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管仲改革

齐国经过数位齐侯肆意妄为,公室相残,以及襄王屡次对外用兵,整个齐国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特别是齐国的财政问题,因为几代齐侯挥霍无度,早就变得入不敷出。

齐侯询问管仲如何改革,管仲曰:富国强兵耳。

如何富国?

仲曰:圣人治吏而不治民。

“有三乱,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

这三种情况一旦出现,国家就要出现动乱。无德之人居于高位,无功之人享用爵禄,无能之人做官,天下定然大乱。

管仲整合了齐国混乱不堪的行政体制,将国家划分‘叁其国而伍其鄙’。叁其国指的是将国都划分成二十一个乡,然后分设三官管理。

‘伍其鄙’就是将国都之外的鄙野分为五个属,设立五個大夫,五个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

同时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将部落这种落后的体制彻底清理掉,明确的行政体制让齐国的管理更加有效精细,并且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管仲对体制的改革很全面,同时其对军事和经济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军事征召士兵和行政结合起来,规定每一个乡、卒、邑征召的数量,让齐国可以动员的人力增加。

经济上推行富民,按照土地好坏来征收赋税,并且将杂乱的货币收回,再统一进行铸造。接下来管仲根据淮国律法来编纂齐国的法律。

一系列的改革对于齐国来说可谓是一记猛药。这么多改革也触犯到了齐国很多人的利益。但是在得到齐侯的支持后,这些改革也都一点点的推行下去。

齐国的改革刚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注意,但是这些改革很快就被淮国注意到了。

因为齐国的改革和淮国居然有七成相似,王晟在看到这些改革的章程之后,就明白齐国这是要崛起了。

齐国君臣都有改革之心,这是挡不住的。除非他现在就发动一场伐齐之战,打败齐国,换一个齐侯上位。但他也不能保证换一个齐侯就不推行改革了?

齐国不同于吴国,乃是邦周重要国家。淮国攻齐,最后很可能会引来周围国家的围攻。更重要的是,淮国刚刚吞并吴国,需要时间将吴国的人口土地消化掉。

淮国吞并吴国这块大肥肉,至少需要十余年的时间才能彻底消化,这段时间,王晟并不想发动战争。

淮国的学宫自从改革之后,就开始招收了大量国人,并且国人的比例比贵族卿士还要高,这些国人会得到淮国公室的供养。等到其学成之后,经过考核后,再进行任命。

王晟在吞并吴国之后,就抽到了大量基层官员前往吴国任职,准备花费十年功夫将吴国牢牢掌控。

同时为了防备楚国,王晟又在吴地长江边上修建了一座城池。此地东侧有山川可依,西面北面有长江水道,南面有河流蜿蜒,可谓是易守难攻。又因为这里靠近楚国,楚国大军不管是乘船而下,还是走陆路,这里都是必经之路。

王晟在此修筑城池,曰金陵邑,驻兵三千,从金陵之后,沿江修筑烽燧,以防止楚国水军偷袭。与此同时,又在扬州对岸修筑城邑,镇守大江,曰镇江,同样驻兵三千。

扬州与镇江一南一北,扼守长江水道。只要这里不被攻破,吴地无忧也。

楚国位于吴地上游,对于吴地来说优势太大了,水军顺流而下,就能将吴地和淮南一分为二。

为了防备楚国,王晟又扩张了水军,囤兵镇江。楚国两次战败,损失不小,因此并不敢继续和淮国对阵。齐国也在改革,没有了外部干扰之后,淮国开始也开始快速消化吴国。

大量基层官员被派往吴地,这些基层官员带来了更为先进的农耕技术。通过传授农耕技术,让吴地百姓不再抗拒淮国,同时改革原本吴国繁杂的税收。

让百姓对淮国有归属感,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虽然缓慢,但是效果非常不错。王晟将吴地划分成十二个县,六十个乡,让学宫的弟子前去管理,同时为了防止吴地有人不服王化,王晟将大量立功的士卒分封在每一个乡中。

每一名士卒最少也有百亩之田,同时大多会担任各地卒帅,维持地方治安,帮助税吏收取赋税。战时会帮助征调民壮兵员。

淮国施行的是募兵制,半募兵制和农兵制,募兵制则是完全脱产的士兵,这一部分士兵是精锐中的精锐,藤甲兵,羽林军(骁果军改成羽林军了)都是这种,其中多是父子都在军中,家中有赏赐土地,凝聚力极高。

这些职业士兵中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校尉一人。战时以千人为一个作战单位。这种编制可以让战士们在指挥中灵活作战,如臂驱使。

而且即便是战败了,也可以很快重新组成军阵。但是代价极高,以淮国之富裕,也不过是养了一万五千余人。

剩下的半募兵制则是半脱产的士兵,每月训练一旬,同时分发武器盔甲弓弩,同样有赏赐土地,农兵就是全民皆兵了,只是在闲暇时间训练,平时务农,一个月只是训练两三天。

吴国这里的士兵大多都是半募兵制和农兵。只有表现优异,或者立下大功的才能晋升。当然农兵因为战力不高,绝大多数都是辅兵,这个时代中,诸侯的军队大多都是农兵,只有精锐才是半募兵制。

按照现实历史上的发展,要等到战国时期的魏武卒才是募兵制。淮国的出现,让募兵制早了几百年时间。

吴国有人口百万,只要完成了这一番改制,整个吴地就能被淮国掌控。到时候仅仅是吴国就能组建数万精锐。

也正是有完全脱产的藤甲军在,配合上淮国的其他士兵,淮国大军才能所向披靡。淮国这种跨时代的军制也是当初子珏根据前世魏武卒来创立出来的。

第78章 学宫第24章 霸业之始第26章 淮国并钟离第43章 大聪明第53章 楚国风渐起第17章 淮并吴,管仲相齐第76章 狠毒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20章 截粮道,断后路第29章 离间第17章 淮并吴,管仲相齐第94章 伍员奔淮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气第89章 孔子第9章 晋侯方伯第20章 截粮道,断后路第15章 邦周伐淮第26章 和谈与封爵第50章 周室东迁第47章 招贤令第13章 避其锋芒第92章 孙武逃淮,崔杼弑君第42章 什么档次第19章 尊王攘夷第12章 伐吴第94章 伍员奔淮第26章 淮国并钟离第71章 齐晋楚的默契第38章 王晟薨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9章 发展与盐第33章 筑坝蓄水第55章 晋国风起第33章 筑坝蓄水第48章 孙叔敖第48章 孙叔敖第94章 伍员奔淮第35章 邗国求援第4章 邗都之战(2)第36章 历史总是惊人的一致第54章 奇观误国啊第9章 发展与盐第10章 改革第56章 周室荒唐第39章 暗流第31章 齐国之谋第73章 吞越第38章 王晟薨第45章 国人暴动,厉王出逃第43章 公羊革新第22章 全军覆没第23章 云渊会盟第9章 发展与盐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国底线第73章 吞越第8章 战俘,暗中挑拨第45章 国人暴动,厉王出逃第42章 什么档次第28章 称霸天下,齐侯伐淮第25章 匹夫之怒第87章 宋国:快去请淮公相救!第54章 奇观误国啊第1章 继承遗产第12章 伐吴第17章 首战得胜第49章 孙叔敖(2)第47章 王临薨第16章 攻心为上第4章 封邦建国第19章 尊王攘夷第33章 改粮种桑第34章 贪婪第32章 姬烈革新第59章 对峙,齐国暗潮第24章 气运玄鸟第8章 筹谋第45章 番国:你觉得我比息侯还蠢?第8章 战俘,暗中挑拨第26章 淮国并钟离第84章 秦楚攻晋第12章 伐吴第14章 对阵楚军第40章第15章 梅里第6章 齐国会盟第27章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求首订)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81章 宫室诡谲第38章 王晟薨第12章 洞天福地第5章 发展与牛耕第84章 秦楚攻晋第21章 征伐莱国第35章 突袭颖泽第62章 火龙降世第7章 淮水之战第75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第16章 唇亡齿寒第77章 西子第87章 宋国:快去请淮公相救!
第78章 学宫第24章 霸业之始第26章 淮国并钟离第43章 大聪明第53章 楚国风渐起第17章 淮并吴,管仲相齐第76章 狠毒第60章 望之不似人君第20章 截粮道,断后路第29章 离间第17章 淮并吴,管仲相齐第94章 伍员奔淮第69章 此地有王天下之气第89章 孔子第9章 晋侯方伯第20章 截粮道,断后路第15章 邦周伐淮第26章 和谈与封爵第50章 周室东迁第47章 招贤令第13章 避其锋芒第92章 孙武逃淮,崔杼弑君第42章 什么档次第19章 尊王攘夷第12章 伐吴第94章 伍员奔淮第26章 淮国并钟离第71章 齐晋楚的默契第38章 王晟薨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9章 发展与盐第33章 筑坝蓄水第55章 晋国风起第33章 筑坝蓄水第48章 孙叔敖第48章 孙叔敖第94章 伍员奔淮第35章 邗国求援第4章 邗都之战(2)第36章 历史总是惊人的一致第54章 奇观误国啊第9章 发展与盐第10章 改革第56章 周室荒唐第39章 暗流第31章 齐国之谋第73章 吞越第38章 王晟薨第45章 国人暴动,厉王出逃第43章 公羊革新第22章 全军覆没第23章 云渊会盟第9章 发展与盐第82章 父慈子孝,淮国底线第73章 吞越第8章 战俘,暗中挑拨第45章 国人暴动,厉王出逃第42章 什么档次第28章 称霸天下,齐侯伐淮第25章 匹夫之怒第87章 宋国:快去请淮公相救!第54章 奇观误国啊第1章 继承遗产第12章 伐吴第17章 首战得胜第49章 孙叔敖(2)第47章 王临薨第16章 攻心为上第4章 封邦建国第19章 尊王攘夷第33章 改粮种桑第34章 贪婪第32章 姬烈革新第59章 对峙,齐国暗潮第24章 气运玄鸟第8章 筹谋第45章 番国:你觉得我比息侯还蠢?第8章 战俘,暗中挑拨第26章 淮国并钟离第84章 秦楚攻晋第12章 伐吴第14章 对阵楚军第40章第15章 梅里第6章 齐国会盟第27章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求首订)第46章 扬州城和邗沟第81章 宫室诡谲第38章 王晟薨第12章 洞天福地第5章 发展与牛耕第84章 秦楚攻晋第21章 征伐莱国第35章 突袭颖泽第62章 火龙降世第7章 淮水之战第75章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第16章 唇亡齿寒第77章 西子第87章 宋国:快去请淮公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