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经济圈

探险船队出发后,本土依旧在有条不紊地继续着自己的步伐。

从1641年年中时分开始的针对欧洲移民的禁令开闸后,从波尔多、佛罗伦萨以及里加(在汉萨同盟的协助于41年年初设立)这几个商站内一下子涌来了大批欧洲移民。11月下旬,两千名法兰西移民(含七百名儿童)在东方港登陆;12月上旬,一千五百名意大利人分乘几批船抵达了南方的罗洽港;1月初,两千名立窝尼亚人在镇海港上岸。这总计五千多名欧洲移民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国内的人口数量,如果再算上新华夏地区前后两批将要运来的六千余明国移民,以及这些年来国内人口自然增长、邻近地区越境偷渡的人数,华夏东岸共和国的人口预计将在下个月达到历史性的五万六千人左右。

人口一下子激增了30%有余,这对于立国才几年的华夏东岸共和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是管理这些新增人口的干部数量严重不足,这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大鱼河青年干部培训学校这些年来每年大约只能毕业几十名行政干部,这些人经验不足,完全没法管理这些初来乍到的移民。最后没办法了,只能从东方县、平安县这些核心统治区抽调老干部去安置这些新移民的地区上任,而将那些经过多年统治秩序良好的核心统治区留给那帮刚毕业的愣头青们练手。尽管这样,以东岸工业化社会严密的组织结构,干部数量的缺口仍然很大,后来只能将相当数量的部队老兵、士官退伍,然后让他们到地方上上任,这才勉强将局面撑了过去。

经过此次事件,执委会深刻认识到了培养干部是一件比爬科技树还要重要的事情,必须当做大事来抓。不过现在转变政策,要出成果也是几年后了,眼下只能靠大量抽调老兵、军官去当地方官,这其中的影响和副作用一时半会儿还真难说得清。不过这次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口也是特殊情况,执委会也是怕和荷兰突然爆发战争,到时候移民渠道差不多就要断了,既然如此,还不如自己先主动招募大批移民过来,然后再好好花一段时间消化消化。

按照执委会的计划,新来的这些移民将全部拆开,分散安置到全国二十个乡镇(不含海外地区,计划新建两个乡镇)之中。安置的原则还是新老搭配,即以对华夏东岸共和国认同度较高的老居民来以老带新,以尽快让他们能够适应东岸这个和他们之前生活的地区完全不一样的工业化社会。目前,全国五万多居民中,能够熟练听说汉语、会书写几百个常用汉字、主动维护国家利益的这部分“真东岸人”才不过三万有余。以三万多人来同化几乎和他们数量差不多的人口,这非得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不可。

当然,优厚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成人教育和不断的战争胜利都能够加速这个过程,这就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一揽子安排了。毕竟,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原有的各种资源——如成人夜校教育资源、粮食以及消费品资源、土地资源、住房资源、交通资源等等在短时间内都会呈现出紧张之势。在这件事上,政府如何加大投入、积极协调,以及合理疏导新移民与老国民之间的矛盾,对于如今底子还有些薄,立国年头也有些短的华夏东岸共和国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如果我们用形象点的语言来描述的话,如今的华夏东岸共和国就像是一条吃涨了肚子的蟒蛇,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被它一口吞下去的食物。尽管我们可以给这条蟒蛇喂一些有助于消化的药物,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消化食物,然后将其转化成自身的力量。

这五千五百名欧洲人口中,最受东岸人重视或者说警惕的当属那两千名法兰西人了。鉴于国内数量庞大的法兰西裔移民群体,作为掌握着国家资源的穿越众及他们的少量铁杆追随者其实一直是不太愿意大量引进法裔移民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愿意让国内某个族群的势力过于庞大,这不利于同化,也不利于他们统治。毕竟,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万一里面出个野心家什么的利用民族或宗教矛盾挑起社会动荡,那么穿越众的事业可就有土崩瓦解的危险了。虽然目前国势蒸蒸日上,国民生活水平较高,大家对穿越众及其追随者的统治相当认可,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但也得以防万一不是。好在目前军队尤其是陆军的构成主要还是以立窝尼亚人、明人以及哥萨克、鞑坦人种为主,不然如果就连军队中都大量充斥着法兰西人的话,那么乐子可就大了。

如今国家实行高压统治和民族沙文主义政策,强制同化外来移民;同时也将一些宗教神棍牢牢掌握在手里,严厉打击地下讲经会等被定性为“邪教组织”的宗教机构,以确保能够利用宗教更好地维护政府的统治地位。这几年来,由于信徒告密而被抓捕的耶稣会神父已经不下十人,他们以及国内那些追随他们的狂信徒们全部被拉到了山里秘密处决,东岸人对这类地下活跃分子的打击是从不手软的。为此,宗教事务处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守夜人”组织,这个组织的成员有海盗、有刑事犯、有流亡者、有变节的神父,总之都是一群人渣,他们对于打击受********资助的地下“邪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642年1月中旬的时候,七百多名法裔小孩被送进了兵团堡学习。与此同时,剩下的一千三百名成年法裔移民被分散安置到了东方港、罗洽港、河南乡、牧场乡、棉农乡、镇远乡、梅林港等多个乡镇,一千多人像撒胡椒面一样一下子就撒了下去,每个地方也就分到了区区一百多人,几乎将他们集群居住的可能降到了最低。

除了首都及其周边地区以外,此次重点分配人口的地区当属前次规划中的鸭子湖流域的农业区了。更具体点的话,就是西湖堡、河口堡以及香山堡三处,而在这三处里面,以种植业和木材采伐、加工为经济基础的西湖堡又是重中之重。

早在1640年10月份,随着八百名垦荒的居民(400明人、100查鲁亚人、300法兰西人)的到来,宣告了西湖堡农业基地的设立。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建设,本地居民在交建三局建筑队职工的帮助下,已经开垦出了上万亩农田以及足够灌溉数万亩农田的水利灌溉设施。虽然去年该地因为误了农时而没有大规模种植粮食(只收获了部分土豆),但是农业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新一批移民到来后,政务院大笔一挥就将立窝尼亚人、意大利人各一千人分派到了这个地区,开始垦荒种地。当然,这么多人不可能全都挤在西湖堡周围,其中大约有一千人被带到了西湖堡东北方约三十公里处的卡马匡河入湖口附近,开始在那里修建一个新定居点——大丰堡,寓意为粮食大丰收。

等到新华夏地区的明人都过来后,政务院还将迁移一千名明人以及数百名瓜拉尼人过来,最终西湖堡和大丰堡这两处的人口总数估计将达到四千人以上,成为国内又一个人口稠密之地。这些人将在两地开垦出十万亩以上的农田,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同时放养一些山羊和肉牛,农闲时还可以下湖去捕鱼,以尽可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想见,在这个农业基地开发完毕后,华夏东岸共和国从此将不再有粮食短缺之虞。相反,他们还可以大量出口一些粮食到国外,以赚取利润来反哺工业。

剩下的一千名立窝尼亚人和五百名意大利人,五百人被打散分配到了煤河乡的平安煤矿,那边最近在计划扩产,正是大量需要人手的时候;五百人被分配到了平安镇及其附近的桔树乡,那边的码头、工厂和农田也正需要大量人手呢;此外,最后五百人则被集体拉到了香山堡海对面的三炮台乡。

三炮台乡在镇海港以南的一处半岛上,后世时有大桥与里奥格兰德相连,因镇海港周围的三号海防炮台修建于此而得名三炮台乡。这五百名移民在少量法兰西移民的指导下在此设立葡萄园,种植葡萄。新来的南法兰西移民带来了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如果不好好利用的话就太傻了。其实不光是三炮台乡,附近的香山堡也是一个良好的葡萄种植区,且已经付诸实施,只是规模还不够大而已。这些居民们将以种植葡萄为主,同时放牧山羊,再种植一些蔬菜,以供应镇海港内规模庞大的产业工人及海军官兵们消费。

这些新移民分配下去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内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平安镇为核心的重工业集聚带、以镇海港为核心的造船产业区、以东方港为核心的首都商业经济区三大经济圈。在接下来持续不断的资金、人口投入下,这三大经济圈一定能带动整个华夏东岸共和国的经济腾飞。

第三百十五章 海上“托儿所”第三十三章 大河以西(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艰难的谈判(五)第三百三十四章 钱荒与票据(一)第四十八章 外交与危机(三)第八十五章 东方港的西班牙人(一)第二百二十五章 西北走廊(一)第八十四章 伟大的航行(九)第六十六章 蜂拥而至的移民(二)第二百十三章 福尔摩沙来客(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果阿(一)第三十九章 善后会议第四百二十二章 智利的野望第三百五十七章 魏氏经济学(二)第五十三章 追逐战(二)第六十三章 决战:主题(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东南太平洋(五)第一百七十章 奥斯曼之行(二)第五十四章 波尔多风云(十一)第四十七章 巴西局势(三)第二十一章 进击的舰队(三)第十九章 深固根本(五)第一百零四章 打草谷(一)第三百四十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四)第八十三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三)第十二章 南巴塔哥尼亚(五)第八十三章 伟大的航行(八)第三百零九章 热那亚人的目光(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商业与外交(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创业与发展(一)第六十五章 艰难的工业进步(三)第六十八章 蜂拥而至的移民(四)第一百八十章 浑水(九)第七十九章 边贸市场(二)第七十二章 决战:高潮(二)第七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亚(九)第五十章 南非驻屯军第二十二章 漂洋过海(十二)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南方战区(九)第四百四十九章 社会变迁(一)第三十二章 东岸见闻录(一)第三百四十三章 冬日(三)第四百三十六章 西进第一百二十章 打草谷(四)第四十一章 平安堡(三)第四百九十六章 灼热的经济(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去国离乡(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哈巴罗夫的抉择(一)第四十六章 马岛上的生活第二百十四章 福尔摩沙来客(二)第五十七章 “破浪”号的首航(二)第七十章 南巴塔哥尼亚(八)第二百三十七章 东岸人在黑龙江上(一)第三百四十五章 冬日(五)第二百九十八章 起义(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浑水(四)第六十三章 非洲航线(续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东南太平洋(一)第十四章 新华夏殖民地的春天(二)第三百零一章 战争岁月(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华夏、新危机(三)第二十五章 本土:外交(一)第三百零五章 第勒尼安海(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山间的躁动第一百九十二章 微调(二)第二十七章 大开发:“剿匪”第一百三十五章 湖西(三)第一百八十八章 丘区(四)第九十二章 表兄(五)第一章 安齐拉纳纳(一)第四十六章 圣维森特协定第一百三十七章 创业与发展(二)第二百二十章 热带沃土(六)第二百四十五章 经济调查(二)第四十五章 战争结束的曙光(二)第三百九十四章 巴西局势再平衡第三十三章 战争机器(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战争与和平(三)第四百二十九章 漂洋过海(四)第二百十二章 游击(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岱山岛第一百三十七章 创业与发展(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艰难的谈判(五)第一百九十九章 山雨欲来(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商业与外交(四)第六十五章 颓势与调整(一)第八章 大建设(一)第四百二十二章 智利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三章 罗洽(二)第六十一章 决战:插曲(三)第四百二十五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捕鲸(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方战区(十)第三十三章 西进与铁矿(三)第三百三十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一)第六章 政治与生意第二百八十五章 布城,不堪一击!(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经济工作(二)第五十七章 决战:前奏
第三百十五章 海上“托儿所”第三十三章 大河以西(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艰难的谈判(五)第三百三十四章 钱荒与票据(一)第四十八章 外交与危机(三)第八十五章 东方港的西班牙人(一)第二百二十五章 西北走廊(一)第八十四章 伟大的航行(九)第六十六章 蜂拥而至的移民(二)第二百十三章 福尔摩沙来客(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果阿(一)第三十九章 善后会议第四百二十二章 智利的野望第三百五十七章 魏氏经济学(二)第五十三章 追逐战(二)第六十三章 决战:主题(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东南太平洋(五)第一百七十章 奥斯曼之行(二)第五十四章 波尔多风云(十一)第四十七章 巴西局势(三)第二十一章 进击的舰队(三)第十九章 深固根本(五)第一百零四章 打草谷(一)第三百四十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四)第八十三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三)第十二章 南巴塔哥尼亚(五)第八十三章 伟大的航行(八)第三百零九章 热那亚人的目光(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商业与外交(五)第一百三十六章 创业与发展(一)第六十五章 艰难的工业进步(三)第六十八章 蜂拥而至的移民(四)第一百八十章 浑水(九)第七十九章 边贸市场(二)第七十二章 决战:高潮(二)第七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亚(九)第五十章 南非驻屯军第二十二章 漂洋过海(十二)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南方战区(九)第四百四十九章 社会变迁(一)第三十二章 东岸见闻录(一)第三百四十三章 冬日(三)第四百三十六章 西进第一百二十章 打草谷(四)第四十一章 平安堡(三)第四百九十六章 灼热的经济(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去国离乡(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哈巴罗夫的抉择(一)第四十六章 马岛上的生活第二百十四章 福尔摩沙来客(二)第五十七章 “破浪”号的首航(二)第七十章 南巴塔哥尼亚(八)第二百三十七章 东岸人在黑龙江上(一)第三百四十五章 冬日(五)第二百九十八章 起义(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浑水(四)第六十三章 非洲航线(续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东南太平洋(一)第十四章 新华夏殖民地的春天(二)第三百零一章 战争岁月(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华夏、新危机(三)第二十五章 本土:外交(一)第三百零五章 第勒尼安海(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山间的躁动第一百九十二章 微调(二)第二十七章 大开发:“剿匪”第一百三十五章 湖西(三)第一百八十八章 丘区(四)第九十二章 表兄(五)第一章 安齐拉纳纳(一)第四十六章 圣维森特协定第一百三十七章 创业与发展(二)第二百二十章 热带沃土(六)第二百四十五章 经济调查(二)第四十五章 战争结束的曙光(二)第三百九十四章 巴西局势再平衡第三十三章 战争机器(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战争与和平(三)第四百二十九章 漂洋过海(四)第二百十二章 游击(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岱山岛第一百三十七章 创业与发展(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艰难的谈判(五)第一百九十九章 山雨欲来(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商业与外交(四)第六十五章 颓势与调整(一)第八章 大建设(一)第四百二十二章 智利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三章 罗洽(二)第六十一章 决战:插曲(三)第四百二十五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捕鲸(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方战区(十)第三十三章 西进与铁矿(三)第三百三十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一)第六章 政治与生意第二百八十五章 布城,不堪一击!(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经济工作(二)第五十七章 决战: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