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冬日(四)

1647年6月20日,大丰乡,晴,气温10摄氏度。

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暖洋洋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显得格外舒服。来北方鸭子湖流域视察的农业部副部长郑斌等一行人在大丰乡副乡长的陪同下,进入了新建成没多久的粮食深加工基地。这个基地拥有数条生产线,全部都是由农业部独家投资,用于对本地收获的谷物(主要是小麦)进行深加工。

来之前郑斌就已经知道这里的所谓加工企业都是什么货色了,因此他对呈现在他眼前的一些“惨不忍睹”的奇怪机器一点也没有感到意外。他参观的第一条生产线便是小麦制粉生产线,和后世现代化的自动化面粉生产线所不同的是,眼前的这条磨粉线郑斌看了半天,实在发现不了其与传统的水力、风力磨坊相比有多大的技术革新。

所谓的小麦制粉,其实就是利用浸水润麦后小麦胚乳与皮层之间的各种特性差异,通过研磨、筛分、风选之类的工序,将小麦麸皮、胚芽和面粉区分开来,然后再分别对其进行加工。这条生产线采用的生产原理仍然是古老的、代代相传千年的制粉工艺,只不过在细节上进行了一些革新。

担任这家小麦深加工基地主任、兼大丰食品公司总经理的穿越众蔡德老脸一红,在咳嗽了两声后便上前解释道:“其实我们这条小麦制粉线还是做出了许多工艺革新的。比如,我们对收来的小麦会进行预先处理。你看这里,这是一个平面回转筛,小麦落入筛子后会先进行筛选,将一些大颗粒如石子等异物筛选掉。如今有些卖粮的农民很不老实,会故意在小麦中掺杂一些石子、土块什么的,这些如果不事先清楚都会影响面粉质量。”

蔡德之前一直是个酱油穿越众,学历也只有初中文凭。在各个部门间厮混了十来年后,便主动请缨到农业部里帮忙。这次小麦制粉生产线的研发成功他也算是出了大力,至少这个项目最先是他提起来的,研发人员也是他四处挖来的,因此这次政务院便将他任命为国营大丰食品公司总经理,以示奖励。

“在经过初道筛选后,我们还设计了由一个鼓风机和一个抽风机组成的风选系统,这个风选系统可循环运作,将小麦中的一些密度较大的物质剔除出去。经过风选的小麦再加水浸润——这个由人工操作,然后再进入麦仓准备开始研磨。”

郑斌上前看了看,果然有蔡德所说的一些前道处理工序。在这些工具之后,就是核心的磨粉设备了。而这个所谓的核心设备,在郑斌看来,不过就是几对铸铁辊子而已。这些铁辊以一定的速度相向旋转,将通过的小麦碾成粉末状。有时候可根据加工要求的不同,分别使用一对磨辊、三只磨辊、四只及更多磨辊(不同磨辊线速度可以不同)。

磨出来的粉末状物质再经过一道方筛进行筛分,留在筛上的物质便是麸渣,而从筛网上落下的便是面粉。麸渣里一般还存有大量没研磨干净的小麦,因此可收集起来再次倒入磨辊之间进行研磨,一般需要反复三五次才可,以尽量提高出粉率,减少浪费。

“这条小麦制粉生产线出粉率为50%-60%之间,嗯,是有点低了,不过我们也在继续改进设备。整条生产线的动力由一套功率为25马力的蒸汽锅炉系统提供,每小时煤耗为60千克(标准塔城精煤)。每日可处理小麦三十吨,如果每年生产时间按三百天来算的话,那么一年大概可以处理约九千吨小麦,出精制面粉五千吨以上。”蔡德看了看郑斌的脸色,见对方在认真地听着,略有些放心地继续说道:“整条生产线包括设备、厂房、工人培训在内共总计花费了现金八千五百余元。花费较高的主要原因还是大部分设备都是特别定制的,不过这样也好,定制的设备不存在公差问题,对零部件加工精度要求低,就是以后维护起来麻烦了些、成本也略高昂了些,不过这都是小问题了。”

“整条生产线只需要四十多名工人及少数管理人员,一年薪资支出不过三四千元。塔城精煤按照新华夏岛出售给我们的协议价,每吨八角钱,一年才不过花费一两百元。再算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如维护、装运费用等等,每吨精制面粉的生产成本不会超过一元钱。”蔡德掰着手指头算着说道,“如果真要进行市场竞争的话,目前遍布在国内的一些风力、水力磨坊怕是要全部歇业了。他们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成本比我们高,而生产效率却远逊于我们,质量也没有我们经过革新后的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强,被淘汰是自然的选择。”

“嗯,这么低的生产成本,即便是用汽船、火车运到内陆地区去销售都很有竞争力,乡村水力、畜力磨坊大量倒闭是必然的了。”郑斌这时候也点了点头,说道:“这是好事。我们可以解放出来不少人手从事别的工作。在人力紧缺的东岸,更高的生产力水平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啊。”

“虽然这种设备看起来‘落后’了点,丑了点,但在这个时代也是了不得的技术革命了。”看到自己的秘书们离得还远,郑斌也和蔡德开起了玩笑,“不过你们不会只整出了这么一个玩意吧。得,我知道了,先给我看的肯定是比较有把握的东西,下面要看的多半不是什么好东西。”

“还真让你猜着了。”蔡德的老脸又有些红了起来,只听他说道:“我们这个粮食深加工基地目前还整了几条生产线,主要是对制粉线产出来的精制面粉进行深加工。比如在隔壁目前上了一条挂面生产线,设计的时候看起来还像模像样的,但真正进行设备制造、调试的时候却发现了一堆问题,目前还在进行紧张的整改呢,钱已经砸下去好几千块了,但啥时候出成果我还真不敢打包票。

“另外,我们还在搞方便面、饼干生产线的研究,不过目前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成果寥寥。而湖西农业区种植的作物还有许多,比如大豆——嗯,这个产量很大,但我们目前还没上机器榨油厂的项目,后期可能会上;有的时候本地农民们也会种一些土豆、红薯之类的杂粮——当然现在很少了,因为无法机器收割,太费劳力——土豆、红薯可以用来制造粉丝;还有就是本地的玉米种植面积很多时候并不低,当然产量也不小,这可以用来酿酒。”

“玉米这种玩意营养差,要是当主食吃的话可能会让人得糙皮病,不过它却也是一种非常优良的饲料。无论是玉米秆还是玉米棒子,都可以拿来当饲料,也许我们以后会上一个玉米饲料加工厂吧。就利用玉米、豆粕以及麸皮等残渣来生产饲料,供应给广大农户养殖鸡鸭,应该会有不小的销路。”

郑斌听蔡德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项目,只是笑了笑:“别画那么多大饼来忽悠我,骗项目资金也不是像你这么骗的。你先给我把制粉生产线整利索了,年底前大丰机器面粉厂要正式挂牌成立,生产出来的廉价面粉可供应全国。另外那些麸皮之类的物质可出口到巴西,巴西的那些农场主们很乐意买一些廉价的麸皮来制造黑面包,供应给契约奴或黑奴们食用。”

“至于你说的什么挂面生产线、饼干生产线、方面便生产线……”说到这里郑斌有些无奈,“拜托你们先做下市场调研,看看有没有需求再说。饼干、方便面海军可能会采购一些,但数量有多少真的很难说。你们总不能上了个生产线,结果却发现一年十二个月里只需要生产一个月就完成全年任务了,其余十一个月就无所事事吧?这成何体统!”

“哪有那么夸张……”骗项目经费的小把戏被人家一眼看穿,蔡德也有些尴尬,不过他很快就调整好了情绪,正色说道:“其实我们下一个想上的项目是大豆深加工项目,无论是做豆制品(豆腐、豆皮等)还是榨油,抑或是做饲料(榨油副产品),都可以搞一搞。现在湖西地区夏收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种植大豆,这种作物既能肥田又便于收割、脱粒,营养也很丰富、用途还很广。今年秋收湖西四乡镇不是就收了一万吨大豆么?看来上大豆深加工项目是势所必然了啊。”

“这还差不多啊。”郑斌这才赞同着说道,“豆油项目其实大有可为。我们的生产成本低,即便是海运到巴西、拉普拉塔、新西班牙、秘鲁、南非甚至旧大陆都有赚头,何乐而不为呢?荷兰人每年从奥斯曼帝国进口大量橄榄油,然后分销到整个欧洲。我们豆油的质量这么好,生产成本也低,完全可以和荷兰人谈谈嘛,打进外国市场应当不成问题。”

第三百六十六章 合作(三)第五十三章 追逐战(二)第五十章 南非驻屯军第七十六章 南方战区(三)第九十七章 山间的战斗(三)第五十一章 特遣舰队第三百五十三章 西地中海的盛夏(二)第四十二章 贸易与殖民(一)第六十九章 决战:间奏(二)第三十三章 大河以西(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丘区(一)第二章 还是政治任务第九十四章 附属地建设(一)第七十四章 探险船队的出发第四百二十五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后方(一)第十五章 新发展(四)第四十七章 外交与危机(二)第四百十二章 且战且退(一)第二十七章 圣奥古斯丁(五)第一百六十九章 奥斯曼之行(一)第二百四十章 东岸人在长江上(一)第七章 风起云涌(四)第九十五章 再次出航前的准备(五)第四百六十九章 巴塔哥尼亚(二)第六十七章 新定居点第八十四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四)第四百零六章 既要战争,也要发展(三)第一章 政治任务第二百四十七章 清乡行动第一百七十五章 浑水(三)第三百八十三章 东线无战事(一)第四百二十九章 漂洋过海(四)第三百六十八章 清算银行体系第十四章 新华夏殖民地的春天(二)第三百十六章 军队与财政(一)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发展第九十三章 南方战区(五)第四百四十七章 岱山岛第三百三十六章 钱荒与票据(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策应(二)第四百九十章 风起云涌(二)第十章 新移民(三)第十二章 须鲸港的战斗第三十七章 战争机器(六)第六十章 海上收费站(二)第三百二十章 策应(一)第六十八章 南巴塔哥尼亚(六)第三百十一章 新的拓殖(一)第二百五十七章 一路向西第四十章 杭州湾(一)第二百八十章 火烧营房事件(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影响(三)第八十九章 返回(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苦难的行军(十三)第四百七十二章 从南到北(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铁路时代(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魏氏经济学(二)第二章 还是政治任务第二百七十四章 唯一的防守方式第四百六十四章 社会变迁(四)第四十八章 外交与危机(三)第三十九章 善后会议第一百三十二章 东南太平洋(五)第四十一章 河中堡的困境(五)第四百五十六章 谈判指导方针第十五章 新发展(四)第四百五十二章 西大荒(一)第三百一十章 贸易往返第一百六十六章 捕鲸(三)第四百四十一章 棉河(二)第四十章 河中堡的困境(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澳洲第六十四章 决战:主题(二)第十六章 善后处置(二)第六十四章 决战:主题(二)第二十一章 帕斯奎尔家族第一百七十九章 浑水(八)第六十一章 炮舰外交(一)第三百十七章 军队与财政(二)第二十七章 大开发:“剿匪”第三十章 新华堡(三)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帅的临别献礼(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东南太平洋(二)第三百九十三章 来自荷兰的好消息第六十一章 炮舰外交(一)第三百九十三章 来自荷兰的好消息第九十四章 再次出航前的准备(四)第三十六章 为王前驱(一)第八章 新移民(一)第四百三十八章 艰难的谈判(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巴塔哥尼亚(十一)第九十九章 重返黑水港(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混乱的巴黎第十一章 外交抗议第一百十章 烟台(五)第四百九十三章 筚路蓝缕(三)第六十七章 海军与海盗(二)第三百八十三章 东线无战事(一)第二十五章 本土:外交(一)
第三百六十六章 合作(三)第五十三章 追逐战(二)第五十章 南非驻屯军第七十六章 南方战区(三)第九十七章 山间的战斗(三)第五十一章 特遣舰队第三百五十三章 西地中海的盛夏(二)第四十二章 贸易与殖民(一)第六十九章 决战:间奏(二)第三十三章 大河以西(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丘区(一)第二章 还是政治任务第九十四章 附属地建设(一)第七十四章 探险船队的出发第四百二十五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后方(一)第十五章 新发展(四)第四十七章 外交与危机(二)第四百十二章 且战且退(一)第二十七章 圣奥古斯丁(五)第一百六十九章 奥斯曼之行(一)第二百四十章 东岸人在长江上(一)第七章 风起云涌(四)第九十五章 再次出航前的准备(五)第四百六十九章 巴塔哥尼亚(二)第六十七章 新定居点第八十四章 东方港的奥斯曼人(四)第四百零六章 既要战争,也要发展(三)第一章 政治任务第二百四十七章 清乡行动第一百七十五章 浑水(三)第三百八十三章 东线无战事(一)第四百二十九章 漂洋过海(四)第三百六十八章 清算银行体系第十四章 新华夏殖民地的春天(二)第三百十六章 军队与财政(一)第二百六十二章 大发展第九十三章 南方战区(五)第四百四十七章 岱山岛第三百三十六章 钱荒与票据(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策应(二)第四百九十章 风起云涌(二)第十章 新移民(三)第十二章 须鲸港的战斗第三十七章 战争机器(六)第六十章 海上收费站(二)第三百二十章 策应(一)第六十八章 南巴塔哥尼亚(六)第三百十一章 新的拓殖(一)第二百五十七章 一路向西第四十章 杭州湾(一)第二百八十章 火烧营房事件(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影响(三)第八十九章 返回(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苦难的行军(十三)第四百七十二章 从南到北(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铁路时代(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魏氏经济学(二)第二章 还是政治任务第二百七十四章 唯一的防守方式第四百六十四章 社会变迁(四)第四十八章 外交与危机(三)第三十九章 善后会议第一百三十二章 东南太平洋(五)第四十一章 河中堡的困境(五)第四百五十六章 谈判指导方针第十五章 新发展(四)第四百五十二章 西大荒(一)第三百一十章 贸易往返第一百六十六章 捕鲸(三)第四百四十一章 棉河(二)第四十章 河中堡的困境(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澳洲第六十四章 决战:主题(二)第十六章 善后处置(二)第六十四章 决战:主题(二)第二十一章 帕斯奎尔家族第一百七十九章 浑水(八)第六十一章 炮舰外交(一)第三百十七章 军队与财政(二)第二十七章 大开发:“剿匪”第三十章 新华堡(三)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帅的临别献礼(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东南太平洋(二)第三百九十三章 来自荷兰的好消息第六十一章 炮舰外交(一)第三百九十三章 来自荷兰的好消息第九十四章 再次出航前的准备(四)第三十六章 为王前驱(一)第八章 新移民(一)第四百三十八章 艰难的谈判(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巴塔哥尼亚(十一)第九十九章 重返黑水港(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混乱的巴黎第十一章 外交抗议第一百十章 烟台(五)第四百九十三章 筚路蓝缕(三)第六十七章 海军与海盗(二)第三百八十三章 东线无战事(一)第二十五章 本土:外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