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改革

子珏在和徐国联姻之后,国力快速提升,作为殷商遗民,邦周各国对淮国都很警惕,子珏也一直在加强军备。

原本只有千余人的军队已经扩张到了五千人,淮国想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也幸好淮国使用了牛耕技术,又有渔盐之利,不然根本撑不起这么高比例的军队。

在淮国快速发展的时候,邦周也发生了重大政治变动,周成王姬甬亲政,太宰旦离开了镐京前往成周。这一次政治变动也让原本的太宰旦流言烟消云散。

周成王姬甬虽然没有武王雄才大略,不通军事,但是他在太宰旦,太公望等人的教导下,政治水平极高,乃是难得的明君。

邦周此时可谓是如日中天,子珏一直韬光养晦,不去刺激邦周。而随着淮国偃旗息鼓,并且开始和周围的方国做生意后,齐国、鲁国、郯国、莒国等方国也暂时没有关注淮国。

这些方国在吃亏后,知道淮国是硬骨头,不好啃,开始转而对付东夷、淮夷。东夷淮夷虽然也强盛,但是实力比不上这些邦周方国,征讨这些更是胜多败少。

淮国在对邦周各国虚与委蛇之后,开始往南发展。他始终记得,在淮国之南,还有吴国和越国。

虽然周王室看不起吴国,只是封了吴国子爵的爵位,关系并不好。但是子珏不敢赌,万一等淮国和邦周作战的时候,吴国从后偷袭,这可是要命的。

所以子珏打算将吴国解决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吴国地处偏远,被邦周视为蛮夷,而且吴国也不向周王室进贡,即便是将吴国灭掉,短时间内邦周也不会知晓。同时吞并吴国也会让淮国的实力大增。

不过吴国虽然在邦周看来是蛮夷之国,但是实力并不弱,同样是人口三十万的大国。想要吞并吴国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子珏只是制定了一个方向,这個吞并过程可能需要持续百年,甚至更长时间。

与此同时,淮国也开始对不愿归附的淮夷、东夷部落用兵。

这些淮夷、东夷部落和淮国作战自然是不占优势,经过几次打击之后,就会日渐衰落,然后被淮国吞并。

因为子珏缓和了与东方诸国的关系后,淮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并没有和东方诸国发生战争。当然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两次战争的惨败。

特别是第二次,天火降世的景象已经深入人心,原本这些诸侯国还想要封锁战败的原因,但是在子珏放归那些俘虏后,就再也压不住了。

东方诸侯国不敢再赌会不会再次出现天火降世的事情。甚至有传言说殷商天命并未断绝,而是被子珏继承。

在不确定这些之前,东方诸侯国不敢动手。当然这个震慑也是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降低,子珏估计最多十几年的时间。新一代的人就会忘却这件事情,到时候淮国和东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就会再次爆发。

在确定了国策之后,淮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子珏看着淮国的变化颇有一种玩战略游戏的感觉,那些一个个淮夷部落被并入淮国,淮国的土地一点点扩张。而他的系统界面上的数据也会更新。

与此同时,子珏也开始利用前世的知识来攀科技树。只可惜他前世并不是理科生,很多东西都是懂了一点,属于半瓶水的状态。

他知道铁器比青铜好,但是却根本不知道铁怎么炼,至于其他的也都有问题。唯一好点的就是农耕问题了。

主要是他出生在农村,对于种田还算熟悉。这个时代农耕在一个方国中所占的比重非常高,可以说是方国的基石。

化肥搞不出来,农家肥却可以,另外还有农田水利等设施也在兴建。同时子珏也在用前世的知识指导指导淮国中的工匠一点点的改良工具,攀科技树。甚至子珏还下令若是有创新、改进技术的人,不论出身,不管你是工匠、农夫、贵族甚至是奴隶都能得到奖赏。

奴隶可以赦免,获得国人身份,国人可以获得爵位成为贵族,贵族可以获得封地。除了这些举措外,子珏对于军功也很重视。当初那个羽,因为抓住单侯,就子珏封为了贵族。

其他也有几个因为战功被封为贵族的。淮国的贵族爵位依照的是殷商,和邦周的爵位都是分为五等,只不过因为淮国人口不多,土地也少,子珏并没有分封,而是采用了食邑制度。

以后等淮国的领土扩大了可以给立下大功的贵族封邑。

因为人口少的缘故,子珏也将自从夏朝以来人祭制度给改了。以前殷商只要是有大事请决断都是要举行祭祀,每一次祭祀都需要杀死奴隶作为人牲。一次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上百。

本来淮国现在人口就少,子珏恨不得去抢人,自然不会去再去杀死奴隶作为人牲祭祀,而是用三牲六畜来代替。当然因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牛耕,耕牛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又规定了除了最重要的祭天才会用牛祭祀。

同时子珏还规定了,不允许屠宰耕牛,只有耕牛老死或者病死,由官员亲自确认之后,才能够宰杀分食其肉。

至于说人死之后用奴隶殉葬的墓葬方式也废除了,而是改成以人俑陪葬。也幸好子珏连续击败邦周,有暴雨和天火异像相助,让他的威望在淮国中如日中天。所以这些改动才得以推行下去。

另一方面,淮国中的贵族势力并不大,也没有巫师了,要不然这些人肯定要和他抗争一番。

殷商本就是很重视鬼神的社会,那些祭祀巫师也是拥有很大权利的。当初殷商天崩,牧野之战溃败,帝辛众叛亲离,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巫师祭司的缘故。

帝辛和那些贵族祭司争权夺利,让殷商无法齐心合力。只能说帝辛的政治手腕有些糙,想要集中权利,却有些急功近利了。

——人殉制度的在何时出现还有待考证,但是在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存在,但是最早明确废除殉葬制度的是淮王珏。淮国也是第一个废除殉葬制度的方国。《古代墓葬风格与殉葬制度的废除》

第16章 唇亡齿寒第22章 势如破竹第11章 乱齐第51章 死不瞑目第25章 匹夫之怒第76章 狠毒第43章 大聪明第14章 礼乐崩坏自此而始第71章 齐晋楚的默契第18章 诱敌深入第65章 姑苏城,鱼米之乡第87章 宋国:快去请淮公相救!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49章 褒姒第8章 战俘,暗中挑拨第16章 攻心为上第21章 撤退第39章 落水而亡第17章 淮并吴,管仲相齐第25章 和议第80章 秦楚之盟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68章 斗勃:你不讲武德!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复第32章 优势在我第14章 对阵楚军第57章 窃嫂自立,晋侯护王第10章 齐鲁宫闱之乱(待更新)第24章 霸业之始第51章 死不瞑目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92章 孙武逃淮,崔杼弑君第64章 诸侯朝贡第43章 公羊革新第80章 秦楚之盟第42章 华夏名剑第72章 质子第49章 褒姒第32章 优势在我第1章 继承遗产第5章 挑拨离间第72章 质子第48章 新王登基第36章 泗沂之战第93章 孙武相淮 铁器时代第17章 首战得胜第57章 窃嫂自立,晋侯护王第70章 晋国暗子第12章 伐吴第67章 淮国伐巢第12章 伐吴第28章 王钊薨第1章 继承遗产第6章 齐国会盟第35章 突袭颖泽第49章 孙叔敖(2)第81章 宫室诡谲第38章 水军第27章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求首订)第24章 气运玄鸟第35章 突袭颖泽第53章 楚国风渐起第18章 管仲改革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20章 吞并纪国第73章 吞越第29章 离间第5章 挑拨离间第62章 火龙降世第71章 齐晋楚的默契第57章 窃嫂自立,晋侯护王第40章 滑稽记第31章 谋划邗国第40章 滑稽记第33章 改粮种桑第94章 伍员奔淮第11章 乱齐第55章 晋国风起第28章 王钊薨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14章 礼乐崩坏自此而始第1章 季礼使齐第30章 顺水推舟第41章 欧冶与公羊第39章 暗流第38章 水军第10章 齐鲁宫闱之乱(待更新)第90章 孔子问道老子第40章第83章 徐国覆灭第33章 筑坝蓄水第33章 改粮种桑第79章 李耳任祭酒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63章 淮国称霸第66章 谋取巢国第68章 斗勃:你不讲武德!第89章 孔子第90章 孔子问道老子第3章 邗都之战
第16章 唇亡齿寒第22章 势如破竹第11章 乱齐第51章 死不瞑目第25章 匹夫之怒第76章 狠毒第43章 大聪明第14章 礼乐崩坏自此而始第71章 齐晋楚的默契第18章 诱敌深入第65章 姑苏城,鱼米之乡第87章 宋国:快去请淮公相救!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49章 褒姒第8章 战俘,暗中挑拨第16章 攻心为上第21章 撤退第39章 落水而亡第17章 淮并吴,管仲相齐第25章 和议第80章 秦楚之盟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68章 斗勃:你不讲武德!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复第32章 优势在我第14章 对阵楚军第57章 窃嫂自立,晋侯护王第10章 齐鲁宫闱之乱(待更新)第24章 霸业之始第51章 死不瞑目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92章 孙武逃淮,崔杼弑君第64章 诸侯朝贡第43章 公羊革新第80章 秦楚之盟第42章 华夏名剑第72章 质子第49章 褒姒第32章 优势在我第1章 继承遗产第5章 挑拨离间第72章 质子第48章 新王登基第36章 泗沂之战第93章 孙武相淮 铁器时代第17章 首战得胜第57章 窃嫂自立,晋侯护王第70章 晋国暗子第12章 伐吴第67章 淮国伐巢第12章 伐吴第28章 王钊薨第1章 继承遗产第6章 齐国会盟第35章 突袭颖泽第49章 孙叔敖(2)第81章 宫室诡谲第38章 水军第27章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求首订)第24章 气运玄鸟第35章 突袭颖泽第53章 楚国风渐起第18章 管仲改革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20章 吞并纪国第73章 吞越第29章 离间第5章 挑拨离间第62章 火龙降世第71章 齐晋楚的默契第57章 窃嫂自立,晋侯护王第40章 滑稽记第31章 谋划邗国第40章 滑稽记第33章 改粮种桑第94章 伍员奔淮第11章 乱齐第55章 晋国风起第28章 王钊薨第44章 公羊革新(2)第14章 礼乐崩坏自此而始第1章 季礼使齐第30章 顺水推舟第41章 欧冶与公羊第39章 暗流第38章 水军第10章 齐鲁宫闱之乱(待更新)第90章 孔子问道老子第40章第83章 徐国覆灭第33章 筑坝蓄水第33章 改粮种桑第79章 李耳任祭酒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63章 淮国称霸第66章 谋取巢国第68章 斗勃:你不讲武德!第89章 孔子第90章 孔子问道老子第3章 邗都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