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病三 多疑 (1)

Part1多疑是心灵的毒药

孙先生,38岁,本科学历,是一家工商局的副科长。孙先生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干了9年了,最近,局里开了办公会议,准备把提拔孙先生的材料报上级组织部门,为此孙先生踌躇满志。可偏巧在这个时候,单位来了一位硕士研究生,还正好被安排在了孙先生所在的科室,孙先生心里开始不自在起来。

一段时间过去了,组织部门迟迟没来找孙先生谈话,这让孙先生焦虑、失眠。他觉得自己马上快40岁了,而那位新来的研究生不管从学历上还是从年龄上都比自己有优势,而且还有过几年岗位工作经验。因此孙先生觉得组织部不找自己谈话是因为提拔的事情看来没什么希望了。于是,孙先生在工作时不但失去了以往的热情,还不断针对研究生的工作说些风凉话,甚至动辄就为一些小事发脾气。在这种不自信心理的作用下,孙先生脾气越来越坏,急躁易怒,满腹牢骚,周围的领导和同事都觉得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局领导发现孙先生的这种不正常心理后找他谈心,并说明局里并没有马上提拔研究生的可能,但孙先生还是不放心,他认为这只不过是领导为了安抚自己而采取的缓兵之计。同时,孙先生还在局领导面前发泄怨气说自己有自知之明,还说了很多自己学历低、能力差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孙先生的这种表现让局领导对他很失望,最终,局里撤回了对他的任命。

孙先生的这种情况就是多疑心理的具体表现。当了9年副科长的孙先生认为,就算是论资排辈也应该把自己“扶正”了,可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来了一位研究生,这时,孙先生潜意识里的自卑情结开始作祟。他认为领导之所以把研究生安排进他的科室是有目的的,他坚信这位新来的研究生将会是自己升任科长的障碍。在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下,孙先生失去了工作的热情,最终也失去了获得提拔的机会。

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多疑者在缺乏客观依据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主观臆测,并对自己在封闭思路中得出的结论进行想当然的解释。对于孙先生来说,他的想法最后变成了事实,那就是他没有得到自己期盼已久的科长职位。但孙先生没有意识到的是,正是由于自己的多疑才使他丢掉了即将到手的科长职位。

多疑是一个非常有害的心理误区,它会彻底破坏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和最宝贵的东西——信任。

培根曾经说:“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培根在这里所说的猜疑就是我们常说的多疑。

多疑也叫猜忌,就是既疑又妒。假如我们说猜疑是量,那么多疑就是质。猜疑心理太重的人,从量变到了质变,猜疑就变成了多疑。

多疑的人经常爱用怀疑和不信任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虽说小心没大错,但假如一看到别人在议论什么,就怀疑别人是在说自己的坏话,那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负担。

多疑成癖的人喜欢捕风捉影,在工作中他们会因为无端多疑跟周围的同事弄得关系紧张而影响工作,在家庭生活中他们也会因多疑而跟家人关系不和睦。

多疑的人对别人的每一个眼神都特别在意,也可能别人只是无意地瞥了他一眼,但这一瞥却会在多疑者的心里留下长时间挥之不去的阴影,他总觉得别人这一瞥含有特别的意思,这样思来想去的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

古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的就是多疑心重的人。多疑的人对人对事都会表现得过于敏感,别人对他工作中的不足善意地提出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并对此耿耿于怀。多疑的人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把大量精力都放在别人身上,时时用警惕的眼光和灵敏的耳朵以及敏感的心思去探究别人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多疑的人几乎不可能交到真心朋友,因为疑心重的人大多都不擅交际。由于疑心太重,他们往往心胸狭窄,即俗话说的“小心眼”,周围的人对这种“小心眼”通常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多疑是什么?多疑就是无端猜疑,无端猜疑就是无事生非,一个正常人谁会整天和无事生非的人在一起呢?

Part2多疑者的表现

多疑似乎是所有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有人常常混淆多疑与猜疑,其实,多疑与猜疑是有本质区别的。

猜疑是人们对某一件事情没有获得明确答案时,自己凭经验作出的预测,这种预测可能在逻辑上能够成立,但也有可能不成立。生活中正常的猜疑是我们为防止上当受骗,凭社会经验在第一时间作出的心理反应,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保护防御机制,这种心理保护防御机制只有在遇到自己的经验无法在第一时间“检索”出对策时才会打开。

只有在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猜疑才有其正面意义,因为人类对未解之谜的探索其实就是一个对猜疑的“释疑”过程,它不但是有趣的,而且也充满了新奇的求知旅程,它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当猜疑转变成对人的不信任时,猜疑就变成了多疑。

多疑是人的一种病态的心理活动,主要指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不健康心态,是一种心理过敏症。

多疑者对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种天生的戒备心理,他们会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看做是不正常的,会把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与自己生拉硬扯地联系起来,并认为别人对自己别有用心。

多疑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十分严密,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更是人为地在自己和他人之间树立起一道樊篱。因此多疑就没有任何正面意义了,多疑是对正常人际关系和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

多疑的人大多是悲观主义者,他们会无限放大事物消极阴暗的一面,而对生活中积极阳光的一面视而不见。

多疑者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并且不容易听进去别人的善意解释,这样无形中就给自己增添了许多烦恼。

在家庭生活中,多疑者往往会把配偶与异性的正常工作交往和人际往来看做是不正常的两性关系,是对自己感情上的欺骗和伤害,并由此引发家庭大战,严重的甚至导致婚姻解体。

多疑者在工作单位也多会因为疑神疑鬼而搞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因为多疑者常常会把别人的好意当做恶意。“我跟他(她)关系一般,他(她)为什么要替我说话?”“我们来往不多,他(她)为什么要请我吃饭?他(她)会不会有什么目的?”

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人比较容易产生多疑心理。一种是有自卑感的人,自卑心理强的人往往心里缺少安全感,一个人缺少安全感就很难对别人产生信任感。另一种是遭受过重大身心创伤的人,这类人由于身体或心灵曾经遭遇过他人的伤害或打击,容易对人产生戒备心理。

Part3“杯弓蛇影”与“疑邻窃斧”

多疑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将人的心胸比喻成一台发动机的话,那多疑就好比是钻进发动机轴承里的小小沙粒,不赶紧把它清理干净,最终将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并缩短发动机的寿命。

中国自古就流传有很多关于多疑的说法,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心人”“满腹狐疑”“疑心生暗鬼”等。

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多疑的典故,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杯弓蛇影”与“疑邻窃斧”。

“杯弓蛇影”说的是这样一则故事。据《晋书·乐广传》记载,有一个叫应彬的人在汲县当县长。夏至这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访。老友相见分外高兴,作为主人的应彬就在家中设宴款待老友。正巧朋友座位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弩弓,其形状就像一条小蛇。两人寒暄后端起酒杯,应彬的朋友在把酒倒进嘴里的一刹那,一眼瞥见酒杯中有条“小蛇”。说时迟那时快,他还没有反应过来,杯中酒已经被他喝进肚子里了。应彬的朋友把酒喝进去后,很快就觉得肚子里隐隐作痛,于是又惊又怕。回到家里后,他只觉得肚子痛得更加厉害了,以至于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身体也渐渐消瘦下去。其家人为他请了很多医生,用了不少办法也不见他的“病情”有好转。

再说应彬,自从老朋友那次来访后,已经好久没有与老朋友再次会面了。一日,应彬听说这位老朋友自从上次在自己家里喝过酒后,回家就病倒了,于是决定到朋友家去探望他。一到朋友家,应彬就看见朋友躺在床上,形容憔悴,看来是病得不轻。应彬便问他是怎么回事,朋友如实说道:“上次在你家喝酒时,因不小心把一条小蛇喝进了肚子里,回来后就开始肚痛难忍,家人想尽办法,求遍名医也没能治好。”

应彬觉得这事有些奇怪,他想酒杯中哪来的蛇呢?回到家中后,他还在琢磨这件事。于是他就来到了当时请朋友喝酒的餐桌旁仔细研究,突然他看见挂在墙上的弩弓,心里一下子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于是立即备了马车赶到朋友家,他说:“你只要再去一趟我家,保证你的病就会不药而愈。”老朋友于是再次与应彬携手来到他的家中,应彬让家人完全按照那天的布置重新摆放酒具,酒具摆放好了之后,应彬仍然让朋友坐在他原来坐过的位置上。酒杯再次斟满了酒,这次朋友没有发现酒杯中的“小蛇”,可是当朋友端起酒杯慢慢向嘴边送的时候,酒杯中又出现了“小蛇”的影子。这时,应彬也端着酒杯走到朋友的座位旁,将自己的酒杯端给朋友看,只见里面同样有一条“小蛇”在晃动着。应彬请朋友端着原来那杯酒离开那个位置,然后再看杯中,那条“小蛇”就没有了。朋友不解,应彬叫朋友回头看墙上挂着的那把弩弓,对朋友说:“墙上的弩弓映在酒杯中,这就是你看到的杯中的小蛇,其实那只是弩弓的影子,杯中除了酒别的是什么也没有啊。”朋友半信半疑,应彬又和朋友重新演示了几遍,朋友心中的疑团顿时消失了,精神一下子也好了许多,再摸摸肚子,感觉肚子好像也不再那么痛了。

原来,当盛满酒的酒杯平放在桌上时,墙上的弩弓因为角度的关系无法映在酒杯中,当酒杯的角度发生改变时,弩弓就映在了杯中酒里。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杯弓蛇影”的典故。

“疑邻窃斧”出自《列子·说符》,它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位以砍柴为生的人突然发现自己的一把斧子找不见了,于是他就开始房前屋后地到处找,结果他在家里没找见,在院子里也没找见。他想:“斧子又没长腿,怎么能说不见就不见了呢?”这时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出门看了他一眼,他立刻就觉得自己的斧子就是这个小男孩儿偷的。可是自己又没有证据,怎么办呢?这个丢斧子的人整日魂不守舍,于是就每天暗中观察邻居的小男孩,他越看这个小男孩越像是偷自己斧子的人,甚至连看他的背影都像是偷斧子的人。又过了几天,这个丢斧子的人在自己经常去砍柴的山上发现了自己遗失的斧子。回到家里后,他再看邻居家的小男孩又不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以上是两例普通人因多疑而闹的笑话,但假如是大人物多疑那就不仅仅是闹笑话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如三国时期的曹操。

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最有名的多疑者可能要属曹操了。年轻的曹操刺杀董卓未遂后仓皇出逃,他途中在父亲的结拜兄弟吕伯奢家借宿。吕老先生一看世侄来了十分高兴,他先把曹操安顿在卧室休息后就开始指挥家人准备把自己家里唯一的一头猪绑上杀了款待曹操。曹操因为刚犯了大案正在被通缉,惶惶如丧家之犬,因此格外警惕,卧室里的曹操只听见院子里吕老先生吩咐家人磨刀并说:“缚而杀之”。曹操误以为吕老先生要把自己绑起来杀掉,便抽出刀冲出门外将准备杀猪的吕老先生和他的家人全部杀死。曹操拿着刀冲进厨房搜寻还没有被杀的人时,看见了捆在地上的猪,他这才知道是自己疑心生暗鬼错杀了好人,但事已至此,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于是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吕老先生一家男女老少十几口人悉数杀尽。

Part4女人更容易多疑

在我们的常识中,似乎爱激动,爱妒忌,爱吃醋,爱较真,小心眼儿这些贬义词都跟女人有关,有一句老话说:“人不和狗斗,男不和女斗。”这话说得虽然粗点,但话糙理不糙。

其实,大凡女人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些神经质的敏感,这都是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所致,更因为女性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因此,对于女性的多疑,我们更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当然,女性朋友也应该在自身多多注意,不要让正常的猜疑发展成病态的多疑。

女性的多疑,除了与小时候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其自身性格有关外,还与女性自身缺少自信心等心理问题有关。

第7章 心病三 多疑 (2)第33章 心病十五 强迫 (2)第4章 心病二 焦虑 (1)第22章 心病十 自负 (1)第8章 心病四 恐惧 (1)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8章 心病四 恐惧 (1)第33章 心病十五 强迫 (2)第9章 心病四 恐惧 (2)第29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2)第25章 心病十一 自恋 (2)第29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2)第23章 心病十 自负 (2)第29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2)第13章 心病六 悲观 (1)第5章 心病二 焦虑 (2)第10章 心病四 恐惧 (3)第3章 心病一 抑郁 (2)第18章 心病八 虚荣 (1)第11章 心病五 狂躁 (1)第31章 心病十四 浮躁 (2)第30章 心病十四 浮躁 (1)第27章 心病十二 高自尊和低自尊 (2)第29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2)第25章 心病十一 自恋 (2)第9章 心病四 恐惧 (2)第20章 心病 九自卑 (1)第23章 心病十 自负 (2)第5章 心病二 焦虑 (2)第8章 心病四 恐惧 (1)第10章 心病四 恐惧 (3)第6章 心病三 多疑 (1)第12章 心病五 狂躁 (2)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5章 心病二 焦虑 (2)第26章 心病十二 高自尊和低自尊 (1)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36章 心病十六 敏感 (3)第19章 心病八 虚荣 (2)第2章 心病一 抑郁 (1)第5章 心病二 焦虑 (2)第4章 心病二 焦虑 (1)第3章 心病一 抑郁 (2)第1章 前言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1章 前言第3章 心病一 抑郁 (2)第19章 心病八 虚荣 (2)第33章 心病十五 强迫 (2)第5章 心病二 焦虑 (2)第15章 心病六 悲观 (3)第1章 前言第36章 心病十六 敏感 (3)第3章 心病一 抑郁 (2)第11章 心病五 狂躁 (1)第3章 心病一 抑郁 (2)第23章 心病十 自负 (2)第32章 心病十五 强迫 (1)第28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1)第22章 心病十 自负 (1)第21章 心病 九自卑 (2)第22章 心病十 自负 (1)第13章 心病六 悲观 (1)第8章 心病四 恐惧 (1)第17章 心病七 妒忌 (2)第20章 心病 九自卑 (1)第12章 心病五 狂躁 (2)第1章 前言第25章 心病十一 自恋 (2)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23章 心病十 自负 (2)第24章 心病十一 自恋 (1)第35章 心病十六 敏感 (2)第22章 心病十 自负 (1)第30章 心病十四 浮躁 (1)第25章 心病十一 自恋 (2)第31章 心病十四 浮躁 (2)第34章 心病十六 敏感 (1)第12章 心病五 狂躁 (2)第28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1)第29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2)第30章 心病十四 浮躁 (1)第16章 心病七 妒忌 (1)第17章 心病七 妒忌 (2)第4章 心病二 焦虑 (1)第25章 心病十一 自恋 (2)第12章 心病五 狂躁 (2)第16章 心病七 妒忌 (1)第23章 心病十 自负 (2)第11章 心病五 狂躁 (1)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13章 心病六 悲观 (1)第21章 心病 九自卑 (2)第9章 心病四 恐惧 (2)第24章 心病十一 自恋 (1)第30章 心病十四 浮躁 (1)
第7章 心病三 多疑 (2)第33章 心病十五 强迫 (2)第4章 心病二 焦虑 (1)第22章 心病十 自负 (1)第8章 心病四 恐惧 (1)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8章 心病四 恐惧 (1)第33章 心病十五 强迫 (2)第9章 心病四 恐惧 (2)第29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2)第25章 心病十一 自恋 (2)第29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2)第23章 心病十 自负 (2)第29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2)第13章 心病六 悲观 (1)第5章 心病二 焦虑 (2)第10章 心病四 恐惧 (3)第3章 心病一 抑郁 (2)第18章 心病八 虚荣 (1)第11章 心病五 狂躁 (1)第31章 心病十四 浮躁 (2)第30章 心病十四 浮躁 (1)第27章 心病十二 高自尊和低自尊 (2)第29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2)第25章 心病十一 自恋 (2)第9章 心病四 恐惧 (2)第20章 心病 九自卑 (1)第23章 心病十 自负 (2)第5章 心病二 焦虑 (2)第8章 心病四 恐惧 (1)第10章 心病四 恐惧 (3)第6章 心病三 多疑 (1)第12章 心病五 狂躁 (2)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5章 心病二 焦虑 (2)第26章 心病十二 高自尊和低自尊 (1)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36章 心病十六 敏感 (3)第19章 心病八 虚荣 (2)第2章 心病一 抑郁 (1)第5章 心病二 焦虑 (2)第4章 心病二 焦虑 (1)第3章 心病一 抑郁 (2)第1章 前言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1章 前言第3章 心病一 抑郁 (2)第19章 心病八 虚荣 (2)第33章 心病十五 强迫 (2)第5章 心病二 焦虑 (2)第15章 心病六 悲观 (3)第1章 前言第36章 心病十六 敏感 (3)第3章 心病一 抑郁 (2)第11章 心病五 狂躁 (1)第3章 心病一 抑郁 (2)第23章 心病十 自负 (2)第32章 心病十五 强迫 (1)第28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1)第22章 心病十 自负 (1)第21章 心病 九自卑 (2)第22章 心病十 自负 (1)第13章 心病六 悲观 (1)第8章 心病四 恐惧 (1)第17章 心病七 妒忌 (2)第20章 心病 九自卑 (1)第12章 心病五 狂躁 (2)第1章 前言第25章 心病十一 自恋 (2)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23章 心病十 自负 (2)第24章 心病十一 自恋 (1)第35章 心病十六 敏感 (2)第22章 心病十 自负 (1)第30章 心病十四 浮躁 (1)第25章 心病十一 自恋 (2)第31章 心病十四 浮躁 (2)第34章 心病十六 敏感 (1)第12章 心病五 狂躁 (2)第28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1)第29章 心病十三 偏执与狭隘 (2)第30章 心病十四 浮躁 (1)第16章 心病七 妒忌 (1)第17章 心病七 妒忌 (2)第4章 心病二 焦虑 (1)第25章 心病十一 自恋 (2)第12章 心病五 狂躁 (2)第16章 心病七 妒忌 (1)第23章 心病十 自负 (2)第11章 心病五 狂躁 (1)第14章 心病六 悲观 (2)第13章 心病六 悲观 (1)第21章 心病 九自卑 (2)第9章 心病四 恐惧 (2)第24章 心病十一 自恋 (1)第30章 心病十四 浮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