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

建隆十五年冬,皇太后萧氏病逝于洛阳岳桦宫,享年八十。皇帝刘文济正处泰山封禅归途,噩耗东传,闻之痛哭,乃至惊厥,行营震动。

对萧太后之崩,刘文济除了悲恸难抑,另有难言之愧疚,问题还是出在封禅之事上,萧太后此前是明确反对他行此大典的。

基于此,刘文济很难不往“太后是否被他气死”的方面去联想,哪怕只是百分之一的可能,也足以让刘文济追悔莫及。

同时,四十年后再临泰山,以皇帝之尊,藉文德武功,祭告天地神只、祖宗英灵,本该是志得意满,豪情荣耀,然在事实体验上,并不是太好。

屹立泰山之巅的世祖功德碑,于刘文济而言,比泰山本身更加威严肃穆,更让人感到卑微。刘文济的内心还是其骄傲一面的,站在碑下时,也难免有自惭形秽之感......

因此,封禅大典虽然最终如期顺利进行并落幕,但在登临泰山之巅的那一刻,刘文济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些悔意的。萧太后之死,则加剧了这种愧疚,甚至生出“万方之罪,加诸朕躬”的心理。

回到洛阳刘文济,为萧太后举行了一场堪称轰动的国丧,规模之盛,远胜当年慕容太后崩逝之时,让内阁大学士朱祺为其立传,述其睿智、坚贞、端重、贤明,同时加尊号孝章明皇后。

萧太后一生,对刘文济的成长成就有诸多助力,尤其在一些关键事务上的关键建言。其崩逝,也是对刘文济的最后一次提醒,并且作用很大。

至少从建隆十五年封禅之后,刘文济收起了他那些难以抑制的志得意满,以及矜功伐能的行为,一直到其驾崩。

建隆十六年四月,枢密使曹玮以疾薨。老国公、枢密使杨延朗,于建隆十三年薨于府,曹玮则以克定西南之功,还朝之后,顺理成章地晋位枢密使。

曹玮死后,皇帝以殿前司都虞侯折惟昌继任,又升擢董从俨、萧惠两个灭金统帅为枢密副使,重新建立大汉帝国的军令管理系统。

但是,这样的安排,也导致军令系统内的矛盾加深,曹玮也就罢了,有西南之功的弥补,论什么方面,他当枢密使都没人能挑战。但折惟昌的话,虽然同出名门,但董从俨可不甚服气。就一点,西南之功与漠北之功,孰重?

从曹玮开始,帝国又一轮高层变动的阀门仿佛打开了。十六年秋,宰臣、兵部尚书曹利用罢相,他这个宰相,只当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曹利用罢相的原因,归根结底就四个字:恃宠生娇。而作为刘文济潜邸心腹,从龙重臣,他也有生骄的资本。这是贯穿他中枢生涯的表现,只不过,在各种时期表现程度不一罢了。

而一旦失了分寸,没了边际,就容易变“宠”为“怒”,惹来祸事。早在拜相之前,曹利用便经常吹嘘彰显自己与皇帝的亲厚关系,吃点酒就喜欢拿当年潜邸之时的“小故事”来分享。

等到泰山封禅成功,自诩又为皇帝实现了一桩功德,更加志骄意怠,忘乎所以。兴致起来之时,君前失仪也就罢了,但他喜欢自矜其功,尤其是“封禅之功”,就越发让刘文济厌烦了......

曹利用是幸运的,如果是封禅之前那段时间的刘文济,以其心理状态,面对这种情况,能不能活命都要打个问号。所幸,刘文济最终还是顾念几十年的君臣之情,给他留了一份体面。

以青唐地区人情不稳,遣曹利用为青唐巡抚使,前往坐镇,剿抚治安。青唐地区,乃是世祖朝时,大将杨廷璋追剿甘州回鹘余部,一并拓地收复的。

在行政区划与军事戍防上,河西、陇右分别负责。而青海湖东边的青唐地区,则属于陇右道治下,不过六十多年下来,陇西道司经营重点仅止于河湟,至于更西边,实则处在一种相对薄弱的状态。

不过,由于朝廷对西北的重视,精兵镇守,一直没有大乱。不过,在最近的二十来年,在青唐地区却慢慢崛起了几个股吐蕃势力,或以信仰惑人,或以族裔聚兵,比如妖僧李立遵、邈川族首领温逋奇。

当然,二者在壮大势力,扩张影响的同时,也不忘向陇右官府表示恭顺,年年上贡,又以茶马贸易为名,积极沟通,方才保持着稳定。

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两股势力都开始不安分了,河湟地区吐蕃诸部的斗争愈发频繁激烈,相互吞并,旧有的秩序开始紊乱了。陇右道官府不无作为,也曾派兵镇压,但只收一时之效,渐渐的,河湟、青唐之情状,也上达天听了。

曹利用西行前,刘文济还专门召见他,请他吃了一顿酒,并难得动情与他追忆当年往事。最后,方才表露,朕有意君臣之谊长久,然你过去的表现,令人失望。

你虽然年逾六旬,但老骥伏枥,青唐不是善地,戎狄不可轻定,倘若能够幡然醒悟,追旧志,立新功,克定河湟,东京昭烈庙,西京功臣阁,仍不失一席之地。

辞驾离宫之际,曹利用的眼眶依旧是红润的,皇帝交心之言,对他来说,是大有触动的。曹利用少立大志,要报效国家君王,虽然骄矜猖狂,但他对刘文济的忠诚却是矢志不渝的,以情性烈,在遭贬之际,已存死志。

而刘文济一番话,不只打消了他原本的“计划”,还让他认真反思己过,牢记初衷,誓要抚定青唐,还河湟关山安宁,以报皇帝知遇之恩。

从曹利用身上,能够充分体现出“过而能改”、“有志不在年高”的道理。自西赴青唐,曹利用便将全身心投入到对当地部族的招抚平定中,政治上分化拉拢,军事上严厉打击,将余生的时光,尽数付出在高原之上。

在他巡抚青唐的几年间,先后将李立遵、温逋奇两部制服,夷其族,散其部众,进一步加快了青唐地区的汉化程度,也为后续更加繁荣活跃的青唐茶马经济打下了雄厚基础。

曹利用最终也是在巡视海西地区时,中风而亡,就和离京时刘文济与之的约定那般,低头而走,昂首还朝,昭烈功臣,位居其间,长享香火。

......

曹利用之后,刘文济又以殿中监萧恭任兵部尚书,拜相,对于这个出身契丹、才干卓着的股肱之臣,刘文济谨慎地用了二十年时间,方才大大方方地将其扶上政事堂的高位,任其发挥才能。

从张俭、曹利用,再到萧恭,也彻底形成了文臣主掌兵部的习惯,当然,这三者都不算单纯的文人,都是熟知武略的文臣。

建隆十七年夏,丁谓罢相。名义上是因疾以本职致仕,实则是有人匿名举报,将丁谓早年党同伐异,迫害忠良,奸伪祸国的一些罪行举报,再加上皇城司那里保存的一些丁谓黑料,两相结合,刘文济对这个老臣也不再容忍了。

当然,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丁谓也犯了和王钦若当年一样的忌讳,交结内宦。不过,丁谓这个人实在是聪明,也很会揣摩圣心,自被皇帝召进宫一番“特殊”的问对后,隔日他便又病倒了,并上表乞骸骨。

这个时候,丁谓已经不惦记尚书令的职位了,即便内心是那般地不甘与慨叹。但是,他也十分清楚,再不急流勇退,连家族兄弟子侄的富贵荣华都保不住了。

另一方面,他既无法,也不愿像曹利用那般,到大西北去吃苦。相比之下,带着点遗憾离开朝堂,退出历史弄潮第一线,将希望寄托在后人身上,未必就是坏事。

十七年秋,随着工部尚书王增被委派两浙道布政使,曾经鼓吹封禅的三名大臣,都从帝国中枢去职,这也算是皇帝刘文济的一种表示吧。

十八年,随着盐铁使吕夷简升任财政使,河东道布政使李昭贤升任都察使,刘文济统治晚年时期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建隆十八年的皇帝刘文济,已经六十岁了,不管是作为皇帝,还是单纯作为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迎来最后的时光。

附:建隆十八年大汉帝国诸相——中书令许昌王刘曜、尚书令陈尧佐、尚书仆射张俭、吏部尚书张士逊、枢密使折惟昌、财政使吕夷简、都察使李昭贤、兵部尚书萧恭、礼部尚书朱祺。

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第417章 庆典一般的刑场第3章 取士不公第65章 制举进展第72章 磁州贼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第2068章 太宗篇15 热闹的夜第124章 定难军事第299章 温情脉脉第221章 成长的王彦升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第186章 嘴衔蜜糖第128章 二使携礼来第1765章 三郡公第124章 目标大理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20章 开始着手对付辽国第263章 纵论天下第362章 分封?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278章 给老大一个机会第81章 下蔡大捷第32章 郭氏之虑第366章 安东不一样!第92章 万岁殿宴第86章 发落南臣第436章 乾元之巅揽月台第163章皇后染病,储君人选第31章 送行第133章 面圣第1757章 勋贵子弟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1713章 机遇第107章 练将如砺剑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61章 冒进追击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万家第62章 紧锣密鼓第92章 定州事第46章 粮与钱第91章 这个都不好迁第268章 一城,一战第42章 难得积极第80章 春夜第113章 西使归来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时代下的大汉(上)第332章 广德殿婚宴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国版图,排队辞世第70章 大礼第395章 疯涨的盐价第104章 驾临历城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428章 用心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474章 立场第117章 一图一册第1782章 数百年后的问候第50章 下定决心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难测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331章 泰来楼第2081章 太宗篇28 剑南“玩”脱了第130章 苍山洱海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第60章 皇后进言第1730章 一级压一级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119章 赌博式北伐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77章 涡口之战(1)第111章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第199章 雁门大将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470章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了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86章 笼络人心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17章 武德司第261章 冒进追击第135章 降将→良将第475章 吃人的河陇备灾第216章 下诏北伐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155章 南唐来使2第98章 军心可用第178章 祭拜第2069章 太宗篇16 听哥一声劝第416章 尾声第147章 德胜渡第41章 西域战况第499章 有些事从未改变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361章 安东国第105章 率意南趋以觅食第392章 抢救一下第192章 再得两子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
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第417章 庆典一般的刑场第3章 取士不公第65章 制举进展第72章 磁州贼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第2068章 太宗篇15 热闹的夜第124章 定难军事第299章 温情脉脉第221章 成长的王彦升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第186章 嘴衔蜜糖第128章 二使携礼来第1765章 三郡公第124章 目标大理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20章 开始着手对付辽国第263章 纵论天下第362章 分封?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278章 给老大一个机会第81章 下蔡大捷第32章 郭氏之虑第366章 安东不一样!第92章 万岁殿宴第86章 发落南臣第436章 乾元之巅揽月台第163章皇后染病,储君人选第31章 送行第133章 面圣第1757章 勋贵子弟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1713章 机遇第107章 练将如砺剑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61章 冒进追击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万家第62章 紧锣密鼓第92章 定州事第46章 粮与钱第91章 这个都不好迁第268章 一城,一战第42章 难得积极第80章 春夜第113章 西使归来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时代下的大汉(上)第332章 广德殿婚宴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国版图,排队辞世第70章 大礼第395章 疯涨的盐价第104章 驾临历城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428章 用心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474章 立场第117章 一图一册第1782章 数百年后的问候第50章 下定决心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难测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331章 泰来楼第2081章 太宗篇28 剑南“玩”脱了第130章 苍山洱海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第60章 皇后进言第1730章 一级压一级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119章 赌博式北伐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77章 涡口之战(1)第111章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第199章 雁门大将第282章 善后之议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470章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了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86章 笼络人心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17章 武德司第261章 冒进追击第135章 降将→良将第475章 吃人的河陇备灾第216章 下诏北伐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155章 南唐来使2第98章 军心可用第178章 祭拜第2069章 太宗篇16 听哥一声劝第416章 尾声第147章 德胜渡第41章 西域战况第499章 有些事从未改变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361章 安东国第105章 率意南趋以觅食第392章 抢救一下第192章 再得两子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