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各执己见

崇政殿内,宰臣在座,将帅齐聚,这已是近期第二次由皇帝刘承祐亲自主持的御前会议了。包括原本已打算动身去扬州筹备平南事宜的李谷,也因为京中这场风潮,而缓下动身的步伐,驻留开封。

不过,在这场举朝大议之中,李谷一直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一直缄默观望。原因也很简单,皇帝前者已把他的屁股摆在了南面事,从其个人利益而言,支持先平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为一个有大局观的名臣,却不能违心而完全忽视来自北面的威胁。

分执大汉权柄的公卿们,当然也分为了两派。

以范质、薛居正为首的一批大臣,强烈建议北守南攻,尽力促成与辽国修复关系,并沿既定大略,待江南抵定之后,再行北顾。类似的思想与言论,当初还是出于刘承祐这个皇帝。

当然,目前的局势下,皇帝的态度变得不偏不倚,无人能揣测其真正用心。而范质等大臣,何以坚决支持南进,却是在他们看来,统一的重要性,远在抵御外侮上,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只要南方统一,朝廷也可腾出手来,专事北患,届时凭着中国强大的底蕴,足以制辽。

支持北伐,先解决契丹之患的,却是以枢密使柴荣为首的一批大臣与将帅。一个多月前,柴荣还在同皇帝讨论平南的事务,并为之而做庙算筹备,何以突然改弦更张,并直接下场,明确表明态度?

原因还在于此番辽军的异动,柴荣是个危机感很强的人,此前汉辽之间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让大汉可从容南略。今辽国既表露出敌意,更悍然动兵,其虎视眈眈,就使柴荣这些人对芒刺在背的感触更加深刻了。

现实情况摆在那里,势力触及塞南,而辽军可以籍此大规模入关南寇,即便北面有强兵猛将镇守,但偌大的幽冀平原,岂能面面俱到,所谓完善的防线,也是相对的。

辽国如果大举南下,想要灭亡大汉,基本不可能。但两国交兵于幽冀,则很可能将其打烂,给地方军民造成严重破坏,早期的大汉,能够抱着河北尽毁的决心与辽国相争,现在还能承受那等损失吗?

即便能够,在国家实力足够,能够先发制人,争取战略优势的情况下,何必被动防守。北边的安宁,是要靠争的。

类似的看法,柴荣是尽陈于刘承祐,并且提出了一个清醒而现实的目标,北伐非为灭辽,仅在于夺取燕山之险,将辽军势力彻底赶出关外。在弥补了北面防线的巨大漏洞之后,不论是继续对辽鏖兵,还是重启统一战争,大汉也将更加从容,游刃有余。

柴荣提出的构想,没有好高骛远,也具备可行性,更触动了许多具备良好军事眼光的将帅的心弦,是以支持颇多。

当然,对于平南,军中也不是没有支持者,毕竟相较于强大的北辽,南面几个割据小国要更好打些,灭国同样是大功,且好取些,又有其膏腴富庶的诱惑。

布置在南面的将校的意见,都不用多想,大部分人还是没有高瞻远睹,立足全局的眼光的,他们更多地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事发表意见。

在京的高级将帅中,倒是赵匡胤,稍显暧昧地表示支持南征,他的意见是在维持北面防御,尽量修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平南。虽然有所保留,但他的倾向性也算明显了。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则是保持中立,眼睛耳朵注意在皇帝身上,皇帝最终如何决策,他们便俯首听命。

而关于双方国力的分析对比,在情报部司的支持下,辽国那边可窥一半,而大汉是什么情况,负责治理这个国家的大臣们,也有着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大汉如今的实力,足可与辽国一战,并有战胜的信心与底气。

崇政殿御案上的奏疏,又换了一茬,摆得整整齐齐,除了近期京中文武上表的南北事务奏议之外,便是不出意料的,北面将帅的请战书。自陈留王安审琦以下及诸军使,纷纷请战。相较于东京、西南、南方诸军在南征战略下赚得腰满囊鼓,北面的将士们可是一头头饿狼。哪怕北面的辽国是块硬骨头,也敢下嘴。

人齐至,无杂音,气氛严肃如常,各人目不斜视之间,隐隐酝酿着又一场争论。随着内侍唱告,刘承祐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众臣起身行礼。

“都免礼吧!”落座,刘承祐环视一圈,利落地一摆手。

“谢陛下!”

看着群臣,刘承祐拿出一则密报,开口道:“幽州传来消息,燕王麾下第一大将赵思绾背反,私通辽国,辽军秘集重兵,欲与之里应外合,夺取幽州!”

其言落,在场众臣,无不色变,十多年下来了,幽州对于大汉的重要性,都不需要再做强调了。柴荣身体紧绷,面露急色,稍显失态地问道:“陛下,未知结果如何?”

迎着众臣关切的目光,刘承祐的回答让他们松了口气:“赖燕王机警,提前察觉其阴谋,果断采取措施,将赵思绾及其叛众拘拿,平息内患,稳定军心。现已积极备防,以御辽军!”

“如此看来,雁门方向辽军的异动,也就可以解释了,此必乃其佯动之师,吸引朝廷及幽州的注意力,而欲发致命一击于幽州。倘若让其成功,则北面局势,必然恶化,陛下十载布局,将遭到重大挫折!所幸,天佑大汉,未使契丹阴谋得逞啊!”慕容延钊感慨道。

向训因平蜀之功,回到东京后,被刘承祐任命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负责侍卫司的日常管理事务,这还是有些出乎旁人意料的。毕竟,按照皇帝以往的尿性,拥灭国之功,纵使要继续重要他,也要闲置一段时间。

前者慕容延钊平定荆湖归来,仍挂殿帅之职,却被刘承祐安排到河北巡边寻了几个月,而殿前司的日常事务,则是由韩通负责的。

从对向训的委用来看,皇帝的器量似乎增大了,当然,也在于他更自信了。并且,如今的两衙禁军统帅,权威早不如国初之时了,下属的各军都将,都有直接上达天听、奏报军务的权力。

至于赵匡胤,也被调到侍卫司,为副帅,两个人继续搭班子。此时,同样列座的向训发言道:“辽国所谋事败,恐其怒而兴师,直接发兵攻打幽州。大战或起,不论如何,朝廷该彻底警醒起来,做好备战!”

“不然!”这个时候,范质却摇了摇头:“如今正值仲夏,天气炎热难耐,非辽军动兵时机!臣以为,其既事败,在燕王有备的情况下,未必敢强行动兵。前者已有消息,此番辽军南寇,只是一偏师,其境并未大动,臣以为,辽国也没有做好与大汉全面开战的准备!”

“所以,范相还对汉辽和平抱有幻想?”范质言罢,柴荣紧跟着起身,朝向刘承祐,语气稍显激烈:“大汉本无北伐之意,契丹却有谋我之意。此次,从雁门之战到幽州阴谋,可见其心。若非将士用命,燕王有警,挫败其阴谋,大汉北疆局面,必然崩坏,使我朝对辽处于战略劣势。

事实证明,因大汉的强大,已使辽国深为忌惮,坐立难安。有此北寇,心怀恶意,虎视在侧,大汉岂能安心南下,陛下又岂能安稳入眠。

辽国既然主动掀起战端,大汉只有直面之,迎难而上,采取积极进击之策,才是破局之法!”

“柴枢相之言,老夫不敢苟同!”柴荣有些不客气,范质也是个脾气硬的人,当即起身道:“此番辽军明显事起仓促,准备不足,对幽州的阴谋,更佐证此点。陛下,臣以为,北辽或许忌惮大汉的强大,但有此次异动,想来还在于赵思绾,欲借此叛将之手,谋夺幽州,是为冒险赌博之举。

今谋算已败,焉敢再贸然大动兵马?且雁门之败,也足以让其感到震慑,倘若此时,大汉大举动兵北伐,辽国势必侵国与战,还望陛下三思!”

“汉辽之间,早晚必有决战,今辽已露敌意,撕毁和议,大汉岂能含羞忍耻?”韩通忍不住说道。

范质则道:“既是决战,事关国运,更当慎重,亦迟不宜早,宜缓不宜急!”

“大军北伐胜负难料,如有差池,非但不能成功恢复关山云朔故土,反而会影响大汉彻底削平南方,阻滞统一的进程!孰轻孰重,还请陛下慎思笃行!”范质郑重地对刘承祐道:“臣建议,当遣使北上,同辽主交通,缓和关系,消除此次边境冲突与误会,为大汉平南,继续争取时间!”

“如不解决北面的威胁,何以谈削平江南?从辽国此次的行动来看,他们对大汉戒备已深,否则何以悍然动兵,他们又岂会坐视大汉成功收取江南,而面对一个更强大并无后顾之忧的强敌吗?”

柴荣说道:“隋平南陈,亦是分裂突厥,控制北患之后,方才南下。而况于今时之大汉,北方险隘又失,边防不全?如不彻底巩固塞防,我军南下之际,必是辽南寇之时!”

范质说:“今时之江南,四分五裂,王师据荆湖,控淮南,制其七寸,伏之只需遣一偏师,岂能同隋陈相类!”

大概是见范质一个人显得有些势单力孤,三司使薛居正也开口了,情绪倒显得平静些,说:“大汉这些年,屡次作战灭国,将士难免疲敝,且国库消耗甚多,短时间内,怕难以支持北伐!”

闻之,柴荣当即道:“前后所动之师,不及大汉兵备半数,北面诸军,东京禁军,多年整训待战者,以十万计,何谈疲惫。至于仓廪支持,且不说大汉的收入,自川蜀北输之财货,舟运船只,赢百上千,车载畜驮,几载盈道,如此巨大的财力,难道都在这数月之间消耗一空了吗?”

这话一出,薛居正讪讪一笑,当着皇帝的面,不好虚言搪塞。

范质接话道:“今北方局势尚不明朗,辽国是何动向,亦不清晰,我朝若大动兵,实乃迫其与战,也不给大汉选择的余地,不可不慎!”

“......”

听公卿们一番激烈的争论,刘承祐却是微感头疼,沉默许久,没有作话,干脆起身离案而去。皇帝离开了,殿中群臣互视几眼,都默契地没有继续做声了,终究不是菜市场,没有的听主,他们这些言者也没有必要继续争执。

未己,内侍孙延希前来传刘承祐口谕,让诸臣工暂归本职,处理政务。显然,皇帝仍没有一个决定,自刘承祐登基以来,这种迟疑的时刻,可是少数,而每次,都是面临重大决策。

事实上,自乾祐四年征淮以来,南北战略并没有太多可争议的地方。然而,此次刘承祐却让大汉武文臣工再议,从中也可窥他的想法确实有所变化。

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40章 濮州案(3)第469章 视察澶州第262章 贤妃之贤,调整方向第379章 萧思温第7章 风波第93章 栾城之战(完)第12章 皇子们的教育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34章 亡国之族第1811章 归来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澜第1811章 归来第45章 靖江军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转移阵地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311章 旧识仁宗篇3 欧阳大家第94章 宽仁的处置第137章 迂回之师第321章 合理避税第225章 光靠水军也不行第56章 一战定河西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顿第72章 安东大开发3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49章 西拓南并第370章 其志甚坚第413章 分食第292章 赵普复命第2052章 回京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9章 写得不错!第296章 反响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91章 王峻骄狂第437章 二十年难遇的大水第322章 土司制与辽使第47章 应对第169章 国庆大典第254章 久待良机第73章 纸上谈兵第94章 大动干戈的节奏世宗篇29 黑色产业第61章 南北之争第326章 寻觅终有果第68章 撤了第115章 瀛州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158章 河东风云(5)第127章 皇城司第13章 考校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第387章 就国第392章 抢救一下第163章 索然无味第174章 帝崩第174章 故交情谊第195章 漳泉献地第158章 洞房花烛夜第311章 旧识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349章 边情第497章 重拾世宗篇35 安东事变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413章 态度与宣言第326章 再用老将第165章 旧邸第309章 交待后事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332章 广德殿婚宴第48章 刘承祐的决心与疑惑第83章 辽帝之亡第164章蜀臣第158章 洞房花烛夜第473章 又当又立第1691章 晋王的成就第258章 火烧威武城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01章 梁山观政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322章 再启西进第353章 聪明的张德钧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144章 东宫家事,接连凋零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21章 聪明主动的安氏父子第82章 矛盾第71章 北齐镇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
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40章 濮州案(3)第469章 视察澶州第262章 贤妃之贤,调整方向第379章 萧思温第7章 风波第93章 栾城之战(完)第12章 皇子们的教育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34章 亡国之族第1811章 归来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澜第1811章 归来第45章 靖江军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转移阵地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311章 旧识仁宗篇3 欧阳大家第94章 宽仁的处置第137章 迂回之师第321章 合理避税第225章 光靠水军也不行第56章 一战定河西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顿第72章 安东大开发3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49章 西拓南并第370章 其志甚坚第413章 分食第292章 赵普复命第2052章 回京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9章 写得不错!第296章 反响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91章 王峻骄狂第437章 二十年难遇的大水第322章 土司制与辽使第47章 应对第169章 国庆大典第254章 久待良机第73章 纸上谈兵第94章 大动干戈的节奏世宗篇29 黑色产业第61章 南北之争第326章 寻觅终有果第68章 撤了第115章 瀛州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158章 河东风云(5)第127章 皇城司第13章 考校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第387章 就国第392章 抢救一下第163章 索然无味第174章 帝崩第174章 故交情谊第195章 漳泉献地第158章 洞房花烛夜第311章 旧识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349章 边情第497章 重拾世宗篇35 安东事变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413章 态度与宣言第326章 再用老将第165章 旧邸第309章 交待后事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332章 广德殿婚宴第48章 刘承祐的决心与疑惑第83章 辽帝之亡第164章蜀臣第158章 洞房花烛夜第473章 又当又立第1691章 晋王的成就第258章 火烧威武城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01章 梁山观政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322章 再启西进第353章 聪明的张德钧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144章 东宫家事,接连凋零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21章 聪明主动的安氏父子第82章 矛盾第71章 北齐镇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