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齐晋楚的默契

王谨在晋国埋下了暗卫之后,开始应对楚国的威胁。失去巢国对于楚国来说是一项重大失败,特别是在失去了巢国后,楚国和越国之间的联系就中断了。这让楚国联合越国对付淮国的目的落空了。

楚国不愿意放弃联越抗淮的战略,于是再次召集大军准备攻巢,准备将巢国夺回来。

楚君熊恽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三年楚国国力强盛,然后开始吞并周围的小国。这些小国多是一些子爵国,地方不过百里。

楚恽三年,灭贰国,后又灭谷国、绞国,甚至将黄国姻亲之国弦国灭亡。

十年内楚国灭国十三,可以说国力强盛,因此才会和晋国联合攻淮,结果大败,后来休养生息十年,又再次于巢国大败。

楚国这次为了实现战略目的,再次征召十五万大军攻巢,而此时巢国之中只有五万淮军。并且楚侯熊恽亲自领兵而来。

驻守巢国的那是淮国上将军陈屹,在看到楚国大军来攻,立刻命令大军回城,并且坚壁清野。

楚国这次征伐巢国吸取了淮国征伐巢国的经验,直接用水师从濡须河进入巢湖,水军和楚国大军两路并进。

淮国水军和楚国水军战于巢湖,双方互有胜负。

楚国因为楚军熊恽亲自率军,士气高涨。淮军与之野战,因为敌人众多,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至于说派兵袭击楚军后路,这一次也很难做到。楚军败了这么多次,吸取了足够多的教训,对于后路把守很是严密。

一时间楚国和淮国僵持在巢国进行对峙。

王谨得知楚国大军征巢,立刻诏令淮国出兵十万准备攻楚,可就在淮国准备攻楚的时候,淮国北方的齐国突然征召大军,在齐国南部进行阅兵。

齐国经过几番动乱之后,终于安定下来。像齐国这种大国,一旦安定下来,只要齐侯不乱搞,很快就会恢复国力,虽然实力比不上齐桓公时候的齐国,但是七成实力还是有的。

十余年前,淮国桓公大破齐军,经过这些年,齐国休养生息,可是一直想要报复呢。

自从王岳之后,淮国十年修养,增强国力,其他国家的实力也提升了。而除了齐国之外,晋国也不甘示弱,召集曹国、郑国、陈国会盟于宋国。虽然晋国和齐国都没有进攻淮国,甚至两国的大军距离淮国边境还有一两百里,但是王谨不敢赌。

只得将十万大军派往淮北,用来和齐国晋国对峙。然后再次征发邗地吴地五万兵马援助巢国。

自从王谨即位六年之后,孙叔敖病逝,淮国的内政和军事实力就开始下滑。虽然有徐庸、公羊昇、陈屹等人辅佐,但是几人合力只能勉励支持。徐庸继承了孙叔敖的治水之术,但是治国方面却欠缺。

至于公羊昇如果说他先祖公羊朔才能是一百,他最多只有七十五。至于学院之中,人才虽然不少,但是像是孙叔敖这种大才却是没有。

淮国在王谨之后,高端人才出现了断层,至于说使用招贤令,王谨也用了,只可惜招贤令这次没有招募到八星以上的人物,招揽来的两人评价都是六星。

这种级别的人才主政一方,绰绰有余,但是想要担任相国就差的远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谨能用的筹码就少了很多,公子悯因为要防备齐国和晋国,已经驻守下邳了,最后王谨只能让公羊昇率军出征。

公羊昇大军云集,很快就来到了巢国,只不过因为楚军势大,公羊昇不敢贸然进军,而是和巢都淮军相互呼应,以此来对抗楚军。

楚侯熊恽本想着趁着公羊昇立足未稳出兵将淮军击败,但是公羊昇用兵极为稳重,虽然没有什么奇谋妙计,但是用来守却是滴水不漏,这也是为何王谨派他前来的原因

兵法之中,以正和,以奇胜。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两军交战都是堂堂正正之兵,楚国这一次没有用任何骚操作,而是以堂堂正道之兵来攻,根本不给淮国机会。

公子悯善于出奇制胜,但是面对这种堂皇之道,出奇非但不能胜,反而容易被抓住机会。

淮国大军前来,两军对峙,每天都会派遣小股军队厮杀。双方僵持三月有余。

楚国大军远来,虽然有长江水道运输粮草,但是十五万大军远征三月,其耗费也极为惊人。

可是到了现在,依旧没有将巢国攻下,现在占领的巢国土地,只要楚军退走,淮国很快就能重新夺回来。

熊恽心中很不甘心就此撤退,楚国大夫屈宏看出来楚侯的窘迫,于是上书道:「君上劳师远征,已有三月,大军粮草耗费颇多,却没有进展,不若先行撤兵?」

「屈卿,孤同样知道这些,可是大军征伐三月,却没有寸功,回去如何安抚大军,同时对于楚国威名有损呀!」熊恽有些苦恼的说到。

「君上是为了解决楚国和越国的联系而出兵的,现在淮国严防死守,我军无法夺取巢国,但是却可以走另一条路。」屈宏说着指了指地图上另一个国家。

「舒国!」.q.

「舒国位于江南,其中于越国相距很近,既然无法占领巢国,不如就攻占舒国吧!这样既能够连通越国,又能够获取土地,灭国之功,足以彰显楚国强盛,况且此番淮国和我楚国交战,落于下风,已经让世人知晓我楚国不若于淮!」

淮国:不若于淮???

熊恽想了一下,当即同意道:「那就进攻舒国!」

舒国:我就看看,怎么就被打?

「只是此番我军和淮军对峙,贸然撤退,淮军突袭如何是好?」

「君上可以在营中置几座大鼓,将山羊悬于鼓上,山羊惊慌,四蹄抖动,大鼓作响,淮军定然以为我军还在营中。」

熊恽当即命人悬羊于大鼓之上,营中多置旌旗,然后趁着夜色悄然撤退。楚军撤离巢国,大军顺势南下,攻入舒国,舒国灭亡。

公羊晟虽然发现楚国营中军鼓作响,很是奇怪,但是却以为楚国是在搞什么阴谋,于是愈发小心谨慎,可是两天都没有任何动静,等到第三天的时候才发现楚国已经撤离。

第81章 宫室诡谲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91章 美人 名剑第37章 国人动乱第4章 封邦建国第6章 徐茂使齐第2章 淮国伐吴第1章 继承遗产第2章 淮国伐吴第3章 邗都之战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复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89章 孔子第1章 继承遗产第44章 战车漂移第84章 秦楚攻晋第19章 尊王攘夷第75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第71章 齐晋楚的默契第47章 王临薨第75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第13章 避其锋芒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气第35章 邗国求援第18章 管仲改革第42章 什么档次第23章 云渊会盟第27章 周室与诸侯的平衡第47章 招贤令第3章 水淹周军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28章 王钊薨第4章 封邦建国第19章 攻城战第75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第45章 国人暴动,厉王出逃第44章 战车漂移第74章 应对第20章 吞并纪国第62章 火龙降世第1章 继承遗产第83章 徐国覆灭第9章 晋侯方伯第23章 云渊会盟第3章 邗都之战第73章 吞越第3章 水淹周军第2章 周军追至第36章 历史总是惊人的一致第36章 泗沂之战第56章 周室荒唐第31章 谋划邗国第50章 父慈子孝第67章 淮国伐巢第32章 优势在我第31章 齐国之谋第16章 攻心为上第24章 霸业之始第27章 周室与诸侯的平衡第9章 晋侯方伯第43章 大聪明第47章 招贤令第70章 晋国暗子第23章 云渊会盟第51章 死不瞑目第57章 窃嫂自立,晋侯护王第39章 落水而亡第5章 发展与牛耕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33章 改粮种桑第4章 邗都之战(2)第33章 改粮种桑第68章 斗勃:你不讲武德!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73章 吞越第7章 淮水之战第39章 落水而亡第43章 公羊革新第5章 挑拨离间第33章 筑坝蓄水第10章 改革第62章 火龙降世第20章 吞并纪国第50章 周室东迁第53章 楚国风渐起第17章 淮并吴,管仲相齐第90章 孔子问道老子第13章 洞天之主第22章 势如破竹第90章 孔子问道老子第52章 配五国相印第16章 唇亡齿寒第37章 霸业终结第6章 齐国会盟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气第64章 诸侯朝贡第52章 配五国相印第88章 淮国:霸主?我同意了吗?
第81章 宫室诡谲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91章 美人 名剑第37章 国人动乱第4章 封邦建国第6章 徐茂使齐第2章 淮国伐吴第1章 继承遗产第2章 淮国伐吴第3章 邗都之战第23章 剌王南征不复第85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89章 孔子第1章 继承遗产第44章 战车漂移第84章 秦楚攻晋第19章 尊王攘夷第75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第71章 齐晋楚的默契第47章 王临薨第75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第13章 避其锋芒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气第35章 邗国求援第18章 管仲改革第42章 什么档次第23章 云渊会盟第27章 周室与诸侯的平衡第47章 招贤令第3章 水淹周军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28章 王钊薨第4章 封邦建国第19章 攻城战第75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第45章 国人暴动,厉王出逃第44章 战车漂移第74章 应对第20章 吞并纪国第62章 火龙降世第1章 继承遗产第83章 徐国覆灭第9章 晋侯方伯第23章 云渊会盟第3章 邗都之战第73章 吞越第3章 水淹周军第2章 周军追至第36章 历史总是惊人的一致第36章 泗沂之战第56章 周室荒唐第31章 谋划邗国第50章 父慈子孝第67章 淮国伐巢第32章 优势在我第31章 齐国之谋第16章 攻心为上第24章 霸业之始第27章 周室与诸侯的平衡第9章 晋侯方伯第43章 大聪明第47章 招贤令第70章 晋国暗子第23章 云渊会盟第51章 死不瞑目第57章 窃嫂自立,晋侯护王第39章 落水而亡第5章 发展与牛耕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33章 改粮种桑第4章 邗都之战(2)第33章 改粮种桑第68章 斗勃:你不讲武德!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73章 吞越第7章 淮水之战第39章 落水而亡第43章 公羊革新第5章 挑拨离间第33章 筑坝蓄水第10章 改革第62章 火龙降世第20章 吞并纪国第50章 周室东迁第53章 楚国风渐起第17章 淮并吴,管仲相齐第90章 孔子问道老子第13章 洞天之主第22章 势如破竹第90章 孔子问道老子第52章 配五国相印第16章 唇亡齿寒第37章 霸业终结第6章 齐国会盟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气第64章 诸侯朝贡第52章 配五国相印第88章 淮国:霸主?我同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