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5 彻底固化的统治阶级

正统十一年(1052年)春二月,西京,三年一度的科举大试,刚刚落下帷幕,趁着四海俊才、天下群英齐聚京师的机会,一年一度的牡丹诗会,也即将开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列祖列宗在当世人们的印象中已逐渐模糊,曾经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也仅仅停留在史官学者笔下与文人词臣的诗文中。

绝大部分人们,更习惯于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尤其是对居天下之中的京畿士民来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璀璨的正统时代,堪称一个全民享乐时代,只不过,这盛世康乐,针对的人群不可避免越来越窄……

自世宗以来,近四十年间,大汉帝国科举,愈加呈现“政法化”、“学院化”,这既是朝廷选材越发注重法理,也因为大量政法大学堂以及其他地方学政学堂出身的学生士子,大量出现在“科举”这条帝国最正统、最高等、竞争也最激烈的入仕“赛道”上。

到正统时代,大汉帝国的入仕途径,已经更为清晰地分为三条,一考举,二恩荫,三则是“以吏能入仕。这三条中,不论考举一事,如何受权贵、学阀等统治阶级的影响,它都是帝国最为公平的一项选材办法,至少还能让人看得到点希望,每一届都还能看到些“寒门”出身的才士冒头。

第二条,不必赘言,这权贵们的福利,也是统治阶级们维护帝国统治的根本原因之一刘,虽然从来为清流贤才所攻讦,但它始终存在。

并且于“低调”之中,从容传承,牢牢地掌握着帝国莫大一份话语权,而在帝国一百多年的发展变迁下来,新老权贵固然在不断更迭替代,但这个阶层却在不断壮大,既是帝国的强大脊梁,也是帝国庞大身躯上的寄生者.

至于第三条,则是最为艰难的一条路了,情况也最为复杂,并且呈现越来越艰难、复杂的趋势。归根结底,帝国上下,各级墨吏以百万计,而朝廷命官却是有定数的,而官与吏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有如鸿沟一般深峻,以致底层官场有“一入吏场身难翻”的说法。

回头来看,反而是在世祖皇帝时期,才是真正将“不拘一格降人才”理念贯彻的,到太宗、世宗时期,法治在不断加强,等级规矩日益森严,对广大吏员们也越来越不友好。

世宗通过兴办吏政学校的办法,的确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吏才,但很多学生,其第一选择,依旧是进京参考,万不得已,才愿意接受“吏”这样的道路。

不过,吏职转命官,固然艰难,上限也很低,但容易出人才,尤其是实干之才,那毕竟是从百万吏员中脱颖而出的人才,不管是能力、经验还是运气,都缺一不可。

在尚书令范仲淹秉政的六年之中,对帝国吏政有着众多的整顿与改革,其中在选拔良才干员上,就大力地提拔了一批吏员,授以命官,这批人大多具备实干之才,但被攻讦为“范党”,以及范仲淹“弊政”之一,究其原因,动了其他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

这三条入仕途径,在其日益清晰的同时,也意味着帝国阶级的彻底固化,这一点在帝国上层统治建筑中,尤其显著。

开宝时期,在以乾祐一代开国元勋的基础上,还能崛起赵普、卢多逊、张雍、李昉、吕端、王祐、王禹偁等一干庶族领袖;

太宗时期,张齐贤、李沆、吕蒙正、徐士廉、寇准等臣也扛起庶族官僚的旗帜;

哪怕到了世宗时期,仍有张俭、杜衍、曾会、王钦若、丁谓、夏竦、包拯等一干崛起于平庶的名臣、干臣。

但进入正统时代,准确地讲从建隆中后期开始,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凭借一己之力,以惊艳才情,位居高位的了。不是没有,只是很少,并且上限肉眼可见。

处在帝国庙堂高位的,已基本为权贵集团所占据,越往上,越是如此,不管是中枢部司宰臣,还是地方封疆大吏,你想要找一个出身平平者,反而很困难。

倒不是没有寒门崛起,但是,若不通过依附权贵,仅靠个人才干与努力,想爬至高位,简直是痴心妄想。大汉帝国不是没有这样的骨节之士,但绝大部分人,穷极一生,能否做到州府之任,都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包青天声名在外,不附权贵,甚至专门与权贵“作对”,但是,这样的人,数遍天下,又能有几人?而况,如非政法大学堂出身、世宗近臣、皇帝侍讲等一系列buff加持,即便包拯名望隆重,又能在帝国高层待多久呢?

便是如此,也屡屡受到攻讦,处境堪忧,个人仕途上,也难有寸进,内阁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等虚衔随便加,但范仲淹曾两度推动包拯进入政事堂拜相,都被群起反对,尤其在都察使的提议上。

看看世宗中后期在帝国政坛上崭露头角的一些臣僚吧。欧阳修,这个到正统时代已是一代大文豪,与苏舜钦等人,重修《唐书》、《三代史》,堪为新一代清流领袖。

但欧阳修的冒头,除了本身那惊艳的才情之外,政法大学堂出身,状元及第,是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要溯源的话,他还是靠几个岳父的扶持,早有胥偃,后有杨侃、薛奎.

便是如此,欧阳修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处在庙堂高位,掌握朝廷实权、重权,他只是名气很大,在文学上的成就很高。

但在大汉帝国真正的掌权者眼中,根本排不上号,更像是当家人们摆在殿阁间的一尊佛像罢了,而一旦言行出格,贬谪也就来了。

蔡襄,也是一代大家,清流领袖,他是出身闽学,如今更是莆田学派的当家人物;富弼、韩琦者,多年政事历练,早已是帝国政坛的后起之秀,闻名朝野,但一路都少不了张俭、杜衍这等首相之才的提拔、扶持。

而今科的进士状元曾巩,他则是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欧阳修在房州时收的弟子,是其在“古文”上的传闻,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便是范仲淹,若非其父打下的直通太宗的名声,若非集娄江、睢阳这两大对帝国政坛具备重要影响力学院的光环于一身,他岂有位列宰堂的一日。

当然,范公最终能够入殿登堂,官拜尚书令,得“聚天下之望”,最为关键的一点,还在于世宗皇帝的培养提拔,还得有个好运道,正统皇帝“听话”.

也正是在这样的人才选拔机制与官吏成长环境中,范仲淹秉政的几年,也被后世之人,评价为“大汉帝国最后的公平时代”。

而即便一心为公的范公,其所维持的这份公平,也得打个双引号,因为他维护的朝廷体制,从根本上,是对帝国权贵们的维护。

一方面坚决维护帝国统治与律制,一方面又要打压限制作为统治基石的权贵官僚,范仲淹的执政,可想而知是在怎样一种矛盾、纠结与艰难之中度过的,说其苦苦支撑,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的。

事情没有尽善尽美的,也正因为范仲淹之后,那种日益让人窒息、束缚的政治环境与升迁制度,才显得范仲淹在时,帝国那苦苦维持的清明,是何其难得。

然而,即便再固化,天下士林、寒门才士,终究还是有上升的可能,那条登龙之阶,也被庶族官僚死死维护巩固,被勋贵集团作为装点的门面。

上升的途径,即便狭窄,毕竟存在

与之相对的,真正让人窒息的,还是军队。一百多年了,军功贵族们对帝国军队的掌控力,虽呈下滑趋势的,但其依旧拥有强大话语权。

另一方面,在军队官僚主义大肆抬头的同时,一些独属于军令、军政系统的规则,也更加固化了,最显著的一点,同样是提拔机制与上升途径。

到正统时代,帝国官兵的升迁,看靠山,认出身,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了,甚至早已深入人心,为人所接受,就好像生来就是这样的规则一般。

对于一个普通入伍的士兵来说,若无靠山,仅靠正常的军事训练、卫戍、戡乱等职业活动,一辈子能够做到一个“百夫长”,就极其难得了。

更多的人,在超龄之后,就被发还家乡务农了,若是有立功表现,抑或是挣得个军职,或许还有机会被安排进地方差役系统,抑或乡兵系统,从地方官府讨份差事,就是这样的人,基本都是十中取一。

正统时代的大汉军队,对普通官兵来说,已然逐渐丧失曾经拥有的荣耀与待遇,东京的昭烈庙,年年都有大祭,但那些曾经动人心弦、直击灵魂的精神与意志,却渐渐染上尘埃.

帝国军官的来源,更多的,来自勋贵将门之荫赐,出于帝国几大军事学校。至于武举,则已经彻底被玩坏了,到如今,只是作为一些即将受到提拔的军官履历之一。

至于军事人才的选拔,军队自有其规矩!

而军队的这种固化,又以海军为甚.

第72章 雷王之争,西北现状第33章 豪强仁宗篇3 欧阳大家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124章 幽燕事了(续)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293章 北伐的尾声2第322章 针锋相对第184章 教训第150章 蜀亡第2053章 终章第127章 打破潜规则第74章 东亚海盗的兴起第371章 慰问=送行第65章 选择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汉伊六次大战第1698章 做贼心虚第94章 国难丧子,尚有良将第1803章 运动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111章 动心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405章 即将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76章 效郭威战法第195章 杨邠案(3)第8章 杨苏还京第171章 耶律璟选择保守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77章 吏职变动第79章 “抚远之战”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第273 王晏镇洛第1章 扬州的风波第41章 高丽国王第8章 杨苏还京第284章 影响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74章 万岁呼声第138章 从长计议第259章 兵临梁泉第22章 史公镇洛:民怨四起第138章 破寨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学堂第226章 一溃百里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101章 大整军第214章 正在准备整顿朝纲的耶律贤第131章 鸣沙匪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95章 效果已显第274章 打女真、室韦还是没问题的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121章 父子异见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诞生第98章 山道第364章 过韩府第138章 破寨第476章 内外党同第50章 南汉来使,庆功宴第251章 寿国公第36章 西面来人第93章 来自地方的声音第115章 冬月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第135章 降将→良将第123章 咨之以边事第238章 皇帝还是怕皇后第14章 武夫军阀第57章 扬州案有结果了第368章 宰相们的异见第101章 这就是开宝盛世?第328章 决议横涉流沙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202章 钱粮百万计第414章 云消日出第337章 京口水战、攻心之策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97章 隰州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第124章 轻取扬州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风波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105章 率意南趋以觅食第47章 高丽定安之事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324章 相安为上第173章 日常第129章 勋贵与官僚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121章 大朝第277章 闲有目光向河西第362章 分封?第143章 夔州大捷
第72章 雷王之争,西北现状第33章 豪强仁宗篇3 欧阳大家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124章 幽燕事了(续)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293章 北伐的尾声2第322章 针锋相对第184章 教训第150章 蜀亡第2053章 终章第127章 打破潜规则第74章 东亚海盗的兴起第371章 慰问=送行第65章 选择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汉伊六次大战第1698章 做贼心虚第94章 国难丧子,尚有良将第1803章 运动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111章 动心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405章 即将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76章 效郭威战法第195章 杨邠案(3)第8章 杨苏还京第171章 耶律璟选择保守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77章 吏职变动第79章 “抚远之战”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第273 王晏镇洛第1章 扬州的风波第41章 高丽国王第8章 杨苏还京第284章 影响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74章 万岁呼声第138章 从长计议第259章 兵临梁泉第22章 史公镇洛:民怨四起第138章 破寨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学堂第226章 一溃百里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101章 大整军第214章 正在准备整顿朝纲的耶律贤第131章 鸣沙匪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95章 效果已显第274章 打女真、室韦还是没问题的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121章 父子异见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诞生第98章 山道第364章 过韩府第138章 破寨第476章 内外党同第50章 南汉来使,庆功宴第251章 寿国公第36章 西面来人第93章 来自地方的声音第115章 冬月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第135章 降将→良将第123章 咨之以边事第238章 皇帝还是怕皇后第14章 武夫军阀第57章 扬州案有结果了第368章 宰相们的异见第101章 这就是开宝盛世?第328章 决议横涉流沙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202章 钱粮百万计第414章 云消日出第337章 京口水战、攻心之策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97章 隰州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第124章 轻取扬州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风波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105章 率意南趋以觅食第47章 高丽定安之事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324章 相安为上第173章 日常第129章 勋贵与官僚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121章 大朝第277章 闲有目光向河西第362章 分封?第143章 夔州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