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30章 我的路 (2)第34章 铁甲奔流 (2)第14章 十面埋伏 (1)
第25章 理想与现实 (5)第40章 时光倒流 (1)第41章 时光倒流 (2)第19章 像风一样自由 (1)第29章 我的路 (1)第18章 沧海一声笑 (3)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43章 从头再来 (1)第11章 勇敢的心 (4)第40章 时光倒流 (1)第19章 像风一样自由 (1)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35章 铁甲奔流 (3)第39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3)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第41章 时光倒流 (2)第18章 沧海一声笑 (3)第33章 铁甲奔流 (1)第16章 沧海一声笑 (1)第16章 沧海一声笑 (1)第33章 铁甲奔流 (1)第43章 从头再来 (1)第39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3)第32章 得句犹如将成功 (2)第26章 哪一站 (1)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29章 我的路 (1)第21章 理想与现实 (1)第5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2)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40章 时光倒流 (1)第20章 像风一样自由 (2)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17章 沧海一声笑 (2)第4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1)第1章 序言第17章 沧海一声笑 (2)第30章 我的路 (2)第18章 沧海一声笑 (3)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3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2)第6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3)第14章 十面埋伏 (1)第11章 勇敢的心 (4)第30章 我的路 (2)第7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4)第10章 勇敢的心 (3)第31章 得句犹如将成功 (1)第21章 理想与现实 (1)第2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1)第40章 时光倒流 (1)第17章 沧海一声笑 (2)第34章 铁甲奔流 (2)第13章 龙战于野 (2)第31章 得句犹如将成功 (1)第43章 从头再来 (1)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43章 从头再来 (1)第36章 铁甲奔流 (4)第29章 我的路 (1)第4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1)第3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2)第6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3)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第15章 十面埋伏 (2)第1章 序言第2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1)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39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3)第30章 我的路 (2)第32章 得句犹如将成功 (2)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40章 时光倒流 (1)第22章 理想与现实 (2)第19章 像风一样自由 (1)第5章 谁能给我一把剑 (2)第19章 像风一样自由 (1)第12章 龙战于野 (1)第19章 像风一样自由 (1)第14章 十面埋伏 (1)第12章 龙战于野 (1)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第23章 理想与现实 (3)第17章 沧海一声笑 (2)第2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 (1)第9章 勇敢的心 (2)第38章 这个冬天不太冷 (2)第8章 勇敢的心 (1)第11章 勇敢的心 (4)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27章 哪一站 (2)第42章 时光倒流 (3)第30章 我的路 (2)第34章 铁甲奔流 (2)第14章 十面埋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