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处处矛盾

“爹,不至于此吧!”大概是觉得刘皇帝“动刀子”的说法有些严重了,刘旸道:“乡兵义勇本就是大汉军队的辅助与补充,如今只是对边塞乡勇加强建设,用以缓解日趋高昂的边军军费,还是保证疆防安全,一举两得,大汉的兵制也并未更改呀!”

刘皇帝注意到刘旸不解的眼神,稍微沉默了下,说:“开了这道口子,未来会如何发展,如何变化?将来会不会因为财政问题,进一步削减正兵?

在我看来,这就是在大汉的国防军事长堤上凿开一道口子,一个可能引发大汉兵制剧烈变革乃至崩溃的缺口。

辅助终究只是辅助,那些乡兵义勇再是剽悍精壮,能代替朝廷在编正兵吗?半农半兵的乡勇,能与职业的军队相提并论吗?

兵农合一,那是府兵制,没有均田制,连历史老路都会走得不安稳,不妥,实在不妥......”

听刘皇帝之言,刘旸眉头也皱了皱,连续地看了他好几眼,刘旸的表情间也带上了少许郁闷,不解之色愈浓了。

此时的刘皇帝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固执,那忧患意识也过于强烈了,朝廷当下,不管是从财政还是从军政上来说,都是该有所变化了,这一点连刘皇帝自己都清楚。

然而,那种过度的患得患失也实在令人不解,而传达给旁人的,尤其是刘旸这样熟悉他的人,就觉得刘皇帝似乎特别焦虑。

刘皇帝的那套说辞,有说服力吗?并没有太多,那只是刘皇帝常萦于怀的一种顾虑罢了,显得过度,显得莫名,若不是他是刘皇帝,刘旸早就驳斥回去了。

在刘旸酝酿着如何掰扯此事而不会惹怒刘皇帝时,刘皇帝却做出了反应:“此事暂时搁置,这等大事,也不是我们三人在这亭中闲谈议论就能定下的,还需同中枢大臣们商讨商讨,群策群议,我也需要再考虑考虑......”

前不久,在琼林苑中,也是在这水榭边上,父子二人才就东北开发巩固的百年大计做下了决定,那时候刘皇帝可是坚决得很,也没有同大臣们商讨的意思。

显然,重点还在于那最后一句话,还要再考虑考虑。

“陛下,如欲减轻军费糜耗,除了军力之外,还有一条,或可省减!”见自己的提议刘皇帝仍旧没有接受,当然也不算彻底拒绝,李继隆犹豫了下,还是主动开口了。

“你说!”刘皇帝对女婿的态度依旧温和。

李继隆:“以山阳漠南为例,当地边军戍卒每年的军需、补给,有三成来源于山阳当地,除了少数屯场,大多发于云中。有大约五成从太原发送,余者甚至每年需从西京输抵边陲。

陛下也曾言,每年供馈边军,车马粮草转运所耗,就要占据总体耗费的一大部分。从云中出发向沿边堡塞转运军需,所经路程,短则两百里,长则上千里,其中便损失了大量物资。至于从京城往边地转运,过程中的无谓损耗还要更加严重。

于边地而言,军需供给之耗费,除道路遥远之外,也因交通不畅,还有人力不足,每到农忙时节,官府征召民役输送军资,甚至需要把半大的少年组织起来参与运输,以维持军需输送的同时,也让每家每户能够保证劳作,不误农时。

因此,臣以为,若能把军需转运过程中的损耗降低,那么也是能省却一大笔军费......”

听其言,刘皇帝依旧没有表态,看着李继隆沉吟几许,方才道:“关于转运损耗,朝廷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不管是增加车船畜力,还是修路开道,都进行过,但边陲的交通条件现实如此,就是不如中原便利通达,大汉也太大了,也不可能做到如内地这般四通八达,一路顺畅,有的转运损费也是必要的,难以避免的!”

李继隆:“朝廷过去,已于诸道州修建义仓官储,以备不时之需,效果显着。臣以为,可于沿边关防要地,兴建几座军仓,用以存储粮草、米面、军械、被服等军需,如此,既可备战争,平日里也能更近地调派供给,做到及时省便!”

听其言,刘皇帝却摇了摇头,道:“那兴修这些军需仓场之后,要将它们填充满仓,仍旧需要从其他地方调运物资,这个过程中的转运损耗,还是是不可避免的。如此,省却的,便利的,也仅仅是边陲军需供给,其他地方向边疆输送......”

说道这儿,刘皇帝忽然顿住了,两眼下意识地眯了下,略带玩味地打量着李继隆:“霸图,你不会是在暗示我,对大汉的军需供给体系,做整改吧!”

李继隆微愣,摇了摇头:“臣并无此意,只是就北疆当下的军需转运做此建言,若有疏漏不察之处,还请陛下恕罪!”

听李继隆这么说,刘皇帝澹澹一笑,他觉得,这个女婿就是那个意思,因而,意味深长地道:“你是边将,为军情军务做此考虑,想要改善,确是在本职之内,无可指摘,不过,安守本分还是很重要的。有些事情,有些问题,朝廷不是看不到,但朝廷自有综合整体的考量!”

从刘皇帝话里,李继隆听出了少许警告的意思,李继隆身体一绷,赶忙起身拜道:“陛下教训的是,是臣多嘴了!”

刘皇帝却摇了摇头,示意他坐下,自个儿则再度陷入了凝思。

朝廷对边军后勤的供给,为什么要分批分部,搞得那么复杂,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把边军的后勤牢牢地掌握在朝廷手中,也保证对军队的控制。

但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供给上的大量损耗,李继隆的话是没说错的,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损耗都是无谓的,是可以避免的,只要采取一个就近调派的原则。

早年的时候,在大汉还没有一统天下,国土还没有扩张到如此广阔之时,哪怕从京城调派军需,也是足以支撑,并显得没有那么地靡费。

但如今显然不同了,在转运上的损耗支出,以大汉的体量,都会肉疼的。就说西南的云南、安南两道,如果所有的军需都从京城调拨,就根本不现实。

朝廷也是早就考虑到了这些,再加上两次北伐、几次对外扩张,早就对后勤供给做过大的调整,在靠近边陲的道州进行物资屯储中转。

比如山阳一线的边军,到如今,就有半数的物资,是从太原调拨,实际由山阳道直接供应的,只占一小部分。

但这些改变,于本质上,并没有根本性的扭转,因为太原的军需仓储,其中也有不少是从两京中转的。

归根朔源,又得落到大汉的财税转运制度上了。早年,因为藩镇割据,为了削平地方的山头,集大权于中枢,刘皇帝曾对地方大动刀子,军权、财权是动得最狠的。

从一开始不断削减每年各地的留存钱粮税收,从五成到三成,到两成,到最后干脆全部上缴,再有朝廷统一分配,进行统筹调用。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个矫枉过正的问题,结果是朝廷牢牢地掌控了全国的财政大权,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但同样的,在那一进一出的过程中,大量无谓的损耗便产生了。

并且,地方留存全部上缴朝廷,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不到两年,就被废弃,朝廷又开始放松限制,松脱绳索了。

到如今,地方每年财税,能够留存两成进行地方建设、行政运转以及日常开支,已经成为定制了。这还是朝廷税收,全面转入以铜钱计数的情况下。

当初,那是连粮食、绢帛、布匹都要如数上缴的,那个时候所产生的浪费,才是令人咋舌的,举全国之力,供养一个开封城,就是那时的现状。

但不论中枢与地方在财税上的分配制度如何变化,对于军需供给,却始终没有根本上的变化,哪怕到开宝十五年了,仍旧是由兵部主导,对全国的军队后勤,进行统筹的调度安排,有大量的粮食军械,也确实是从两京发出的。这是朝廷掌控军队最有力有效的办法,尤其在边军规模庞大的情况下。

李继隆的建言不是没有道理,至少按照一个就近调派的原则,有些看起来比较冗费的做法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河北的军粮,不用先输送京城,再由京城发往太原,最后转运到山阳,再派发各军、戍堡,而是,可以直接从河北往太原,往山阳输送。在其中,可改进的余地很大。

至于于边地兴建军需仓储,首先在刘皇帝这里,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说其他,当边军能够就近支取粮食、军械之时,倘若有一日生出什么变故,造起反来,岂不是更加方便,只要攻破了那些仓场就能获取叛乱军需......

有鉴于此,刘皇帝是宁愿供馈的过程中多谢损耗,也不愿意放松管控。以山阳一线的边军为例,有云中、太原两大后勤基地供给维持,就足够了,不需要再多建其他军仓。

这一场父子、翁婿之间的夜谈,持了很久,几乎到夜半时分,方才结束,酒喝了三壶,下酒菜也消灭了五盘,另外还赏足了湖光夜色。

从边地轰轰烈烈展开的部族政策,到北疆的安全问题,引申到军力、戍防,再到军需供给、后勤体系。

蓦然发现,自己的大汉帝国,似乎处处都是问题,彷佛哪里都需要调整改革,以应对新时期下的发展,这让刘皇帝郁闷难解的同时,也不得不打起精神。

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刘皇帝是有了更加深彻的感触,而越到太平时候,则越需要小心。毕竟,在太平时候,很多危险与矛盾,都是隐藏在那太平无波的水平面下,太过具备迷惑性,也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第4章 见完这个见那个第184章 张德钧的汇报第340章 《开宝总类》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51章 耿淑妃薨第512章 最后的旅途11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417章 轻狂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汉伊六次大战第484章 不对劲!第201章 正面交锋第77章 涡口之战(1)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25章 拟一份名单第1762章 契丹政变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166章 石熙载的施政理念第262章 赵普议蜀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第266章 蜀廷的争执第70章 大礼第218章 进兵第498章 六十年来第一遭第495章 市场的形成第32章 郭氏之虑第31章 送行第378章 东水门外第330章 党侯并不傻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第55章 我赵匡胤何德何能?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244章 皇子赴军第145章 了结第293章 北伐的尾声2第85章 郭荣给的惊喜第79章 势孤危第131章 鸣沙匪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黄河口岸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遗产第383章 敞开谈第164章 监国第89章 破财赎罪第114章 耶律阮称帝第50章 额手称庆的南唐君臣第265章 谋划高丽第314章 还京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354章 贵妃母子第300章 灵州换任第59章 睡王上位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491章 区区九品,亦敢通天第103章 缺少一个系统的李从益第1778章 大汉不再需要什么异姓王第145章 策勋御宴第385 礼宾馆第151章 听政2第114章 大朝会第174章 帝崩世宗篇44 漠北风云、契丹灭国第226章 一溃百里第1769章 影响力第5章 恶劣的处境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23章 株连不可避免第90章 关右节度第57章 七月大朝第37章 覆灭在即第19章 罢免两勋贵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253章 其他战场第309章 江淮将帅第24章 人事调整第481章 行宫第119章 节度进京第78章 召还二郎?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119章 回京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36章 母、妻、子第99章 御帐议战第265章 杨无敌第416章 尾声第71章 六合堤上第254章 久待良机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88章 党项人的现状第97章 宣慰司将提上日程第2068章 太宗篇15 热闹的夜第395章 疯涨的盐价第45章 心情不佳刘皇帝第167章 先震后蝗第45章 聪明的瑶蛮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庆,巡幸西南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109章 再破陈军
第4章 见完这个见那个第184章 张德钧的汇报第340章 《开宝总类》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51章 耿淑妃薨第512章 最后的旅途11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417章 轻狂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汉伊六次大战第484章 不对劲!第201章 正面交锋第77章 涡口之战(1)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25章 拟一份名单第1762章 契丹政变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166章 石熙载的施政理念第262章 赵普议蜀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第266章 蜀廷的争执第70章 大礼第218章 进兵第498章 六十年来第一遭第495章 市场的形成第32章 郭氏之虑第31章 送行第378章 东水门外第330章 党侯并不傻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第55章 我赵匡胤何德何能?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244章 皇子赴军第145章 了结第293章 北伐的尾声2第85章 郭荣给的惊喜第79章 势孤危第131章 鸣沙匪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黄河口岸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遗产第383章 敞开谈第164章 监国第89章 破财赎罪第114章 耶律阮称帝第50章 额手称庆的南唐君臣第265章 谋划高丽第314章 还京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354章 贵妃母子第300章 灵州换任第59章 睡王上位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491章 区区九品,亦敢通天第103章 缺少一个系统的李从益第1778章 大汉不再需要什么异姓王第145章 策勋御宴第385 礼宾馆第151章 听政2第114章 大朝会第174章 帝崩世宗篇44 漠北风云、契丹灭国第226章 一溃百里第1769章 影响力第5章 恶劣的处境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23章 株连不可避免第90章 关右节度第57章 七月大朝第37章 覆灭在即第19章 罢免两勋贵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253章 其他战场第309章 江淮将帅第24章 人事调整第481章 行宫第119章 节度进京第78章 召还二郎?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119章 回京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36章 母、妻、子第99章 御帐议战第265章 杨无敌第416章 尾声第71章 六合堤上第254章 久待良机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88章 党项人的现状第97章 宣慰司将提上日程第2068章 太宗篇15 热闹的夜第395章 疯涨的盐价第45章 心情不佳刘皇帝第167章 先震后蝗第45章 聪明的瑶蛮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庆,巡幸西南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109章 再破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