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国子监太学院

就在殿前侍卫传命不多会儿的时间,高肃便带着几个传教士进入了大殿之中,几个传教士也都是中国通了,入殿之后,便立即以中国式的大礼参见肖天健,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诸位辛苦了!今日高爱卿告知朕,你等已经从西方回来了,朕甚为欣慰,但不知你等对于当初朕和你们商议的事情,完成的如何?”肖天健和善的让他们站起身答话,并且也不废话,直接便切入了正题。

这些传教士为首的是那个叫罗伯特的,听到肖天健的问话之后,便立即答道:“启禀尊贵的中国皇帝陛下,此次我等返回西方之后,将陛下准许我等在这片伟大的国土上传播神圣的教义之事,告知了至高无上的教廷,教皇非常高兴,对于陛下提出的要求,教廷全部答应了下来,同时此次还委派了三十多名教士,随同我等一同返回中国!他们每个人都是经过教廷严格挑选出来的,按照陛下的要求,他们各个都有饱学之士。

另外按照陛下的要求,他们都著有著作,此次前来在途中,在我等的帮助下,正在翻译书籍,完全可以达到陛下的要求。

他们之中除了有熟知天文地理的学者之外,还有人精通机械、冶炼、化学、数学,一定不会让陛下感到失望的。”

其实来中国的传教士基本上是属于耶稣会的成员,西方自从打通了欧洲到亚洲的航线之后,天主教的教徒们便开始想尽办法想要到中国传教,从十六世纪初,他们便开始渗透人中国,但是几十年下来,效果却非常不好,虽然前期有利玛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中国大陆上的官员和读书人始终对这些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心怀戒备,从西方来的传教士十有八九会被逐离,甚至有些人干脆就人间蒸发了。

但是东方的富庶还有巨大的人口基数,却始终对于教廷来说具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使得无数传教士前赴后继的前来中国,想要为他们伟大的主拉一大批信徒。

之前传教士的活动受到非常大的限制,虽然像汤若望这样的人被引荐到了北京,但是却始终没有获得官方的同意,让他们在中国合法的传教,现如今欧洲人也都知道,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变,之前的大明王朝已经衰落,一个全新的大中朝正在迅速的崛起,并且控制了绝大多数中国的土地,使得传教士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既然无法在大明获得合法的传教地位,那么大中朝也许情况会有所好转。

在罗伯特他们返回欧洲之后,先将大中朝皇帝肖天健同意他们在中国传教的消息汇报给了耶稣会,耶稣会立即便将这个重大的好消息报知了教廷,于是教廷可谓是欣喜若狂。

中国对于他们教廷来说,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中国足足有近两万万人口,如果这些人都能成为教徒的话,那将对教廷来说是何等的好消息呀!

于是教廷立即便同意了肖天健提出的各种条件,让耶稣会牵头办理此事,耶稣会也立即便着手办理,效率非常之高,迅速的选出了几十个博学多识的传教士,随同罗伯特他们返回中国。

于是罗伯特他们在很快的时间之内,便完成了肖天健对他们提出的条件,日夜兼程的找到了一条前往中国的荷兰的双桅帆船,踏上了返回中国的道路。

但是肖天健提出的要他们翻译大量的欧洲各学科的书籍之事,他们来不及做,于是干脆便让这些传教士们在路上一边走,一边进行翻译,这样一来便节省下了不少的时间,否则的话他们回到中国,起码还要一年多的时间,教廷可不愿意耽搁这宝贵的时间,他们生怕夜长梦多,中国皇帝那边再出现什么反复,于是这才促成了罗伯特他们以这么快的速度,便再次回到了中国。

“哦?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倒是不错,但是空口无凭,你们尽快将所翻译的书籍呈交给朕,朕必须要亲自审阅之后,才能确定他们是否像你们所说的那样饱学,如果他们达不到朕的要求的话,那么朕是不会允许他们在朕的国度之中传播教义的!

另外,除了这些传教士之外,朕记得你们和朕只见还达成过一个私下的交易,但不知这件事你们做的如何,此次可按照朕的要求,为朕带来了需要的工匠吗?”肖天健听闻了他的答复之后,心情立即大好,于是马上接着问道。

罗伯特赶紧点头道:“请陛下放心,在下很快会将这次带来的各种书籍献给陛下的,一定会让陛下感到满意!

至于陛下和我们达成的那个私下的交易,我们也已经做到了,此次我们回去之后,在各国招募到了近百名各种各样的工匠,其中既有精通造船的工匠,也有许多精通航海的水手,当然这些人因为要远渡重洋,来到贵国做事,他们都对薪水的要求很高,但是既然伟大的陛下已经答应过,会给他们高昂的薪水,所以想必这不会是什么问题!

另外对于陛下提出的另外一个要求,却是教廷发现了一些试图扰乱视听的教徒,这些人因为此行我们时间仓促,暂时还没有找到他们,不过我们也已经在国内安排人去寻找他们了,并且将陛下的美意会告诉他们,想必他们得知消息之后,是很乐于来贵国生活的,随后他们肯定会想办法自行前来!”

肖天健一听,心情更是大好,现如今大中朝在火炮的铸造方面,已经不落后于西方多少了,陆师装备的火炮数量,现在正在稳步提升,质量和种类上也不差于西方什么,而且肖天健已经着令工部下面的军工部,安排南京军工厂的炮作开始试制大口径的舰载火炮,要知道这个时代西方的风帆战舰上的大炮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四十二磅,重达万斤,射程也可以达到四公里,但是这些炮实在是太重了,大中朝现在不是铸造不了,而是即便是铸成之后,也仅仅是能用于要塞防御,这么重的大炮,根本无法装在中式的帆船上使用。

即便是眼下大中军陆师装备的十二磅炮,在现有的中式帆船上也无法装载,所以目前大中朝所产的火炮,主要提供陆师使用,最重的也就是十二磅炮,这对于今后中国人争霸大海,是非常不利的。

军工部对于肖天健提出的铸造更大的火炮,也心怀疑虑,现如今也就是在试制二十四磅炮,但是也仅限于试验阶段,根本无船可以装载使用。

但是现在这些传教士在可以获准在中国传教的诱惑之下,不惜为肖天健在西方招募造船工匠,带来替大中朝工作,那么不久之后,大中朝便也可以掌握西式风帆战船的制造技术,今后便可以同样装载上大炮,纵横大海之上了。

所以肖天健听罢了罗伯特的回答之后,可谓是龙颜大悦,连连点头称赞罗伯特他们干的不错。

至于肖天健要的那些所谓的西方异端学说的学者,现如今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搜罗来的,这种事情只要风声散布出去之后,想必今后肯定能将一些具有开拓精神的西方学者吸引到大中朝来,现在这件事倒不是最关键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先通过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建立起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逐步的摒弃掉中国旧有的教育传统,使得中国人在科学上,不至于在今后被西方国家抛到后面。

所以说这一次罗伯特他们从欧洲回来,基本上已经满足了肖天健的要求,今后再有几年时间,越来越多的传教士会将各种知识带到中国,再加上他之后的引导,中国今后再也不可能沦为像清朝那样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历史之中了。

于是肖天健大喜之下,当即拍板下旨,令礼部在南京城拨出一处地方,供这些传教士先行安置,然后又下旨赏赐给了这些传教士一批银子,按照他们之前的协议,给这些传教士结算了费用。

另外传教士们可以用所获的赏赐,在南京城建起一座教堂,供他们传教之用,当然,这些传教士平时的传教活动,是必须要在大中朝的监管之下进行,绝不允许他们趁机侵占田地抑或是敛财。

作为教廷方面对大中朝的示好,这一次传教士从欧洲回来的时候,还给肖天健带来了几座精美的自鸣钟和几个怀表,以及几架天文望远镜,另外还有几个制作精良的八音盒,甚至于他们还为肖天健送来了几面小小的玻璃镜,作为最贵重的礼物。

肖天健看罢了这些礼物之后,天文望远镜他倒是不怎么稀罕,现如今大中军已经装备了不少的望远镜,但是眼下大中朝的望远镜因为玻璃制造业还没有开展起来,用的都是高度纯净的水晶作为镜片,造价十分高昂,但是这不过只是时间的问题,肖天健腾出手之后,便会着手筹办皇家企业,来研发生产出玻璃,今后便可以用玻璃取代水晶制造各种镜片,这样便可以大幅度压低各种望远镜的造价,所以肖天健对于传教士进献给他的这几架望远镜没有什么好奇的。

另外那几面被传教士视作珍贵礼物的玻璃镜,肖天健也没有看在眼里,这玩意儿在西方现如今还是奇货可居,价格十分昂贵,生产技术只掌握在很少人手中,所以被他们当做了不得的珍品进献给他。

但是肖天健却知道,这玩意儿不过是通过银镜反应,用银箔和水银产生化学反应,附着在玻璃表面制作出来的罢了,如果他想要的话,只需制造出玻璃,便可以轻松生产出来,到时候完全不需要再从西方进口这玩意儿,倒是可以拿去倾销回欧洲,赚的盆满钵满。

最让肖天健重视的还是这几架自鸣钟和几个怀表,这种东西现如今代表了欧洲机械的最高成就,肖天健早就为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无法有效的掌握时间而感到烦恼,有了这玩意儿之后,今后就不必为这件事发愁了。

所以他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些礼物,作为酬谢,他令人送给了这些传教士一批绸缎和精美的瓷器,另外还赐给了他们一些上好的茶叶,让这帮传教士也高兴的不轻。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肖天健几乎每天都和这帮传教士泡在一起,他亲自接见了此次跟着罗伯特前来中国传教的那些新来的传教士,亲自和他们进行攀谈,了解他们的所长,通过这种交谈,他发现这次教廷和耶稣会选派来的传教士,果真各个都身负一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的专长,他们除了精通神学之外,在各方面的学科都有涉猎,这就让肖天健更加高兴了起来。

本来肖天健年前就想要在南京先筹办起来一座近代学院,来为中国未来培养各学科的人才,引导年轻人从事各种科学的研究,但是其他一切事情都很好办,唯独在教师方面的问题肖天健却无法解决。

为了找到这些教师,他下旨在国内找寻各种人才,通过高额的薪俸,请他们到南京做事,为此他将孙元化的三个儿子都请了出来,让他们教授数学、几何,又请来了徐光启的几个学生,另外宋应星也被肖天健请到了南京,担任大中科学院的首任监正,但是凭着这些人,想要建立一个金现代化的大学,人手还是非常不够。

但是这次欧洲过来的这些传教士,却让他面临的这个难题迎刃而解,于是肖天健立即便决定,在南京大中朝国子监之下马上开始筹建大中朝太学院,名义上还是以太学为过养士,这样可以减少读书人对于这种新学的抵触情绪。

但是实质上,这座太学院在各地选拔生员入学之后,除了要学习儒学之外,同时在太学院之中开设数学、藩语(外语)、物理、机械力学、农学、水利、化学等几个学科。

但凡今后招录的生员,除了要学习儒学之外,数学作为他们每个人的必修课,也是必须学习的一项,另外所有生员,还必须要在物理、化学、冶炼、农学、水利、机械力学抑或是藩语之中,选修一项以上的学科,学制五年,在完成五年学制,通过考试,所有必修和选修的学科全部达到要求之后,方能由吏部选用。

吏部今后则根据他们的所学专业,将其派往各部门任职,总之通过这种手段,改革之前中国历朝历代选官的做法。

而那些学有所专的传教士,则需要一边学习汉语,一边在太学院之中任教,对此传教士也提出了要求,想要在太学院之中开设一门神学,来传播他们的天主教,肖天健考虑之后,为了调动这些传教士的积极性,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不过他另外要求传教士在太学院之中设立神学可以,但是神学却只能作为业余选修课,让生员自由选择,而且神学不作为考试内容,来影响到太学生今后的仕途。

如此一来,肖天健总算是可以在中国建立起一座中国第一座近现代的大学了,这让肖天健比剿灭李自成还要高兴数倍。

对于肖天健的旨意,朝中官员和读书人对此颇有微词,不少人认为这么做是太过崇尚西学,影响到了士子们读书,但是肖天健可不管他们这种反对的意见,现如今他大权在握,一切都是他说了算,这些人反对可以,但是却不能影响到他推行新学的意志,新设太学院必须要按照他的要求筹建起来,而今后的选官,也要逐步从太学院的生员之中选拔。

这么一来,今后大中朝的官员,假如想要获取官身,便唯有走太学一途,只要假以时日,这种规矩进行下去,逐步的便可以改变读书人的想法。

当然,仅仅有这么一座太学院是远远不够的,今后肖天健决定不但要在南京设立太学院,而且北京也要设立一座太学院,逐步的在每个省今后都要设立这样的大学,推广这种新学。

除了大学之外,肖天健还打算今后在各县之中设立小学,在各地府城之中,设立中学,从小培养,逐步的选拔,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这样一来今后中国何愁还会缺乏各方面的人才。

(今天要特别鸣谢hong360、风沐春江、毛毛将军三位兄弟的不吝打赏!奉上个近五千字大章吧!)

第171章 死士第39章 勾结第11章 多尔衮的判断第22章 小试牛刀第71章 喜讯连连第55章 侥幸第32章 援军已至第66章 密旨第184章 杞县会战2第51章 中路军第200章 四面楚歌第35章 克城第169章 攻营第101章 大帅有请第135章 剿兵安民吊民伐罪第127章 攻渑池征汝州第20章 火力输出第149章 赐鞭第127章 劝降不成第173章 国子监太学院第95章 山海关之役1第134章 朝议3第81章 轻下一城第7章 大战四起第210章 大雾第21章 服软告饶第49章 隐真示假第52章 石桥攻防战2第122章 三段击第13章 成功脱逃第169章 恼羞成怒第37章 陇州之战4第30章 大明最后的精锐第56章 决胜1第1章 民政之议第140章 杀鸡儆猴2第156章 各个击破第16章 跃马挥刀第104章 战争红利第189章 杀福王第55章 石桥攻防战5第24章 逼上梁山2第95章 宿敌第210章 殖民主义的发端第1章 重磅炸弹第139章 铁范铸炮第7章 大意第21章 服软告饶第130章 初战第97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第161章 交锋第7章 反中其计第57章 决胜2第71章 抛车第72章 得胜还师第82章 收获红利第110章 赌约第203章 建奴命运的裁决第112章 大军来犯第37章 陇州之战4第75章 是否君子第185章 力战第152章 训诫第174章 好消息第129章 填壕第117章 任凭处置第70章 再生一计第19章 官兵如匪第238章 大龙国旗第141章 血腥善后第15章 巡视第7章 反中其计第167章 游击战术第57章 决胜2第210章 大雾第167章 求援第180章 招安风波第81章 绑腿第108章 白降河畔第161章 交锋第42章 万人敌第33章 英魂第101章 大帅有请第202章 被迫无奈第215章 远航第42章 各打五十大板第94章 一触即发第15章 寻仇第19章 艰难的抉择第85章 美人计第160章 河西村前哨战2第149章 赐鞭第113章 又生一计第43章 兵至柳泉镇第186章 屁股坐歪第3章 警醒第33章 暗箭2第101章 山海关之役7第97章 定策解围第174章 好消息
第171章 死士第39章 勾结第11章 多尔衮的判断第22章 小试牛刀第71章 喜讯连连第55章 侥幸第32章 援军已至第66章 密旨第184章 杞县会战2第51章 中路军第200章 四面楚歌第35章 克城第169章 攻营第101章 大帅有请第135章 剿兵安民吊民伐罪第127章 攻渑池征汝州第20章 火力输出第149章 赐鞭第127章 劝降不成第173章 国子监太学院第95章 山海关之役1第134章 朝议3第81章 轻下一城第7章 大战四起第210章 大雾第21章 服软告饶第49章 隐真示假第52章 石桥攻防战2第122章 三段击第13章 成功脱逃第169章 恼羞成怒第37章 陇州之战4第30章 大明最后的精锐第56章 决胜1第1章 民政之议第140章 杀鸡儆猴2第156章 各个击破第16章 跃马挥刀第104章 战争红利第189章 杀福王第55章 石桥攻防战5第24章 逼上梁山2第95章 宿敌第210章 殖民主义的发端第1章 重磅炸弹第139章 铁范铸炮第7章 大意第21章 服软告饶第130章 初战第97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第161章 交锋第7章 反中其计第57章 决胜2第71章 抛车第72章 得胜还师第82章 收获红利第110章 赌约第203章 建奴命运的裁决第112章 大军来犯第37章 陇州之战4第75章 是否君子第185章 力战第152章 训诫第174章 好消息第129章 填壕第117章 任凭处置第70章 再生一计第19章 官兵如匪第238章 大龙国旗第141章 血腥善后第15章 巡视第7章 反中其计第167章 游击战术第57章 决胜2第210章 大雾第167章 求援第180章 招安风波第81章 绑腿第108章 白降河畔第161章 交锋第42章 万人敌第33章 英魂第101章 大帅有请第202章 被迫无奈第215章 远航第42章 各打五十大板第94章 一触即发第15章 寻仇第19章 艰难的抉择第85章 美人计第160章 河西村前哨战2第149章 赐鞭第113章 又生一计第43章 兵至柳泉镇第186章 屁股坐歪第3章 警醒第33章 暗箭2第101章 山海关之役7第97章 定策解围第174章 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