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湖西(三)

不过正如彼得罗夫说的,东岸人并不是最早来到此地定居的人。由于此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可能在东岸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数千年,就已经有瓜拉尼人来此地定居了。他们在这里进行着原始的刀耕火种,并繁衍生息。

不过这一切在东岸人抵达这里时戛然而止。农业部的技术员们看中了这里丰富的水资源以及肥沃的农田,因此他们也不管此地有没有定居者,大笔一划就将这片区域列为了西湖堡农业区的重点垦殖区域,并安排了第8-10三个生产队在此地进行耕种。

农业部的技术员回去后,大批的明人、法兰西人、意大利人疯狂涌进这片肥沃的土地,他们砍伐大树、猎杀动物、填平沼泽、修建水库,丝毫没有顾忌此地原住民的利益与感受。因此,这些原住民们自然而然地愤怒了,他们在西班牙传教士的帮助下,拿起武器与东岸人进行对抗,并成功杀死了数十名东岸开拓者。

不过,他们的反抗自然被视为严重的挑衅,从镇海县与平安县紧急调来的陆军两个连从南北两个方向分路会剿,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之前就清除了这片土地上所有反抗的瓜拉尼村落。即使没有参与袭击东岸人的瓜拉尼村落,东岸人也强行将之驱逐或流放,驱逐的自然是被赶进了山里,而流放的则是被流放到了澳洲。

明面上的战斗结束后,退回山里的瓜拉尼人不甘心失败,他们与东岸人展开了绵延至今的游击战。他们不时从丘陵山区冲下平原,然后袭击东岸人的村庄,损毁他们的庄稼,掠夺他们的牲畜。东岸人自然也不会畏惧他们的袭击,这些瓜拉尼人虽然有西班牙传教士的帮助,但他们的武器仍然相当简陋,大部分人使用的都是长矛弓箭,火绳枪都没几杆。而东岸每个成年男人都要定期接受军事训练,都要加入地方民兵组织,西湖堡的武装部长给他们每人都发了一枝燧发步枪,甚至每个生产队还配备了一门4磅小炮,火力可谓强大。

除此之外,东岸人也对那些瓜拉尼部落进行分化拉拢,利用他们不同部落间的矛盾甚至是仇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有带路党帮忙的情况下,东岸人曾经一次调动了3个陆军连以及同样数量的民兵,对这些敌对瓜拉尼部落在山里的藏身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血腥清洗。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打击下,瓜拉尼人的抵抗力度越来越微弱,很多部落忍受不了这么残酷血腥的战争,转而向西迁徙到了丘陵深处。而留下来坚持战斗的,声势自然也是大不如前了,如今只能搞些三三两两的袭击,而且很多时候自身的损失往往比东岸人还大得多。

据亲身参与此事件的西班牙传教士记载,东岸人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一共杀死杀伤了大约一千五百多名瓜拉尼定居者,间接因为他们而死的瓜拉尼人也超过了一千人。此外,他们还流放了超过六百名瓜拉尼和平村民,这些人据信有相当数量死在了路上,成功到达流放地的还不到一半。造成如此惨剧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这些瓜拉尼人都是农耕定居部落,与北美大陆上那些靠狩猎为生、没有明确的领地概念的印第安人不同的是,他们种植玉米、木薯,饲养牲畜,有明确的领地概念,而且保卫自己领地的意志也极为坚决,这就与志在夺取他们土地的东岸外来者爆发了激烈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到了1644年3月的今天,双方之间的冲突其实已经不那么厉害了,盖因这些瓜拉尼人在长达两年的战斗中人丁日渐凋零、后援不继,如今只能做一些骚扰性质的袭击罢了。而东岸人也终于解决了在头顶悬挂了两年的长剑,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种田生活了。

邵元义与彼得罗夫二人此时见到的便是一副安定的乡村田园风景,大规模的战争已经成为过去,大家还要继续生活。因此,村口除了照例安排了一些持枪民兵进行守卫外,大部分人都在田里收割农作物。

而令邵元义大开眼界的是,田野里出现了一台由四匹挽马拉着的奇怪机器。彼得罗夫看见后,也用满是赞叹的语气说道:“这是前些日子从大丰堡那边送来到一台机器,真是神奇,能够自动收割田里的玉米,效率比50个棒小伙子还要高。这太不可思议了!”

事实上彼得罗夫说的这台机器,正是由新近在大丰堡成立的丰收农机厂出品的第一代马拉玉米收割机。这台收割机由穿越众里不多的几位老人群策群力出点子,然后由新一代的年轻机械设计人员们设计完成。这些老人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年轻的时候见过、甚至亲手使用维修过畜力收割机、脱粒机之类的农机设备。在西湖堡、大丰堡附近的大农业区提出需要一种高效率的作物收割机器后,农业部的一干官僚们才从档案柜里面翻出了一份设计图纸,即马拉收割机的图纸。

这份图纸已经在档案柜里静静地躺了好几年了。以前一是缺乏这方面的需求,国内的农业生产比较分散,作物收获的时候往往由农户自行进行收割,客观上缺乏研发新机器的动力;二是这种机器的技术含量也不低,很多部件需要机器进行加工,因为单凭人手工打制的话费时费力,造价高昂,缺乏实用意义。不过在东岸共和国的机加工水平逐渐发展起来的今天,再加工一些农业机械部件,便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而恰好,国内在鸭子湖以西地区规划了大片的农业种植区,这种大农业的生产方式对高效率的收割机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丰收农机厂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而他们生产的第一种设备便是眼前这种玉米收割机,用来收割西湖堡农业区的早玉米。目前该型设备也只生产了一台,先拿来进行试用,以便进行改进,从而最终定型生产。

这台设备主要由切割器、分禾器、传动装置、输送机构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件切割器是一副做往复运动的割刀,由刀柄、动刀片、刀杆头组成,刀杆头与传动机构连在一起,用于传输动力;分禾器的主要作用则是将待割庄稼与未割庄稼进行分开;而输送机构则是由帆布或兽皮制成的输送带,输送带上装有拨齿,以更好地将切割下来的玉米棒子输送到后方的料兜里;输送机构与切割器的刀杆头连在同一根传动轴上,以便一边切割一边输送玉米。

总的来说,这台机器还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强度或加工精度可能不是很高,但设计思想比起19世纪初英国人和美国人先后设计出来的畜力收割机强多了,毕竟这是中国解放后农村一直到六十年代还在使用的收割机械。这台收割机械进行一定的改装后,还能收割水稻、小麦、牧草等等,其原理大同小异,改动起来并不太复杂。

这台设备如果在西湖堡垦殖区经过试用后发现没什么问题的话,那么丰收农机厂就将定型生产了,然后农业部将会在全国进行推广,以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而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使用蒸汽动力,而是使用这种效率较低的畜力作为动力呢?这说起来就复杂了,简单来说的话就是三个原因,一是东岸人缺少锰、铬等有色金属,因此钢铁材质也就那样,做不到蒸汽机小型化;二是蒸汽机造价高昂,维护成本高;三就是蒸汽收割机太重,容易对农田造成损坏,而要减轻重量的话又得涉及到金属材料的问题。总而言之,蒸汽动力的收割机在如今的东岸受限于材料、加工的原因,总的来说性价比不高,实用性不强,不具备生产及推广意义。

邵元义与彼得罗夫很快到了这边的生产队队部内。那名左腿受伤的民兵就躺在里面,他此时正和别人聊着天,看起来精神还算不错。邵元义松开夹板看了看,骨折的部位有些发紫,肿胀得厉害,但是正骨处理得还算不错,并不需要重新接骨。因此,他很快又将这位士兵腿上的夹板固定好,然后给他开了一些滋补的食物单子。

而在另外一边,彼得罗夫已经与生产队的队长兼民兵指挥官聊了起来,他们聊的内容主要是指很快就要进行的向丘陵地区的开荒行动,以及那边的瓜拉尼人情况。

第二十四章 百万法郎战争(三)第四十七章 巴西局势(三)第六十七章 新定居点第十六章 善后处置(二)第一百三十章 东南太平洋(三)第六十八章 南巴塔哥尼亚(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矿区(二)第三百八十六章 铜钱(一)第四百五十三章 西大荒(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西大荒(一)第六章 安齐拉纳纳(六)第一百七十二章 移民起运第二百六十章 误判?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三百零六章 第勒尼安海(三)第四十四章 贸易与殖民(三)第十章 库艾特的到来第九十三章 马岛开发计划(一)第二百三十八章 东岸人在黑龙江上(二)第四百十一章 以拖待变第一百四十七章 乱局(九)第四十七章 巴西局势(三)第五十章 猎杀第一百九十八章 卡法(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梅统第一百十章 烟台(五)第四百六十五章 社会变迁(五)第五十八章 决战:发展第一百三十九章 商业与外交(二)第八十七章 东方港的西班牙人(三)第三百八十二章 战争与和平(三)第二十七章 贸易摩擦(三)第三十四章 西进与铁矿(四)第七章 风起云涌(四)第二百八十七章 圣菲,指日而克!(二)第四百零八章 风吹麦浪(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铁路时代(一)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七十七章 参谋旅行(三)第四十四章 战备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华夏、新危机(六)第十章 狼群(五)第三百四十六章 冬日(六)第三百四十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四)第四百十章 漂洋过海(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华夏、新危机(三)第二百十二章 游击(二)第七章 第一件工业制成品第七十六章 目标:苏伊士港(四)第七十五章 目标:苏伊士港(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起义(一)第七十七章 决战:尾声(四)第九十九章 重返黑水港(三)第三百四十四章 冬日(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巴塔哥尼亚(十二)第十章 贝齐米萨拉卡人的噩梦(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民族(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矿区(二)第四十六章 外交与危机(一)第八十二章 伟大的航行(七)第二章 这是什么地方?第四十三章 这就开战了?第八章 新移民(一)第二十九章 新华堡(二)第三百八十一章 战争与和平(二)第八十七章 新欧洲贸易秩序(二)第四百七十六章 外交风险(一)第八十章 收割及预备役第三百零四章 第勒尼安海(一)第三百七十五章 燃烧的瓦尔迪维亚第一百六十九章 候鸟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华夏、新危机(三)第三十章 新华堡(三)第一百零二章 开拓总局(二)第十一章 贝齐米萨拉卡人的噩梦(三)第三十八章 河中堡的困境(二)第一百零八章 殖民统治与朝鲜人地三百五十一章 撤退(二)第三百五十六章 魏氏经济学(一)第九十六章 山间的战斗(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混乱的巴黎第八十五章 财富与销赃(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捕鲸(二)第三百十三章 新的拓殖(三)第五十二章 波尔多风云(九)第二百三十章 新市场(二)第十四章 新发展(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混乱的巴黎第一百六十八章 躁动的年代第三百七十章 智利南部的老朋友第四十五章 西班牙补给船第五十四章 漂洋过海(十六)第十九章 进击的舰队(一)第二百七十五章 市面(一)第十六章 善后处置(二)第六十五章 决战:主题(三)第三十六章 棉布市场(二)第六十二章 决战:插曲(四)第八十七章 伟大的航行(十二)第七十九章 好望堡的未来
第二十四章 百万法郎战争(三)第四十七章 巴西局势(三)第六十七章 新定居点第十六章 善后处置(二)第一百三十章 东南太平洋(三)第六十八章 南巴塔哥尼亚(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矿区(二)第三百八十六章 铜钱(一)第四百五十三章 西大荒(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西大荒(一)第六章 安齐拉纳纳(六)第一百七十二章 移民起运第二百六十章 误判?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三百零六章 第勒尼安海(三)第四十四章 贸易与殖民(三)第十章 库艾特的到来第九十三章 马岛开发计划(一)第二百三十八章 东岸人在黑龙江上(二)第四百十一章 以拖待变第一百四十七章 乱局(九)第四十七章 巴西局势(三)第五十章 猎杀第一百九十八章 卡法(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梅统第一百十章 烟台(五)第四百六十五章 社会变迁(五)第五十八章 决战:发展第一百三十九章 商业与外交(二)第八十七章 东方港的西班牙人(三)第三百八十二章 战争与和平(三)第二十七章 贸易摩擦(三)第三十四章 西进与铁矿(四)第七章 风起云涌(四)第二百八十七章 圣菲,指日而克!(二)第四百零八章 风吹麦浪(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铁路时代(一)第五章 安齐拉纳纳(五)第七十七章 参谋旅行(三)第四十四章 战备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华夏、新危机(六)第十章 狼群(五)第三百四十六章 冬日(六)第三百四十章 进攻战与防御战(四)第四百十章 漂洋过海(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华夏、新危机(三)第二百十二章 游击(二)第七章 第一件工业制成品第七十六章 目标:苏伊士港(四)第七十五章 目标:苏伊士港(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起义(一)第七十七章 决战:尾声(四)第九十九章 重返黑水港(三)第三百四十四章 冬日(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巴塔哥尼亚(十二)第十章 贝齐米萨拉卡人的噩梦(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民族(二)第二百七十三章 矿区(二)第四十六章 外交与危机(一)第八十二章 伟大的航行(七)第二章 这是什么地方?第四十三章 这就开战了?第八章 新移民(一)第二十九章 新华堡(二)第三百八十一章 战争与和平(二)第八十七章 新欧洲贸易秩序(二)第四百七十六章 外交风险(一)第八十章 收割及预备役第三百零四章 第勒尼安海(一)第三百七十五章 燃烧的瓦尔迪维亚第一百六十九章 候鸟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华夏、新危机(三)第三十章 新华堡(三)第一百零二章 开拓总局(二)第十一章 贝齐米萨拉卡人的噩梦(三)第三十八章 河中堡的困境(二)第一百零八章 殖民统治与朝鲜人地三百五十一章 撤退(二)第三百五十六章 魏氏经济学(一)第九十六章 山间的战斗(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混乱的巴黎第八十五章 财富与销赃(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捕鲸(二)第三百十三章 新的拓殖(三)第五十二章 波尔多风云(九)第二百三十章 新市场(二)第十四章 新发展(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混乱的巴黎第一百六十八章 躁动的年代第三百七十章 智利南部的老朋友第四十五章 西班牙补给船第五十四章 漂洋过海(十六)第十九章 进击的舰队(一)第二百七十五章 市面(一)第十六章 善后处置(二)第六十五章 决战:主题(三)第三十六章 棉布市场(二)第六十二章 决战:插曲(四)第八十七章 伟大的航行(十二)第七十九章 好望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