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应变

对于左成的话,熊槐并没有完全相信。

左成恶意中伤可能性也不是没有,毕竟对于许行此人,楚国的贵族都是深恶痛绝的。

为此,熊槐在派遣使者去邀请许行时,特意避开了公室中的重臣,然后从大夫中,挑选了一个不是大家族出身的左成。

虽然左成的家族也不弱,而且对许行也不见得有好感,但是毕竟他更需要依靠楚王,所以,熊槐以为即便左成不喜许行,但也会完成任务,好言邀请许行。

不像公室众人,若是他们去请许行,很可能到了庸县就恶言伤人,直接把许行驱逐了。

然后任务没有完成,回来认个错请个罪,然后万事大吉。

至于贵族为什么痛恨许行,熊槐心中很清楚,这是因为与农家的思想有关。

农家的出现并非突然出现的,而是源远流长的。从上古时代起,天下就有农稷之官,专门用来管理农事的。而早期的农家,也正是脱胎于此,基本都是稷官出身。

如果仅仅是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越来越多,学问向下层传播后,农家与其他诸子百家一样,迅速壮大起来。

尤其是进入战国之后,各国征战不休,原本的井田制已经被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型,农家接着这股东风便迅速走向繁荣。

其结果是,一心一意为国家考虑的农家内部,出现不同的声音,出现了一个站在农民角度为农民考虑的声音。

为此,农家就提出了顺民心,取用有度的思想,企图让各国减少对百姓的盘剥。

然后这并没有什么用,各国的税收从原来的十一税,慢慢的变成十二,接着变成五二,各国税收最重的秦国,已经接近百姓收获的一半。

到了现在,久受盘剥之苦的农民,在面对沉重的现实时,不由想起以前,传说中的上古时代,那个没有战乱之苦的古时候,那个圣贤与百姓一起耕作,然后大家一起做饭一起食用的古时候。

为此,许行提出了同耕同食的主张,鼓吹国君贵人与百姓一同耕作,然后大家吃一样的食物,这样的国君,才是一个好的国君,企图恢复上古时代的国君与平民相对平等的旧貌。

这一说法,迅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响应,但也就仅仅如此而已。

提出这一主张的许行,也就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洪水猛兽。

以群臣对许行的态度,说不得这是在污蔑他。

虽然左成有污蔑许行的动机,但是,许行这么干可能性同样也有。

因为许行对于耕种,是十分重视的,提出勿夺其时,行事以农为本,不希望因为其他的事情就妨碍了耕种。

虽然许行希望不会因为其他事情就妨碍了耕种,但是希望与现实相差太远,或者说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的不满。

身处乱世,战乱频繁,几乎没有那年不打战的,一打战那就需要征召士卒,如此一来农民就没有时间耕种。

这就是影响了农民了耕种。

所以,熊槐以为左成也并不是完全是在污蔑许行。

许行或许是借使者宣诏的事情,向他这个楚王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者向楚王表明态度,或者想楚王委婉的提出建议,也不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许行所表达的意思,关系到接下来许行与楚国的究竟应该如何相处下去。

想了想,熊槐面无表情的开口道:“此事寡人已经知道了。”

次日。

熊槐召见许行

礼毕。

寒暄过后。

熊槐问道:“许子,寡人听说先生耕种心无旁骛,唯恐因为其他事情耽误了耕种,不知有这事吗?”

许行听楚王问起农耕之事,立即应道:“回大王,正是如此。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而粮食却是民众的根本,耕种正是粮食的来源,一个农夫懈怠,那么必然就会有一个人会挨饿,十个农夫懈怠,那么就会有多人挨饿,若是一个国家的所有农夫全都懈怠于耕,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所以,臣以为耕种乃是任何国家的根本,是国家存亡的保障,也是国家的强大基石。虽然臣愚钝,不能号召圣贤与百姓一同耕种,但是好在臣还能坚持心中所想,自己勤于耕种,以为国效力。”

“许子所言有理,耕种之事的确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事。”熊槐点了点头,听着许行的话,心中便有了底。

楚国到底是许行的母国,许行并不排斥楚国。

但是许行究竟愿不愿意为楚国效力,熊槐想了想,接着,故作恍然大悟道:“难怪先生得知寡人下诏,也不肯耽误半天功夫等候啊!”

许行一愣。

楚王这话的意思,似乎是知道当日的事情了。

这事虽然使者也有问题,但是自己跑去田间,也没啥好说的。

就是不知道这个从庸县一路陪伴到郢都的左大夫是怎么回报的。

看来楚国的贵族还是一如既往啊!

只是···

许行想着他这次来郢都可是肩负着众多门人弟子的期望,希望能说服楚王接受他们的主张,这可不能还没有开始就失败了。

想着,许行开口道:“大王,行趁着使者未到,提前去田间劳作,的确是臣的过错。”

熊槐闻言一怔,这许行竟然主动认错!

有戏!

许行顿了顿,接着道:“只是,臣回到楚国这两年来,发现楚国提高了麦米的价格,并且还做出了用麦米抵税的决策,收走百姓手中难以食用的麦米,却将上等的粟米留给百姓。所以,臣私下以为,这不仅是大王仁爱百姓,而且也是大王重视农耕的举动,号召百姓趁着冬季种下麦米,以便来年能多收获一次粮食。”

“一年多收获一次,那么十年就多收获十次,长此以往,楚国即便遭遇不幸,碰上灾荒,那么百姓手中有充足的粮食,也不必流离失所了。”

熊槐听到许行提及麦米,身体不由微微前倾,笑道:“莫非先生此举还与麦米之事有关。”

许行摇头道:“回大王,臣去耕种之事与麦米无关,但是却与大王重视农耕有关。”

“哦,这是为何?”熊槐差异问道

许行答道:“臣窃以为,大王既然连百姓都不重视的麦米都在时刻关注,更何况是粟米这百姓的主粮呢!”

“而臣在庸县还算有些薄名,一直专心于耕种之事,若是臣听说有大王的诏令后,就丢掉锄头,日夜顶着脚尖,患得患失的期盼着大王的使者到来···”

“如此,臣的贱名受损事小,臣唯恐担心有损大王重视耕种的希望,让百姓误以为大王并不是真的重视粮食的耕作,否则,怎么会因为区区一道诏令,就耽误了百姓的耕种呢!”

“所以,臣思前想后,与其让大王与臣的名气全都受损,还不如同时成就大王的威名以及臣的薄名。”

第一百三十三章 恩威并施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齐楚决裂第三百三十二章 难易第七百九十六章 忠臣第一千两百三十八章 王孙乂归第一百三十一章 齐越再战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小义第一千两百三十六章 父子对持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国人暴动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娲皇纸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辞封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自食其果第九百一十九章 火中取栗第七百八十三章 郇邑之战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云集第二十八章 难以决断第一千两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形势第四百五十三章 退兵之议第七百一十七章 楚宋讲和第四百五十九章 昭常入秦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举借债第六百三十二章 祸不单行第十二章 脍炙人口第一百八十章 调回唐昧第七百七十六章第八百三十一章 谣言四起第八百六十章 宋宫之中第六十八章 景翠东移第七百八十七章 卖国第三百二十章 战起第二百零八章 援手第二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七百六十一章 城守府外第四百二十二章 前夜第九百九十七章 目标第四百一十八章 顺势而为第九十四章 龙战于野第三百二十二章 抉择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退缩之意第七百一十四章 汉北第一千两百四十一章 君择臣第八百零六章 惠盎来楚第二十五章 私情公用第四百六十一章 韩国响应第九百五十二章 急转直下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忧第八十六章 渡河之议第二百八十六章 求和第九百三十三章 父子第四百二十一章 缓兵之计第四百四十三章 宋使仇液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见文雀第二百九十一章 死的不是时候第六百章 心伤第六百六十五章 攻城第九百四十五章 两难抉择第八百六十九章 北地烽火第九百九十章 封君上书第八十五章 会师丹汉第九百七十八章 舍得第三百八十章 对策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五十九章 犀首说楚第三百五十三章 封君第八百九十六章 看不清的未来第八百三十三章 血洗越地第四百六十二章 赵国宗室第五百八十章 淮南封君第四百零五章 调离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步步紧逼第一千两百五十九章 师徒来楚第六百二十章 震怒第一千零六章 下落不明第七百九十章 赵国之乱第三百四十四章 煽风点火第一百一十三章 宋国叛齐第三百七十五章 分兵第一千零一百零二章 匡章死第四百六十三章 广招胡人第五百二十四章 北方有变第一千两百三十八章 王孙乂归第九百九十二章 还有一招第一千两百九十三章 郡守人选第五百四十九章 劝降第五百零八章 风起吴城第七百五十三章 战事起第一百一十九章 韩使入楚第六百八十一章 骑虎难下宋王偃第六百一十八章 宫中第五百七十九章 巡视淮水第八百三十一章 谣言四起第七百六十八章 分兵第一千两百三十五章 罢免田骈第七百零七章 图穷匕见第三百四十三章 借粮第三百七十八章 城中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势如破竹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两百里
第一百三十三章 恩威并施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齐楚决裂第三百三十二章 难易第七百九十六章 忠臣第一千两百三十八章 王孙乂归第一百三十一章 齐越再战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小义第一千两百三十六章 父子对持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国人暴动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娲皇纸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辞封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自食其果第九百一十九章 火中取栗第七百八十三章 郇邑之战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云集第二十八章 难以决断第一千两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形势第四百五十三章 退兵之议第七百一十七章 楚宋讲和第四百五十九章 昭常入秦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举借债第六百三十二章 祸不单行第十二章 脍炙人口第一百八十章 调回唐昧第七百七十六章第八百三十一章 谣言四起第八百六十章 宋宫之中第六十八章 景翠东移第七百八十七章 卖国第三百二十章 战起第二百零八章 援手第二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七百六十一章 城守府外第四百二十二章 前夜第九百九十七章 目标第四百一十八章 顺势而为第九十四章 龙战于野第三百二十二章 抉择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退缩之意第七百一十四章 汉北第一千两百四十一章 君择臣第八百零六章 惠盎来楚第二十五章 私情公用第四百六十一章 韩国响应第九百五十二章 急转直下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忧第八十六章 渡河之议第二百八十六章 求和第九百三十三章 父子第四百二十一章 缓兵之计第四百四十三章 宋使仇液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见文雀第二百九十一章 死的不是时候第六百章 心伤第六百六十五章 攻城第九百四十五章 两难抉择第八百六十九章 北地烽火第九百九十章 封君上书第八十五章 会师丹汉第九百七十八章 舍得第三百八十章 对策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五十九章 犀首说楚第三百五十三章 封君第八百九十六章 看不清的未来第八百三十三章 血洗越地第四百六十二章 赵国宗室第五百八十章 淮南封君第四百零五章 调离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步步紧逼第一千两百五十九章 师徒来楚第六百二十章 震怒第一千零六章 下落不明第七百九十章 赵国之乱第三百四十四章 煽风点火第一百一十三章 宋国叛齐第三百七十五章 分兵第一千零一百零二章 匡章死第四百六十三章 广招胡人第五百二十四章 北方有变第一千两百三十八章 王孙乂归第九百九十二章 还有一招第一千两百九十三章 郡守人选第五百四十九章 劝降第五百零八章 风起吴城第七百五十三章 战事起第一百一十九章 韩使入楚第六百八十一章 骑虎难下宋王偃第六百一十八章 宫中第五百七十九章 巡视淮水第八百三十一章 谣言四起第七百六十八章 分兵第一千两百三十五章 罢免田骈第七百零七章 图穷匕见第三百四十三章 借粮第三百七十八章 城中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势如破竹第八百六十七章 淮北之地两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