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原来这是筵席

有资格在崇元殿上唱名的,都是侯爵以上的人,再加上一些高品级勋散官的赐封,前前后后也耗费了一个时辰,方才宣读完毕。而殿中的气氛,进入了一种稍显诡异的气氛中,诡异就诡异在人心的异样起伏。

事实证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不在酒宴之上,满案丰盛的酒宴,除酒水饮过之外,肉食菜肴未动一筷,目光都盯着宣读的吕胤与石熙载二臣。

宴上的情形是这样的,甲不动,乙不动,丙跟着不动,剩下的人都不动,殿中的人安然在座,殿外的人也静坐作陪。明明腹内空空,却坐看着美味佳肴凉去。

见场面如此严肃,还是刘皇帝出言打破,笑道:“诸卿都不饿吗?酒菜都凉了,朕可是饥肠辘辘,快开动吧!”

“传朕口谕,让殿内殿外与宴之臣,都别干坐着了,动手动嘴!”刘承祐又朝喦脱吩咐着:“命尚食局再准备一些热食与温酒!”

“是!”

在刘皇帝的带动下,御宴再度回到正轨,气氛真正热烈起来,不管失意者还是得意者,这种时候,只有用酒来说话,又或许是腹中饥饿,那些冷掉的酒菜也享用得津津有味。

礼乐响,歌舞起,灯火通明,推杯换盏,人声如潮,崇元殿宴这才有宫廷御筵的繁盛景象。在这个过程中,以黄荃、顾闳中为代表的一干画师,各据一案,一边饮酒,一遍观察记录中殿内殿外的人物、场景......

他们自然是带有政治任务的,想要把一时之盛记录下来,除了文字的描述,再没有比图画更直观的。而想要将崇元殿这场盛会完整地记录下来,就需要足够多的画师合著,并需要足够的笔力与画艺。

黄荃是川蜀有名的宫廷画师,画人画景本为其所长,而顾闳中,就是那个画《韩熙载夜宴图》的人,随同李煜一同来京,被安排在翰林院,而今又到他施展才能的时刻了。不过,画此图时的心理,想当然会有所不同,从一个降臣的视野观大汉宫廷,可以期待能再成就一幅传世名画......

酒水的气味,逐渐弥漫在空气中,刘皇帝也开始沉浸其中。先是各功臣代表,向刘皇帝敬酒谢恩。然后是文臣代表,武将代表,皇子女,宗室,外戚,各道州,诸使节,诸降主,诸降臣......

光是这一串的人,就令刘皇帝有些应接不暇,一开始还克制着,后边酒兴也就上来了,情绪到来,也逐渐放下了架子,表现得随意了许多。

刘承祐的心情,是真的愉悦,殿中情形印入脑海,他此刻也再去猜测臣僚们内心的想法了,只想轻松一回,畅饮一场。

“随我去敬一敬大臣们!”端起酒杯起身,刘承祐招呼着刘旸。

此时的刘旸,就像一个吉祥物一般,面带微笑,坐在食案上,从头到尾,只有举众共饮,与向刘皇帝敬酒的时候碰了下酒杯。在这样的场合下,只有刘皇帝是唯一的主角,他这个太子,处境着实有些尴尬。

按规矩,文武公卿们也当向太子表示礼敬,然而现实是,并没有,也就窦仪与刘温叟等少数朝臣主动些。这还是当太子以来,刘旸头一次觉得有些不适应,或许,也是年岁逐渐长大了。

事实上,刘承祐与刘旸这父子俩,都要开始去适应、去习惯一个逐渐长成的太子。而刘皇帝呢,似乎也是察觉到了刘旸的尴尬状态。

皇帝与太子走下御阶之时,殿中的气氛更加热烈了。另外一边,高贵妃稍微瞟了一眼,她心情仍旧发闷,郁郁不乐,当然她此番倒不是郁闷刘皇帝对刘旸的关爱,而是对自家亡父高行周没能入二十四功臣之列而感到不满。

虽然去世得有些早,但按照已有的“标准”,临清王高行周绝对是有资格的。尤其是,同样是国长,符彦卿、折从阮、郭威都在其列,何以会遗漏高行周,一想到这,高贵妃怎能高兴得起来。

当然,刘皇帝怎么可能会忘记高行周?只是,在高怀德在列的情况下,高行周就必然被移除,刘皇帝的考虑就这么简单。就像如果柴荣仍旧姓郭,那么郭威也必然不能入选一般,对于名分这种东西,刘皇帝也是看得越来越重了。

另一方面,所谓的二十四功臣,又岂是完全按照功劳、论资排辈来定下的?

必然不是!

为何足有九名文臣?为何李少游、武行德这样明显不能服众的人能在其列?为何封二十四人,在世的只有十八人,并且剩下的还有好几人或老或衰?

这些问题,若是细致地推敲一番,就能发现,刘皇帝还是那个刘皇帝......

高贵妃终究是个女人,有些事情不是她能够看清楚的,不过,她也不是个政治白痴,至少知道刘皇帝是不能得罪的,刘皇帝定下的事,是不容挑战的。

当看向自家儿子时,丰满的胸脯仿佛被一股按捺不住的怒气颤动着,刘晞可没有刘旸的包袱,喝得正欢,与刘昉一起,这哥俩勾肩搭背的,好不快活,并且,还尝试着引诱妹妹刘蒹喝酒......

或许是高贵妃的目光太有穿透力了,刘晞有所感觉,回头注意到母亲的目光,脖子一缩,赶忙拉着刘昉去给亲戚长辈们敬酒了。

今日,几个年长的皇子,也算是重要配角,刘皇帝给他们封爵了,刘煦是秦公,刘晞是晋公,刘昉是赵公,显然也做好了给这几个儿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至于剩下的,除了刘旻嗣魏王之外,哪怕比较吸引刘承祐的注意的五子刘昀,都没有任何表示。

刘皇帝这边,却将尊礼下给那些失意者,比如韩通,说他仍是军中顶梁。

比如王溥,如果没有被放到地方历练,一直待在中央,或许王溥会有一个不同的地位。对他,刘皇帝以勉励为主,重用在即,未来的大汉朝堂是他的。

比如李崇矩,作为武德使,掌管天下耳目,位卑而权重,并且已经担当此职整整十年了,以刘皇帝的多疑,如果不是他做得实在太到位,岂能待这么久。就像他的名字一般,这是恪守规矩的臣子。对他,刘皇帝觉得一个武乡县公的爵位有些薄待了,不过李崇矩却向刘承祐表示,对他封赏太重,不足当之。

还有王全斌,大概知道他心中的郁闷,刘皇帝很直接地表示,让他戒急戒躁,保护好身体,静待良机。

在殿中,还有一个群体,就是以孟昶、李煜为代表的降臣,这些人被安排在一块儿,气氛也诡异得很。南平王的爵位降成了南平公,也从高保融变成了高继冲,这个才二十岁的青年,对此没有丝毫办法,所幸继承的爵位、财产是足以让他享受一世富贵的。

孟昶的赵国公也被夺回封给刘昉了,改封广平公;李煜的彭国公也没享受多久,变成了广安公;还有郇国公李从益,直接降为金城侯,认真地讲,他连亡国之君都谈不上,如今也不需要再过于厚待以收买人心了。

还有个曾今的天下之主,晋少帝石重贵,第一次汉辽和议之时,被放回,想要扰乱视听。结果,刘皇帝大大方方地派人迎接,将之封为怀国公,富贵荣华待着,养到如今,说起来,也只有石重贵心情或许是最复杂的,看着曾经的臣子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诉说真命,高高在上......

当然,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已经快五十岁的石重贵,也不会有什么多余的想法了,能安安稳稳地做大汉的永安公,已是大幸。

对于这些人,刘皇帝也以一种宽和的姿态,向他们敬酒。并且,有趣的时,被改封永乐侯的刘鋹,特别恭敬,特别喜悦,最为主动的也是他。刘鋹积极的原因也简单,大家都是降主,他们的爵位还比他高,如果不主动些,岂不是被比下去了......

在不断的觥筹交错之中,刘皇帝难得地醉了,醉倒在他打下的壮丽江山、无限风光之中......

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316章 不装了第1725章 见微知著第109章 再破陈军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1775章 调整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键政第250章 秘密战线上的作为第144章 两月灭蜀?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445章 捐资捐款,天灾不断第29章 劝谏第312章 一举荡平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202章 百草口之战第27章 父子座谈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278章 遣使向西,汉中战况第1711章 赵王履职第1784章 结束与开始第93章 班师第371章 慰问=送行第425章 安东国的太子第64章 杨业却敌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199章 辽帝之死第200章 御敌第118章 商贾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56章 弥月之喜第57章 父子双相位,一门两国公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80章 过邺都第34章 苦难第35章 瑶华春第133章 捷报第339章 走向“词帝”之路第73章 赵大已在军中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255章 雍王犒军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510章 最后的旅途9第132章 进宫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2145章 世宗篇20 刘旻走了第300章 他们在金山第120章 结不结党不重要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64章 朕要亲征为耿公复仇!第137章 东京军政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1章 封禅的余韵世宗篇51 皇太孙第167章 请辞第83章 惠妃母子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103章 郭王会第36章 奉宸营第230章 压力都不小第58章 正面互怼第249章 武德司时况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动第220章 啖耳将军第184章 教训第269章 先锋慕容承泰第176章 接风洗尘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260章 诱敌之计落空第91章 作别西行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207章 还京第31章 首义三节度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99章 北使南归第173章 阔别多年的东京第29章 将卸甲,帅卸职第1813章 雍王不当这出头鸟第100章 无法避开的钱粮问题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6章 告一段落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209章 刘皇帝脑子还是清醒的第128章 治安问题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197章 财计第57章 七月大朝第368章 荣宠第1750章 《桃兰赋》第146章 许州事了(1)第457章 郑州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73章 钟谟当秦桧第114章 三桩大功第233章 汉骑出绝域第11章 大典日第91章 这个都不好迁
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316章 不装了第1725章 见微知著第109章 再破陈军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1775章 调整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键政第250章 秘密战线上的作为第144章 两月灭蜀?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445章 捐资捐款,天灾不断第29章 劝谏第312章 一举荡平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202章 百草口之战第27章 父子座谈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278章 遣使向西,汉中战况第1711章 赵王履职第1784章 结束与开始第93章 班师第371章 慰问=送行第425章 安东国的太子第64章 杨业却敌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199章 辽帝之死第200章 御敌第118章 商贾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56章 弥月之喜第57章 父子双相位,一门两国公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80章 过邺都第34章 苦难第35章 瑶华春第133章 捷报第339章 走向“词帝”之路第73章 赵大已在军中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255章 雍王犒军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510章 最后的旅途9第132章 进宫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2145章 世宗篇20 刘旻走了第300章 他们在金山第120章 结不结党不重要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64章 朕要亲征为耿公复仇!第137章 东京军政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1章 封禅的余韵世宗篇51 皇太孙第167章 请辞第83章 惠妃母子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103章 郭王会第36章 奉宸营第230章 压力都不小第58章 正面互怼第249章 武德司时况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动第220章 啖耳将军第184章 教训第269章 先锋慕容承泰第176章 接风洗尘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260章 诱敌之计落空第91章 作别西行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207章 还京第31章 首义三节度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99章 北使南归第173章 阔别多年的东京第29章 将卸甲,帅卸职第1813章 雍王不当这出头鸟第100章 无法避开的钱粮问题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6章 告一段落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209章 刘皇帝脑子还是清醒的第128章 治安问题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197章 财计第57章 七月大朝第368章 荣宠第1750章 《桃兰赋》第146章 许州事了(1)第457章 郑州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73章 钟谟当秦桧第114章 三桩大功第233章 汉骑出绝域第11章 大典日第91章 这个都不好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