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鲨船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一个小镇上都曾经有一家打铁的作坊。我还记得那些风箱和炉子,还有用锤子凿打的声音。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作坊不见了。

整个操作过程尽可能地不用刃器,因为那样会将纤维割断。但是,在剥皮之前还有一道工序,就是要先把树从中间刨开(树是空心的),然后展平,这样一来皮就容易剥了。遇到节子多的情况,皮也不太好剥,所以,在它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经常修剪枝条。

这只是刚做完了第一道工序,下边还有21道呢。

剥下的皮把它卷起来,晒干。树皮一经晒过以后颜色会变得很不好看。

每年我们差不多都要剥7 贯(每贯约3.75公斤)重的树皮,27公斤左右吧,好的树要15棵。

伐倒的树也不会有丝毫的浪费。除了剥下的皮是作为“椴木织”的材料以外,那不能用的部分可以当柴薪来烧,中间其余的木头是冬天取暖的好材料。

另外,现在有些工业实验厂还用那样的木料来雕些装饰品木刻,也有的用它来做杯垫,因为竖着切成圆片儿正好是杯垫的形状。

这些程序都要在梅雨期结束前后完成,等到雨季一过就要开始晾晒了。所以,这个季节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雨季结束前的两星期是关键。

纺丝是女人一生的工作

男人们做完了上面说的几道程序以后,剩下的就都是女人们的事儿了。

剥下来的皮放进铁桶里,再放上树灰就烧起火来煮。最好是用栎树或者山毛样树烧成的灰,但是,也可以用椴树的,因为椴树在冬天用来做取暖的木材,所以,它的灰也可以用来煮皮。树皮经过这么一煮就会变软,再经过用手搓揉,它会分解出几十张的皮,就像是树的年轮一样一层一层的。然后再把这几十张的皮一张张地剥开。

下一步是把这些剥开来的皮泡在米糠里。这大概是古人的智慧,用米糠一泡,用灰煮过的皮在恢复其原色的基础上,还能使米糠的颜色有所体现,出来的皮会更漂亮、更有光泽。

米糠呀树灰都是利用自家现有的东西。过去的人真是有智慧。“椴木织”的过程从头到尾都不需要买任何材料,用的都是自家现有的,现在还是那样。

用米糠浸泡这一程序跟温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9 月是最合适的季节。

经树灰煮过的皮已经不是硬邦邦的板状了,所以,就竖着来撕它们的纤维。然后是浸泡,再晒干。

往下就是我的工作了。要先拉丝。拉丝的时候皮一定要保持在湿润的状态下。

宽度在三毫米左右。工具就是自己的指甲。这样一条条地撕拉下来。这样长的丝叫竖丝,它的长度跟树的长度是相同的。所以树养育得好丝也就会很直、很长。把拉好的丝捆成一束一束地就要晒了。晒好后再用水泡,泡后再晒。椴树皮的丝线就是经过这样的泡了晒、晒了泡的过程;颜色才会越来越漂亮。而且,用它织出来的帽子、鱼网也才会结实耐用。

纺线,就是把拉下来的丝纺成一根整线。织出60米长的布至少需要2 万米长的线才够。纺线的时候不能用系来连接,因为那样的话,一上机织布对织出来的布上会出现疙疙瘩瘩的结。所以,在连接的时候要捻着结。在接头的地方,上一根的线头儿如果很细,那么。就把细的一头儿撕开,夹在下一根线头儿里,下一根线的线头儿也劈开,交叉着左一夹右一夹,再用手捻捻就算捻到一起了。接头儿的地方既要让它结实,又不能出现粗细不均,否则,织出来的成品就不美观了。所以,看似简单,真正做起来还要有一段适应的时间呢。这样的活儿一般都是老奶奶们做的,她们会边聊着天,边凭着手的感觉就把线搓上了。冬天,也会一家子围坐在暖炉边上搓。

我们那里,到了冬季,也就是从11月到第二年的4 月,全村的女人们都在搓线。

到邻家去喝茶聊天也要带上手里搓着的线。

总之,这个活儿就是要时间。老奶奶们从早上一起床到晚上睡觉为止,一天都在那儿盘着腿不停地搓。其实搓线也是锻炼手指关节最好的运动。所以,我们关川村就没有一个半身不遂的病人。

搓好的线团儿差不多有一只手能握住那么大,要搓18个这样的线团儿才够2 万米长。

线团的形状有点儿像烟台梨吧。这是为了能让线团儿站立得住才绕成下大上小的形状的。绕线团儿也得让线在湿润的状态下进行。线团儿绕好后还要再捻一遍,是为了织布的时候好织。捻的时候,把线团儿放在捻线机上,捻线机是由一个大圈和一个小圈组成的,线在两个圈当中来回转几圈就捻均匀了。

捻过以后,把它们缠在麻秆儿上,我们用的麻秆儿是芒麻的茎。

在秆儿心插上一根铁棍,但要让铁棒的粗细正好是插在麻秆儿心里掉不下来。

捻线是第14道工序,一圈一圈地捻,得捻几百圈才行。

用捻线的次数来分竖线和横线。捻的次数多的用做竖线,横线捻上几圈就可以了。这样的活儿在过去都是集体共同操作的。说好今天在谁家,那么,就去五六个人到那家里去捻。

线捻好了以后,就该往织机上架了。也就是把线分别架在横线和竖线的框子里。

整理一下就可以开始织了。

“椴木织”跟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跟农耕期忙闲的衔接也很恰当。这也是“椴木织”能延续至今的一个理由吧。

每年的4 月,当冰雪融化了以后,就是采第一茬山野菜的时候。采完了农耕也该开始了。等种完了田,第二茬山野菜,像槭菜、竹笋这样的又可以采了,这个也完了以后,就该到了砍伐椴树的时候了。伐了树,剥了皮,就到了盛夏时节,休息一段时间以后,一进入9 月就可以煮树皮了。接下来,等割完了稻子,女人们就该真正开始“椴木织”的作业了。

现在,为了来观光的游客,我们的“椴木织中心”一年都在不停地织呀、捻呀,进行着一系列的加工作业。

托大家的福,“椴木织”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长,这是既难得又值得高兴的事,但是,目前的生产量却跟不上。这是一个难办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继承人。

过去,嫁到关川来的新媳妇,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学会这门手艺,否则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她们都很认真也很用心地学,当然也吃了不少苦。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是时代不同了,绝不会做委屈自己的事。继承人的问题也许就出在这里吧。

“椴木织”是我们关川的骄傲,它能让各年龄层的人都能找到用武之地。已经延续了这么多年的工艺,真想让它作为村子的一种代表工艺再延续得更长远。

柳编手艺人田中荣一/丸冈正子(1934年3 月7 日/1923年3 月13日生)

盐野米松:有一种装行李用的柳条包,就是在旅行或搬家的时候把衣服等日用品装进去,然后用绳子捆好,或搬运或邮寄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有比柳条包小很多的被用做饭盒的小柳条包。现在这些东西都看不到了,因为它们都被别的材料所替代了。

技术是因为有用才能保留得住,也才能流传下去。

具有制作柳条包和旅行包技术的人倒是还有,但是,现在没有人用这种东西了,所以他们也就拿不到订货了。又因为没有人制作这种东西了,所以,也就没有人再卖为生产它的原材料了。杞柳工艺的材料是一种叫做行李柳(学名 Salix horiganagikimura)的植物,它曾经是在日本的各地都能找到的植物。材料很多的时候,可以从那众多的材料当中挑选出最好的,然后来编出最好的物件。在博物馆的展室里,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做工精细的作品,虽然已经历了很长的岁月磨难,但还是那么漂亮。这样的东西并不是因时代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尤其是手工艺,倒是相反的情况更多。

日常生活用品的销量是靠着消费者来维持的。如果有一个地方的齿轮脱了轨,那它就像是陷进了不能自拔的沼泽地,并且会慢慢消失掉。

技术好的手艺人皆年事已高,但他们还在为保存这门手艺而倾注心力。杞柳工艺就是这样。编制花笼,还有买东西用的筐,只是作为一种土特产或工艺品,要让它再辉煌一朝恐怕不那么容易了。

这种柳条包的产地在兵库县丰冈市的附近。由于流注日本海的元山江经常泛滥,使这一带的生态环境很适合柳的生长。于是,那里一片片种的都是柳。现在,种植还在继续着。丰冈有一个“杞柳制品协同组合”,在那里生产一些供观光用的土特产和工艺品。田中荣一是“协同组合”的理事长。同时,他自己还有一个专门收藏柳编物的博物馆。

他给我们讲关于柳树的年代推移,讲他们栽培柳树的经验和杞柳工艺的特征。

丸冈正子给我们演示了编制小柳条饭盒的过程。这种由麻丝跟柳条的组合而编成的盒子有着不可思议的外形。

田中荣一口述:

我居住的兵库县丰冈市但马镇是一个地处山中的小镇。“但马”的方言发音跟“谷间”的发音差不多,正好体现了我们那里的地理特点,周围满视野都是山。志贺直哉(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译者注)那篇闻名的小说《在城崎之上》中出现的城崎温泉就在我们那儿附近,还有一条注入日本海的元山江从镇上流过。

这条江在过去经常泛滥、发洪水,有时还会一连多日呈现出一片广阔的湖泊状,稻子都会因此烂掉。尽管是这样的地方,但杞柳却能顽强地生存,而且长得很好。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了杞柳的编制工艺吧。

我们带来了编柳条包的原材料——柳。本想给你们看看的,可是它们已经干枯了(笑)。杞柳的种类有700 多。今天带来的这种是叫做行李柳的专门用来编笼子呀筐一类东西的柳。

在我们当地会把柳分成大叶、中叶和细叶三种,根据它们的大小不同而决定了用途也木同。

过去,全日本各地的柳材都集中到我们丰冈地区,那数量有三十七八万公斤之多。那时候,编得最多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柳条行李筐。大正年间(1911一1925年)

叫“大正筐”,在当时很盛行的。过了不久,新开发了用人造纤维制造的“纤维包”,现在,我们那里已经从行李的“筐镇”变成了“包镇”。另外,比如把筐都编成手包的形状或是购物篮子,总之,给予老式的筐以新的变化,以使它能保留下来。

这就是我们那里的现状吧。在我们“杞柳制品协同组合”挂名登记的有百十来人,但实际上真正技术好的工艺师却并不多。甚至少得有数。

这些工艺师们大多都到了丸冈这样的年纪了。我们的柳艺在被认定为传统工艺以后,我们也开始把培养继承人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来抓,现在,有不少三四十岁左右的家庭主妇都说想学学看,人数挺多,她们还真努力用心地学呢。

但是,这种柳艺作为职业又怎么样呢?当然以前是能靠它吃饱肚子了,可现在,在跟国外的进口商品竞争当中,就不好说了。

我们那里的杞柳工艺据说是在1552年前后开始的。当时是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的。丰臣秀吉平定全国以后,就在丰冈建立了自己的城池,这项产业也就从那时开始了。

过去曾经把“杞柳”称做“骨柳”,到了近代,日本有了法律,同时又有了“协同组合法”,从这个时期开始一些学者就研究来研究去这种东西的叫法,最后决定把“骨柳”叫“杞柳”了。现在要查“杞柳”的语源,会发现“行李柳”在有的地方就被写成“杞柳”。过去,每当战争的时候,丰冈就会承接很多制作大行李筐、将校用的行李筐和各种军用行李筐的任务,这样的东西在当时都是作为特需品来生产的。包括西南战争(1877年)日清战争(1894年)和日德战争(1914年)时,这种行李筐都是很畅销的东西。据说还出现过抢购的现象,但现在,这种大筐类的东西已经基本上不生产了。

最高级的是土佐柳

我们编制柳艺用的柳是种植在田地里的,它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到了秋天叶子都落了以后,把它们收割起来,系成一捆一捆地立在田圃里,经过了一个冬季,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再把它们两三根一组地插在地里,过不了多久它还会生出根来呢,随之新芽也跟着长出来了。这时,树液开始活跃地穿行于皮和茎之间,所以,皮剥起来就很容易,而且也只有这个时候皮才是最容易剥的。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要么茎秆中的养分流失殆尽,茎秆变得很轻;要么就是时候太早,皮剥不下来。这剥皮的时机真是短如一瞬。

把剥了皮的柳茎放在江水中洗去附着在上面的粘液,在荫凉的地方晒干,一定要晒得干透了才行。等一过了伏天就可以拿出来用了。如果用刚刚割下的柳茎来编东西的话,那么,过不了多久编好的物件上就会出现缝隙,所以,在准备原材料的阶段,这些也都要预想进去。并且,在栽培阶段,当柳长出新芽的时候,要将所有多余的新芽全都去掉,只留一根最直最好的,这样柳才能长得好。

但是,由于长时间以来已没有人愿意出高价钱购买原材料了,原材料随之越来越少,现在从事柳编的人只有靠自己种植原材料来供自己编制之用了。

在原材料中当属用土佐(高知县)柳编出的东西最好。土佐柳是种植在土佐的“四万十川”(位于日本四国南部的著名大河,在日本被称为最后的清流——译者注)沿岸的。过去,还在从全国各地收集材料的年代里,那里寄过来的柳都是剥得白白净净,按照长短不同的规格整整齐齐地分开的。那时候,像火车站、邮局这样的地方到处摆放的都是装行李用的柳条包,堆积如山。

下面我该说说编制的方法了。

编的时候,麻丝和柳是交叉着编的,不习惯的人很容易走形或起波。听那些编大柳条包的人说,开始编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地把柳条挑到上边来,所以编出的东西就不平,慢慢地习惯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柳条是要向下按的,而且需要用力让柳条排得齐,这样编出来就不会起波了。

柳编不像竹编那样,它不是按竖横顺序来编的。编柳条饭盒时,是柳为竖,麻丝为横来编的。在我们看来藤编比柳编容易,就是因为一条藤拿来以后用不着对其部位进行分配就可以编了。可是,柳就不是这样。同一根柳,你可以根据它的粗细不同,粗的那段用来编行李箱,细的那段则用来编饭盒。这样一来,一根柳就能在两种物件上被活用。在所有产柳的地方,都会有只用细的部分,也会有只用粗的部分的业者,他们在编制物件的同时,也因这样的分工而使整个地域的原料得到了良好的利用。

过去,在全日本的各地都有柳田,可是现在恐怕也就剩五六十公亩了吧,至多也超不过一公顷。

但,这已经足够满足生产需求了。现在,藤编比柳编更受欢迎,而且,藤编在材料处理上也比柳编省事,编的物件还可以自由发挥,所以需求量比较大。

柳编,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因为柳里边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令虫子敬而远之,所以,用柳条包来装衣服用不着担心里面的衣服会被虫子啄食。

用柳条盒做泡饭

柳编还有一个特点,它在被水浸过以后会变软,干了以后又会变硬。比如:用它盛饭时,饭里的水分会将柳条泡大并增强柳条间的密度,甚至能密到看不见缝隙。

用它来吃泡饭都不会漏下水来。

过去,信使们都是用它来装上信或文件运来运去的。遇到下雨的时候,雨水虽然淋湿了柳条包,但是绝对弄不湿里边的文件,就是因为柳条包有遇水膨胀的特性。

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试一试。从前,早上离开家外出干农活的时候,要把用柳条编的饭盒装满饭,而且连盒盖都塞得满满的,上下之间夹些腌梅子呀咸鱼一类的东西当菜。吃的时候先吃盖子上的,因为上边的吃完了就可以盖上盖了。干活干到下午肚子饿了再吃盒子里的。吃不了的,等晚上回到家,孩子们会扑上来抢着吃的。用柳条盒装饭既保湿又保温,一举两得。而且饭还不会粘在盒壁上,总是那么干爽。

所以,现在我们去钓鱼或是去登山的时候还会用它来带饭。

使用的时间一长,盒子上会附着些东西把缝隙塞住。但,这跟米饭里的水分使柳条膨胀并使缝隙消失是两回事。从前好像在中国还曾经有过用柳条编的花瓶,就是装上水插上花吊起来观赏的。

柳编就是这样不但不漏水而且还有弹力。

过去,有人调动工作啦、学生们去修学旅行啦,这样的时候都是把衣服用具装在柳条包里来搬运的。住在二楼上的人有时还会把行李从二楼就扔下来了。但是,即便是那样柳条包也不会被摔烂。

柳条包的编制过程看上去会让人觉得由机器来编似乎也可以。而事实上,大正年间就曾有过一个时期将柳编包上的麻丝换成了钢琴上的钢丝。现在,柳编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也在考虑是不是再恢复那种机器生产,但是毕竟由机器制造出来的和手工编出来的感觉不一样,况且,不同的手艺人编出来的作品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有的人擅长用粗柳,有的人擅长用细柳,他们会把自己的个性充分地体现在柳编上。

在我们当地有编制经验的、年纪跟我不相上下的还有几十人。但是,工艺高超的名将也就二三个人吧。

其中的一位就是丸冈女士,下面请她再给你们讲讲吧。

丸冈正子口述:

我是丸冈。可称不上是什么名将,只不过是在从前利用干农活的空闲自己学会了而已。我做姑娘的时候,柳编是大家都要学的一门手艺。我今年都已经72岁了,从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很熟悉柳这东西了,我是属于看样学样,久而自通的那一类。

而且,那时农田也有闲余,我们就自己种柳,然后想编什么就编什么。

我先给你们说明一下柳编的顺序。

编柳条包时用的板子(工作台),样子是很普通的,但是这一张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了,它可能是用松树做的。这里还有引线和引弓是用竹子做的。在竹子上绷两根丝线,把柳条往上插着编起来就是了。

在编的过程中,要用一根竹片来压着正编著的物件,竹片的一头伸到人坐的坐垫子下面,用另一头来压住物件。这样两只手就可以自由地运用了。

编柳条饭盒要用模子,根据所需饭盒的大小,模子的形状也有好几种。柳条饭盒跟普通的柳条包不一样,是用筷子来成型的。

开始编的时候先在弓上绷两根麻丝,这两根麻丝的位置正好是饭盒的正中央,所以要用比其他的丝粗一倍的。

把卷着麻丝的竹圈吊在伸手够得着的地方,这样一边拉过丝一边编就很省事了。

但丝一定要保持湿润。

但凡能编柳条包的人一般是什么样的物件都能编得上来,惟有这饭盒有点儿与众不同。过去,姑娘在出嫁前都要把它的编法学会才行。

具体编的时候,刚才我不是先在弓上绷好了两根丝麻吗?就在这两根丝中间交叉着将柳条编进去。粗细要均匀,柳条编完了,再来上一排丝,这么重复地编下去就行了。

我开始柳编是在十六七岁的时候,用了一个冬天可还是编不出个像样的东西,弄不清到底是哪儿不对,就去请教我父亲,在我们那里男人女人都干柳艺。父亲把我一通好骂,骂得我直哭鼻子。

我们那里的习惯就是入了冬才开始编柳艺,其他地方都是在农闲的时候干。因为丰冈是个雨多雪多的地方,所以很盛行这种在室内可以搞的副业。男人们比较多的是编那种大的装行李的柳条包,因为东西大,所以他们得在一个大台子上半蹲着来编。而我们女人因为和服的下摆窄,上上下下的不方便,所以就以编小东西为主。

要问我一天能编多少个,战争时期,麻丝用得少,所以,一天编个百十来个不成问题。那时候编得都比较粗糙。

战时的丰冈有过上缴的指令,凡交够一定数目的人可以在神宫里饰挂上写有你上缴数额的纸片,也算是一种表彰吧。

那些柳编都是用做军需的。

在编制的过程中要让柳条始终保持湿润,所以,编到半途中都要啧啧雾气。从前,每一间柳编的作坊里都摆放着几个啤酒瓶,那里面盛着水,编著编著柳条干了,就在嘴里含上一口喷上去,再接着编。就连冬天我们也不用暖气,就是因为怕柳条干燥。那搓着手编柳的情景可以想见吧?

只有这种柳条包饭盒,在编的时候,是用柳条加麻丝来编的,而其他的筐类什么的用的全都是柳条。

如果在编的过程中麻丝断了,要系一个不是疙瘩的扣地。这里也能体现出麻丝的好处,如果是用尼龙丝线的话,手一滑一突噜,再加上它又不会像麻丝那样跟柳条产生相互间的磨擦,就会一突噜到底而前功尽弃。但是,麻丝就不同了,它会跟柳条越磨越紧。用尼龙丝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柳编用久了,尼龙丝会越来越松。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是几个要好的聚在一起边聊天边干活儿,可热闹了。

出嫁的时候,新媳妇都要带上作为嫁妆的柳编工具。我那时因为婆家有,所以就没从娘家带来。

编的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就是在成型的时候,本来是平平地编著的,到了一定的长度就要把用来成型的木块撑在其中,勉强地使它撑出一个四方边缘。

另外,编的时候随心情变换一下形状什么的也挺有意思。但说来说去还是得有好材料才行。现在柳材已经很不足了。

编到头了,用竹框子合一下形状,然后用竹夹夹住再卷过来,这个卷边儿用的材料不是柳而是藤皮,边缘要留出缝隙来把藤皮织补进去。这个做好了就算完工了。

这个卷边儿的工艺我是跟一位86岁的老奶奶学的。过去,我们是不做这道工序的。在卷边儿之前就交活儿了,然后由专门的卷边工艺师来做。现在,我自己就能做下来全过程。

我那里没有弟子,只有一个60岁的妹妹最近心血来潮想要学。这个活儿我想我是要一直干到底的。

山野的深处生长着一种叫“藤蔓”的植物,用它的茎上抽取下来的丝织布,就是“葛布”。不要以为它仅仅是很平凡的丛生植物,它的丝却是洁白而有光泽的。

在很久以前的日本,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采集到的植物的丝来织布了。现在,管这样的纺织品叫“古代织锦”,日常生活中有的依然在用。

静冈县挂川市的“葛布”就是其中的一种。过去这个地区曾经有过很多的“葛布作坊”,而现在只剩四家了。他们织的坐垫套、手提包、门帘、墙纸和帽子都是平常的生活中用得着的东西,也有些历史悠久的,像上下身分开的礼服、古代玩踢球的游戏时穿的裤裙等传统的服装也在做。

看着把一根根细细的丝线放在手织机上,再慢慢地织出布来这一没完没了的过程,简直让人不可思议。这种“古代织锦”虽说是采草木的丝来进行纺织的,可在它的背后却有着许多繁杂的程序。

一根藤蔓采回来以后,要经过煮、让包含在茎丝上的纤维层剥离掉、发酵、江水的洗涤、干燥这一系列的程序以后,才轮到可以拉丝。拉了丝还要把它们一根根地系在一起,结扣儿的地方要处理得很细,不能影响织出布的美观,这些都是需要靠人的手工来完成的,同时也是很需要时间的。

又因为它们是来自大自然中的材料,所以还存在着季节的问题。只有在那一段特定的时期才能生产出东西,因为大自然只在这时期提供原料,这跟工厂里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制造出来同样的商品是截然不同的。

这些以自然为伙伴从事劳作的人都有一本“自然日历”,他们会合著自然的变化来安排自己工作的日程,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通常这样的活计有年轻人能为的,也有上了年纪、身体不再硬朗了的人能做的。总之,人在每个年代、每个阶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川出茂市是葛布作坊“川出幸吉商店”的第四代传人。他的商店兼作坊就在挂川市内,他是以织布为主,丝线是靠左邻右舍的农家人给提供。他把织“葛市”的材料和织机都带到了我们的现场,给我们演示了传统的织法。

川出茂市口述:

我是川出,“川出幸吉商店”的第四代传人。我织了一辈子的“葛布”。我们的工作就是采回植物的藤蔓,取它们的丝来织成布。现在;挂川市里有四家织“葛布”的,可是,除了“葛布”,其他的什么都不织的仅我一家,他们有的也织麻或别的材料。这种工艺只有我们挂川有,别的地区都没有。五年前,岛根县温泉津镇曾经有人说他们那里在过去也曾采过藤蔓,因此到我这里来学习纺织技术,也就是说岛根县从五年前开始有了这个工艺。

抽取藤蔓上的纤维这一程序,我是请位于离挂川八里远的山坳小村——仓真村松叶地区的老婆婆们帮忙做的。挂川市位于静冈跟洪松之间,从挂川往北一里的深处就是仓真材和樱木村,藤蔓都是在那地采集的。我们委托的人在樱木村有6 人,仓真村有6 人,和起来12个人。

我用的藤蔓就是很普通的,跟野生在堤坝和空地上的那种是一样的。藤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缠绕在树上的,一种则是爬着延伸在地面上的。这两种中用的最多的还是爬在地面上的那种,因为它会从很多的“关节”处长出新芽,并延伸得很长很直。而缠绕在树上的那种总是扭扭曲曲的形状不够好,拉的丝也不会很直,这种丝是不能用来织布的。

为织布而采的藤蔓一般是小孩子的小手指那么粗,六七米长的。这样的藤蔓从每年的6 月到10月都可以采集到,而且都是当年的新芽长成的,尤其在盛夏更是最好的采集季节。把爬着长在地皮上的藤蔓割下来,这个操作看起来并不十分难,可是,要采50公斤的藤蔓才能出1 公斤的丝线,1 /50的比例。而且这抽丝拉线的过程也都是纯粹靠手工完成的,很费事的。

采回来的藤蔓先要在大锅里煮一下,然后把它们都铺在一个长1 米、深30公分的正方形洞穴里进行自然发酵,以使它们的表皮腐烂,之后,拿到江里去洗并抽出藤蔓中间的芯,再下来就可以拉它们的丝了。

用葛布做游戏时穿的裤裙

藤蔓这种纤维的特征就是既结实又轻便,还有像绢那样的光泽,所以,从古代开始人们就用它来做礼服了。

放在会场的入口处展览的是古代的一种玩踢球游戏时穿的裤裙。现在,京都还有人会订做。今年已经有八匹布的订货了,正在加紧织呢。

从前,那种踢球的游戏在宫廷里很盛行,据说几千年前用的就是挂川的葛布,因为葛布可以用水洗,并可以反复地穿。

最早,是挂川附近的主妇、婆婆们觉得这种葛布很结实,就用它来做干农活儿时穿的衣服,然后慢慢地才越做越细,种类也越来越多起来了。到了镰仓时期(1185一1333年),骑马时穿的裤裙也是用它做的,江户时期(1600~1867年)更用它来做礼服和各种各样的裤裙,甚至还用它做蓑衣。

现在,像裤裙这样的传统衣服很少了,因为需求量不多。但是,从明治3 年(1871年)开始这里的人们就尝试着用藤蔓的丝来织隔扇上的布了。

我们家的第一代其实是靠做和服的布料起家的,他们织出的用做墙纸的料子还曾经在东京的展览会上展出过,并获得了极大的好评,甚至连美国和欧洲也纷纷开始把葛布用来当墙纸。那一时期,我们挂川地区每年都要出口上万匹的葛布。但遗憾的是,后来韩国出现了便宜的葛布,这种手工制作的工艺被劳动力便宜的地区占上风是理所当然的。就这么一来,我们那儿原本四十几户的葛市作坊最终就只剩下四户了。

韩国本身就是个出藤蔓的地方。从明治28年(1896年)开始,我们那里的人们就已经把韩国出的藤蔓跟挂川的藤蔓合在一起用了。在李承晚政权被朴政权取代了以后,韩国的出口一下子紧缩了,进到日本来的韩国藤蔓少了,材料的不足也是导致作坊关闭张的原因之一。

藤蔓也算是日本的特产吧。除了取它的纤维以外,从前修造堤坝的时候,为了不让铺在堤坝上的上掉下来,都是用种藤蔓来做护围的。昭和25年(1950年),还曾经从我们那里往美国运送过几百公斤藤蔓的种子,现在,就连华盛顿的白宫附近都爬满了藤蔓,可是,美国人把藤蔓叫做“猪草”,他们好像不太喜欢这种植物。

上次我去美国的时候看到高速公路两旁的高墙上长满了藤蔓,美国人在那儿“猪草”、“猪草”的骂骂咧咧。

用野生的藤蔓做丝

采藤蔓的过程我都拍了录像,可以边看边听我讲解。地点就是我刚才说过的那个樱木村。这里的藤蔓质量好是因为这里有条江,江水很干净的缘故。还因为它们是长在坡度很小、面积很广的茶园的埂边上,广阔的面积很利于藤蔓的伸爬和成长。

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才能采到天然的藤蔓,而且还是那种爬在地皮上自由延伸着成长的。一根足有七米长,你只要找到它们的根,然后尽管往回拉就是了。

到了8 月以后藤蔓就会开花,所以,取它们的纤维只有在6 、7 、8 月新芽成长的时节最好,新芽的成长趋势是很旺盛的,它们一天能长40公分的长度。采好的藤蔓捆在一起放在大锅里煮15到20分钟。现在,我都是请七八十岁的老婆婆们帮忙做这个。煮过以后拿到江水中去冷却,必须得是江水才行,因为,从这儿往下的每一道程序都离不开江。用江水冷却了以后,下来是放进长宽都为1 米、深30公分的正方形窑坑里,先在坑的底下铺上满满的一层草,把藤蔓放上以后再铺上满满的草,让它发酵。这时候如果使用的草是艾蒿或蒲公英的话,就会把藤蔓的纤维染上颜色,所以,草要铺芒草或茅草。

凉爽的天气下,发酵需要32个小时左右,表皮腐烂得像烂泥一样了,再拿到江里去洗,把烂泥样的表皮洗掉,就变成洁白色的藤蔓纤维了,中间的芯也在这个时候抽掉,只有在湿润的状态下芯才好抽。

用做纤维的部分正好是表皮和芯之间的那层薄薄的皮,也叫“韧皮”。抽掉的芯其实还可以编笼筐之类的东西,藤蔓的全身没有浪费的地方,根部能出淀粉。

从50公斤藤蔓中提取到1 公斤纤维

我家的第一代开始于江户时期,那时候,日本全国有很多地方是做这个工艺的,比如:杨木县的茂木、岩手县、茨城县水户附近的大田,真是不少。现在却只剩下挂川了。

因为这种工艺是在夏季进行的,所以,出没于水里水外的会感到很舒服。

从50公斤的藤蔓身上只能提取到1 公斤的纤维,而且仅仅是靠用江水洗来洗去,无需任何的药物。

藤蔓的丝很长,大体上6 米长的藤蔓就能取下6 米长的丝,把它们晒干后就是织葛布的材料了。

婆婆们在一星期里要来通知我一次说:昨天已经煮好了,过两三天就可以抽丝了。这边的婆婆们抽好了丝就拿给那边的婆婆们去接线。所有这一系列下来都是靠手工完成的。拉丝的时候是用手指一根一根地往下拉,但是如果是想做我们前面说过的那种裤裙的话,丝要拉得特别细,于是,就把十几根针系在一起,先在藤蔓的纤维上拉出痕迹,然后再拉,这样拉出来的丝就很细了,这种方法叫“针戳法”。

丝线的价格是一公斤一万五千日元(约合人民币1000元)。别小看那些老婆婆,她们一个夏天挣100 万元(约合8 万人民币)是很轻松的事。这种活儿只要想干谁都能干,我们家有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孙子,他们在学校的社会课里就学过怎么采藤蔓这样的知识。有的女孩子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对藤蔓产生兴趣,长大以后念了大学还自己练习织布,用自己织的布做和服穿。这样的例子很多。

但是,采藤蔓可不是件容易的差事,采一点儿的话也许还不觉得,一采就是50公斤的话,你们想想看,那可是个力气活儿,而且又是到深山里边去采。一般的家庭主妇很难做得到的,只有那些常年生活在深山里的老婆婆,经常走山路才会习惯这种劳作。

藤蔓的纤维在结实这一点上其实跟麻差不多,只是藤蔓更有光泽,而且很轻,轻得几乎感觉不到重量。

拉丝的活儿也都是那些老婆婆来做的,从这些老婆婆手里出来的丝也都不一样,有的细一些,有的粗一些。不过,倒也无妨,想织粗布的时候就用稍粗一些的丝,而织细布的时候就用稍细一些的。

丝线的打结方法也是我们挂川地区特有的,叫做“葛布结”,跟一般的在织机上的打结法是不同的。

上机织丝

打好了结的丝线,绕在一块木头上,呈“8 ”字型,绕满了木块就是一缕线。

织的时候要把线弄湿,线头穿过梭子就可以开始织了。织的过程中要让线头的结全部朝下。梭子也是我们挂川独有的。一般织的时候要将线缠在织机的卷筒上,而我们那里不绕卷筒,只是让线穿过就可以了,然后再穿过梭子旁的小孔,就可以往下织了。

丝线浸湿以后轻轻地拧一下就上机,而且最好是一气呵成,否则,丝线一干就又变硬了。这样一个线团能织40公分长、30公分宽的一段。

这种梭子在我们挂川地区叫“抒”。有些用来织葛布的织机下边都带有一组滑轨,从前,织屏风用的料子,布面都是很宽的,所以,是利用滑轨来穿梭子的。现在不用织那么宽的布了,这种带滑轨的织布机也就少多了。

丝线用的是麻或混纺丝线,像和服的带子织出来就很结实,过去用的比较多的是木棉、麻、绢等。经纬线都用藤蔓纤维来织的也有,只不过织出来的布不很细腻。

“葛布”在织法上与其他材料不同的是,它的丝线不需要捻。因为,它那同绢一样的光泽一经捻就会被捻没的。用“葛布”做的隔扇面光光闪闪,甚至能使整个房间都能因为有了它而变得更明亮。

“挂川城楼”又重新整修了,那里边有个“天守阁”,其中装饰着我和我母亲合作制作的一幅隔扇。因为幅面很宽,所以需要两人并排在一起织才行。一方飞梭这方就要接住,如果情不投意不合是干不好这个的。

我拿来的这架织机是我们挂川的五年级学生在学校里用的,所以比较矮,但是,织的功能一点儿都不差。这是我为了借给学校而特地订做的。

近来,“葛布”也有染颜色的了。和服的带子呀钱包什么的,都能用化学染料上色,也用从自然中提炼的染料,“葛布”上色很快,而且,染了色也还不失光泽。

现在我们织的东西中壁挂最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像钱包才卖1500日元(约合人民币100 元),不过还是稍有赚头儿的。

织坐垫的套所用的丝线是麻或化纤混纺,非常结实,可以用一两代人呢,清洗也没有问题。因为本来就是在湿的状态下织的,所以耐水性也是很强的,而且,这种材料还不容易脏。除了这些东西以外,我们还做草编鞋和帽子。帽子只在夏天的时候做,做出来以后很快就卖光,订货多得不得了。这种帽子很轻很轻,而且把他们团成一团放进口袋里,等再拿出来立刻就能恢复原样。

持续到下下代的接班人

我的儿子作为第五代的继承人现在也在织“葛布”,另外,两个孙子,老大似乎对这个没什么兴趣,倒是老二表示要继承这个,我也打算开发开发他的能力,所以,有幸的是我那里倒没出现断后的问题。

其实如果做得好,这手艺倒也是个能赚钱的行当。只是不能太贪,欲望一大就容易失败。靠一点点的累积能保证吃饱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我们家的东西标价都比较低,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购买,比如:和服的腰带是八万五千日元(约合人民币5700元,通常和服的腰带都在20到30万日元左右),很便宜吧。

不久前在山形县举办的“古代纺织工艺展卖会‘上,我们的东西卖价最低,便宜得连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其他作坊卖的价都很高,我当时就想,卖那么高的价会有人买吗?

最近我们正在京都的高岛屋百货店举办“日本传统展”,今天我就是从京都赶来的,在那儿,我也表演给前来参观的客人们看了。

以前,抽丝的活儿都是七老八十的老婆婆们干的,现在60岁上下的“年轻”婆婆也开始多起来了。

这种传统的产业就是这样,不太有年纪轻的人愿意干,在我们那儿,像于接线头儿活儿的还有九十几岁的老婆婆呢。她们多是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地干农活儿了,但是又不愿白白呆着,就找些像这样接线头儿的活儿来做。有时还会找上门来要求呢。

应该感谢二宫金次郎先生(江户时期的农业经济学家),正是他的教诲影响了我们整个挂川地区,让那里的人们觉得劳动不是件痛苦的事。

今后我们还是坚持不卖高价,为此,我们也在做各种研究。

机器跟手工到底有什么区别?机器毕竟不能完成粗丝细丝搭配的工艺,并且,上机织的时候,如果没有统一的强度会很容易断,尤其在穿梭的时候。而手工在这点上就不同,手能使丝线缓慢地穿过。

今后我们还想用细丝线试着做夏天穿的西装。可是,打了线结的地方总是会麻麻扎扎的,我们也在考虑是否在机器上解决这个接线头儿的问题,总之有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我去冲绳采访的时候正赶上“冲绳感恩节”(每年5 月在冲绳当地,渔民们为感谢海神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梅雨也刚刚结束。镇上的人们都集中到有很多自由市场的渔港,在那里铺上坐垫,搭起帐篷,还有各式各样的盒饭、酒和来自各地的客人,一个热闹异常的景观。这是一年一度的节日。

丝满是“海人”的大本营。“海人”说的就是那些乘着鲨舟去远海打鱼的优秀的渔夫们。鲨身在冲绳叫做“撒巴尼”,(冲绳方言的音译),在丝满曾经有过制造最传统的冲绳鲨丹的船匠。

鲨舟,原本是用一整根的原木掏空后制造的,现在已变成了木板跟木板组合在一起的工艺品。但是它的形状,还有造船的理念都原封不动地传承至今。鲨丹上虽然没有龙骨,但操起帆来去远洋,它却是条非常优秀的船。过去,活跃在奄美到西南诸岛的海域里的都是这种鲨丹,有的船甚至在今天还在用。

船的底板跟从前一样还是剥不来的。整个船体都不用一根铁钉,就靠鼓形的楔子、木锯子和竹钉来完成整条船的制造。熟练的船匠甚至只要决定了船的宽和长以后,连图纸都不需要就能造好一条。只是现在几乎没有了新船的订货,造的船也都是为感恩节而用的。从前,每逢这样的节日,渔夫们就把自己平日里打鱼用的船装饰一番来庆祝,现在,用的都是特意为感恩节制造的鲨丹。

船长六七米,宽为七八十公分,这就是一般的鲨丹的尺寸。扬起帆能达到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为防水在船体抹上鲨鱼油,只要用的人精心,又经常维修的话,这种船能用一个世纪。鲨舟就是这么一种充满了传说的船。

在丝满还有几个制造鲨丹的船匠,大城正喜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出生在1925年,今年已经69岁。大城作为第四代船匠,有着四十几年制造鲨舟的经验,经他的手制造出来的鲨舟超过四百艘。现在,他的儿子们已开始继承他的手艺,在丝满从事造船业。作为副业,大城还制作三弦琴(冲绳当地的一种三根弦的乐器)。

大城的船现在更多的是被博物馆收藏。面对鲨舟,大城为我们讲述了制造它的艰难和这种船的优良性能。

我是大城正喜,冲绳的船木匠。20年前我做的一条船就收藏在千叶县安房市的博物馆里,这次来参加这个活动,我又从那儿把那条船借了出来。

我做鲨舟已经四十几年了。过去,平均一个月做一条,一年下来就是十二条。

四十几年来大大小小的总共做了四百六十多条了,现在我的儿子已经继承了这门工艺。从前做的船现在还用着的也有百十来条吧。

冲绳县的丝满镇是一个别名为“海人”的镇,那里的渔师们打鱼的技术很高,使用船只的技术也很高,他们用的就是这种鲨舟。鲨舟的好处得到了奄美大岛的渔师们的认可,于是,在冲绳岛光复以后,出现了一个超忙的时期,订货接连不断,有时甚至要等二年才能排上队,那可真是一个忙活的年代。

现在做的船都是用来参加感恩节活动的,不过我早先做的船也还有人在用。虽然强化玻璃钢的船已经形成了趋势,但是,还是有只觉得木造船好的渔师。

做木造船的手艺人几乎没有了,就连我不是也都退下来了吗?现在由我的儿子来继承了。参加感恩节用的鲨舟的订货是来自各个地方的,而且还必须要木制的,因为只有木制的船在翻船的那一瞬间才会立刻翻过身来,这一点是玻璃钢船力所不能及的,玻璃钢船普遍比较重,一旦翻了船就只会顺势沉下去。甚至当船的一例进了水,就会造成船体倾斜,而且这一倾斜就不会再平衡过来。

第217章 敢跟皇帝叫板的大神第26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第249章 桃李满天下第117章 怼三万次!第323章 百里挑一的丝第90章 鱼鳞云衬夕阳天第276章 文人学士第11章 纪氏后人第274章 时代气息第206章 洛阳纸贵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133章 史上最强造假团队第13章 镶口第107章 喊口号有屁用!第28章 亭亭山上松第94章 神之手指第223章 追寻宝藏第202章 神秘身影第255章 三大财主第261章 朱墨第123章 刀锋战士第174章 附庸风雅的罪第267章 仗义执言第264章 八宝泥第56章 美人醉第297章 空间艺术第213章 文物大搬家第102章 洗揭补全第27章 弟子仿?第207章 空白的艺术第168章 最得宠的湘妃第68章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243章 智勇双全第254章 六大绝技第110章 横行霸道第328章 风云际会第153章 小拿破仑第47章 一鸣惊人第71章 冰释前嫌第135章 啪啪出来的激情第119章 铃朱而墨韵增辉第62章 火头军第210章 成王败寇第290章 天朝之美第124章 第二道难关(舵主想不起来了怎么办加更)第256章 黑老虎第222章 尊古斋第125章 磨石如磨心(舵主我是杨大大加更)第132章 网瘾少年第192章 史上最牛水龙头第86章 明知山有虎第262章 清货底第160章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第25章 史上最强败家子第239章 青山居第84章 任重道远第280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第231章 黄金万两脚下踩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150章 港姐压路机第296章 买椟还珠第23章 碧波白莲第80章 最牛导游第158章 神助攻第139章 文人相轻第134章 被招安的高手第103章 惊天大漏第127章 疯狂的石头(为所有正版书友加更)第122章 莫欺少年穷第173章 白石VS大千第86章 明知山有虎第121章 百一砚第63章 风火仙师第145章 移山填海第98章 刘二寡妇第32章 顿悟第234章 天下第一玉山第51章 上台第165章 赚钱新门路第87章 修旧如旧第1章 梅花锔第223章 追寻宝藏第229章 流金岁月第20章 指点迷津第282章 真VS贵第266章 瞒天过海第236章 一花一世界第315章 冰罗兰第120章 石中藏奇宝第118章 市井有高人第27章 弟子仿?第155章 大功告成第274章 时代气息第132章 网瘾少年第27章 弟子仿?第217章 敢跟皇帝叫板的大神第213章 文物大搬家第188章 步步惊心第122章 莫欺少年穷第178章 短兵相接
第217章 敢跟皇帝叫板的大神第26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第249章 桃李满天下第117章 怼三万次!第323章 百里挑一的丝第90章 鱼鳞云衬夕阳天第276章 文人学士第11章 纪氏后人第274章 时代气息第206章 洛阳纸贵第75章 有种白叫何朝宗第133章 史上最强造假团队第13章 镶口第107章 喊口号有屁用!第28章 亭亭山上松第94章 神之手指第223章 追寻宝藏第202章 神秘身影第255章 三大财主第261章 朱墨第123章 刀锋战士第174章 附庸风雅的罪第267章 仗义执言第264章 八宝泥第56章 美人醉第297章 空间艺术第213章 文物大搬家第102章 洗揭补全第27章 弟子仿?第207章 空白的艺术第168章 最得宠的湘妃第68章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243章 智勇双全第254章 六大绝技第110章 横行霸道第328章 风云际会第153章 小拿破仑第47章 一鸣惊人第71章 冰释前嫌第135章 啪啪出来的激情第119章 铃朱而墨韵增辉第62章 火头军第210章 成王败寇第290章 天朝之美第124章 第二道难关(舵主想不起来了怎么办加更)第256章 黑老虎第222章 尊古斋第125章 磨石如磨心(舵主我是杨大大加更)第132章 网瘾少年第192章 史上最牛水龙头第86章 明知山有虎第262章 清货底第160章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第25章 史上最强败家子第239章 青山居第84章 任重道远第280章 乱花渐欲迷人眼第231章 黄金万两脚下踩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150章 港姐压路机第296章 买椟还珠第23章 碧波白莲第80章 最牛导游第158章 神助攻第139章 文人相轻第134章 被招安的高手第103章 惊天大漏第127章 疯狂的石头(为所有正版书友加更)第122章 莫欺少年穷第173章 白石VS大千第86章 明知山有虎第121章 百一砚第63章 风火仙师第145章 移山填海第98章 刘二寡妇第32章 顿悟第234章 天下第一玉山第51章 上台第165章 赚钱新门路第87章 修旧如旧第1章 梅花锔第223章 追寻宝藏第229章 流金岁月第20章 指点迷津第282章 真VS贵第266章 瞒天过海第236章 一花一世界第315章 冰罗兰第120章 石中藏奇宝第118章 市井有高人第27章 弟子仿?第155章 大功告成第274章 时代气息第132章 网瘾少年第27章 弟子仿?第217章 敢跟皇帝叫板的大神第213章 文物大搬家第188章 步步惊心第122章 莫欺少年穷第178章 短兵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