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新兴时代

小纪佑国之后,共和国的数位国家元首中,民众对顾卫儿,价

客观的讲,顾卫民不是没有政治才能,而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换句话说,顾卫民一直没有能够摆脱王元庆的影响。别的不说,共和国民众在评价国家领导人的功绩时,总会拿顾卫民跟王元庆做对比。虽然这种淳朴的价值观有些道理,但是民众在做对比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顾卫民与王元庆所处的时代背景。不管怎么说,王元庆的成功建立在纪结国与赵润东打下的基础之上。所谓盛极必衰,当王元庆将共和国推上引世纪前半叶的巅峰时,不管接任的是顾卫民、还是颜靖宇,都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甚至不大可能保住王元庆的成就。正是如此。在评价顾卫民的时候,几乎所有民众都认为顾卫民是个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国家领袖。实事求是的讲,顾卫民能在王元庆之后做到“守成有余”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很多人忽视了顾卫民取得的功绩。

别的不说,中东战争就足以让顾卫民受到尊重。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中东战争与顾卫民几乎没有关系,因为指挥中东战争的是裴承毅、而在后方配合的是李存勋,就连外交工作也是由阎尚隆负责的,但是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与共和国军队最高统帅,如果没有顾卫民的支持,不管是裴承毅还是李存勋,都不可能随心所欲的指挥军队作战,也就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从影响上看,中东战争的重要性不在印度战争之下。本站斩地址已员改为:刚一口奶…8。酬敬请登陆阀使!

虽然共和国军队没有取的全部胜利,但是作为第一场远离共和国本土,而且基本上与共和国的国家利益没有关系的战争,能够取得部分胜利,完成战前订下的目标,已经算得上走了不起的成就了。

看得更加长远一些,就能发现,中东战争是共和国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的第一步。

所谓万事开头难,能够走好第一步,肯定是巨大的成功。

作为过渡型领导人,顾卫民的最大成就不在对外征战上,而是在国内建设上。当初王元庆选顾卫民做接班人,就是因为顾卫民拥有不错的行政能力,在管理国家上肯定比颜靖宇好得多。

问题是,顾卫民绝对不是王元庆那样的“改革家”。

从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的表现就看得出来,顾卫民是一个擅长处理小问题,却不擅长把握大方向的行政型领导人。要不然打手麻烦。

执政旧年,顾卫民最大的成就就是“青山绿水计刑

虽然这是一件为国为民的好事,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更得到了全具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但是归根结底,这是一件需要花很大的经历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小问题,重在落实的行政事务,而不是开拓性的重大改革。

必须承认,“青山绿水计划打手可以看成是由纪估国发起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延续,或者说是演变升级。事实上,这也就是对“青山绿水计戈”的最高评价。虽然该计划惠及每一个共和国公民,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并没从根本上解决共和再的问题,也没有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指明方向。

也许有人认为,建设好家园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在巫年前的话,这么做没有错。毕竟刃年前的共和国还没有受到人口老龄化困扰,也能依靠自身建设获得发展动力。随着共和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怎么也不可能走回头路。对共和国来说,出路就是霸占世界产业链的顶端,用全世界的资源支撑起中华民族的未来。实际上,这也正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策略,通过控制科技、金融与文化制高点,从全球掠夺资源,让仅占全球人口鳃的美国人过上极端奢侈的生活,并且通过金融风暴、经济危机等等方式向其他国家转嫁美国社会矛盾,维持美国社会的正常发展。虽然在引世纪初,几乎所有人多认为,就算共和国能够取代美国,也不可能走上美国的老路,因为地球上的资源就这么点,而共和国的人口又是美国的数倍,如果共和国公民都像美国人那样铺张浪费,肯定会耗光全部资源。但是电力革命之后,再也没人怀疑共和国将取代美国,而且会成为美国那样的国家。原因很简单,随着技术进步,制约人类文明发展的能源问题得到了解决,哪怕共和国的人口一直维持在心乙左右,也不需要为资源问题担忧。

正是如此,共和国有要在对外扩张上表现得如此积极。

也正是如此,共和国有要在改革上锐意进取。

可以说,对进入引世纪的年代的共和国来说,已经很难依靠自身陛甲柬推动国家快谏前讲乃事实上,第四次印庶战争之后小仁当局就在努力建立一个共和国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而在印度战争之后,该体系已经成型。也就是说,就算共和国当局想以内部发展的方式来推动社会进步。也得高度重视海外市场。更重要的是,政治改革之后,共和国的权力结构体系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虽然元首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在重大问题上仍然拥有最高决策权,但是随着全体代表大会的立法权的到体现,政治协商大会的获得参政权。很多国家大事都需要获得代表的支持,不然的话,在中东战争之前,顾卫民也不用到全体代表大会申请战争授权。如此一来,那些已经在经济改革中获得好处的民族资本家,特别是拥有强大实力的民族企业家获得了政治权,并且能够根据自身利益表达政治意愿,左右共和国的政治决策。

由此可见,即便顾卫民想把重点放在国内,代表大会里的那些代表也不会同意。

正是如此。顾卫民全力推行的“青山绿水计戈打手”才没有王元庆搞的政治改革那么引人瞩目,甚至不太为人所知。

当然,顾卫民在执政期间的弃献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工程。

如果说让共和国公民印象最深玄的事件,肯定是力口年的换届选举中,顾卫民与叶致胜的直接竞争。

前面提到过。这是共和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元首选举。

更重要的是,这次选举开了先河。

虽然在接下来的弹间,顾卫民仍然没有着力推行政治改革,甚至刻意回避推动第二轮政治改革,但是叶致胜在缎年的行动让很多人相信,不管顾卫民是否愿意,年后的选举肯定会更加激烈。

事实也确实如此。

冶年初。全体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大会选举的时候,很多参选代表就高调宣称。将在国家元首选举中为支持他们的选民说话,选出一位最有能力领导共和国,也最能为共和国公民服务的国家元首。本站新地址已员改为:刚一口阳…8。酬敬请登陆阀陵!

接下来。除了颜靖宇高调宣布参选之外,叶致胜与帅永康先后宣布参选。

到选举正式开始前的几天,连阎尚隆都加入了竞选行列。

当阎尚隆宣布参与国家元首的角逐后,就连共和国的新闻媒体都感到非常震惊。要知道,阎尚隆就是一个没有野心的外交家,当了打手醉的总理,几乎没有过问国家内政,只是一心一意的处理外交事务。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当国家元首的野心呢?问题是,阎尚隆确实参加竞选,而且得了中央代表团的支持。

因为有4位具有强大实力的候选人,所以没有安排那些用来凑数的参选人。

可以说。这是共和国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选举。

作为中央代表团的代表,裴承毅参加了选举工作。

虽然颜靖宇的支持率最高,但是谁都知道,在叶致胜、帅永康与阎尚隆的夹击下。颜靖宇不可能在第一轮选举中获的半数以上的选票。按照共和国的选举法,如果任何一位候选人都没有在第一轮选举中获得半数以上的选票。就将由得票最多的两位候选人进行第二轮角逐,并且得票多的胜出。因为在第一轮选举中,颜靖宇仅仅获得了鳃的选票,而其他三位候选人都没有得珊以上的选票,所以选举进入了第二轮。

这个时候。阎尚隆参选的意义才显现了出来。

因为阎尚隆也是中央代表团推举的竞选人,所以分散了可能投给帅永康的选票。到第二轮选举的时候,因为阎尚隆仅获得了的选票。所以没有资格参与竞争。

随着他在第二轮选举前公开表示支持颜靖宇。所以第二轮选举中,颜靖宇至少额外获得了大约打手院的选票。算上原本就有的4岔的选票,颜靖宇当选几成定局。事实上,第二轮选举中,颜靖宇的得票率达到了溉,也就是说。在阎尚隆表态、颜靖宇当选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原先支持叶致胜与帅永康的部分代表改变了决定。

不管怎么说。这场选举有非常浓厚的政治斗争味道。

直到选举结束,很多人都没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实际上。只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阎尚隆完成了他的最后一个使命。

母庸置疑。阎尚隆是王元庆安排在顾卫民政府中的一颗重要棋子,而且是伪装的最好的一颗棋子。别说其他人看不出来,直到年的选举开始前。也就是阎尚隆宣布参加角逐共和国元首之后,顾卫民才知道他是王元庆的人。

不是顾卫民看不来人,而是阎尚隆隐藏得太好了。

在旧年总理期间,阎尚隆不但没有反对过顾卫民的治国政策,在中东战争期间。甚至支持顾卫民的不干涉政策。正是如此,顾卫民一直认为阎尚隆是个单纯的外交家,或者说在中央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当然。这也与阎尚隆的身份有关。卜交家,阎尚隆与其前任黄国巍样,在担任外交部长航…一没有参与中央内部斗争。因为没有打下基础,所以在当上国务院总理之后,阎尚隆表现得非常低调。在顾卫民看来,王元庆安排他出任总理,除了外交上的考虑之外。与没有其他合适人选也有关系。

正是这一疏忽。让顾卫民的如意算盘落了个空。

虽然从冶年的局势来看,顾卫民精心栽培的帅永康肯定不可能成为国家元首,但是顾卫民全可以通过与叶致胜合作为帅永康提供帮助。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让叶致胜承诺在当选后提名由帅永康出任国务院总理,作为交换条件。帅永康将在第二轮选举中宣布支持叶致胜。

如此一来,只要颜靖宇没有在第一轮选举中获得半数以上的选票,就很难在第二轮选举中获胜。

事实上,如果不是阎尚隆半路杀了出来,叶致胜确实很有可能当选国家元首。

换个角度看,必须承认王元庆太有远见了。

如果没有足够长远的目光,王元庆肯定不可能在旧年前就让阎尚隆埋伏下来,并且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发挥最为关键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这场斗争最终以颜靖宇胜出结束。

问题是,璀7年的颜靖宇已经不是四只的颜靖宇了。

旧年前,们多岁的颜靖宇斗志昂扬、意气勃发,是个名副其实的改革家,或者说是社会改革的斗士。经历了旧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在这旧年中遭遇的种种困难。颜靖宇不但成熟了许多,也稳重了许多。

当他在力白年8月初以共和国元首的身份走上全体代表大会的主席台时,最能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力年前的王元庆。准确的说,是彪年再次当选国家元首、站在这个位置上的王元庆。

用删在报道颜靖宇当选共和国国家元首时的话来说,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颜靖宇欠缺的就是每一位优秀政治家都应该具备的卓越功。

也就是说,颜靖宇已经具备了成为卓越政治家的全部基础条件。

问题就在这里。皿年的荐和国需要一位像颜靖宇这样的领袖吗?

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顾卫民执政的旧年间修身养性之后,共和国已经具备了再次扩张的基础与潜力,幼打手年的中东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用一些欧州新闻媒体在评价颜靖宇当这时的话来说,共和国能够在中东战争期间击败强大的美军,并且将库尔德斯坦的区从土耳其分割出来,就有能力在其他地区挑战美国,问鼎世界霸权。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顾卫民推行的“青山绿水计戈”的成果逐步显现出来,共和国经济再次进入快车道,制约共和国对外扩张的经费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所以共和国完全有可能在颜靖宇执政期间,再次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就算嘣年时的共和国拥有对外扩张的实力,也必须考虑另外2个问题,一是共和国公民是否支持对外扩张,二是有没有合适的扩张理由。

相对而言。后者更加要要。

持续近刃年的生育鼓励政策,到2四只的时候,共和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有所缓和。特别是在力石年到来的婴儿潮应的就是从力口年开始实施的生育鼓励政策为共和国注入了新的活力,按照一些调查机构与统计机构估计。再过到旧年,共和国的人口结构就会有所改善,到临年之前,也就是在婴儿潮中诞生的这一代人逐步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之前小共和国缺乏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年轻人。也就是说,到历年左右,共和国的人口数量将首次见底,减少到大约引乙人,到肪年左右将再次恢复增长。并且在经过旧年的快速增长回复到凶乙人口的时候,增长速度将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即千分之二左右的增长率。因为到临年左右,美国的人口将达到7引乙,而到鄙年,美国的人口肯定会突破州乙,所以相对而言,共和国在历年有8亿人口与在力万年有”亿人口都比较合适。

对共和国当局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由婴儿潮带来的问题。

也就是说,共和国从上到下,都得为资源奋斗。受劳动力成本、环保政策、公民消费意识等等因素影响,几乎所有共和国公民都支持从国外进口资源小而不是花大力气开采国内的资源。如此一来,共和国就得在对外扩张上有所作为,并且取得足以让民众维持现有生活标准的收来

换个角度看,共和国民众能够接受中东战争中的巨大伤亡,就是这种对外意识的表现。

对共和国当局来说。真正需要的,还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第88章 地面战斗第130章 抢先攻击第82章 靠山与替罪羊第109章 持续消耗战第81章 早死晚死第83章 战争动员第44章 临时决策第20章 愈演愈烈第15章 统一阴霾第134章 轰炸开始第5章 区别对待第57章 挑战书第14章 悬疑故事第58章 利益交换第71章 吝啬鬼第82章 借题发挥第9章 热点时局第63章 他山之石第10章 自由与面包第90章 大方向第74章 毁灭性轰炸第8章 外交归外交第90章 自掘坟墓第161章 换个角度看第65章 正式宣战第42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35章 绝境第131章 风卷残云第1章 出发第5章 线索第148章 技术与战术革命第42章 人尽其能第100章 老谋深算第50章 明争暗斗第83章 围歼第48章 中东攻略第123章 全面考虑第8章 长江后浪推前浪第32章 病急乱投医第53章 建议第13章 第一单生意第65章 没有硝烟的战斗第95章 抢先攻击第9章 以退为进第11章 为战争做准备第52章 虚惊一场第104章 速度竞赛第21章 动荡的根源第21章 因势利导第54章 导弹雨第15章 关键因素第55章 非常阅兵第50章 防御部队第38章 孤注一掷第53章 强强对话第29章 幕后推手第124章 全能战士第46章 首相眼里的战争第24章 大事化小第18章 失控的战舰第9章 空降兵第27章 不烂之舌第55章 新焦点第143章 五加九会议第128章 无价的经验第25章 差距第41章 光复第30章 有限冲突第102章 重获自由第9章 热点时局第9章 民间力量第56章 连唬带吓第91章 守株待兔第1章 科学怪人第45章 惊天阴谋第78章 招决胜负第36章 雷霆一击第60章 造势第135章 超远程奔袭第46章 隔岸观火第15章 战略威胁第65章 历史的转折点第13章 积极谋划第18章 挖墙脚第17章 大战在即第59章 左右开弓第26章 定性分析第34章 艇长的选择第26章 愈演愈烈第101章 决定性战役第29章 法定程序第87章 砍瓜切菜第86章 增援部队序十七偃旗息鼓第1章 导火索第48章 两片天第42章 大显神威第13章 深入探讨第11章 为战争做准备第5章 盟友
第88章 地面战斗第130章 抢先攻击第82章 靠山与替罪羊第109章 持续消耗战第81章 早死晚死第83章 战争动员第44章 临时决策第20章 愈演愈烈第15章 统一阴霾第134章 轰炸开始第5章 区别对待第57章 挑战书第14章 悬疑故事第58章 利益交换第71章 吝啬鬼第82章 借题发挥第9章 热点时局第63章 他山之石第10章 自由与面包第90章 大方向第74章 毁灭性轰炸第8章 外交归外交第90章 自掘坟墓第161章 换个角度看第65章 正式宣战第42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35章 绝境第131章 风卷残云第1章 出发第5章 线索第148章 技术与战术革命第42章 人尽其能第100章 老谋深算第50章 明争暗斗第83章 围歼第48章 中东攻略第123章 全面考虑第8章 长江后浪推前浪第32章 病急乱投医第53章 建议第13章 第一单生意第65章 没有硝烟的战斗第95章 抢先攻击第9章 以退为进第11章 为战争做准备第52章 虚惊一场第104章 速度竞赛第21章 动荡的根源第21章 因势利导第54章 导弹雨第15章 关键因素第55章 非常阅兵第50章 防御部队第38章 孤注一掷第53章 强强对话第29章 幕后推手第124章 全能战士第46章 首相眼里的战争第24章 大事化小第18章 失控的战舰第9章 空降兵第27章 不烂之舌第55章 新焦点第143章 五加九会议第128章 无价的经验第25章 差距第41章 光复第30章 有限冲突第102章 重获自由第9章 热点时局第9章 民间力量第56章 连唬带吓第91章 守株待兔第1章 科学怪人第45章 惊天阴谋第78章 招决胜负第36章 雷霆一击第60章 造势第135章 超远程奔袭第46章 隔岸观火第15章 战略威胁第65章 历史的转折点第13章 积极谋划第18章 挖墙脚第17章 大战在即第59章 左右开弓第26章 定性分析第34章 艇长的选择第26章 愈演愈烈第101章 决定性战役第29章 法定程序第87章 砍瓜切菜第86章 增援部队序十七偃旗息鼓第1章 导火索第48章 两片天第42章 大显神威第13章 深入探讨第11章 为战争做准备第5章 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