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会

15.表彰会

采煤三段文书左在青匆匆来到医院,找到已经办好出院手续的任卫东、江传利,道:“段长、书记让通知你们赶快去段里。”

江传利摸不着头脑问道:“什么事啊?想回家看看呢。”

左在青有点不高兴,道:“具体我也不知道,去了就知道了。”

实际上左在青知道,只是看到别人受表彰,自己却跑腿写材料,为他人做嫁衣裳,心里不高兴,不愿意告诉他们罢了。

到了段里,任卫东他俩被领进段长办公室。

一进门,段长黎玉振、党支部书记王同堂立即站起来笑脸向迎,黎玉振激动地道:“矿上要开表彰会,专门表彰你们几个。这次事故中,你们临危不惧,尤其是卫东沉着冷静,应对得当,给我们采煤三段立了大功,也给矿上立了大功。”

任卫东连忙摇头,双手推拖道:“哪里,哪里,可不敢贪功,是段长书记教育得好。”

黎玉振回头看向王同堂,指着任卫东高兴地笑道:“你看看,王书记,卫东还真谦虚啊。”

“卫东,不要谦虚了。这次表现就是很好,有头脑,有定力,值得表扬。段长,有个提议,我们是不是要求全体职工向他们学习啊。”王同堂接口道。

黎玉振一笑,看向王同堂道:“这个当然,这也是你支部书记范围内的事啊,就按你说的办。书记,卫东的发言稿改好了吧,给他看看,让他顺一顺,别到时候念不成流了。”

王同堂拉开抽屉,拿出一份材料递给黎玉振,道:“根据在青的草稿,宣传科专门为卫东写了发言材料,这就是,请您过目。”

“我就不看了,给卫东吧。”黎玉振摆摆手,道:“王书记,宣传科不是让走台嘛,领他们去去看。”

黎玉振作为一个工段的负责人,也是一个部门的领导。所谓领导,应该是人们迷路时的指南针,也是茫茫大海里巨轮的导航者,会因势利导化危机为机遇,化困难为动力,变不利为有利,化坏事为好事,这就是本事,也是让人折服的能力。

王同堂他们来到职工礼堂,宣传科长牛玉祥和几个工作人员早已到了那里。

王同堂指向任卫东和江传利,对牛玉祥道:“这个是任卫东,这个是江传利。”

牛玉祥接话道:“医院里,我就认识任卫东了,他给我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江传利,也认识,不是他我也不知道任卫东还是个人才啊,能担当大任。”

王同堂指着牛玉祥,又对任卫东他们道:“我在这里隆重介绍一下,这就是矿上的一支笔——宣传科牛玉祥科长,在咱们矿务局名气也很大。”

牛玉祥指着王同堂道:“王书记,就不必要挖苦我了。任卫东年轻有为,积极勇敢,他们的事迹我们要好好挖掘,替你们采煤三段,也为我们梅庄矿好好宣传宣传。”

任卫东当即回道:“牛科长过奖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后还要请您多多指导,多多关照。”

工作人员为任卫东他们披红戴花,又沿着会台预演一次。什么时候上台,从哪边上,如何接奖品,怎样向领导和观众敬礼致谢等等,按照程序全部依次进行,并特意交代注意事项。

任卫东按照牛玉祥要求,先把发言稿看过几遍,又当场大声念了几遍,还把几个拗口处进行适当修改。

第二天上午,梅庄煤矿职工大礼堂门口,悬挂着“欢迎各级领导莅临检查指导工作”横幅。

大礼堂内,会台上方中央一溜会议桌,正上方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梅庄煤矿救援表彰大会。”

上午9点半左右,职工大礼堂内人头攒动,来自梅庄煤矿各段队、科室及地面单位副科级以上人员、机关科室全体人员和职工代表在下面听众席就坐,会议尚未开始,就有人三三两两地进来,聚在一起聊天。

会台上摆着一大溜席卡:矿务局副局长刘若星居中,左边是矿区工会王梅婷,右边是矿长何利伟,然后两边依次是党委书记许辉、生产副矿长王海明、党委副书记孙文有、工会陈来喜、副矿长吴运来、副矿长赵士杰、总工程师许凡晨和安监处长李贤德。

上午10时许,欢快的运动员进行曲响起,领导们兴致勃勃地在热烈掌声中走向在会台,表彰大会正式开始。

矿党委书记许辉主持会议。

他站起来对着话筒道:“请各位静一静。表彰大会现在开始。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矿务局副局长刘若星同志,矿区工会王梅婷同志亲临大会。矿务局对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视,两位领导莅临是对我们梅庄煤矿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表示感谢。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主要是表彰前一段时间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这是一次自然事故,也是突发事故。在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我们不畏困难,共克时艰,积极勇敢地打了一场人民战争,取得了可喜可贺的巨大战绩。救援过程中,很多单位和个人表现可圈可点,值得表彰,值得学习。

今天会议有五项议程:

第一项,矿务局刘局长做重要讲话。

第二项,宣读表彰决定。

第三项,颁奖。

第四项,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代表发言。

第五项,矿长何利伟同志讲话。

下面依次进行。”

会议依例进行,局矿领导亲自颁发荣誉证书和锦旗。

张育坤和江传利被授予“勇士矿工”荣誉称号,各奖励一床金丝面料的被套,奖励500元;

任卫东被授予“功勋矿工”荣誉称号,奖励一床金丝面料的被套,奖励1000元;

采煤三段、巷修工段、调度室、技术科等单位获得“优秀救援单位”荣誉称号,各奖励锦旗一面。

矿务局副局长刘若星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矿长何利伟对事故救援情况进行了介绍,肯定了救援成绩,对今后安全教育和职工培训工作做出了安排。

发奖和领导讲话时,矿务局矿工报、矿务局电视台、矿电视台记者,全程进行报道,镁光灯闪烁不断。

任卫东被授予“功勋矿工”和大会发言,是会议的两个高潮。

刘若星、何利伟两人亲自为任卫东颁奖。先是何利伟高兴地与任卫东握手,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印有“功勋矿工”四个金色大字的绶带披在任卫东左肩上,并把光荣的大红花戴在任卫东左胸前,并举起双手热情鼓掌。然后是刘若星热情地伸出双手,有力地握着任卫东的手,足足有二分钟,又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功勋矿工”证书,郑重地授予任卫东,并双手举过头顶表示热烈鼓掌。

任卫东发言,口齿伶俐,咬字清晰,重点突出,尤其是不贪功倨傲,把成绩归功于领导培养,归功于集体努力,却对自己的表现轻描淡写。

发言过程中,不时引爆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最后,许辉做总结讲话:“刚才表彰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这次救援工作卓有成效,尤其是采煤三段任卫东、张育坤、江传利三位同志,英勇无畏,积极自救,表现出了当代矿工应有的风采。特别是任卫东同志,面对灾情,沉着冷静,勇敢而鼓舞人心,带领两位同志科学自救,冲破黑暗,走出困境,走向光明,以无一伤亡的卓越表现,赢得广大职工的一致认可。在梅庄煤矿乃至闻州矿务局安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巷修工段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紧急施救,快速打通救援通道,为安全营救被困人员赢得了宝贵时间,这将在矿务局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页。让我们以此为动力,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积极争先进,当先进人物,为开创梅庄煤矿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前,对于记者采访,矿务局定下调子,主要是保护被困人员身心不再受煎熬,让他们心慢慢平静下来。

当然也有个别记者不满矿务局安排,单独私自要求采访任卫东他们,都被心情沉重避而不见,只得作罢。

为了把这件事情向正确方向引导,矿务局宣传部发布了一遍新闻通稿。这篇通稿,发布于《闻州矿工报》二版。

现把原文载于此,以飨读者。

面对艰险不畏惧

1990年05月11日

记者:您好,宣传部于仁君部长。众所周知,前一段时间,梅庄煤矿三位矿工任卫东、江传利和张育坤同志,面对危险不畏惧,成功安全脱险,这不仅归功于他们用于自救,也归功于局矿两级科学施救,这对于被救者来说意义非凡,对于其他员工来说也具有教育意义。正如我们局长同志所说,“煤矿工人永远也也不能与矿山分割”。现在,请您谈一下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理解。

于仁君:好的。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这起事件的经过。那天中班,任卫东、江传利和张育坤三人去废旧采煤工作面转运工具材料,受地球地壳三级地震影响,由于距离震源较近,巧遇矿井上覆顶板岩层同步震动,双重因素叠加,上覆岩层大面积垮落,导致石门发生冒顶,造成七架棚垮塌堵塞巷道。导致三人被堵十四五个小时。事情发生后,三人不抛弃,不放弃。积极自救互救,为外部救援赢得了可贵时间。矿务局和梅庄煤矿救援方案科学,精心组织,措施有力,很快打通救援通道,最终三人得救,安全脱险。

第二,谈一下这起事件得以圆满解决的原因。一是,三人临危不惧,坚毅支撑,相信党相信组织相信局矿绝不会置他们于不顾,而是会想方设法积极营救的,基于这些信念他们灵活运用日常所学的矿山救护知识,奋力开展自救互救,特别是年轻小伙任卫东表现最为亮眼,在他带领下三人最终成功获救。这是救援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二是,局矿两级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根本理念,以百分之百努力争得哪怕百分之一希望,精心组织,科学施救,方案稳妥,措施得当,救援通道以最短时间打通,最终三人安全脱险。这是救援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第三,开采煤炭,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支持,是国家赋予煤矿企业的神圣使命,也是煤矿工人的使命担当。就此而言,我们不只是要开采地层深处资源,更是要开发煤矿工人的心智心境,也就是不断提升煤矿软环境,软实力。煤矿工人要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境,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惧怕。珍惜煤矿自己的历史,以里面蕴含的核心价值作为提升自己的源泉。能够如此,以后的煤矿就一定是不同于以往的煤矿,煤矿工人就一定是不同于以往的煤矿工人,必将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您刚刚提到,煤矿工人面对开采煤炭的同时也是开采自己的心灵,也就是您所说的“软实力”。您如何看待灾难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于仁君:人类看似已经成为自己的主人,掌握了(许多时候是操纵、摆布、践踏)自身的命运,其实人类远远未能看清“我是谁”,同样无法真正左右自己。如果不敬畏自然,必然会被自然惩罚。不明原因灾难,之所以骤然爆发,与人类的贪婪不无关系。照此下去,人类的精神会不止一次发生强烈“地震”。

我们不是地球的主宰,也不是地球的奴婢。我们是天地所出,是地球的一部分,是宇宙的一部分,包括我们的血肉,更包括我们的灵魂。一个完整的生命,有着不可侵扰的气血,也有着不可阻遏的脉动。可惜的是,这些侵扰和阻遏每日都在发生,这也是生命题中应有之义——地球和人类都在沧海桑田中演变。

其实,为了利用能源,远离能源危机,我们才更加接近灾难,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关键是如何规避这些风险,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记者:基于特定因素不让面对面采访被救者,人们应该如何理解?

于仁君:正是刚刚经历这次变故,他们内心有太多伤痛,经历灾难的人往往对灾难特别敏感,所以我们就不能再次面对心灵折磨,这一点人们是会理解的。我们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尽快度过心理黑暗窗口期。回避不是遗忘,更不是逃避。对他们来说这是永生的记忆,对于别人来说应该从中汲取营养。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刻意回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基于认真地态度,科学地开发资源,才能更好地减少或者避免灾害再次发生。

记者:如果请您对我们煤矿工人说几句话,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于仁君:现在我最想对工人老大哥说的就是,我时时都在祈盼工人兄弟幸福安康。我个人理解,煤矿工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平安,不只是生活平安,还有心灵平安。希望每一个工人都能够像任卫东那样面对灾害,镇定从容,不放弃,不抛弃,勇敢面对人生道路上种种荆棘。

最后我想说,自助者无助,互助者天助,仁者无敌!

一时间,任卫东成了梅庄煤矿家的一颗耀眼明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却一直很低调,功劳是大家的,自己只是侥幸。

表彰会一结束,任卫东就来到师傅范修正家,免不得说这些事情,师傅和师娘张秋文一会儿高兴地笑了,一会儿又泪流满面,高兴的是任卫东能够安全得救,受到表彰。悲伤的是煤矿工作危险万分,这次侥幸,下次如何不得而知,不敢想象,令人唏嘘。

段里要给他们压惊,任卫东没有留在师傅家吃饭。

任卫东回到宿舍,随便吃点饭,就开始午休。一觉醒来,下午两点多钟,没有什么事情。

自从来到矿上,除了下井就是下井,很少在地面上。长期在井下工作的人,对地面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索性趁这个机会各处走走,看看矿山地面什么样子。

今日早上天气就有些阴,此时空中下起细雨,带着一把雨伞,任卫东从职工大院出门,来到矿办公楼前广场上,平常这里都是熙熙攘攘的景象,今天却因为下雨格外冷清。

两座四层楼一东一西地矗立着,这就是梅庄煤矿办公楼。东侧办公楼顶用钢筋焊制“梅庄煤矿”四个大字,晚上远远看去,发光管一闪一闪地,格外醒目,是方圆十几里地的一个地标。

办公楼里面大多是一些矿里的头头脑脑,也是矿里的精英。精英,毕竟是少数,居多的是平民。

里面某些精英认为,自己是稀有人才,平民没有资格和他们平起平坐。稀有的人就应该掌握稀有资源,掌握稀有资源的人就应该是精英。平民天生就是干活出力流汗的,他们不干活谁干活啊,他们不出力谁出力啊,难道让精英去出大力流大汗吗?

精英出大力流大汗,还是精英吗?平民不能掌握,他们掌握简直就是浪费,这是什么逻辑?狗屁逻辑!

可是,没有办法,这就是社会现实,他们掌握这里一切。

有的掌握人事任免和工资分配大权,你工作好孬,群众说了不算,业绩说了不算,要根据内外部情况综合平衡,由他们评判。辛辛苦苦一个月,不管你汗流浃背,还是什么事情也不做,收入多少,由他们决定;

有的掌握经济大权,除了矿务局统一营销的部分,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操作,卖煤给谁,价格多少,井下原煤实际成本高低,他们说了不算,地质条件放在那里,他们改变不了,但是纸面上的他们说了就算,因为可以辗转腾挪,可以打太极拳,里面有的是道道。

虽然掌握权力最差的部门就是技术部门,那也可以安排工作地点,如果一个生产工段长不会办事,好的条件是不会让你施工的。

当然以上这些,任卫东现在是弄不清,也是不知道的。但是他知道,进出这两座楼里里最差的人也是段队里的办事员,而自己和办事员的距离,虽然没有天壤之别,但也不是一步两步的。

在煤矿,人们把下井干活称为“下地狱”,在地面工作叫做“在人间”,能够进入办公大楼上班被誉为去“天上人间”。

同一个煤矿,井下的人三班黑白倒,井上的人却只上白班,工资开的并不比下井人员少多少。工人上班累得要死要活的,当干部的却逍遥自在。

有人说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卫东上高中时还对此信以为真,近一年活生生的现实让他清醒地认识到,正是因为分工,才产生了卑微高贵。对这些任卫东有些想不通,想不通就算了,也懒得再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这办公楼里没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天地就在那个三块石头夹一块肉,充满危险和一堆铁家伙组成的采煤工作面里。

广场南北两侧是草坪绿地,小草上是晶莹的水滴,它们是纯洁的。

女人在矿上,特别是地面科室单位更是稀有的。如果从这楼里走出一位有气质的女性,霎时招来一片目光,这片天地里女性寥若星晨,就像是灰暗的世界里出现一道彩色闪电一般,让人万分惊异。这个时候,天空下着雨,自然不会有女人从这楼里出入的。

办公楼不是自己可以随便出入的,任卫东便不再驻足,离开那里向西走去,那是工段办公楼群,再往西南不远是职工澡堂,井口就在附近,自己上下班每天经过那里,没有什么好看的。

任卫东信步向东走去,出来矿东门,对面就是职工大礼堂。这里是矿上活动的重要场所,重要会议一般在这里召开,每年的矿务局文艺拜年巡演就在这里上演,各个矿职工文艺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每个星期,总有一天晚上这里要放一场电影,常常挤得人山人海,是青年男女经常光顾的地方。这里方圆十几里的文化娱乐中心。不过,白天这地方却比晚上清静很多,现在雨天更是如此。

大礼堂南侧二里路以外就是职工家属生活区,两条宽敞南北路纵贯。东侧和中间是老生活区,大多是有些年岁的老平房,有八九多年的,也有二三十年的,这里居住的是些老职工。西侧是新生活区,大多是楼房,没有平房,这里居住的是新婚的年轻人,也有一些农转非的职工,矿段里有些一把手大都在这里居住。

任卫东没有往南走去,而是来到大礼堂北侧,这里是职工篮球场,矿上把它建成了矿务局第一个灯光球场,引得各矿十分羡慕,纷纷效仿,也吸引了矿区周围农村小青年来这里接受艺术熏陶。

继续向北,再下一个小土坡,就到了梅城河边。梅城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由东西走向变成了南北走向。河里一年四季没有梅花,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河水不清澈也不透明,河底是黑黑的泥,根本不像小河的名字那样美丽,水中没有游荡的鱼儿,毫无声息,河草上覆盖的也是些黑黑的尘土,只有河水伴着黑色一年四季在这里缓缓流淌,无声地向世界诉说着什么。

虽然是雨天,由于雨水太小,黑色仍然是主调。尽管如此,水却终究是流淌着的,是有生命力的,一旦有机会,就会恢复它的勃勃生机,冲荡干净那些污泥浊水。

人们来到河边,总会感到如释重负似地轻松。河的两岸,是周围村庄的菜地和一些柳树杨树,树青叶绿枝茂。

有一座石板小桥连接两岸,看着小雨停了,任卫东索性过桥,向对面小山爬去。山并不高,路比较平坦。

这小山是周围人们闲暇之余好去处,就像是一个公园,虽然没有专人管理,却引得人们来这里游玩散心。

第一次来这里,小路弯弯曲曲,小树林一片一片的,山枣树,小松树,无名小树遍地都是,许多无名小花点缀在其中,色彩斑斓,一对对蝴蝶飞舞在草丛绿树之间。

青山绿草让人心旷神怡,任卫东步伐加快,不知不觉来到山顶,向西面和西南面望去,梅庄矿区的全貌尽收眼底。整个矿区东西长,南北也不显窄,各种建筑物布满。

偏西北方向,是比这山稍低的矸石山,现在它有些温顺,尘土不起,在那里静静地窝着,但也会不安顺地不时地冒出一股白烟或黑烟。

矸石山南侧就是选煤楼,源源不断的煤流自井下通过长廊涌至地面,精洗细筛后山一样堆在那里。

选煤楼以南就是三个高大的煤仓,一列列装满精煤的火车喷吐着白烟,从这里出发驶向全国各地……

出神地望着四周,任卫东心中油然生出许多感慨。自己天天在离这里不远处工作,却是第一次来,这是什么?

不论是什么,肯定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工作和生活,应该只是为了挣钱而活着。

所谓生活是一个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集合体。我这样的煤矿工人,一天之中除了睡觉就是下井,就是为了生存而存在。

难道一辈子就这样,心里不甘,哪有怎样?

任卫东情绪眼看就要变得阴郁起来,他心里却突然提醒中间,不能再这样想下去,想多了又有什么用?

从山顶下来,任卫东猛然感到内急,转身到偏路上,走入一个隐蔽处,解开腰带,哗哗一阵冲向草丛,解决完正要提裤子,一阵微弱的异样声音传来。

他立即弯腰低头,双眼望去,低洼处一颗杨树下,一对男女紧紧地拥在一起,头颈忘情地交织着,像藤条般地缠绕在一起。

来这里方便,还真不是时候,选择的地方也不对,差点搅了人家的美梦。现在的人真会享受,家里搞不完,还到野地里来,真是有意思。

任卫东转念一想,不对啊,来这里亲热的肯定不是夫妻,应该是露水鸳鸯。正要转身离开,透过树叶缝隙,发现那个男的转过脸来,好像是段长黎玉振,不对吧?欲要细看,两人纠缠的头又转过去,看不到人脸。

任卫东屏住呼吸,等待他们转过脸来,转过来了,揉了揉眼睛,仔细一看,确实是段长黎玉振,看来人们传言非虚。

怕自己被发现,也怕黎玉振尴尬,任卫东立即悄无声息地逃走。离开不远,心里一想,不对啊,真他娘的好笑,这样子自己就像个贼,害怕的不应该是我,看来还是定力不够。

以前这样的事情只是听说,今天却亲眼看到,世界真的变化了。这个时代的人啊,都是怎么了?

吸一口气,沉下心来,昂首挺胸,任卫东信步下山。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任卫东除下井干活就是学习,为考取矿务局职工大学而放弃很多娱乐时间。人们都说他傻了,只知道学习,不晓得外面精彩世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一张大红的闻州矿务局职工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任卫东手中。

接到通知书的第二天,任卫东请假回到了那个生他养他的小村庄。

尊敬的读者,《一个采煤黑小伙》到此结束。这是作者煤矿系列的第一部,下面将推出第二部,请静候阅览。

本书完结,看看其他书:
要补足领工资领工资初下井真侥幸范师傅初下井范师傅红格子要补足得解救领工资得解救处悬顶领工资初下井探父行弄煤票处悬顶弄煤票要补足得解救真侥幸探父行处悬顶红格子处悬顶处悬顶领工资领工资处悬顶要补足红格子初下井麦保勤处悬顶遭活埋初下井到矿山遭活埋遭活埋真侥幸遭活埋领工资范师傅处悬顶范师傅要补足要补足弄煤票遭活埋到矿山处悬顶得解救遭活埋领工资红格子麦保勤范师傅范师傅范师傅处悬顶到矿山遭活埋处悬顶过大年要补足红格子处悬顶范师傅处悬顶麦保勤到矿山过大年范师傅弄煤票弄煤票得解救真侥幸处悬顶初下井弄煤票得解救麦保勤麦保勤要补足麦保勤要补足到矿山领工资遭活埋初下井领工资
要补足领工资领工资初下井真侥幸范师傅初下井范师傅红格子要补足得解救领工资得解救处悬顶领工资初下井探父行弄煤票处悬顶弄煤票要补足得解救真侥幸探父行处悬顶红格子处悬顶处悬顶领工资领工资处悬顶要补足红格子初下井麦保勤处悬顶遭活埋初下井到矿山遭活埋遭活埋真侥幸遭活埋领工资范师傅处悬顶范师傅要补足要补足弄煤票遭活埋到矿山处悬顶得解救遭活埋领工资红格子麦保勤范师傅范师傅范师傅处悬顶到矿山遭活埋处悬顶过大年要补足红格子处悬顶范师傅处悬顶麦保勤到矿山过大年范师傅弄煤票弄煤票得解救真侥幸处悬顶初下井弄煤票得解救麦保勤麦保勤要补足麦保勤要补足到矿山领工资遭活埋初下井领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