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刘皇帝的矛盾心理

“陛下!”

入殿而来的,乃是一名满面肃然,自带一阵清正之风的老臣,李昉。这也是朝中老臣了,乾祐早期的科举状元。

今年初,李昉以荆湖南道布政使,调任东京, 接替病体违和、不堪繁重的李谷担任开封府尹,在王朴西入洛阳为相之后,与继任留守的吕胤,共同主持东京庶务。

而从年尾的职位变动来看,那更像是一次铺垫,为李、吕二人入阁拜相做铺垫。前者, 在张雍外放成都府后, 没有考虑多久,刘皇帝便下诏召李昉还京。

事实上, 在赵普主导下,从东京留台手中收回对河南三道的治理权力之后,东京的各级机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经过大力的裁撤精简,而吕胤、李昉这两位方面大吏,在集中在东京,也显得有些不合适了。

只不过,在李昉与吕胤之间,调谁到身边,刘皇帝有过短暂的犹豫,最终还是选择的李昉。权衡的理由也很简单,吕胤过去就是崇政学士,不需要再走老路, 在刘皇帝眼中,他将来的仕途更合适往政事堂发展。

同时,再度返京任职的李昉,已不是区区一个内阁学士就能满足的了, 毕竟资历不同, 官拜内阁大学士、同平章事。哪怕在刘皇帝身边,处置的事务是相同的,但地位的差距是显著的。

如今的内阁,越发向刘皇帝的秘书机构靠拢了,朝中军政事务,上情下达,都是通过内阁进行。并且,眼下的内阁之中,除了几名学士之外,主要有三名大学士。

不过,虞国公魏仁溥,碍于身体的缘故,早就不理事了,徒挂个虚名,尤其是近些年,愈发老朽见弱,甚至刘皇帝都很少召他进宫咨以大事。

赵匡胤呢, 毕竟是个武臣,不是不能做秘书工作, 只是需要避嫌, 尤其是其弟担任洛阳尹的情况下,也很知趣,除了正常的相召、议事,也不主动参与。更多的时间,放在喝酒、打猎上,基本过着安逸闲适的退休生活。

于是,李昉这个内阁大学士,就是事实上的一把手。内阁本就是一个性质特殊的机构,毕竟距离皇帝最近,下面的宰堂及诸部司衙门所奏之事,大部分都需要通过内阁。因此,刘皇帝虽然把治国的权力下放为赵普为首的官僚集团,但是没有人敢忽视内阁的存在。

过去,内阁真正主事的是区区一个张雍,资望薄弱,但换了个李昉,那就不一样了,换人如换刀,自然而然带给朝廷中枢诸部司以明显的压力。

在朝廷内部那些长期浸淫于权力的大臣们眼中,刘皇帝这次换人,背后似乎也有更深的用意,总是少不了从各种角度来解读皇帝言行的人。

比如李昉的入调,执掌内阁,协理御前,就有些心思活泛的人觉得,是不是皇帝认为政事堂权力太大,要进行限制,抑或是对赵普秉政有什么看法,毕竟,在朝廷内部很多人眼中,赵普的权势,已是人臣之极,完全盖过开国二十多年来的所有宰相。

而刘皇帝权欲之重,稍微有所见识的人,都是有了解的,那些老臣,尤甚。而在赵普的主政,表现得过于强势,对下属部司也有极其严重的压制,自然不可能全部屈服。

因此,在赵普为主的朝廷内部,那些不得志的,或者与赵普不同道的人,就开始动心思,开始有些试探性的举动。

至少,就刘皇帝所知,李昉在回京的半个月内,他那闲置多年的府邸,立刻变得门庭若市,上门道贺请教的各色人等,不绝如缕,其中不乏部司重臣。

还有一些人,心思或许更加深沉,联想也更广。那便是,李昉不仅曾是刘皇帝身边走出去的大臣,更担当了多年太子的老师,这层关系,不得不说,比起刘皇帝,要更为紧密些。

当李昉有了如此重要职位变动的情况下,有心人自然会往太子那边联想,而太子在李昉回京后,也是最早亲自登门拜访,以叙师生之谊的。

在有的人眼中,刘皇帝此举,是进一步巩固太子的地位,提升其影响。而这在太子的党从看来,这样的举动,无异于天降甘霖。

太子参与朝政的时间已经不算短了,如今更有实质上的监国之权,赵普为政,也不敢避免过太子自专,朝廷大部分的事情,太子也都可以插手。

可以说,太子的地位很稳固,但是,前番刘皇帝大封皇子,也确实地对刘旸造成了一定冲击。

诸王并立,久逗京中,甚至参与朝政,主持一部,手握实权。这就给了诸王培植势力的空间,也吸引了不少人投效,这世上永远不会缺乏投机者。

在朝廷上层也最为明显,朝廷内部,各方势力,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物,爬到一定地位的人,在面临着上限之时,也总会想办法突破,想着进步,而奇货可居的典故,可是流传千古的。

只是因为李昉的调动,在朝廷上下便引起了偌大的反响。刘皇帝对此,则不以为奇,这样的情况,他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大汉帝国中枢,一切权力的斗争,都是围绕着他来进行的,不管下面心思再杂,动作再多,他永远是以一个仲裁者的角色出演。

而对于那些泛滥的心思,刘皇帝看得很开,他能以强权控制人的言行,却终究难以禁锢人的思想。他虽然是皇帝,但终究不是神,世上也有太多他无法把控的事物。

不过,也正如很多人所猜测的一般,调李昉,还真有为太子考虑的意思。因为,他也发现了,其余的皇子们,那些本不该有、但正常会有的野心在增长。

原本只是秦王刘煦,在默默积攒着影响,培植着党羽,刘皇帝也没有过多的干预。至少刘煦的一切表现,在刘皇帝眼中,并没有出格。

但是,当刘皇帝发现,连七皇子刘晖也在效仿,并且身边开始环绕一些人等,尤其与那些南臣走得过近时,就让刘皇帝警惕了。

刘皇帝的心思有时总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明确太子的地位,巩固其权势威望,另一方面对于其他儿子,似乎也寄予一些希望。

但是,当事情的发展,开始有超出其预期,脱离他把控的时候,他就要开始干预了。从刘皇帝本心来讲,他并不希望出现什么夺嫡之争,那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害于社稷,但这种事情,又往往不可避免。

刘皇帝也知道,他可以采取一些更严肃乃至极端的办法,以打消其他皇子的念头,但是,脑海中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他,要留些余地。就这个余地,便往往可能结出一些不可测的果实。

即便历史上有足够多的教训可供汲取,但是,若历史的经验教训后人都能吸取,那历史的发展也不会是那般的循环往复了。

刘皇帝也一样,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他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评论乃至嘲讽那些因为夺嫡而生乱的英主明君,但是落到他自己身上时,却时有迷茫与纠结。

刘皇帝对刘旸的期许,绝对是真挚的,这点做不得假,但是,皇帝的本能也告诉他,不能全无保留。皇帝与太子之间,也本身就容易产生一些矛盾,这么多年,没有出现问题,也在于太子做得好,并且其他兄弟比较安分。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诸子的成长,势力影响的形成,开始让刘皇帝也感到矛盾了,不是不安,而是纠结。他一方面希望的传承有序,一方面也希望刘旸能有些压力,同时,都是自己儿子,也该从他这里继承些什么,哪怕最宝贵的帝位已经决定留给太子了。

刘皇帝性格是具备多面性,也有各种各样的面孔,但是他终究不是一个能永远保持理性的机器,并且,年纪越大,当从权力的漩涡中短暂摆脱出来时,表现得也就越像个人。

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429章 向南!第1758章 关系经营第84章 无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2099章 太宗篇46 军售 枢密院变局第131章 鸣沙匪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17章 轻取江陵1第76章 处置决议第108章 先取许军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15章 荆南来使第123章 咨之以边事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367章 下面的声音第27章 大汉二十三道第1691章 晋王的成就第1704章 崇政殿内第365章 看衰第5章 刘皇帝的考验又来了第340章 《开宝总类》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章 何谓开宝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147章 德胜渡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128章 东路进展第368章 宰相们的异见第195章 漳泉献地世宗篇24 老贵新贵,宗王大会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36章 奉宸营第262章 贤妃之贤,调整方向第356章 太子犒军,限期已至第18章 请愿第175章 军略第82章 矛盾第65章 君臣相宜第56章 契丹不乏忧患之士第77章 间策第345章 剥削者第162章 薨逝第375章 少林寺第276章 玉如意第92章 两京并重第147章 孟昶的觉悟第1704章 崇政殿内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79章 榆林杨重贵第87章 栾城之战(1)第213章 纡尊降贵第55章 我赵匡胤何德何能?第473章 又当又立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28章 蜀中乱象第268章 机遇第1696章 藏兵于民第1章 柩前继位第1696章 藏兵于民第93章 班师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转移阵地第1723章 秦王的请求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89章 赵大述职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380章 投汉第1708章 格局第61章 晋阳来人第75章 按*不动第6章 “座谈会”第179章 东京风波,向帅自首第4章 见完这个见那个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115章 西北情况第243章 向辽阳进军第420章 刘皇帝:皇子欠管教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亚风云(上)第421章 梁孝王第382章 朕知道你们不满第267章 国难之际世宗篇51 皇太孙第147章 中下层的机会第86章 笼络人心第231章 主动调整第304章 身入华夏,此生难返第29章 老九浑人一个第129章 汉师伐蜀第1763章 二度卸任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93章 噩耗连连第52章 联姻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21章 聪明主动的安氏父子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361章 “龙宫”第43章 接见第240章 城塌了
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429章 向南!第1758章 关系经营第84章 无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2099章 太宗篇46 军售 枢密院变局第131章 鸣沙匪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17章 轻取江陵1第76章 处置决议第108章 先取许军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15章 荆南来使第123章 咨之以边事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367章 下面的声音第27章 大汉二十三道第1691章 晋王的成就第1704章 崇政殿内第365章 看衰第5章 刘皇帝的考验又来了第340章 《开宝总类》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章 何谓开宝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147章 德胜渡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128章 东路进展第368章 宰相们的异见第195章 漳泉献地世宗篇24 老贵新贵,宗王大会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36章 奉宸营第262章 贤妃之贤,调整方向第356章 太子犒军,限期已至第18章 请愿第175章 军略第82章 矛盾第65章 君臣相宜第56章 契丹不乏忧患之士第77章 间策第345章 剥削者第162章 薨逝第375章 少林寺第276章 玉如意第92章 两京并重第147章 孟昶的觉悟第1704章 崇政殿内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79章 榆林杨重贵第87章 栾城之战(1)第213章 纡尊降贵第55章 我赵匡胤何德何能?第473章 又当又立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28章 蜀中乱象第268章 机遇第1696章 藏兵于民第1章 柩前继位第1696章 藏兵于民第93章 班师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转移阵地第1723章 秦王的请求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89章 赵大述职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380章 投汉第1708章 格局第61章 晋阳来人第75章 按*不动第6章 “座谈会”第179章 东京风波,向帅自首第4章 见完这个见那个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115章 西北情况第243章 向辽阳进军第420章 刘皇帝:皇子欠管教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亚风云(上)第421章 梁孝王第382章 朕知道你们不满第267章 国难之际世宗篇51 皇太孙第147章 中下层的机会第86章 笼络人心第231章 主动调整第304章 身入华夏,此生难返第29章 老九浑人一个第129章 汉师伐蜀第1763章 二度卸任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93章 噩耗连连第52章 联姻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21章 聪明主动的安氏父子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361章 “龙宫”第43章 接见第240章 城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