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高丽定安之事

开宝元年入闰十二月,也就使这个年尾显得十分漫长,进入本年第二个腊月后,刘皇帝的心情好转了许多,见惯了世事纷扰,也没有什么想不开的。

当然,也在于发生了两件让刘承祐感到开怀的事情,其一是宫内又添丁了,进宫两年的秦美人生下了皇十三子。其二,病重的卫国公慕容延钊身体逐渐好转,刘皇帝闻之喜悦,特地将他连同李谷召到宫中,君臣三人其乐融融地聚了一场小宴。

事实证明,刘皇帝真不是个能够长期保持恬淡,修身养性的人,时间一久,顿觉乏味。从繁重的朝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改变了以往那种夙兴夜寐的生活状态,固然让刘皇帝轻松了许多,但空闲的代价,便是逐渐演变为空虚。

刘皇帝并不是个有什么生活情趣的人,没有过分喜爱的东西,衣食住行,要求不高,读书习武,也只是调剂罢了,让他全身心长时间投入,也是种煎熬。

至于美色,后宫的佳丽宫人,诱惑虽大,但在察觉到身体素质的下滑之后,也在有意识地控制房事的频率。

而其他娱乐活动,都有所尝试,但也都是浅尝辄止,没有让他特别感兴趣的。在信仰上,刘皇帝更谈不上了,既不信佛,也不修道,儒家礼法也只是统治工具罢了......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也正是刘皇帝这种性格,才能让他长时间保持着对国政军事的专注,皇帝没有沉溺偏私的事务,对于国家百姓而言,确是大幸。

当感觉到枯燥与乏味之后,刘皇帝的心思又动了,对国家与军政的关注力度也紧跟着提高。只是,没有贸然“复出”。

他开始频频往三馆跑,看看《国史》与《实录》的编纂,与史官才士们讨论政略,又亲自过问《汉会典》的修订,同时,不断从诸部司调阅案册,武德司、皇城司的密档也抽时间察看......

有了这些事情的调剂,刘皇帝的“空虚”这才有所缓解。事实上,他这种表现与心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

表面上虽然因为朝政繁累而感到辛苦,感到疲惫,想要休息,然一旦松懈下来,又没有其他事情来填补,也就难以适应。

而至于放权这种事情,刘皇帝永远不可能做得彻底,一切的前提,都要在他保持着对国家掌控下,如果有什么事情让他觉得脱离了自己控制,那么蛰伏的刘皇帝或许又将露出獠牙了。

“官家,东平王求见!”

“宣!”

当得知赵匡赞觐见时,刘皇帝正在练习射箭,一箭稳稳中靶,距离靶心也不远,给刘皇帝一种错觉,再练下去,自己的射术也许就登堂入室了。

当然,错觉永远只是错觉。射固定靶都如此费劲了,何况移动目标,更别提骑射了......

刘皇帝接过一支箭,继续摆好姿势瞄准,调整呼吸,释放,弦颤箭发,直直地上靶。

“好箭法!”耳边传来赵匡赞的赞叹声,就差鼓掌了。

偏头一看,只见东平王赵匡赞着一身白蟒袍,缓步而来,面上带着明显恭维的笑容。刘皇帝虽然知道这是恭维,心情仍旧不错,对一旁的侍卫道:“给东平王准备弓箭,朕兴致正佳,我们君臣比一比!”

“陛下神射,臣自愧不如!”赵匡赞嘴里谦虚着,但还是自然地褪去外袍,接过雕弓。

“你要是再夸朕,朕都要脸红了!可说好了,不许相让!”刘皇帝哈哈一笑,冲赵匡赞道。

赵匡赞怎么也算是将门之后,平日也多习骑射,就刘承祐这两下子,自然不可能是其对手,再加上他有言在下,十箭过后,也就输了个彻底。

不过,没准真是刘皇帝的射艺进步了,赵匡赞属于“勉强”胜出。

甩了甩发酸的手,坐边上的椅子上,喦脱赶忙取过一件貂裘给他披上,以免着凉。示意赵匡赞同坐,喝了口热酒,刘皇帝这才问道:“赵卿此来,所谓何事?”

赵匡赞如今担任着礼部侍郎的职位,算是爵重职轻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在朝中的地位。有些事情,也并不需要他前来向皇帝汇报,但还是择时而来,重点不在汇报事务上,而是加强与皇帝的联系,联络感情。

当然,既然来了,还是有事相禀的,赵匡赞说道:“高丽国的使者找到了,为登州渔民所救,如今已抵达东京!”

原来,此前高丽王王昭再度遣使来朝廷,这一回使团规模很大,足有近两百人,带了大量的宝物、土产,还遣了一部分贵族与青年官员,另外还有好几名高丽美人。

除了进贡,加强与大汉的联系之外,也是为了取悦朝廷与皇帝,同时也存有继续学习中原制度文化的意思。

这些年,靠着与朝廷的交好,高丽王对国内的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效,王权得到强化,赚足了好处。再加上经济上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两国之间的关系正处于甜蜜期......

不过,此番来使,注定走霉运,在渡海的旅途中,遭遇海难,船只倾覆,几无生还。而赵匡赞所汇报的,是唯一一个幸存者,名叫时赞,侥幸飘落海岛,为出海的渔民所救。

这一场海难,对于高丽国来说,也是一场灾难,不只丢失了大量的贡资,更重要的,损失的使团人员中,可有太多高丽的青年才俊,王昭寄予厚望的,高丽王国的未来......

对此,刘皇帝心中有些腹黑的想法,表现在脸上就是稍显不厚道的笑意,摆摆手:“大海广阔深邃而又无情,发生这等灾难,也朕所不愿看到的。使团之殇,殊为可叹,朝廷也该有所表示,那活下来的使者,经历了生死危机,也不容易,礼部好生照料。另外,也安排一支使节,前往高丽,作回礼慰问吧!”

“是!”赵匡赞拱手应道。

“另外,定安国又遣使入朝了,希望能够内附!”赵匡赞说。

“嗯?”刘皇帝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说:“他们远在东北,渤海故地,如何内附?这背后,发生了何事?”

“陛下英明!”赵匡赞夸了一句,而后解释道:“据来使言,他们地狭、人寡、国贫、军弱,已不堪独立,近来辽国军事威胁益重,恐有灭国之忧。他们所请,是与欲以少量贵族迁离,浮海来投!”

“这岂非异想天开?”刘皇帝不由摇了摇头,略作沉吟,提出一点:“他们既存弃国之念,显然是感受到危机了,莫非辽国真欲动兵灭之?”

赵匡赞接话道:“臣以为,这种可能不是没有,定安国虽只是由一群遗民组建的弹丸之地国,难成大患,但毕竟处其后方,又不服其统治,如果为了消除身后隐患,难保不动兵。以契丹人的实力,想要灭区区一定安国,并不难!”

“人家既然求到东京了,作为大国,自然不能不作理会,该当承担起职责来!”刘皇帝表明着态度,扭头问赵匡赞:“你觉得,朝廷该如何回应?”

赵匡赞显然打好了腹稿,禀道:“两国山海相隔,又有契丹相阻,内附显然不现实。臣以为,定安国据渤海一域,更主要的是背靠高丽,如今高丽使者在京,莫若在高丽国身上想想办法......”

听其建议,刘皇帝顿时反应回味过来,对赵匡赞笑道:“好!就这么办!此事就由赵卿去协调!”

“是!”

第49章 求援第148章 还京第111章 暂息伐蜀之心第120章 折家第79章 楚昭辅之政第173章 日常第120章 征服者刘承祐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第60章 惊喜来得太突然第399章 刘皇帝的矛盾心理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25章 开宝新政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乱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37章 后宫那点事第148章 养残的顾虑第461章 癫狂?第34章 亡国之族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29章 老九浑人一个第192章 刘铢案第74章 根由在朝第72章 颐指气使VS意气风发第157章 提亲第20章 屯务废改第202章 钱粮百万计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313章 晋王第471章 另起炉灶第11章 大败蜀军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283章 降将第447章 形势不妙第336章 橐相第11章 大败蜀军第243章 总结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86章 须发花白第417章 庆典一般的刑场第63章 武德奏事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65章 开封府尹的问题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宾事件第124章 辞表第144章 两月灭蜀?第61章 晋阳来人第470章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了第297章 新山阳第189章 燕王南来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288章 殿议总结第166章 太子与大将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23章 皇帝的底气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41章 探监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19章 回京第199章 潞州来客第443章 板子来得毫无征兆第150章 听政第37章 新政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312章 中宫虚悬,赵普索权第287章 赵普使蜀1第401章 老郭威第373章 开宝九年已过半世宗篇28 朝晖之城,老年白龙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351章 林邑国第239章 南口大战8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第34章 史卿,朕还有重任相托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366章 将士百战归第161章 折氏进宫第357章 宫廷与宗室世宗篇38 安东王的遗嘱第56章 是非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36章 激战三江口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75章 高贵妃第194章 杨邠案(2)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34章 惊陶谷第51章 以镒称铢第113章 军改伊始第135章 最后的坚守第353章 信使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
第49章 求援第148章 还京第111章 暂息伐蜀之心第120章 折家第79章 楚昭辅之政第173章 日常第120章 征服者刘承祐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第60章 惊喜来得太突然第399章 刘皇帝的矛盾心理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25章 开宝新政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乱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37章 后宫那点事第148章 养残的顾虑第461章 癫狂?第34章 亡国之族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29章 老九浑人一个第192章 刘铢案第74章 根由在朝第72章 颐指气使VS意气风发第157章 提亲第20章 屯务废改第202章 钱粮百万计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313章 晋王第471章 另起炉灶第11章 大败蜀军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283章 降将第447章 形势不妙第336章 橐相第11章 大败蜀军第243章 总结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86章 须发花白第417章 庆典一般的刑场第63章 武德奏事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65章 开封府尹的问题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宾事件第124章 辞表第144章 两月灭蜀?第61章 晋阳来人第470章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了第297章 新山阳第189章 燕王南来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288章 殿议总结第166章 太子与大将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23章 皇帝的底气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41章 探监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19章 回京第199章 潞州来客第443章 板子来得毫无征兆第150章 听政第37章 新政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312章 中宫虚悬,赵普索权第287章 赵普使蜀1第401章 老郭威第373章 开宝九年已过半世宗篇28 朝晖之城,老年白龙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351章 林邑国第239章 南口大战8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第34章 史卿,朕还有重任相托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366章 将士百战归第161章 折氏进宫第357章 宫廷与宗室世宗篇38 安东王的遗嘱第56章 是非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36章 激战三江口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75章 高贵妃第194章 杨邠案(2)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34章 惊陶谷第51章 以镒称铢第113章 军改伊始第135章 最后的坚守第353章 信使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