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47 封禅

建隆十五年秋,兖州府,泰山。

作为帝国最具知名度的山岳之一,常年受到官宦子弟、文人墨客的青睐,过去的几十年间,无数才士,慕名而来,齐鲁之地的学子们,也往往将之作为游学采风的圣地。不只是受齐鲁文化的影响,更因为世祖皇帝当年那一番壮举:封禅。

从建隆十五年初开始,兖州官府就对泰山地界进行封山了,禁止采伐、出入通行,同时官府调用了大量人物力,对泰山的道路、建筑进行翻新工程。

动静闹得挺大,而一切的举措,都只源于一点,当今天子,也要封禅了!这件事,从建隆十二年,传首乃蛮贼寇刘金之后,就已经开始酝酿,一直到十四年,南北再无大战,关河一片宁定,方才正式进入朝廷的讨论议程,到十五年,进入落实阶段。

关于封禅,在朝廷内部实则是有莫大争议的,也由此引发了一场政治地震,以尚书令韩承均为首先的一批大臣,明确表示反对,上书谏阻。

虽然臣僚们在遣词造句上有诸多为尊者讳的考量,但其中表露的意思很明显,以其功德不够。毕竟,世祖皇帝当年何等功德,在封禅之事上都那般谨慎重视,拖到开宝十一年方才踏足泰山。

太宗皇帝十四载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文成武德,世所敬仰,最终也谦虚地婉拒群臣所请,没有踏出这一步。你刘文济,才取得多大的功绩,竟然要超越皇考,媲美世祖了?

说到底,刘文济虽然已经压服群僚,实际掌握着帝国的最高权力,但在大汉许多权贵的心目中,他是远无法与世祖、太宗相提并论的。

大汉帝国能够今日之盛世,那是群贤众正鞠躬尽瘁的结果,南方弥乱,北方荡寇,也是曹玮、董从俨这等柱石将帅与数十万将士之功绩。

刘文济封禅的意图,既突破了持此等想法权贵的心理“底线”,也从现实的政治利益上,挤压着他们的空间。反对者们,与其说是在卫道,卫世祖,不若说是为了话语权而撸起袖子与皇帝干,永远摆脱不了“权力”二字。

结果嘛,毫无疑问以皇帝的完胜而告终,韩承均这个帝国有史以来最“平庸”的首相,也因此丢了位置,被降格以侍中衔致仕。

同时与韩承均被一起黜落,还有一大批勋贵及官僚,在对抗君权的关键性问题上,贵族集团与庶族集团之间,似乎也不是没有合作的空间......

事实上,到了建隆十四年,刘文济已经在位17年了,进入这个阶段的他,要真想在帝国领域内做成什么事,只要抛开顾虑,那就没有真正能阻止他的人与势力了。

何况,封禅之事,也不是皇帝单打独斗,那也不是刘文济的风格,他要做什么事,从来是谋定而后动,并且总少不了一群“小弟”在前冲锋陷阵。

而在朝中,为刘文济操持推动此事的,乃是丁谓、王增、曹利用三臣,这三人,一个奸伪能干,一个当了十多年宣慰使惯吹会舔,一个是从龙旧臣加宰相,每个人都有一干党羽,具备特殊政治影响力,造出足够的声势来。

有这么一群“忠臣干吏”为之操持,刘文济可是省却了诸多麻烦,最终也是在一种百官请命、万众拥戴的氛围下,三辞其请,而后降诏封禅。

在兖州知府赵诀及一众僚属的陪同下,帝国宰相丁谓亲临,巡视泰山工程与封禅大典准备事宜。丁谓此行,自是先一步抵达,替皇帝打前站,将典礼仪备再确认一遍。已经年近七旬的丁谓,如此亲力亲为,毕恭毕敬,目的自然不单纯。

皇帝封禅,对于已经多年居庙堂之高的丁谓来说,也是一场极其重要的政治投机。能够让丁谓拉下老脸,不顾非议,强行掀起舆论,推动皇帝封禅,根本原因,还在于尚书令这个帝国“首相”位置的诱惑,这是他致仕之前最后一次向人臣之极发起冲击。

或许是追随“老板”的不同,丁谓在大汉政坛士林之间的名声并不如“赵宋朝”时那般狼藉,甚至始终保持着一个能臣干吏的形象。

丁谓历仕三朝,也就在康宗朝时因逢迎之行举,为人鄙薄之外,在其他时期表现,都是标准的青年才俊,忠臣能吏,柱国名相......

当然,丁谓也绝不是那种传统的儒家士大夫,见风使舵、剑走偏锋的事情同样干了不少。擅长揣摩人心的同时,心胸气度却十分狭小,报复心理极强,在湖北任职期间,下属一名郑姓官员因酒醉一时口嗨拿丁谓的相貌开玩笑,为丁谓所知后,被逼得丢官罢职、家财散尽、背井离乡,最后远走海外......

当年,寇准为尚书令时,丁谓因“溜须”为其所笑,便生隐恨,在寇准罢相的过程中,也推波助澜,甚至想着将寇准直接黜为庶人,只不过被刘文济拒绝了。

结党营私,也是丁谓一个为人诟病的地方,他的兄弟、侄子,全部都有官职在身,更别提其党徒门生了,比如兖州府赵诀,就出自丁谓门下,特地被他安排到这里操持封禅准备事宜,甚至大胆地以张齐贤故事勉励之。

而所有的短处与缺点,都不妨碍丁谓成为建隆朝名噪一时的能臣名相,过去的十多年,他在朝中历任都察使、财政使、吏部尚书,每一任上,都有实在的作为与突出的贡献,是刘文济手中一把十分好使的刀,尤其用在政事执行与政治斗争上。

尤其在寇准罢相后的五六年中,更是突飞猛进,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斗倒了王钦若,取张知白而代之,又借着封禅之议整垮了韩承均,虽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那里,但丁谓于其中纵横捭阖、推波助澜,也的确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今,丁谓只差最后一步,在他看来,只要让封禅大典顺利进行,封禅成功,他就可以藉此登上尚书令的宝座。在韩承均罢相的半年多中,尚书令的职位可空缺着,这是几十年来的头一次,政事堂大权真正由众相公分掌,轮值领班。

虽然,丁谓已然年近古稀,但玩政治的,年龄从来都不是真正关键的问题,权力也素来是灵丹妙药,能够延年益寿。自雍熙年进士入仕,丁谓已经快在政坛打拼四十年了,既到最后的关口,怎能不再拼一把。

需要提一嘴,在建隆时代逐渐发展到它完全形态的过程中,帝国高层权贵之间的斗争一直很激烈,尤其在寇准之后,中枢更是山头林立,“群雄争霸”。

各种权力斗争、政治角力,层出不穷,并且,矛盾并不局限于君臣、贵庶、南北这些“固有”的对立之间。就拿王钦若与丁谓之间的争斗来说吧,二人都觊觎首相之位,也都想做庶族官僚第一人,成为皇帝最倚重的大臣。

同出自南方,但出身履历是两种典型代表,上升到狭窄的政事堂,在权力名利之上,矛盾更加尖锐,几乎互视为异端。这其中,也未必没有皇帝放纵的原因。

而王钦若最终倒台,明面上虽有党同伐异、徇私渎职等罪名,但根本原因在于,他私结宦官,窥探内廷,犯了皇帝的忌讳。

在建隆朝一种极度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之中,随着人来人去,新旧交替,原本那种界线分明的政治斗争形势,却逐渐变得混沌起来,贵族集团与庶族集团之间,参差交汇、盘根错节,依旧矛盾重重,但合流的情况也不少见。

而朝廷能够保持一种相对理性的斗争,政局能够保持一个长期的稳定,最大的功劳,却得落在皇帝刘文济的头上,因为他成熟的灵活的政治手腕。

刘文济虽无法同世祖、太宗相比,但在建隆时代,他也的的确确是帝国的定海神针。很多人潜意识里对这个皇帝不满意,但很少去思考,如果没有这个皇帝,帝国将会走向何方,他们又将如何自处......

山下的五色祭坛再度恢复到六十年前的瑰丽,山间的梯级再度经过扩张与整葺,有如天街,直通天庭,山上的功德碑......

拾级而上,至登封坛下,丁谓一行人不由住步了。六十载的风霜雨露,让功德碑身上满是岁月的痕迹与积淀,那浸透着世祖辉煌功绩的历史厚重感,让每个人心头都仿若压上了一块石头。

没有多少犹豫,丁谓带头向世祖的功德碑行叩拜大礼,只是,稽首之际,丁谓心情格外沉重,望着大碑边为刘文济准备的小碑时,甚至生出了些恍惚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但却是丁谓鼓吹推动封禅以来,第一次从内心感到彷徨与不安。丁老相公情绪的变化,没能瞒过人,但旁人难明其意,巡视既毕,对赵诀这个门生的表现也只是简单夸奖了两句,并点出为封禅搞得兖州物匮民疲之事,让他好生在意,銮驾将至,不要闹出什么不好看的场面,坏了封禅,谁也担待不起。

而回馆驿下榻后不久,丁谓就病倒了,这病来突然,导致他连封禅大典都没能参与,同时也丢掉了唾手可得的尚书令之位。

刘文济起先还真打算让丁谓干几年首相,但身体有亏,那就没办法了,最后让时任尚书仆射的陈尧佐捡了个便宜,曹利用进位兵部尚书,王增任工部尚书,张俭接替丁谓担任吏部尚书。

当然,刘文济也没有亏待丁谓,以其为尚书仆射,继续担任“副相”的同时,还加他司空衔,依旧位极人臣,但从结果来看,丁谓颇受打击。

......

建隆十五年,九月二十三,大汉帝国刘文济封禅泰山,时年五十七。

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3章 不宜扩大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10章 契丹乱政第195章 辽帝第18章 轻取江陵2第224章 邺都文武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92章 栾城之战(4)第289章 捷报齐至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330章 小市民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359章 难以揣摩的心理第283章 降将第1章 封禅的余韵第326章 刘皇帝的态度第501章 最后的旅途1第74章 东亚海盗的兴起第230章 主动出击第98章 灰溜溜地滚回去第264章 孺魏王第25章 萧燕燕的故事第403章 抓起来!第79章 大获全胜第207章 还京第1791章 将来事将来做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黄河口岸第178章 会猎第1723章 秦王的请求第70章 大礼第162章 晋公南游见闻第308章 新贵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273 王晏镇洛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408章 兄弟之间第92章 万岁殿宴第397章 盐事暂定第66章 朕要亲征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84章 刘承祐的决定第109章 在长安第311章 李沆第51章 耿淑妃薨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93章 栾城之战(完)第12章 令人陶醉第121章 登乾元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56章 弥月之喜第138章 从长计议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国版图,排队辞世第191章 财制变动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85章 郭荣给的惊喜第433章 韬光养晦第138章 请立太子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88章 赵普使蜀2第206章 赵思绾落网第46章 郭荣的激进建议第249章 武德司时况第226章 一溃百里第332章 广德殿婚宴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13章 西使归来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6章 告一段落第341章 向钱看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2105章 太宗篇52 临淄王第1754章 雄才难制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36章 激战三江口第23章 由郑州站发往洛阳站第62章 祸福之间第313章 辽国崩溃指日可待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9章 写得不错!第129章 叔父第83章 辽帝之亡第328章 决议横涉流沙第258章 辽河战役,高奏凯歌第162章 晋公南游见闻第220章 阵斩高模翰第2081章 太宗篇28 剑南“玩”脱了第93章 班师第135章 许州兵匪第80章 寿宴上不对劲姐夫第201章 擎天保驾之臣第156章 河东风云(3)第89章 威压王帅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
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3章 不宜扩大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10章 契丹乱政第195章 辽帝第18章 轻取江陵2第224章 邺都文武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92章 栾城之战(4)第289章 捷报齐至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330章 小市民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359章 难以揣摩的心理第283章 降将第1章 封禅的余韵第326章 刘皇帝的态度第501章 最后的旅途1第74章 东亚海盗的兴起第230章 主动出击第98章 灰溜溜地滚回去第264章 孺魏王第25章 萧燕燕的故事第403章 抓起来!第79章 大获全胜第207章 还京第1791章 将来事将来做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黄河口岸第178章 会猎第1723章 秦王的请求第70章 大礼第162章 晋公南游见闻第308章 新贵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273 王晏镇洛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408章 兄弟之间第92章 万岁殿宴第397章 盐事暂定第66章 朕要亲征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84章 刘承祐的决定第109章 在长安第311章 李沆第51章 耿淑妃薨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93章 栾城之战(完)第12章 令人陶醉第121章 登乾元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56章 弥月之喜第138章 从长计议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国版图,排队辞世第191章 财制变动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85章 郭荣给的惊喜第433章 韬光养晦第138章 请立太子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88章 赵普使蜀2第206章 赵思绾落网第46章 郭荣的激进建议第249章 武德司时况第226章 一溃百里第332章 广德殿婚宴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13章 西使归来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6章 告一段落第341章 向钱看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2105章 太宗篇52 临淄王第1754章 雄才难制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36章 激战三江口第23章 由郑州站发往洛阳站第62章 祸福之间第313章 辽国崩溃指日可待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9章 写得不错!第129章 叔父第83章 辽帝之亡第328章 决议横涉流沙第258章 辽河战役,高奏凯歌第162章 晋公南游见闻第220章 阵斩高模翰第2081章 太宗篇28 剑南“玩”脱了第93章 班师第135章 许州兵匪第80章 寿宴上不对劲姐夫第201章 擎天保驾之臣第156章 河东风云(3)第89章 威压王帅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