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周冲议政(二)

冲转念一想,秦王就算心中不悦,也不可能在眼下发己就有时间化解,这事就不急了,不愿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接着往下说道:“王上,周冲以为真正的一统,不仅仅是疆域上的一统,而是要让天下人都认同华夏,都认同大秦,要让天下百姓以做为华夏人而自豪,做为大秦子民而自豪。”

内史腾是纯粹的将军,对于政治上的事务理解力有限,有点迷糊道:“周先生,你这话什么意思?难道天下一统了,百姓就不是华夏人了?就不是大秦人了?你说话咋就这么绕,绕得我都整不明白了。”

周冲微微一笑,欲待解释,秦王已经表态了,双手互击一下,赞道:“周先生这话可是说到寡人心里去了,寡人也是这样认为。大秦拥有的天下是何等之大,韩赵燕魏齐楚原六国之尽为大秦所有不说,还有北方的河套之,南方的百越,都是大秦的。这些方各自为政,有的数百年,有的已经上千年,甚至更长,各有各的文字语言风俗,这是大秦统一路上的大障碍,必须扫除。

“寡人以为,征服疆土仅仅是统一大业的第一步,接下来应该采取措施,扫除这些障碍,让天下有统一的文字,有统一的语言,有统一的风俗。若是做不到这一点,时间一长,这些方难保不出事,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东西,所以寡人坚决不能允许这些障碍存在。”

秦王的话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让整个华夏拥有共同的文明!共同的文明,这才是华夏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真正原因。在华夏历史上,中国经历过两次大分裂时期,一次是南北朝。另一次是五代十国。

南北朝分裂长达几个世纪,历经战乱,最终还是统一了,原因就在于华夏拥有共同文明,我们都认可华夏文化。可以假设,若是没有华夏文明,那么华夏的统一会更曲折,而始作俑者是秦始皇也!

正是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措施,把所有华夏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华夏始终是华夏,虽有分裂、虽有战乱,最终还是会走在一起。

对于秦王之言,周冲是大为赞赏,击掌赞道:“王上深谋远虑,周冲钦佩!”这是一个深知统一措施巨大影响的后来人的心声,说得特别诚恳。秦王点头道:“能得周先生如此赞同,看来寡人是对的。”

可以这样说,统一大业的完成是秦始皇一手推动的,那些统一措施更是秦始皇的杰作,在当时反对的声浪很大,包括尉缭也持反对意见,历史重来,尉缭也没有与历史不同,仍是心存顾忌。道:“请问王上,这事要如何做呢?”

他不言赞成与否,而是问方法,明里看是在问计。实质上是因为他还没有认识到真正大一统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韩非,李斯,王翦他们也不可能一时就能明了统一措施的深远影响,也如尉缭一般心思,道:“是呀,还请王上示下。”

“这事不要问寡人,要问周先生。”秦王看着周冲,道:“周先生胸有成竹,还请周先生细说。“

周冲本想趁此机会提出废分封,立郡县。但一看情势不对,一向与秦王暗合的尉缭都不与秦王同心,更别说功利之心极重的李斯。说不定当场就会反对,因为废掉分封的话,他就不可能封侯了。历史上李斯著名的《谏分封书》那是经历过一番曲折才写出来,他现在还是想弄一块方去当土皇帝。

至于韩非,因为在统一之前死掉,他的态度难以明了,依周冲观察,赞成的可能性还不大。周冲要是现在提出的话肯定是添乱,好的办法还需要好的时机,要不然的话很可能给废弃掉。废分封立郡县是整个秦始皇统一举措的核心,若是给废了,说不定中国的历史会走向另一个方向,是以周冲格外谨慎,没有万全把握不能放出来。

主意一定,周冲避重就轻道:“王上,周冲以为大秦文字应该推行天下,让天下都使用大秦的文字。”

果如周冲所料,这一提议没有人反对,李斯马上就道:“王上,臣等造的字已经差不多了,再过一阵子,就可以推行天下了。”在就确定造字,李斯负责,韩非和赵高参与。

“好,如此甚好!”秦王很是赞成。

周冲知道现在的文字就是秦朝文延续和发展,总体说来古代的文字远不如后世广泛、没有后的深度,便于使用,心念一动,请命道:“王上,周冲不才,想向王上讨一差使。”

在秦王的记忆中,周冲就没有主动伸手要过什么东西,很是感兴趣道:“请问周先生要什么样的差使?”

周冲直言道:“王上,周冲读过一点书,对文字精通谈不上,有一点了解,想为造字出一点力,还请王上恩准。”

要想搞艺术,成书法家,那么繁体字是很好的选择,因为繁体字比简体字好看。但若单从时效性来看,还是要推简体字,比如说体字,简体就是“体”,简体却是“體”,笔划多了好多,写起来实在是费时间。若是把简体字带入秦朝,在交流上可以节省很多精力,时效性大为提高,这就是周冲的想法。

秦王哪里知道周冲的用意,但他知道周冲这人不同凡响,他主动请缨,必是有十足的把握,很是高兴道:“如此甚好。”

李斯向周冲施礼,道:“不到之处,还请周先生指教。”

周冲谦道:“李大人言重了,能与李大人一道参与华夏盛事,周冲激动难已。”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结晶,可以恒久流传,让无数人受益。能参与这一事件,周冲当然激动,他激动不是与李斯共事,是后人会说周冲造字,而不是仓造字。

第10章 破击匈奴(五)第1章 周冲议政(七)第二十章 中第17章 攻占邯郸(三)第8章 奇招敛财(下)第5章 少年宰相(上)第10章 帝王之师(七)第13章 周冲论兵(二)第28章 故人归来(三)第16章 伐赵(十六)第6章 废分封(三)第24章 灭三国(七)第6章 官袍加身(二)第3章 惊世之技(下)第16章 伐赵(十五)第32章 灭楚之战(八)第8章 乱楚奇计(三)第29章 张良间楚(四)第6章 治理韩地(一)第1章 群英聚会(四)第26章 打造海军(二)第24章 灭三国(九)第19章 大破李牧(三)第16章 伐赵(四)第12章 里中趣闻(四)第7章 人生喜事(一)第7章 不战而获(五)第16章 伐赵(一)第7章 不战而获(六)第6章 财运亨通(下)第1章 绝代剑客(下)第14章 御驾亲征(下)第12章 胯下将军(一)第13章 沛里英豪(十五)第26章 打造海军(二)第12章 胯下将军(八)第26章 打造海军(三)第10章 破击匈奴(四)第5章 谏秦王(四)第18章 西线决战(十四)第4章 寻访张良(一)第36章 冒顿弑父(四)第7章 不战而获(一)第12章 如此收获(上)第16章 伐赵(三)第5章 狼烟四起(六)第7章 不战而获(三)第16章 伐赵(十)第31章 英雄归来(三)第19章 大破李牧(一)第24章 灭三国(七)第1章 群英聚会(二)第1章 片言回天(四)第5章 狼烟四起(三)第8章 归隐第16章 伐赵(十二)第3章 名儒来访(上)第3章 名儒来访(上)第12章 迷惑敌人(四)第38章 天下归一第3章 闹分封(五)第10章 帝王之师(五)第2章 匈奴使者(三)第27章 伐楚之议(六)第1章 群英聚会(三)第6章 治理韩地(四)第8章 进军西域(二)第12章 胯下将军(十)第12章 如此收获(中)第18章 西线决战(十二)第12章 胯下将军(九)第12章 迷惑敌人(一)第7章 折辩荆轲(一)第1章 群英聚会(四)第4章 宫闱之乱(下)第8章 疲赵之计(一)第13章 沛里英豪(十七)第29章 张良间楚(一)第10章 帝王之师(三)第8章 疲赵之计(四)第17章 攻占邯郸(三)第24章 灭三国(十一)第12章 借口(上)第5章 狼烟四起(七)第29章 张良间楚(四)第13章 沛里英豪(四)第35章 张良挂帅(三)第11章 燕太子丹(上)第6章 官袍加身(三)第13章 绝世美人(三)第18章 西线决战(十五)第9章 李牧论兵(一)第1章 绝代剑客(中)第28章 故人归来(二)第36章 冒顿弑父(一)第37章 平定百越(三)第6章 河西走廊(三)第8章 疲赵之计(二)第26章 打造海军(二)第7章 出使楚国(上)
第10章 破击匈奴(五)第1章 周冲议政(七)第二十章 中第17章 攻占邯郸(三)第8章 奇招敛财(下)第5章 少年宰相(上)第10章 帝王之师(七)第13章 周冲论兵(二)第28章 故人归来(三)第16章 伐赵(十六)第6章 废分封(三)第24章 灭三国(七)第6章 官袍加身(二)第3章 惊世之技(下)第16章 伐赵(十五)第32章 灭楚之战(八)第8章 乱楚奇计(三)第29章 张良间楚(四)第6章 治理韩地(一)第1章 群英聚会(四)第26章 打造海军(二)第24章 灭三国(九)第19章 大破李牧(三)第16章 伐赵(四)第12章 里中趣闻(四)第7章 人生喜事(一)第7章 不战而获(五)第16章 伐赵(一)第7章 不战而获(六)第6章 财运亨通(下)第1章 绝代剑客(下)第14章 御驾亲征(下)第12章 胯下将军(一)第13章 沛里英豪(十五)第26章 打造海军(二)第12章 胯下将军(八)第26章 打造海军(三)第10章 破击匈奴(四)第5章 谏秦王(四)第18章 西线决战(十四)第4章 寻访张良(一)第36章 冒顿弑父(四)第7章 不战而获(一)第12章 如此收获(上)第16章 伐赵(三)第5章 狼烟四起(六)第7章 不战而获(三)第16章 伐赵(十)第31章 英雄归来(三)第19章 大破李牧(一)第24章 灭三国(七)第1章 群英聚会(二)第1章 片言回天(四)第5章 狼烟四起(三)第8章 归隐第16章 伐赵(十二)第3章 名儒来访(上)第3章 名儒来访(上)第12章 迷惑敌人(四)第38章 天下归一第3章 闹分封(五)第10章 帝王之师(五)第2章 匈奴使者(三)第27章 伐楚之议(六)第1章 群英聚会(三)第6章 治理韩地(四)第8章 进军西域(二)第12章 胯下将军(十)第12章 如此收获(中)第18章 西线决战(十二)第12章 胯下将军(九)第12章 迷惑敌人(一)第7章 折辩荆轲(一)第1章 群英聚会(四)第4章 宫闱之乱(下)第8章 疲赵之计(一)第13章 沛里英豪(十七)第29章 张良间楚(一)第10章 帝王之师(三)第8章 疲赵之计(四)第17章 攻占邯郸(三)第24章 灭三国(十一)第12章 借口(上)第5章 狼烟四起(七)第29章 张良间楚(四)第13章 沛里英豪(四)第35章 张良挂帅(三)第11章 燕太子丹(上)第6章 官袍加身(三)第13章 绝世美人(三)第18章 西线决战(十五)第9章 李牧论兵(一)第1章 绝代剑客(中)第28章 故人归来(二)第36章 冒顿弑父(一)第37章 平定百越(三)第6章 河西走廊(三)第8章 疲赵之计(二)第26章 打造海军(二)第7章 出使楚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