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驾帖遍京城

世间的万事啊,非一个急能够解决。

因为有太多的事,即便真能靠一加一等于二所解,奈何背后却掺杂太多的人或利,遂导致事变得复杂。

复杂的不是事,而是人!

而今的大明之所以烂透了,滋生种种弊政和问题,乃是有太多的群体,享受种种特权,对上欺瞒,对下欺压,继而引发一系列风波……

户部。

尚书署正堂。

“中旨所颁永不加赋一事,下官还是觉得…不可操之过急。”

左侍郎南居益表情凝重,倚着官帽椅,语气低沉道:“此事确为惠政,如若真能明确颁布天下,则各省府州县需征人丁税定额,这无疑能减轻底层百姓负担,然此策在朝的争议也不小。

天子体恤民情之心,乃天下之幸,乃社稷之幸。

可是大司徒,您应该清楚一点,丁税,历来是我朝的税收大头,是仅次于田赋的重要税收。

丁税征收,究竟牵扯到多少事宜,这可不是户部发道公文,经驿传急递派往各承宣布政使司,说推行就推行起来的啊。”

“左司徒说的没错。”

右侍郎李宗延点头认可道:“丁税征收,是靠各地黄册为依据,可…这其中究竟存有多少猫腻,是谁都说不准的。

历来征税之际,一个鱼鳞册,一个黄册,这出现扯皮和打官司的事还少吗?

都说户部最富,户部的官最好做,可是事实上果真如此吗?户部遇到麻烦事,不仅要考虑户部本身,更要兼顾到其他有司。

下官就说一件事,好,我户部定下以哪年黄册人丁为基准,明确永不加赋一事,可万一其中缺额太大,且不提在各地会闹出什么风波,就说…丁税差额相较先前缺额过大,而国库无银可用,朝中有司皆伸手要银时,户部该如何自处?”

穿着红袍补服的毕自严,静静坐在官帽椅上,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听着南居益、李宗延所讲,心底却生出各种感触。

永不加赋一事,是从那场大朝会以中旨所颁,期间发生种种事宜,而毕自严在负责此事后,跟户部的同僚下属研讨很久,至今尚未真正明确下来。

这绝不是毕自严能力不行,实则有太多的事情,只要牵扯到赋役,就必须要斟酌再斟酌,慎重再慎重。

一项税目的提出,到具体的落实征收,中间是有一个漫长过程的。

即便是惠民的税政,也绝非轻易就推行的,毕竟对下惠民,压力就会对上,万一国库税收出现缺额,那么该缺额要如何找补?

“就说被陛下先前废除的辽饷。”

见毕自严不说话,南居益继续道:“是,下官也知道摊派辽饷一事,对于地方百姓的负担很重,可是建虏之患不解,那辽东便没有安稳可言,过去的仗就不提了,单说此次辽左出现的战事。

的确,从辽左爆发战事到现在,陛下未曾让户部调拨一两银子,一斤粮食,可是过于信任辽东经略熊廷弼,朝廷没有任何反应,如果说辽局实况是糜烂的,那……”

“左司徒,你说的话太多了。”

毕自严眉头微蹙,眼神凌厉的看向南居益。

在当下这个复杂朝局下,唯独一件事谁都不能涉及的,那便是辽左一战,哪怕是兵部有司,尽管呈递御前有不少奏疏,不过多数皆被朱由校留中不发,对待辽事,朱由校的态度很明确,谁都别想插手。

也恰恰是这种情况,使得不少人的心底,其实都暗暗揣摩到,天子有这种态度,只怕私底下向辽东拨银调粮了。

打仗,哪有不需要钱粮的?

且这个钱粮不会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正是这种情况,其实一些人心底很担心,怕辽局有反复,怕熊廷弼有私心,怕辽左真的丢了,当然在少数人心底,甚至怕辽左一战打胜……

只不过天子大婚在即,天子在此事上表现得很重视,这也使得不少朝臣的心底,尽管有种种想法,但也就只是藏在心里。

这恰恰是朱由校的老道之处,就是叫在京群体的注意和精力,都集中在京城这一亩三分地。

“其实你们所担心的,本官虽说愚钝,不过也知晓一二。”

毕自严撩了撩袍袖,神情自若道:“除了以黄册为基准,明确永不加赋一事,可能会出现丁税缺额外,还有便是逃户、隐民等知晓此惠政,继而在原籍闹出新事,还有军、匠、灶、乐等户差额……这桩桩件件本官都想过, 你们所担心的真就是这些吗?”

一句话让南居益、李宗延流露出各异神情。

别看毕自严没有点破,可二人都听明白了。

永不加赋这一惠政,到底就是到此结束,还是说藏着别的用意?

这是很多人都吃不准的。

毕竟今上的心思,根本就让人猜不透。

倘若是到此结束,行,大不了各地费些功夫,将黄册重新修订,毕竟先前征收人丁税,有不少底层群体无力缴纳,可是做过很多事情的,溺婴就是常见现象之一。

而万般无奈之下,做的最多的就是逃窜,这批人口凭空从大明官面上消失,或流窜各地,或藏匿到地方豪强士绅名下,而前者会造成地方不稳,至于后者则是财富从公转私。

活生生的人,都能藏匿!

那土地呢?!

现在不少人真正担心的,是这一惠政落实下来后,天子把心思动到土地上,那事情就大发了。

第30章 大朝会(4)第336章 农业是国之根本第73章 皇明时报第44章 态(4)第288章 民心民意第160章 度量衡厘定第241章 各显神通第291章 朱由校的教育第343章 大破大立第256章 诸党(4)第344章 秋闱第272章 袁世振第100章 巡视丰台第343章 大破大立第94章 勋卫扬威第6章 增扩锦衣卫旗校第89章 敢为天下先第138章 一出好戏第367章 暗涌(1)第100章 巡视丰台第137章 粉墨登场第100章 巡视丰台第363章 巡按第348章 新世界(3)第236章 康庄大道第240章 八仙过海第332章 重大变革第249章 天津口岸第77章 思变(1)第328章 无题第128章 天启(8)第194章 诸党合流第54章 朝野惊第58章 银号第308章 东风与西风第198章 这就是政治第100章 巡视丰台第235章 撞击式燧发枪第168章 抽丝剥茧第314章 浓疮就要挤破第247章 天津一十三行(1)第336章 农业是国之根本第260章 辽左奏捷第290章 争议第117章 论道西南第248章 天津一十三行(2)第41章 态(1)第35章 只争朝夕第277章 庙堂新格局第77章 思变(1)第122章 天启(2)第4章 这大明是朕的!第248章 天津一十三行(2)第74章 京营(1)第207章 天子大婚第31章 天子挥拳!浓疮就要拔第44章 态(4)第204章 风骨第66章 天津兵备道第250章 国本,断不可动摇第239章 后宫(2)第276章 不!是集权第16章 大明勋贵!与国同休否?第54章 朝野惊第348章 新世界(3)第232章 书生之见第121章 天启(1)第295章 差事第144章 新朝新气象第64章 触目惊心第227章 大明之耻第9章 坐看风云变第199章 勋贵楷模第6章 增扩锦衣卫旗校第226章 五虎之威第188章 农政第336章 农业是国之根本第76章 福王进京第362章 治辽策第99章 罪卒营第274章 内阁首议第88章 军工第135章 午门叩阙第43章 态(3)第342章 万民歌颂第124章 天启(4)第194章 诸党合流第349章 新世界(4)第335章 粮食丰产第59章 蓄势第100章 巡视丰台第306章 这招够狠第362章 治辽策第188章 农政第287章 兴工第176章 天下为棋局,世人皆棋子第286章 少府举债第13章 仆欺主,杖毙!第12章 你在教朕做事?
第30章 大朝会(4)第336章 农业是国之根本第73章 皇明时报第44章 态(4)第288章 民心民意第160章 度量衡厘定第241章 各显神通第291章 朱由校的教育第343章 大破大立第256章 诸党(4)第344章 秋闱第272章 袁世振第100章 巡视丰台第343章 大破大立第94章 勋卫扬威第6章 增扩锦衣卫旗校第89章 敢为天下先第138章 一出好戏第367章 暗涌(1)第100章 巡视丰台第137章 粉墨登场第100章 巡视丰台第363章 巡按第348章 新世界(3)第236章 康庄大道第240章 八仙过海第332章 重大变革第249章 天津口岸第77章 思变(1)第328章 无题第128章 天启(8)第194章 诸党合流第54章 朝野惊第58章 银号第308章 东风与西风第198章 这就是政治第100章 巡视丰台第235章 撞击式燧发枪第168章 抽丝剥茧第314章 浓疮就要挤破第247章 天津一十三行(1)第336章 农业是国之根本第260章 辽左奏捷第290章 争议第117章 论道西南第248章 天津一十三行(2)第41章 态(1)第35章 只争朝夕第277章 庙堂新格局第77章 思变(1)第122章 天启(2)第4章 这大明是朕的!第248章 天津一十三行(2)第74章 京营(1)第207章 天子大婚第31章 天子挥拳!浓疮就要拔第44章 态(4)第204章 风骨第66章 天津兵备道第250章 国本,断不可动摇第239章 后宫(2)第276章 不!是集权第16章 大明勋贵!与国同休否?第54章 朝野惊第348章 新世界(3)第232章 书生之见第121章 天启(1)第295章 差事第144章 新朝新气象第64章 触目惊心第227章 大明之耻第9章 坐看风云变第199章 勋贵楷模第6章 增扩锦衣卫旗校第226章 五虎之威第188章 农政第336章 农业是国之根本第76章 福王进京第362章 治辽策第99章 罪卒营第274章 内阁首议第88章 军工第135章 午门叩阙第43章 态(3)第342章 万民歌颂第124章 天启(4)第194章 诸党合流第349章 新世界(4)第335章 粮食丰产第59章 蓄势第100章 巡视丰台第306章 这招够狠第362章 治辽策第188章 农政第287章 兴工第176章 天下为棋局,世人皆棋子第286章 少府举债第13章 仆欺主,杖毙!第12章 你在教朕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