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两百一十四章 两手准备

就在太子横在大殿中发呆的时候,已经在书房的熊槐,也在发呆。

此刻,他满脑子想的事情,就是废太子。

今天,他算是对太子横彻底失望了。

不过,就算要废太子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行雷霆之怒,用快速简洁的方式,立即以太子忤逆失德的名义下诏废太子。

只是,这样一来,虽然可以废太子,甚至可以驱逐太子,但仅仅只是这样还远远不够。以楚国的现在的局势,无论是他,还是太子横,亦或者屈原唐昧他们,全都退不得,因为退便是死。

所以说,太子废而不杀,这不是废太子,而是立楚王。

熊槐可以肯定,只要他现在废太子,在变法迁都的重要关节,那些贵族一定会拥立太子为君。而太子的能量,远不是江淮贵族可比的。

毕竟,他自己做了三十多年的楚王,而太子横也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三十年的储君,其底蕴难以估量。最重要的是,身为储君,他本身就有大义在身。

如此,这就不是废太子,而是自掘坟墓,顺带自己给自己垒上土。

仔细想了想,熊槐立即摇了摇头,否决了这种粗暴的方式。

此时,熊槐突然想起北面不远的宋王来,宋王也想废太子,废了那做了四十多年太子的太子贞。可是,即便是早已完成内政改革的宋王,也无法轻易之间废掉太子贞。

不仅没废掉,反而把国家弄得一团糟。

宋王就是前车之鉴啊!

所以,既然立即下诏不可行,那么就只能先尽可能的隐藏自己的意图,徐徐图之,先削其羽翼,再行雷霆一击。

不!

此时,熊槐脑中突然灵光一闪,囔囔道:“若紧紧只是如此,那就太浪费太子的大义身份了。或许,寡人还可以借此机会,顺带将楚国最后的隐患也给清理。”

说完,熊槐越想越对,眼中的精光也越发明亮。

而后,熊槐思考完毕,又摇头长叹道:“唉,身为一国之君,身为人父,做事做到寡人这份上,也没谁了,太失败了。现在,我连我自己都受不了我自己,更何况他人呢!

不过,这也没办法,自己资质不行,早年读书又少,中年不知道德真意,日夜读书二十年,到了晚年,等自己有所领悟,却是太晚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好在···寡人明白的还不太晚,寡人还有救!”

片刻之后。

一个士卒在殿外禀报:“大王,太子求见。”

“哼!”熊槐闻言,放下手中的书,然后皱起眉头,心中更加不喜的道:“真是废物,竟然来得比预料的还要晚一些,他的内心太脆弱了。

当年五国伐齐,陈城失守,失地千里,淮北几不保,那时候,寡人何曾惊慌失措过!

跟寡人比,他一点也没有寡人的风范。”

说着,熊槐定了定神,然后应道:“请太子进来。”

“唯。”

接着,太子横一进入书房,便自己父王正用一双冰冷的眼睛盯着他,见此,他心中大恐,立即走向前去,伏地请罪道:“父王!儿臣错了,请父王赐罪。”

此时,熊槐冷眼看了太子横一眼,然后冷漠的道:“错了?你错在哪了!”

“父王。”太子横泣道:“儿臣不该听信奸人所言,反对迁都。”

熊槐一听太子之言,心中怒气顿时从胸口涌上脑门,然后怒火忍都忍不住,直接怒拍作案,看着太子横怒喝道:“混账东西,反对迁都是你错的地方吗?令尹是奸人吗?愚蠢,简直就是愚蠢。

成功的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可以预见事情的成败得失,而愚蠢的人,在事情已经结束后,依然搞不清成败的根源在哪。

现在事情已经发生,而太子你却依然不知自己错在何处,有你这样的太子,寡人日后九泉之下,如何面见历代先王,而你九泉之下,又该如何面对寡人?”

太子横一听父王一副要废太子的模样,顿时被吓住,惊恐的趴在地上,泣道:“父王,儿臣错了,请父王息怒,请父王息怒!”

“你是错了!”熊槐长叹道:“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故,天下事皆是一体两面,利大者其弊亦大,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迁都寿县,其利大,其弊亦大,寡人知之甚详,无非是尽可能的消除弊端,防范于未然罢了。

是故,无论太子你是反对还是赞成,寡人都不怪你,不仅是你,乃至是群臣,无论是反对还是赞成,寡人都不会怪他们。

因为,即便是大家都是因为私心而反对,但是,寡人心中明白,大家反对的理由,都是中肯的,是对国家有利的。

为了国家仗义执言,何错之有!

甚至,不仅无错,反而有功!”

“父王···”太子横闻言脑子乱了。

原本他以为熊槐生气是因为他在朝中反对迁都,但是如果不是,那父王究竟在生什么气?

是因为我没听父王的话,还是因为我反复无常?

想着,太子横心中已经隐隐猜到了一些。

此时,熊槐接着道:“太子,寡人今天很失望,失望的原因不是因为你反对迁都,而是因为你犯了一个身为君王最不该犯的错误。”

“最不该犯的错误!”太子横一怔,有些害怕的抬起头看着熊槐:“请父王赐教。”

熊槐叹道:“你可知越王为何被寡人一战而亡国?”

太子横心中一寒:“越王亡国,父王这是将我比作越王吗?”

太子横大恐,战战兢兢的看着熊槐:“回父王,越王之所以亡国,那是因为他被之前的胜利冲昏的头脑,而没有防备身后的盟友。

不仅是越国,还有中山国,正是因为中山国轻信齐国,所以才会被齐国所卖。”

“呵呵,还会举一反三了。”熊槐看来太子横一眼,摇头道:“越王之所以亡国,根源不来自于外,而来自于内,因为越王犹豫不决,反复无常。

越王因为犹豫不决,在长子与次子身上犹豫,今天偏向长子,明天偏向次子,弄得举国分成两派,相互攻讦。

而因为越王的反复无常,所以国中群臣与百姓全都无所适从,因为他们不知道越王现在说出来的话,现在要他们做的事,在下一刻又会不会完全是错的。

今天越王偏向的长子,这就是今天越王背叛了国中偏向次子的那一半人。明天越王偏向次子,那就是越王背叛了国中偏向长子的那一半人。

这样,越王多次反复之后,国人全都不知所归,于是越王众叛亲离,连他的长子都背叛了,更何况其他人呢。

所以说,身为国君,最忌反复无常,因为你的每一次反复,伤害都是相信你的人,这样,到了最后你失去所有的人心。

国君失去人心,那就会威严扫地,威严扫地,群臣百姓就不会归附,如此国家就会离散,国家离散,那国家距离灭亡就不远了。”

太子横闻言,顿时满头大汗的应道:“父王教诲,儿臣必定铭记在心,永不敢忘。”

“希望如此吧。”熊槐长叹一声,然后脸色一正,看着太子横道:“寡人罚你在家静思己过两月,修心养性,你可心服。”

太子横一听,自己只是被父王教导了一番,而且最后只是得了个静思两月的惩罚,顿时心中一松,接着便感动的行礼道:“儿臣心服口服。”

“善,太子去吧。”

“唯。”

太子横离去后,熊槐看着太子横远去的背影,迟迟没有收回目光。

良久,熊槐沉吟道:“孙子说,未算胜,先算败。若是···如果···将来寡人失败了,寡人也别无他求,只希望太子你能记住寡人的教诲,将来能守住我楚国基业,如此,也不负寡人一片苦心。”

······

楚国迁都寿县的消息,很快就在楚国内部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不过,因为有上将军昭浪带着江淮贵族全力安抚江淮百姓,所以迁都寿县一事,在江淮一带得到了热烈欢迎。

而江汉那边,摄于楚王神威深入人心,虽然诸多贵族对楚王迁都不满,不愿迁都,虽然郢都极其周边的百姓也不愿楚王将都城迁走,但在楚王以及群臣的强力推动下,他们只能无可奈何的认了。

与此同时,楚国迁都的消息也传到各国。

宋国商丘。

依旧神采奕奕的宋王,听到楚国将都城迁到寿县后,额头上的小沟细纹顿时变成了深川峡谷。

此时,宋王看着相国仇液与重臣唐鞅,十分忧虑的问道:“两位贤卿,你们说,楚国突然将都城从郢都迁到寿县来,这是不是对寡人别有用心啊!

寡人怀疑,楚王迁都寿县,就是冲着寡人来的,熊槐那小子,已经看寡人不爽很久了。”

仇液闻言同样倍感担忧。

现在正是五国伐齐的前奏,三晋与燕宋都已经决定增兵了,楚王在这个时候迁都寿县,万一楚国站在齐国那边,那对五国伐齐的事情可不是什么好事。

想着,仇液立即拱手道:“大王所言极是,臣也以为楚国不怀好意,不过楚强宋弱,宋国难以独抗强楚。

是故,臣请大王立即派人向赵国求援,让我五国联盟共同向楚国施压。”

唐鞅跟着道:“大王,楚国近在咫尺,而联盟远在天边,臣的意思是,理应立即派人前往寿县,一面向楚王示好,一面打探楚国意图。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楚国的警戒,其一,大王应该立即增兵彭城,提防楚国偷袭,其二,大王下令,太子贞以及公子服集结兵力,让他们作为我们的前驱。

毕竟,一旦宋国有事,太子也不利啊!”

宋王想了想,微微颔首,然后看着仇液道:“相国,有劳你立即走一趟邯郸,一面说以赵王楚国迁都事,一面代寡人向赵王求援。”

“唯。”

“传诏,让太子走一趟楚国,替寡人送一份重礼给楚王,并打探楚国迁都的目的。”

“唯。”

齐国临淄。

齐王地得知楚国将郢都迁到寿县后,同样深深的皱起眉头,然后看着相国周最问道:“相国,你说楚国此时此刻突然迁都寿县,是不是楚王眼看寡人要跟五国打起来,所以意图趁火打劫,想要从寡人身上割下一块肉来。”

“不排除这种可能。”周最同样也对楚国关注震慑江淮的说法半点不行,他沉吟了一下,开口道:“不过也不排除楚国想要瓦解五国联盟。”

说着,周最看着齐王地道:“大王,五国之中,燕国跟楚国关系极好,韩国也跟楚国关系极好,只要楚国在逼服宋国,兵临魏国,那以赵国为首的五国联盟就将土崩瓦解。

所以,臣以为,在此关键时刻,大王理应放心身段,主动向楚国屈服,然后集结齐楚之力,替楚国争夺天下霸主。”

“想过所说的确是一个好办法!”齐王地沉吟了一下,摇头道:“不过,寡人更担心的是,楚国会先参与五国联盟,趁机割取我淮北地,然后趁我齐国衰弱,趁机逼寡人臣服,然后再与赵国争雄。”

“这···”周最心中一惊,他觉得楚国做出这种决断的可能性极高。

此时,齐王地叹道:“床头屋漏,恰逢夜雨,真是祸不单行啊。”

“传诏,立即派大臣吕礼前去游说秦国,让秦国出兵攻打魏韩。”

“唯。”

“传诏,让大臣祝弗挟重礼出使楚国,向楚王表达寡人的敬意,然后请楚国出兵攻打宋魏。只要楚国愿意出边,那寡人愿意以淮北之地三百里相谢。”

“唯。”

“传诏,立即派出使者前去鲁滕等国,让他立即集结兵力前往郯城,传令给莒大夫,让他加强戒备,随时准备增援郯城,以备楚国。”

“唯。”

赵国邯郸。

赵主父从宋国那得到楚国迁都的消息,他同样也心中一惊。

不过,因为现在五国伐齐在即,加上赵国与楚国也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现在赵国完全顾不得楚国了。

“传诏,立即派人挟重礼去楚国,一则表达对楚王的敬意,二则以寡人会出兵伐齐拖住齐国主力为由,请楚国攻打齐国淮北。”

“唯。”

“传诏,立即派人去魏国宋国,请魏王宋王前去宋国陶城会盟。”

“唯。”

“传诏给大王还有相国,让相国带着大王前往陶城,与魏王宋王会盟,以震楚国。”

“唯。”

第一百一十九章 韩使入楚第一百三十四章 吓晕太府第二百三十一章 强攻第一百一十三章 宋国叛齐第六百九十三章 浑水摸鱼第二百一十七章 休兵第三百零二章 虚实第四百七十四章 相约伐魏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夜宴第四百五十二章 赵王之问第九百五十二章 急转直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议分兵第一百五十章 戒心第八百一十四章 以吴制越第三百四十章 时机第三百章 会盟第一千两百四十四章 齐赵结盟第一千两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庙第四百四十二章 议论第二百五十八章 筹谋第四百二十六章 向前第五百八十五章 回都第一千两百一十章 心窄误己第五百四十二章 合围第三百五十七章 征粮第二百四十五章 离间第八百九十一章 回到郢都第四百章 往燕第六百二十七章 在陈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曲阳君薨第二百一十四章 济阳城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廷议第九十五章 楚墨投靠第二百二十五章 再次伐齐第一千两百八十七章 财尽人散第三百八十九章 广而告之第二百三十章 齐国援军第九百九十章 封君上书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心乱而退第三百三十二章 难易第五百五十八章 最后的疯狂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合纵联盟第二十四章 昭氏内争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五百一十七章 布局第七百一十章 地方权力第一千两百八十三章 破镜难圆第五百八十四章 弱智乱心第五百四十七章 决策第五百七十三章 秦帝楚王第三百七十一章 初议第九十五章 楚墨投靠第四百五十一章 自愿相滕第三百三十四章 抢功第七百三十五章 应变之策第一千零一百零二章 匡章死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属意江淮第九百七十三章 游说第五十六章 诱秦攻齐第一千零八十章 盟成第三百九十五章 回军第一百三十八章 万事俱备第九百八十八章 涌动第二百一十六章 单骑第九百五十章 定计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十年树人第八十四章 征召封君第二百三十三章 苏代使宋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二百八十二章 战初第二百五十三章 涌动第三百零五章 议联姻第一百零七章 楚王亲卫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争辩第三十二章 田需之谋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战胜于朝第三百二十七章 应变第二百八十五章 大破秦军第一百五十七章 奢靡治国第八百八十七章 齐国退兵第六百三十六章 襄阳宛城第二百三十四章 宋魏观望第八百二十三章 大宴群臣第三百九十九章 使魏第二百二十九章 避战不出第三百一十七章 图赵第一百一十六章 楚谋越国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军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独行之始第九百一十五章 返韩第二百三十三章 苏代使宋第八百五十三章 颁布爵位 下第七百七十八章 上庸之战 六第二百六十二章 对策第四百五十二章 赵王之问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逼宫第七十四章 兵力配置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魏弃河东第九百九十一章 治罪
第一百一十九章 韩使入楚第一百三十四章 吓晕太府第二百三十一章 强攻第一百一十三章 宋国叛齐第六百九十三章 浑水摸鱼第二百一十七章 休兵第三百零二章 虚实第四百七十四章 相约伐魏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夜宴第四百五十二章 赵王之问第九百五十二章 急转直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议分兵第一百五十章 戒心第八百一十四章 以吴制越第三百四十章 时机第三百章 会盟第一千两百四十四章 齐赵结盟第一千两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庙第四百四十二章 议论第二百五十八章 筹谋第四百二十六章 向前第五百八十五章 回都第一千两百一十章 心窄误己第五百四十二章 合围第三百五十七章 征粮第二百四十五章 离间第八百九十一章 回到郢都第四百章 往燕第六百二十七章 在陈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曲阳君薨第二百一十四章 济阳城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廷议第九十五章 楚墨投靠第二百二十五章 再次伐齐第一千两百八十七章 财尽人散第三百八十九章 广而告之第二百三十章 齐国援军第九百九十章 封君上书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心乱而退第三百三十二章 难易第五百五十八章 最后的疯狂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合纵联盟第二十四章 昭氏内争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五百一十七章 布局第七百一十章 地方权力第一千两百八十三章 破镜难圆第五百八十四章 弱智乱心第五百四十七章 决策第五百七十三章 秦帝楚王第三百七十一章 初议第九十五章 楚墨投靠第四百五十一章 自愿相滕第三百三十四章 抢功第七百三十五章 应变之策第一千零一百零二章 匡章死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属意江淮第九百七十三章 游说第五十六章 诱秦攻齐第一千零八十章 盟成第三百九十五章 回军第一百三十八章 万事俱备第九百八十八章 涌动第二百一十六章 单骑第九百五十章 定计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十年树人第八十四章 征召封君第二百三十三章 苏代使宋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二百八十二章 战初第二百五十三章 涌动第三百零五章 议联姻第一百零七章 楚王亲卫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争辩第三十二章 田需之谋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战胜于朝第三百二十七章 应变第二百八十五章 大破秦军第一百五十七章 奢靡治国第八百八十七章 齐国退兵第六百三十六章 襄阳宛城第二百三十四章 宋魏观望第八百二十三章 大宴群臣第三百九十九章 使魏第二百二十九章 避战不出第三百一十七章 图赵第一百一十六章 楚谋越国第四百二十七章 援军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独行之始第九百一十五章 返韩第二百三十三章 苏代使宋第八百五十三章 颁布爵位 下第七百七十八章 上庸之战 六第二百六十二章 对策第四百五十二章 赵王之问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逼宫第七十四章 兵力配置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魏弃河东第九百九十一章 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