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最后的旅途7

江陵之事,显然并不以那场公开执刑而告终,仅走私、贪腐案本身就有不少后续。首先是追缴脏款,那么多犯事文武官员,仰仗着黄金水道,短则数年,多则十几数年,他们究竟贪逃刮掠了多少财富,不经一番彻查统计,是很难清楚的。

这一块儿,老皇帝点了刘文济的将,让他带人查抄,首先抄的就是符昭寿府邸,至于余者,有一个算一个,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

这实在是一个大工程,仅仅把那上百名官僚及军官的家产查抄理清就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事实上,等銮驾起行,老皇帝继续他的南巡之旅时,还未查抄一半的犯官,刘文济也被留在江陵,将此事负责到底,当然了,仅靠刘文济也是不现实的,老皇帝还把御史张知白留下辅助。

公开处刑,家产籍没,这还不算,上百犯官罪将,其直系亲属,悉数流放,全部打包,送到安西去。刘旻正在大“改革”,搞得轰轰烈烈的,正缺人,老皇帝看得清楚,这些人在国内是祸害,到了安西那边,可就是人才了,以他们的“业务素质”,很适合刘旻的“营所”制。

这样的处置,还是老皇帝克制的结果,依他本意,是要将其三族都处流刑,不过最后罢休了,樊知古帮他们求情,老皇帝给了他一个面子。

即便如此,这之后,荆湖北道也是格局大变,曾经显赫一时的高门望族,坍塌坠落,化为尘埃。尤其是魏家,虽然没有被连根拔起,但魏忠这根主干一倒,剩下的小宗旁枝,即便还剩下些影响力,也泯然众人了,并且很可能逐渐消亡沦落,彻底消失在湖北上层,仅“墙倒众人推”,就够魏家子孙受的了。

相反,被发配到安西的魏家嫡系,机会或许反而更大,只要肯卖力,在安西未必没有振兴家族的一日

这还只是那上百犯官,此前被拿下的,可有数百人,对他们的处置,区别只在于保住了性命,家产籍没,全家流放,这个套餐则没能免除。当然了,对这些人的流放,老皇帝这回是不偏不倚,安西、安东、林邑(新楚)乃至南洋,雨露均沾,全给赶到“国外”去了。

死了那么多人,贬了那么多人,空出了那么多位置,水师系统且不提,从江陵府到布政司,那些可不乏要职,湖北官场由此云动也是可想而知的事。

官场上从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换作平时,这么多职位发生调迁变动,一轮下来,花费个数年乃至十年都不奇怪,

但经老皇帝这么一搞,湖北官僚震慑之余,对很多人而言,也可谓是天降福音,这样的机遇可是几十年难见。

那么多职缺总要补上的吧,大大小小的官员,包括那些平日只冀望于熬资历的人都难免动心,一些积极主动的人,甚至在老皇帝还在江陵时,便忍不住上下“活动”起来了。

至于这些职缺的补充,老皇帝虽然心存疑虑,但在斟酌之下,还是交给了樊知古,由荆湖北道布政司拟定名单,上报吏部审批。

这自然是对樊知古支持的表现,空出来的这些职位,就是樊知古彻底掌握湖北大局的重要筹码,至于樊知古如何使用,老皇帝则无心管了,他只希望樊知古不要辜负他的期待。

刘文济被委派查抄赃财,老皇帝自然不会对皇孙厚此薄彼。刘文涣也同时被委以重要差遣,主要有两项工作,其一湖北水师经此一难,人心涣散,战力不存,这样的情况显然不能容忍长期存在,必须即行整顿,使其迅速恢复秩序,而对水师的整顿事宜,老皇帝就交给了刘文涣,当然,由大内军指挥使呼延赞辅助。

还有一事则是“扫黑除恶”了,江陵府繁荣的躯壳上,寄生着无数的虫蛭,活跃于社会底层,出没于暗角阴影,无时不刻不在吞噬着小民们的血肉,也动摇着朝廷的统治。

因此,奔着剪除凶恶、还民治安,也要将江陵府繁荣表象下的浑浊空气澄清一新。当然了,再凶恶的爪牙,也只是爪牙,没有了权贵们的庇护,根本不值一提,于是扫到最后,还是一个治贪反腐的问题。而江陵府上空,最大的那张伞,已然折断,这倒给刘文涣减少了不小的阻力。

给俩皇孙差事,老皇帝并没有太多表示,但落在有心人眼里,就是一个特殊且明显的政治信号了,这分明就是在考察两个皇孙嘛。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远在江陵,东宫那些宾客、佐官都不在,刘文济身边甚至只有两名随从,虽然老皇帝配备了张知白、呼延赞帮衬,但老皇帝提前有所交待,他们只为托底,在处事上基本更多地让两皇孙自由发挥,重点观察的,是他们的个人素质。

对此,很多人考虑得远的人都不禁感慨,看来隔代之君的选择就在这两皇孙之间。然而,一生此念,却又引来更多的疑惑。

倘若圣意属定二皇孙,那东宫嫡子怎么解释,那可是嫡皇孙,礼制不可废,即便封个皇太孙依当下的政治氛围,也不会有多少人反对,至少不敢明面反对。

同时,皇孙文济,虽是太子亲儿,但他身上流淌着的契丹人的血脉,就不得不虑了。虽然大汉风气对这方面并不是那么地在意,但凡事怕对比,刘文涣与之相比,那才是根红苗正,更为人所接受。

何况,漠北契丹尚存,倘若文济承嗣,那岂不给外夷窥伺中原的机会,这样重大的政治风险,即便是皇帝陛下也不敢犯吧!但是,皇帝终究老了啊

对于那些庸人自扰、杞人之忧,老皇帝自是一点不在意,他在意他关注的东西,把两皇孙放在江陵,同时委派差遣,然后默默观察即是了。

隔代嗣君的事情很远,毕竟连太子都还没上位,但同时又很近,毕竟老皇帝一死,谁承名分就会成为朝廷一桩大事。

因此,老皇帝怎么可能不思量。只不过,这件事对老皇帝来说,可比当年立刘旸为太子,要为难得多。抛开名分,洛阳那个尚不足五岁的稚童,怎么可能像这两个他几乎看着长大的皇孙,更得垂青。

老皇帝当然不可能等待江陵之事完结再离开,他南巡可不只为荆湖北道,皇帝的恩威当布施于整个南国,怎能让湖北一道官民“专宠”,于是,在江陵待了十日之后,老皇帝发出诏令,继续南幸。

起驾之前,老皇帝又发了一道诏令,不过是给江南与江西二道的,用意很明确,着两道都指挥司对辖下水师进行整顿。

湖北水师的毛病,只怕整个南方水师都存在,湖北之弊,怕不是南国一例。老皇帝这道诏书,自然是一个警告,若是江陵之事殷鉴在前,还不加收敛改正,等圣驾至,再掀起一场酷烈之风,对老皇帝来说,可没有一丁点难度!

自江陵出发,南下之途,所经路线,与当年卫国公慕容延钊平楚相同,也是近四十年前的事情了,记忆也有些模糊了。当初,老皇帝只通过前方战报,在地图上摸索研究着道路、城池、江湖、土地,如今亲自走上一遭,也算一次追忆往昔的旅程,意义不浅。

顺江南出,折而向东,奔岳州。岳州可是荆湖北道排名第三的上州,人口数以十万计,虽然词已用老,但这确确实实是个鱼米之乡,物华天宝,尤其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飞速,洞庭水泽之利,足以养民千秋。

到了岳州,纵览洞庭风光,品尝鱼虾水蟹,仔细体味了一番湖光山色,秋风虽凉,却也别具一番景致。当然,岳阳楼是必去的一处场所,虽然还没有范文正公那道名篇的加成使其天下闻名,但楼里气象、楼外风光,也是一点不下于黄鹤楼之景致。

大汉之岳阳楼,同样是新修过的,时间也不近,乃是早年洪江侯秦再雄驻守巴陵时牵头重建的,也算盛世景观的一种。

只不过,当年不只修了楼,连带着堤防沟渠一道整葺,使其融为一体,既为景观,又惠及百姓。洪江侯秦再雄,在大汉当朝,还真切切实实地做下了不少的成绩,以瑶人出身,做到这一步,实在难得。

因此,登岳阳楼之后,老皇帝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个老瑶蛮,当即着人把他找来,要亲自接见。秦再雄早已是古稀之年的人,虽然依旧精神矍铄,但还是从军政坛退出,致仕还乡归养了。

然而,身上虽不再挂有使职差遣,但代表他就彻底退下去了,秦再雄在两湖这边的影响力,可是汉夷通吃。这些年,秦再雄在辰州,筑桥、修路,开挖沟渠,疏通水道,兴办教育,推进汉化,一桩桩一件件,背后都有他的身影,当然不可避免的,辰州渐成秦氏的“独立王国”。

皇帝召见,“恰巧”在洞庭游览的秦再雄是迅速觐见,对于这等“巧合”,老皇帝只是一笑了之。不过对秦再雄本人,老皇帝态度还是温和的。

很早老皇帝就说过,若天下蛮夷皆如洪江侯,那中国再无蛮夷之忧。当然,全天下,也就这么一个秦再雄。

自然不可避免地提到秦再雄在两湖的影响以及点到对辰州的控制,秦再雄政治意识可不弱,听得是心惊胆战,所幸,老皇帝也只是点到即止,最终还勉励他,让他再接再厉,要协助官府,保证辰州的平稳有序发展,消弭汉夷矛盾,造福当地百姓。

对于这些勉励,秦再雄自然是千恩万谢,感激涕零,心里则琢磨着,接下来还是要收敛一些。他虽然在辰州一言九鼎,但还真扛不住来自天子轻飘飘的一句话

岳州固然是物阜民丰,却也不值得老皇帝过于留恋,不过五日,再度起行。不过在起驾前一日,老皇帝亲自登上巴陵城西关楼,却是听说当初周行逢就是战死于此。

老皇帝上城头,做了一番缅怀,还特地给人上了一炷香。当然了,区区周行逢是受不起老皇帝一拜的,当年还是个结据对抗王师的藩镇,老皇帝拜的,只是当初那一段峥嵘岁月罢了。

从岳州赴长沙府,还是乘舟,让老皇帝颇为感慨,南下以来不到两月的时间,坐了他六十年不曾坐的船。

自巴陵,出长江,过洞庭,逆湘江南下,迢迢两百余里水路,便抵长沙。以洞庭为界,分荆湖南北,然而仅隔一湖,两道所呈民风差异却极大。

究其原因,或许在于湖南的人口构成复杂,其中包含有大量外来人口。当初平楚之后,湖南之地一片凋敝,满目疮痍,人口锐减,有统计人口不足百万。

其后,便迎来了长达十数年的荆湖南道发展复兴,而人口政策,则是其中最根本的一项政策。早年的荆湖南道官员,自道司以下,无不积极求变,对内鼓励生养,对外则大肆招揽,流民、难民,蛮民、夷民,甚至山贼、盗匪,只要是人,照章全收,荤素不忌。

发展到如今,可以说,湖南超过半数的人口,都来自外道州,这也造成了湖南的多元文化、复杂民情,而其中呈现得最显著的,当然是长沙城。

过去的近四十年,几经兵燹的湖南,算是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从边归谠、昝居润,到赵匡义、李昉,再到如今的郭信,仅从用人,便可知道朝廷对于湖南的重视。

同时,荆湖南道也是朝廷大力开发湖广地区的开端,几十年下来,更是一个最显著不过的标志了,成绩斐然。

经济发达,人口充盈,文化繁荣,早在十年前,便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描述了,固然有过誉的嫌疑,却也展现着两湖的发展。

相比之下,湖南走到如今,要更加不容易,毕竟基础要薄弱些,而大汉的荆湖南道,也堪称有史以来开发程度最高的。

第88章 皇长孙出世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97章 再临井陉第1784章 结束与开始半岛史话终 极限第67章 遗表第9章 王峻归来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87章 亦有其忧第166章 太子与大将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第128章 开宝宰相之死第302章 朝局大变动第283章 云中之围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半岛史话·奇葩第50章 额手称庆的南唐君臣第497章 重拾第187章 琐屑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35章 杨村世宗篇29 黑色产业第265章 秦凤既定第78章 火油弹第1808章 老来丧女第9章 写得不错!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80章 一意孤行仁宗篇2 正统六年第69章 “铁杆”盟友先掉链子第176章 接风洗尘第35章 唐将空谈第29章 劝谏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21章 道士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139章 韩常案第211章 筹议北伐世宗篇44 漠北风云、契丹灭国第52章 六谷土豪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502章 最后的旅途2第78章 南北并发第187章 纷纷上表第455章 见闻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99章 两个人才第335章 凯旋令、刘昉请命第90章 交趾收复第69章 祸事了第142章 着郭威鞫问第90章 关右节度第11章 大典日第244章 皇子赴军第28章 澧阳之战第20章 屯务废改第11章 请教第197章 财计第89章 安南冬归人第79章 大获全胜第16章 军中俊才第212章 王朴卸任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82章 邢州有变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366章 辽军西进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79章 大获全胜第393章 钱去哪儿了第3章 台怀之事第5章 王朴走了第8章 掺沙子的效果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348章 潘帅喜迎敌援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139章 随驾带着御史第67章 宿州一线第85章 善后争议第127章 不允第452章 皇孙第6章 告一段落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第311章 旧识世宗篇50 花落谁家第44章 听政湖湘第167章 先震后蝗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54章 河东风云(1)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122章 奏章满案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
第88章 皇长孙出世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97章 再临井陉第1784章 结束与开始半岛史话终 极限第67章 遗表第9章 王峻归来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87章 亦有其忧第166章 太子与大将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第128章 开宝宰相之死第302章 朝局大变动第283章 云中之围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半岛史话·奇葩第50章 额手称庆的南唐君臣第497章 重拾第187章 琐屑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35章 杨村世宗篇29 黑色产业第265章 秦凤既定第78章 火油弹第1808章 老来丧女第9章 写得不错!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80章 一意孤行仁宗篇2 正统六年第69章 “铁杆”盟友先掉链子第176章 接风洗尘第35章 唐将空谈第29章 劝谏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21章 道士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139章 韩常案第211章 筹议北伐世宗篇44 漠北风云、契丹灭国第52章 六谷土豪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502章 最后的旅途2第78章 南北并发第187章 纷纷上表第455章 见闻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99章 两个人才第335章 凯旋令、刘昉请命第90章 交趾收复第69章 祸事了第142章 着郭威鞫问第90章 关右节度第11章 大典日第244章 皇子赴军第28章 澧阳之战第20章 屯务废改第11章 请教第197章 财计第89章 安南冬归人第79章 大获全胜第16章 军中俊才第212章 王朴卸任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82章 邢州有变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366章 辽军西进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79章 大获全胜第393章 钱去哪儿了第3章 台怀之事第5章 王朴走了第8章 掺沙子的效果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348章 潘帅喜迎敌援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139章 随驾带着御史第67章 宿州一线第85章 善后争议第127章 不允第452章 皇孙第6章 告一段落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第311章 旧识世宗篇50 花落谁家第44章 听政湖湘第167章 先震后蝗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54章 河东风云(1)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122章 奏章满案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