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雌威

随着刘知远一道封王诏书下,议储风波戛然而止,仿佛有了个结果一般。事实上,也正是这样,魏王+开封府尹,基本是继嗣的标配了,魏王这个封号,在这个时代份量极重,至于开封府尹,那更不是一般人能做的。甚至可以猜测,此前刘知远一直空置此官职,便是在衡量“合适”人选。

至于刘承祐的封爵加官,则更像是一种安慰,在他原本的中书令、枢密副使基础上,加个京城巡检。但是,京城巡检又不是个一般的职位。

故,从刘知远的安排来看,是留有余地的,他心里仍旧有所犹豫。不过就结果来看,刘承训是占了上风。在原本的历史上,入汴之后,仅封了长子刘承训为魏王加开封府尹,根本没有其他儿子的事,所以那个时候,刘承训虽无太子之名,却有太子之实。

然而,当刘承祐这个异数降临之后,同样的封赐,却没有“定局”之效。相较于其他人不一而足的反应,作为正主,刘承祐表现得很从容,接诏、谢恩,仿佛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不过暗地里,倒对刘知远的决定做了一番点评,不够果断,犹犹豫豫,终会败事。

大概是因为没有替刘承祐说话,李氏心里存着些“愧”意,事后将刘承祐唤进宫中,温言安慰了一番,语重心长地解释了一番。还以梁、唐、晋三朝故事,劝诫刘承祐,让他好好与父兄,共兴大汉,保延国祚。

刘承祐呢,面对苦口婆心的母亲,能如何?只是泰然地向李氏保证,为家国计,自己会以大局为重,日后定然全心全意,辅弼父兄,不敢有所过分奢求,云云。

刘承祐的这等器量,反倒让李氏诧异了,望着他那张“苦”撑着的面庞,只觉委屈了他,心中怜意更甚。当刘承祐的表态传播开之后,更有不少人赞他贤明,气度宏阔。连刘知远都有些纳闷,不过终究有些人是不信他这番话的,比如杨邠。

倒是刘承训这大哥,在面对刘承祐时,有点不好意思。

随着秋意渐浓,东京各处的枝叶,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变黄,刘承祐府中的园圃,也一样,悄然之间,便染上了一片金色。

府邸的牌匾,早已更换,“周王府”三个遒劲的大字,虽则古朴,却沉淀着威严与地位。

这段时间以来,汉廷之中,陷入了一片短暂的安定,刘承祐在朝廷,除了低调地参赞军机之外,最主要的,便是着手对开封治安的整顿,重点打击杀人、偷盗、抢劫等罪恶,半个多月下来,成效显著。虽无法杜绝罪恶,但市井里坊之间,一套依托在制度框架下的秩序,重新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刘承祐将开封城中一部分巡检禁军,掌控在了手中......

难得的休沐时间,就着日渐冷淡的秋阳,刘承祐在王府后园中的那口“平湖”边上垂钓。裹在一件硕大的黑袍底下,头上还有模有样地戴个斗笠,手里握着鱼竿。说是垂钓,实则只是盯着湖面发呆,那秋波荡漾,层层水纹,还是很有一番美感。

“二郎!殿下!我的周王殿下!”迈着一阵急促的脚步,李少游走到刘承祐身侧,只扫了一眼,不由焦躁地唤道。

“啧!”刘承祐呲了下嘴,放下鱼竿,回首朝他抱怨了声:“好不容易有鱼上钩了,被你吓跑了!”

李少游一愣,看了看平静的湖面,又瞄了瞄空空如也的鱼篓,眉毛一扬,直接盘腿坐下,说道:“都火烧眉毛了,你还有闲情逸致在这里垂钓?”

“什么事,让你这么火急火燎的?”刘承祐意外地看了他一眼,怡然自得地淡定说:“又听到什么风声了?”

“什么事!”李少游声音大了些:“你都要被外放出镇了!”

闻言,刘承祐眉头一锁:“怎么回事?”

“今日官家再度问起储位之事,杨邠向官家建议,为免出现双龙夺嫡的局面,把你外放一地,绝了二子相争,骨肉相残的可能!”李少游回答道。

刘承祐眉头锁得更紧,这等消息,他竟然没有收到一点风声。扭头看着他:“你从哪儿听来的?”

知道刘承祐在疑惑什么,李少游解释道:“不久前的事,我爹进宫拜见,听到的。我这边收到消息,立刻跑来告诉你。”

“哦!”刘承祐应了声,眉头渐渐舒展,平静地说:“这杨邠,也是什么话都敢说,莫非是恃宠生骄?”

见他这副不急不躁的反应,反倒是自己急得有些莫名,李少游不由道:“你就一点都不急?”

“急有何用?”刘承祐反问,脸上带着淡淡的思索:“准备把我外放到哪里?”

“成德节度!按杨邠的说法,幽燕战起,正可顺势派你北上,与你用武之地,发挥你的才能。”

在不久之前,调理好国内,稳定权位之后,趁着秋高马肥,辽主耶律阮征集诸部兵马,挥军南下,剑指幽燕。大兵十数万,直趋蓟城。

燕王赵延寿那边,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派军接战,三千前锋,被歼过半,果断地缩回幽州,婴城据守。龟缩防御的同时,赶紧派人,南下求援。使者快马南下,直至东京。

ωωω●тtκan●c ○

对此,如今的大汉,关中、中原、魏博都还没理顺,又哪里有余力管幽燕的事。但北部边防,又不能完全不顾及,朝廷只得好言安抚,同时降诏成德张彦威,让沿边诸军,适时支援,对幽燕,进行有限支持。

如今,杨邠抛出这个方案,再联系到朝堂上的局面,一定程度上,确是蛮合刘知远心意的。

“真是个不错的建议啊!”刘承祐点评道:“左右,幽燕的事情,也是我搞出来的,让我去收拾处理,真是两全其美,一举多得啊!”

见刘承祐还有心情在这儿感慨,李少游都不禁替他着急:“你不会真的打算去北边吧!”

神情慢慢严肃起来,刘承祐食指交叉,沉思着。自入东京以来,刘承祐一直保持着低调,不搞事,不闹事,任他局势变化,我自岿然不动。但是,让他出镇,远离权力中心,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个时候出镇,可不是什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东京,有朝廷,有十几万禁军,这些才是国之根本,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别看从李嗣源、李从珂到石敬瑭,包括刘知远,都是以方镇之兵逆袭中央,攫取权力,登上帝位。但其间的艰难、风险与运气,又岂是寻常。哪怕是在这个时代,地方节度或许强大,但在正常的情况下,只要中枢不出问题,是万难与中央相抗衡的。自后唐至后晋,发生了不止一次方镇叛乱,但除了那几个逆袭成功的,其他诸如朱守殷、范延光、安重荣、杨光远之类的,妄图以一镇而对抗中央,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从唐末至此,天下乱了几十年,中央王朝更替不断,但这实则也是个强干弱枝、中央集权的过程,虽然十分缓慢。到如今,地方节度手中虽然仍旧掌握着极大的权力,但与中枢的强大相比,却又弱了不止一筹。

中央强大的根本,在于禁军。原历史,在后汉之后,真正能决定国运、帝位、皇权的,便是禁军。周代汉、宋代周,都是禁军内部的权力更迭,根本没有其余方镇的事,包括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释得也是禁军高级将领的权力。至于消除地方节镇的威胁,收其精兵,制其粮谷之类的,也是后边略次一等的事。

刘承祐的脑子很清醒,故让他去东京而就方镇,他是绝不会就范的。人在东京,刘承祐便心安,局势若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境地,他还可借在禁军中的后手行事。若是被排挤出去了,那局势可就完全脱离他的预想和掌控了。

也不得不承认,要让杨邠将此事促成了,那真是蛇打七寸,切中要害,绝对会让刘承祐痛入脊髓。

刘承祐想得认真,李少游在旁不敢轻扰,但见他回过神了,才问道:“你打算如何应对?听我爹说,官家可是动心了!”

“也不知娘亲,是否知道此事。”刘承祐呢喃一句,转头直视李少游:“你有多久,没进宫给皇后请安了?”

听刘承祐突然来这么一句,李少游略微呆了一下,然后迅速地反应过来:“你是说,利用姑母——”

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刘承祐斥道:“话说得太过难听了,什么叫利用?嗯?”

讪讪一笑,李少游轻柔地给了自己一嘴巴子,呵呵道:“我说错了。我这便进宫,问候一下姑母。”

......

宫城中,刘知远站在一张舆图前,望着直出神。关中、河东、中原、河北,名义上归属于他的大汉王朝的地盘,着实不算小,还都是帝业所兴之地。可惜,注视着布于其间的大小州镇,刘知远心中腾生起扫平一切、权归中央的野望与冲动。估计自梁以来,每个皇帝,不论昏庸还是贤明,都有此心。

但是,也就只能在心里想想,到了他这个年纪,已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就这段时间以来,理政、治政,都将他累得够呛。

时值今日,这些地盘中,真正被大汉朝廷掌控在手中的,不过半数。河东、成德、河阳、东西两京畿并一些零散的州邑。

“陛下,皇后来了!”内侍的通禀声让刘知远回过了神。

有点意外,李氏谨守妇道,这理政之所,从来没有踏足过。摆手便吩咐着:“请进来。”

很快,李氏迈步走了进来,见着刘知远,直接行了个大礼:“臣妾参见陛下!”

此时的李氏脸上,全无平日里的温雅,面容冷淡,凤眉频蹙,有种雌威侧漏的气势。难得地见李氏有此等状态,看得刘知远心中直泛嘀咕。

含着笑,亲手扶起李氏,刘知远问道:“快起来。寻朕何事?观你面色怏怏,难道是谁惹恼了你,跟朕说,定然重罚!”

起身,李氏目光压迫向刘知远,声音微凝,直接问道:“陛下欲使我母子骨肉分离吗?”

刘知远一愣,脱口问道:“三娘,此言何意?”

“陛下难道还欲瞒骗于我吗?”李氏质问道:“听闻你要将二郎发配出京,难道要二郎远赴北方后,才告知我这个母亲吗?”

李氏很少发怒,但这一怒,那嗔目切齿的模样,便将刘知远给震慑住了。刘知远哪里会不知李氏其言所指何事,但闻她挑明,脸上浮现出一丝尴尬,信口装傻:“哪有的事?定然有奸人在信口胡言,切莫轻信。”

李氏则吃刘知远这一套,与他对视着,强势地说道:“为家国天下,二郎已甘做退让,还有人欲行逼迫事?我不管那些外臣怎么说,若欲使我母子隔千山万水长相别离,我不同意!”

但闻其言,刘知远嘴角露出一点不易察觉的苦笑,立刻矢口否认:“断无此事!二郎亦吾子,谁欲使我骨肉分离,我亦不饶他!”

“陛下此言当真?”李氏直勾勾地盯着刘知远。

刘知远掷地有声:“君无戏言!”

得到了刘知远的保证,李氏这才敛起气势,对他露出一道有如春天般温暖的笑容,躬身请罪:“妾身莽撞气急,言语有不当之处,还请官家恕罪。”

但见李氏恢复这低姿态,刘知远纵使心中有点气,又哪里怪罪得起来,叹了口气,扶着李氏的肩膀,温声说:“你我夫妻,何须如此?”

凤目四下扫了一圈,李氏仍是那个贤惠明理的皇后,后退一步,拜别:“官家忙于政务,妾身不便多扰,这便先行告退。”

“嗯,去吧。”

等李氏退下后,刘知远竟然不自觉地松了口气。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经皇后这么一番逼迫,他倒也不用纠结了,事实上,从他内心底,对让刘承祐出镇一方,也是有所犹豫的。

刘承祐出镇之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得知宫中的消息,他松了口气,至少不用他再多费脑子与精力了。原本,他都做好了准备,李氏若劝说不动,他便装病,刘承训都病了,还不允许他有个头疼脑热。只是,他似乎有些小看李氏对刘知远的影响了。

虽然轻描淡写地避过了此事,但刘承祐对杨邠,心中愈恨。以一个客观的角度,杨邠如此做,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行事,并没有大错,且也没把刘承祐往死里整。但是,刘承祐又岂会站到他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而杨邠那边,得知这个情况,却是暗道可惜。同时,忍不住连道了两句“妇人之见,牝鸡司晨”。当然,更让他感到郁闷的是,刘承训对此事,也是持反对意见。

第188章 边将离京,再获一子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159章 河东风云(6)第203章 幸灾乐祸第160章 军政分离的尝试第145章 中秋第73章 西北隐患第169章 王溥的补充第8章 掺沙子的效果第2章 父母兄弟第18章 轻取江陵2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55章 山上山下第25章 周世宗与杨令公第448章 刘皇帝:朕不需要佳丽三千第105章 河北局势第1714章 百姓苦第187章 纷纷上表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国版图,排队辞世第12章 河东之患第412章 二王第404章 冬夜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476章 赵匡义留台丧龙钟响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51章 郭氏父子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第384章 反响第103章 送菜来了第245章 下一步战略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亚风云(中)第75章 恩威齐下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2章 河东之患第95章 效果已显第460章 类父惠妃求爵第79章 滏阳之捷第26章 新政与人事第1679章 太子过问军事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106章 倒赵第375章 少林寺第318章 皇子们渐渐大了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144章 邺都战事(求首订)第187章 琐屑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143章 园苑中弥漫着自在的气息第16章 诸般滋味在心头第172章 更像打仗来的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270章 立场世宗篇44 漠北风云、契丹灭国第8章 巡视第1710章 赵普的辞呈第168章 塞上风光第31章 边公在任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380章 饶乐国第235章 难以乐观第299章 温情脉脉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8章 琼林宴第1721章 再没有比饱暖更真实的了第215章 手忍不住颤抖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99章 出宫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288章 敌酋首级献上第455章 见闻第506章 最后的旅途6第70章 同州之战第112章 整风第1797章 吸血的拍卖会第437章 二十年难遇的大水第80章 京观第33章 两广运动第2069章 太宗篇16 听哥一声劝第373章 开宝九年已过半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234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第70章 大礼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17章 机会第4章 西南事务第192章 再得两子第140章 封王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47章 战略所向第20章 被忽视的问题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158章 善后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
第188章 边将离京,再获一子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159章 河东风云(6)第203章 幸灾乐祸第160章 军政分离的尝试第145章 中秋第73章 西北隐患第169章 王溥的补充第8章 掺沙子的效果第2章 父母兄弟第18章 轻取江陵2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55章 山上山下第25章 周世宗与杨令公第448章 刘皇帝:朕不需要佳丽三千第105章 河北局势第1714章 百姓苦第187章 纷纷上表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国版图,排队辞世第12章 河东之患第412章 二王第404章 冬夜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476章 赵匡义留台丧龙钟响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51章 郭氏父子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第384章 反响第103章 送菜来了第245章 下一步战略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亚风云(中)第75章 恩威齐下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2章 河东之患第95章 效果已显第460章 类父惠妃求爵第79章 滏阳之捷第26章 新政与人事第1679章 太子过问军事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106章 倒赵第375章 少林寺第318章 皇子们渐渐大了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144章 邺都战事(求首订)第187章 琐屑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143章 园苑中弥漫着自在的气息第16章 诸般滋味在心头第172章 更像打仗来的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270章 立场世宗篇44 漠北风云、契丹灭国第8章 巡视第1710章 赵普的辞呈第168章 塞上风光第31章 边公在任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380章 饶乐国第235章 难以乐观第299章 温情脉脉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8章 琼林宴第1721章 再没有比饱暖更真实的了第215章 手忍不住颤抖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99章 出宫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288章 敌酋首级献上第455章 见闻第506章 最后的旅途6第70章 同州之战第112章 整风第1797章 吸血的拍卖会第437章 二十年难遇的大水第80章 京观第33章 两广运动第2069章 太宗篇16 听哥一声劝第373章 开宝九年已过半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234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第70章 大礼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17章 机会第4章 西南事务第192章 再得两子第140章 封王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47章 战略所向第20章 被忽视的问题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158章 善后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