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上)

雍熙六年春二月,林邑国,金兰州。

两山环抱的金兰湾内,与平日里不同,往来的商船都被限制,航线空出,保证港湾的进出通畅。

海港边,旌旗猎猎,鼓角争鸣,大量士兵列队于此,等待出发,尤其是居中的三千甲士,个个身穿精良甚至奢奢华的锁子甲。

这是整个林邑国军队的精华,整个封国最强有力的保障,林邑王刘曙花费了足足十年时间,方才打造出五千人马,如今一次性派出六成。

而其余部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一乃是林邑国的下属州县地方军队,其二则是由大汉商民组成的义勇,当然也少不了由当地土著组成的仆(炮)从(灰),零零总总加起来,足足超过两万人。

这样规模的军队,于时下的林邑国而言,组织起来也绝不轻松,说是穷兵黩武也不过分。而空巢而出的行动,所谋者必大。

万众瞩目的高台上,刘曙一身红袍,头顶王冠,神色肃重将手中王剑交给世子刘文演,道:“我儿,国中兵马尽付你手,小心行事,盼你凯旋!”

“是!”刘文演年轻的面庞上只有从容,单膝跪地,双手接剑,慨然立誓:“请大王放心,臣此去,必取河洲之地,不破真腊,誓不还师!”

言罢,刘文演站起身来,拔出那柄当年刘曙就国时由世祖皇帝赏赐的王剑,由精钢经过千锤百炼的宝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紧跟着“必胜”的山呼声响彻整个金兰港湾。

随着“登船”的命令下达,在各军长官的率领下,出征将士陆陆续续,鱼贯登船,近两万人,连带着后勤物资,花费了半日多的时间,方才结束。为了这次出征,林邑国这边,是把老本都搭上了,不只精兵,所有大船、坚船都用上了。

主舰上,一身戎装的刘文演临楼凭栏而望,目光始终凝视着刘曙所在,以一种坚定而自信的语气道:“刘珙,此番出征,定要功成!”

“世子放心,真腊军队即便有所防备,其主要力量还是得用在抵御北方的朝廷大军。我军此次出击,乃是致命一击,真腊国是抗不住的,从袭击安南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之结局!”

在刘文演身边,是一名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年轻将领,也是林邑国中军副将刘珙,此次出征的兵马总监。

刘珙本是楚国公府的家奴,但是打小聪明伶俐,为人处事都十分干练,一直到刘曙封国林邑,带着家当南下打拼,本就精明强干的刘珙就迅速出头了。尤其是,他表现出的在军事上的才能,不管是训练、指挥还是作战,都叫佼佼众人。

18岁时,就开始受到刘曙重用,开始独立领军,弹压各地部族,建立实际统治。

在林邑封国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安南道对南部地区的统治,都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实际占据地方的,还是原占城国的贵族、官员、部族首领,这种情况,到刘曙封国之后,也是如此。

因此,世祖虽然把地方封给刘曙了,并提供了不少的支持,但要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统治,还需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刀兵与流血,刘珙在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过去的十来年中,除王城所在的金兰州之外,刘曙一共在林邑国建置了7个州,基本沿着沿海平原地带推进扩张,往北是庆州、富州、平州三州,往南则是宁州、顺州、松州,还有一个便是金兰州西边的德州,那是为了拱卫王城的安全。

而七个州,有四个都是在刘珙的率领下实现占领统治的,而剩下三个,则是世子刘文演的功劳。

到如今,两个年轻人,一个二十七岁,一个二十岁,却是林邑国军事上的顶梁柱,也只有在这样的国度与局势下,才有这等青年豪杰拔尖冒头的机会。

当然了,也是林邑王刘曙敢于用人的原因。

港口上,刘曙依旧伫立着,注视着逐渐远去,使向湾口的船队。白驹过隙,曾经荒诞不经的刘曙,如今也四十二岁了,也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王了。

“大王不必忧心,世子天纵英才,此去必定马到功成!”身边一名长者,大抵是见刘曙担心,不由开口劝慰道。

老者名叫符昭惠,从这个名字知道身份来历了,其人乃是符彦琳之子,从辈分上刘曙得唤他一声表叔,如今乃是林邑国相。

“国相!”听其言,刘曙却竖起一根手指,严肃地吩咐道:“务必要保证大军供应,把我们的家底都拿出来,大好良机啊,绝不能错过!还有,派人给征南行营去一封信,告诉我那皇侄,做叔叔的已经竭尽全力策应他了,希望他能在北面持续施加影响,祝愿他早日功成”

说到这儿的时候,刘曙那张被海风吹得干燥的面庞上,也不禁流露出少许狡猾之色。

或许很多人都小看了刘曙,乃至错看了他,又或者,前三十多年的荒唐,只是为了游戏人生,尽情享受。而抛开这一切,仅从封国十年后的表现来看,就会发现,刘曙这个国王,干得实则还不赖。

十年的时间里,刘曙建立起了一整套的行政管理体系,这是实现对封国有效管理的基础,同时,通过政治军事手段,以沿海八州为核心,实现对原占城国土的基本整合。

人口上,从国内招揽移民二十余万,从根本上一步步夯实着汉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

经济上,大力开发金兰港,以及沿海农渔业,积极与大汉国内交流,鼓励经商,仅靠为南来北往的商船提供停泊、供给服务,就获取了不小的利益。

可以说,从各方面而言,刘曙在封国都表现得不错,他的林邑国也发展得有声有色的。

刘曙本人,并没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也不是什么军政奇才,但能做到如今的程度,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也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而他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就两方面的东西,一是世祖皇帝赋予他的名分以及对这片土地神圣的统治权,而则是早期来自朝廷从人员到钱粮支持加上楚国公府丰富的积累,当把这两项优势充分发挥的时候,自是无往而不利。

同时,刘曙也是个懂得分享的人,权力、财富,土地、人口,从来都不是全贪全占。除金兰州(府)以外的七州县军政主官,无不是来自于国内的勋贵子弟,抑或是立有开拓之功的功臣,刘曙就是把统治之权明明白白地分享给他们,由他们这些汉族权贵,共同享受这片土地。

不是分封,胜似分封。当然了,这样的做法也是最有利于开拓的做法,而不管是安东还是安西,作为大汉对外拓殖的试验田,也给刘曙这样的后来者提供了最好借鉴,即便地理环境迥异,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在刘曙政府的组织管理下,林邑国的文明开发程度有了显著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发展到如今的程度,也有太多吃老本的地方,而当下,刘曙决定为了林邑国的未来再谋取一块根基之地。

那个地方,就在林邑国西南,被林邑国高层称之为“河洲”的地方:湄公河三角洲。基本占据了原占城国土的林邑国,农渔是其天然优势,毕竟是占城稻的发源地,一年三熟是基本情况。

然而林邑国土,适合耕种的沿河平原地带多狭长、拥挤,可以养人,但无法长久地富足地养人,尤其来了这么多在大汉国内见过世面的“上流社会”人群。

于是,寻找一块更加丰饶、能够提供更多资源、供养更多人口的土地,成为了林邑上层的迫切需求。而具备优良水土气候条件的湄公河三角洲,自然成为了林邑国的目标。

事实上,关于三角洲平原的情况,对多年往返于大汉与南洋之间的汉人商民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惯于耕种的汉民只要见识过那里的水土条件,就没有不垂涎三尺的。

而林邑国对三角洲的窥探,也引发了邻居真腊的强烈反应,早在开宝年间,双方就已经就这块宝地进行争夺了。当然了,是由林邑国支持的那些汉人商贾、武装移民,从海上登陆上岸,驱逐土著,建立据点。

于真腊国那边而言,汉人的行为,则突破了过去行商的底线,野心毕露,就是侵略,自然启动反击。

不过在初期,冲突还不算激烈,不过是你突袭我的据点,我抢掠你的城镇。

不过,进入雍熙年,随着林邑国逐渐走上正轨,随着军事建设的加强,冲突的烈度开始提升了。

在雍熙三年的时候,真腊国那边组织了上万人,发起对汉人的驱逐行动,意图把三角洲的汉人商民赶下海去。

闻讯的刘曙,遣送刘珙领军三千拒敌,一番厮杀,凭借着刘珙出色指挥能力以及林邑军的装备、战斗力优势,成功挫败了真腊国那次行动。

也正是从雍熙三年起,真腊与林邑之间算是彻底撕破脸皮了。仅从国力而言,在中南半岛之上,没有那个国家与势力能与真腊相比,即便是林邑。

如果双方面对面的拼消耗,林邑国也未必拼得过,刘曙也舍不得拼。但是,刘曙的林邑毕竟不是周遭那些土著国度、部族势力,他有来自国内源源不断的力量投入,每来一个移民,经过一个商人,都是对其实力的提升。

而最直接的,是来自安南道的支持,在此事上面,是有朝廷背书。每一次刘曙向朝廷打报告求援,说面临真腊进攻威胁了,最终总能抠出点好处,提供方自然是安南道。

而在雍熙五年冬,真腊国发动对安南道的袭击,其背景也基于此,平心而论,朝廷也算是被林邑国给拉下水,当然,真腊国主动挑衅的举动,也的确愚蠢。

从去年十月开始,作为征南大军副帅的侯延广,便已经率领两广军队南下,开始对安南道内的叛乱进行清剿,杀了很多人,平叛的效果也很好,一个月的功夫,大股叛军基本不存在了,有的部族选择再度低眉顺眼,拒不臣服者,则只能夺到西、北方向的山地、高原里打游击。

等作为主帅的刘文涣抵达安南道治交趾时,安南道北部地区的叛乱已经基本被平定。

十二月,略事休整的汉军大军南下驩州,进攻入寇的真腊军队,结果是没有任何悬念的,虽然真腊军队鼓起勇气接战,但在汉军的进攻下迅速溃败,他们引以为豪的战象部队,甚至抗不过一轮火炮的攻击。

驩州一战,来自中国大炮的轰鸣声,第一次尽情地放响在中南半岛的土地上。

真腊军惨败,死者数千,俘虏三万余人。按理说,至此朝廷交待的使命也差不多了,两个月平乱却敌,很是完美。

但是,在刘文涣的坚持下,汉军在收复所有失地后,顺势反攻入真腊国境内,想要获取更多的功勋,即便为很多保守派诟病,但开疆拓土依旧是大汉第一等的功勋殊荣。

可以想见的,比起在安南道内的反击作战,入侵真腊国,就没有那么容易的。困难的并不是敌军,而是简陋的道路交通、艰难的后勤补给,以及毒虫瘴气,即便从征将士以两广、安南人为主,依旧在进军途中,伤亡巨大。

然即便如此,在雍熙六年的一月,汉军也成功攻克了真腊国北方大量城池土地,尤其是,文单城也被汉军占领。

文单可不是一座简单的城市,后世名为“万象”,真腊国曾分裂为水陆真腊,在中国,则称陆(北)真腊为文单国,可想而知这座城市对真腊国的重要性,那几乎是其北面国土的脊梁。

而对于刘文涣进攻真腊的决策,最兴奋的,莫过于刘曙这个叔叔了。在平叛期间,林邑这边在南边,也发起了对真腊的袭击,但战事规模一直不算大,毕竟整个中南半岛局势的发展,都要看驩州那一战。

而等刘文涣兵入真腊,刘曙这边就开始进行大动员,等文单城都被汉军拿下的消息传来后,林邑国这边就彻底坐不住了,于是,除了必要的守备之外,大军倾国而出,直扑湄公河三角洲。

选择这么个时机,刘曙与他的臣子们也是有充分考量的,首先真腊在北方损失惨重,主要精力还得放在应对不依不饶的刘文涣军身上,这极大减轻了他们的军事压力。

同时,刘曙也怕朝廷那边叫停刘文涣的行动,依皇帝二哥这些年的对外政策,这是有很大可能的。

因此,刘曙必需得紧紧把握住这个机会,朝廷如此“卖力”的情况,实在太难得了,一旦错过了,下一次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而刘曙的判断很准确,当林邑国大军在湄公河三角洲上攻城略地,招降纳叛,打得真腊军队溃不成军之时,西京朝廷已经不断有人进谏,想要拉回刘文涣这头“脱缰的野马”了。

对于刘文涣擅自攻入真腊,并且把战争规模越搞越大的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反对声音也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强烈

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422章 安东国的第一个冬季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第408章 蠢儿子第436章 真实而残酷第38章 任其纷扰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121章 道士第446章 皇后驾到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248章 刘皇帝的小本本第203章 胜利的意义第129章 勋贵与官僚第71章 平息的吴越大叛乱第263 史彦超的结局第197章 财计第37章 朝堂上的纷争第105章 密探专奏第20章 武德司的收获第37章 新政第147章 孟昶的觉悟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118章 蒲阴第385 礼宾馆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416章 尾声第6章 告一段落第375章 由创业走向守业第466章 亟需改变第66章 商业互吹第56章 一战定河西第364章 过韩府第175章 军略第1章 自闭少年刘承祐第291章 淮东大案第287章 反击从野狐岭开始第450章 落幕第5章 堂议第329章 西域风云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2章 登闻鼓响第197章 开封扩建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44章 个中弊端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81章 东河村之战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32章 潞州震动第184章 张德钧的汇报第49章 医政第366章 安东不一样!第246章 目标八寨第42章 岭南在望第278章 遣使向西,汉中战况第374章 善待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罢我登场第230章 压力都不小第140章 杀心大起第160章 河东风云(7)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74章 万岁呼声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98章 山道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8章 河西局势由此转变第18章 权谋手段第362章 新齐与新楚第102章 政争这种事是很正常的第83章 东京反应,王峻密奏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202章 百草口之战第14章 外戚第93章 完了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后的告别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239章 耀州之战第268章 一城,一战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187章 琐屑第125章 冬至宴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结论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317章 刘皇帝还是那个刘皇帝第118章 商贾第503章 最后的旅途3第1752章 放手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第1698章 做贼心虚第85章 善后争议
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422章 安东国的第一个冬季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第408章 蠢儿子第436章 真实而残酷第38章 任其纷扰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121章 道士第446章 皇后驾到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248章 刘皇帝的小本本第203章 胜利的意义第129章 勋贵与官僚第71章 平息的吴越大叛乱第263 史彦超的结局第197章 财计第37章 朝堂上的纷争第105章 密探专奏第20章 武德司的收获第37章 新政第147章 孟昶的觉悟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118章 蒲阴第385 礼宾馆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416章 尾声第6章 告一段落第375章 由创业走向守业第466章 亟需改变第66章 商业互吹第56章 一战定河西第364章 过韩府第175章 军略第1章 自闭少年刘承祐第291章 淮东大案第287章 反击从野狐岭开始第450章 落幕第5章 堂议第329章 西域风云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2章 登闻鼓响第197章 开封扩建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44章 个中弊端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81章 东河村之战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32章 潞州震动第184章 张德钧的汇报第49章 医政第366章 安东不一样!第246章 目标八寨第42章 岭南在望第278章 遣使向西,汉中战况第374章 善待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罢我登场第230章 压力都不小第140章 杀心大起第160章 河东风云(7)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74章 万岁呼声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98章 山道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8章 河西局势由此转变第18章 权谋手段第362章 新齐与新楚第102章 政争这种事是很正常的第83章 东京反应,王峻密奏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202章 百草口之战第14章 外戚第93章 完了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后的告别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239章 耀州之战第268章 一城,一战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187章 琐屑第125章 冬至宴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结论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317章 刘皇帝还是那个刘皇帝第118章 商贾第503章 最后的旅途3第1752章 放手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第1698章 做贼心虚第85章 善后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