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2 正统六年

正统六年(1047)春,京西道,襄州。

阳光明媚,春风送暖,汉水之上,百舸争流,在南来北往的大小船只中,有一艘北行的官船,格外引人注目,船上诸多彩旗迎风飘扬,其中夹杂着一面龙飞凤舞的「范」字旗,这乃是荆湖北道巡抚使范仲淹北行之船队。

甲板上,已然年近六旬的范公,抚舷而立,花白的须发在江风的吹拂下飘动着,不断打在那张沧桑衰老的面庞上。汉水之上,船来船往,沿岸村镇,人烟稠密,这一切都表明,当今的大汉帝国,依旧繁荣昌盛,充满活力。

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是这样的。但作为帝国的上层权贵,从中枢到地方,往来上下数次的范仲淹,却深刻且极具忧患意识地认识到,帝国如今的繁荣,与过去相比,已经不同了,这是建立在对亿兆子民更严厉与残酷的压榨与剥削上了。

在世祖、太宗、世宗统治时期,即便偶有反复,但整体上对于帝国权贵们的约束,还是强力而有效的,这也是帝国能够长时间维持一个繁荣昌盛局面的根本原因。

然而,自三代帝王陆续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正统皇帝刘维箴继位,这种延续了几十年的统治阶级自我约束意识,正在逐渐模糊。

虽然帝国统治依旧是稳固的,经数代帝王不断完善的管理体制依旧有序地运转着,但不容忽视的是,千年以来历代王朝,甚至就在大汉建国百年间,那些曾经反复出现的弊病与问题,也再度萌发了。

历史是个轮回,治乱循环是其特征,当帝国的统治阶级,一步步放松自我约束的时候,当统治者的贪婪需求经过自上而下,重重加码之后,落到帝国那亿兆万千黔首身上的时候,也必然产生又一轮的统治压力与矛盾。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汉帝国依旧能保持一个强盛文明的状态,上下依旧沉浸在太平盛世之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祖宗们留下的丰厚遗产,以及,帝国子民还能够承受当下程度的剥削

正统时代的大汉帝国,固然还前行在建隆盛世的余晖之下,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份余晖并不能庇佑帝国永远,巅峰之后的下坡路,也不可避免。

关键在于,这个坡该怎么下,有想要稳步前行,缓慢下坡的;也有得过且过,随遇而安,追自然之理的;还有一些不甘于滑落,意图将大汉帝国的巅峰基业,继续保持下去的,比如这范希文公,更是代表性人物。

自端拱二年入仕,一晃眼,三十一载春秋已然逝去,范仲淹也从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成为满头华发、誉满天下的忠臣良相。

范仲淹在当下的大汉帝国,名声是极好的,尤其在庶族官僚群体之中,更被视为领袖,哪怕是素鄙南人的北方士林,虽然常常带有色眼镜观之,但也从来没有鄙薄过他的治事能力与忠诚之心。

那满头的白发,大抵有一半,是因忧国忧民而生。到正统时代,如果要从庶族官僚中选出一个首相,那么在很多人的脑海中,第一个跳出的人选,大抵就是范仲淹了。

而能够拥有这般巨大的声望,仅靠个人的才干与能力,显然是不足的。在范仲淹背后,也同样站着一大波人,端拱进士、建隆内阁、南臣、睢阳、娄江学派、吏政派,再加上世宗皇帝股肱之臣的光环,这些共同造就了一个「当世第一臣」。

不过,支持拥护他的人很多,厌恶排挤他的人,同样不少,因此,范仲淹的首相之路,也注定不可能顺利,尤其在世宗皇帝这个最重要的伯乐离开后。

三十年宦海生涯,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从地方返回京师了,但从没有哪一次,像此次这般,让范仲淹踌躇忐忑,患得患失。

当然,以范公之胸襟与气度,自不是因个人得失而焦虑,他忧怀的,是家国天下、君王社

稷。而此番回京,他注定要在帝国政坛掀起一波狂澜,要趁着人生暮年,为帝国、为君王、为黎庶,再尽一次忠,做一次最后的努力

事实上,早在正统四年的时候,范仲淹便以治定西陲之功,受召还朝,离开他奋斗了七年的陇右道,留下了一个军政稳定、诸夷咸服的大好局面。

那一次,范仲淹同样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进京也是意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在他的心中,在他的眼里,大汉帝国虽然光辉而伟大,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矛盾,是需要有为者去担当解决的,而到了范仲淹这种地位与声望,自然也有股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气魄。

那次,也是范仲淹生平第一次拜相,回朝之后,即任尚书仆射、兼财政使。对于帝国内的财政系统,范仲淹并不陌生,早在世宗身边担任内阁学士时,就接触过,后来更官至盐铁使。

曾经主持过淮东盐堤工程,以及对全国盐务大改革的范仲淹,再回财政司,是不可能沉寂的,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整顿,尤其在人才提拔、上计、款项调拨审核事宜上,做了相当力度的整饬与纠正,盐务上复发之贪、盗、贿、私等现象,也再度遭遇重大打击。

ωωω⊙ ttкan⊙ CO

在得罪了一大波既得利益群体的同时,帝国在财政系统的糜乱,也得到很大的改变,行政效率也大大提高。只可惜,范仲淹财政使只当了半年,他的整顿改革则只持续了四个月,便被罢相。

当然,扳倒范仲淹的,可不只那些利益受损的权贵、官僚及地主官商,根本原因在于,这牵扯到新一轮的贵庶之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正统初年的帝国政治格局,整体上虽然保持着理性与平稳,但由于皇帝刘维箴的德浅才弱、威望不足,上层的斗争,实则是比较激烈了,尤其在世宗压制十多年后的勋贵阶层,迎来反攻之后。

首先,世宗晚年的尚书令杜衍,在正统二年的时候罢相,出京前往西南担任巡抚使,继任的,乃是乐平县公李昭贤(这可是李继隆长子、世祖皇帝外孙)。

而当时的政事堂,除李昭贤这个尚书令之外,另有枢密使折惟昌、兵部尚书向元锴(向德明之孙)、礼部尚书冯端(冯道曾孙),另辅以石元孙(石守信之孙)、李光辅(李筠重孙)等掌握实权的军政大臣。

这些都是功臣元勋之后,除冯端、李光辅弱了些之外,其他人都是帝国的顶级勋贵,如李昭贤、折惟昌,还有一层皇亲国戚的光环。

当这些人在帝国朝堂占据大量话语权的时候,也是意味着勋贵势力的大反攻,也必然迎来早已壮大并且根深蒂固的庶族集团的对抗。

范仲淹回京,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一头扎进政斗的漩涡,虽然,他一心一意只想着为朝廷、为百姓做些实事,但有些争斗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作为尚书令下属最重要的两个宰臣,吏部尚书与财政使,一个吕夷简,一个范仲淹,都是庶族出身,一左一右,对李昭贤形成了相当强力的钳制作用。

于是,为了打破这种限制,李昭贤从幕后策动一场政治攻讦,他选择的目标,正是范仲淹。吕夷简这个人,老谋深算,且权术高超,否则也难在新皇继位之后,就迅速运作回京为相,并更进一步,担任吏部尚书。

相比之下,范仲淹就好操作多了,他虽然私德无亏,但做事方面,在有心人眼里,全是漏洞,也易于打击。

而这样的政治活动,并不在于范仲淹真的有什么过错,只是当权者需要,便有的是人,提供足够多的短处与把柄,等形成风潮之后,弱势的皇帝刘维箴,即便心有不舍,也不得不将范仲淹外放,他实在顶不住来自李昭贤等勋贵的压力,或者说不愿意正面对抗。

于是,范仲淹以「殿下之失」(官方的解读中,大抵是在面君进谏的过程中,言辞过于激烈,有辱圣人威仪),夺相,出任湖北巡抚使,那一年,范仲淹56岁。

如今,范仲淹58岁了,满鬓霜白的他,依旧操劳于政事,牵挂于君王,也再度迎来一个复起的机会。

两年后的今日,朝廷的局势又大不一样了,最大的变故就在于,尚书令李昭贤因病去世了。朝廷又丧失了一个领头羊,上层的斗争也再度激烈起来,而在一场旨在夺取最高相权的争斗之后,最终的人选,浮出了水面:范仲淹。

李昭贤薨得突然,以致于后事都没能交待,趁着这个空档,朝中蛰伏已久的庶族集团,也发动了一场全面性的反攻。

并且,还得到了一部分勋贵阶层的支持,比如冯端、李开源(李皇后之侄,论辈分,皇帝刘维箴得叫一声表叔)等人,同时还有萧氏的默默推动。

建隆——正统时代,朝中有「三萧」的说法,萧景、萧恭以及萧惠,这三人,要身份有身份,要资历有资历,但在权贵圈子里,是一直被默默鄙视的,还是那个原因:契丹族出身。

因此,在李昭贤等传统贵族掌握朝权时,萧氏也是默默蛰伏,秘密寻求推翻机会的一波人。李昭贤的突然辞世,显然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当然,真正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皇帝刘维箴,这对他来说,同样是个难得的机会。以刘维箴的脾性,以及从小接受的教育,除了皇室亲戚,以及东宫旧臣,他显然更亲近于那些庶族官僚。

另一方面,他也的确听话,世宗皇帝驾崩之前,对他多有耳提面命,在人才的任用上,曾给他指点了大量人选,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若想做事,可任范仲淹为相

显然,已经31岁的皇帝刘维箴,在登基七年之后,也想着做出一些成绩来,于是,在兼采多方建议,在众臣的推荐下,他终于下诏,召范仲淹回京。

刘维箴还专门派内侍省宦官南下,除了宣诏,还送上一份刘维箴的手书,上边尽是恩信期待之言,足以让范仲淹感激涕零。

而从诏书自中枢下达之后,至少在短时间内,朝廷上层的斗争停止了,所有人的目光,都忍不住投向南方,望着水陆之途。

原因无他,正统时代的尚书令,权柄之重,堪称帝国之最。

第82章 瓦桥关第120章 开始着手对付辽国第246章 辽军又何去何从?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1727章 府尹正纳妾第261章 冒进追击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键政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第79章 滏阳之捷第195章 王、韩遭贬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59章 不知死第98章 军心可用仁宗篇2 正统六年第69章 东出太行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67章 刘煦娶亲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250章 秘密战线上的作为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67章 满廷反对亦无效第193章 辽国上层的忧患意识第1794章 魏王回来了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第19章 赵匡赞北上第55章 山上山下第351章 南粤,危!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117章 机会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149章 降表第51章 如今的大汉第38章 殿议第75章 高贵妃第105章 率意南趋以觅食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17章 一图一册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7章 原来这是筵席第47章 八十万军队带来的压力第46章 郭荣的激进建议第157章 河东风云(4)第19章 轻取江陵3第1794章 魏王回来了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113章 军改伊始第155章 蓄奴之议第356章 被忽视的皇子第285章 家务事第39章 长沙第440章 惶恐难已278章 军务第8章 巡视第1783章 戴孝入碎叶半岛史话·奇葩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511章 最后的旅途10第1693章 安西王第266章 放赈辽东第95章 皇后又进谏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么简单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215章 手忍不住颤抖第256章 辽帝的决断第19章 韩熙载都等急了第27章 西京风波第34章 亡国之族第27章 西京风波无题第167章 重建的云中第332章 党巡检当街怒斥权贵子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110章 郭荣之断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庆,巡幸西南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罢我登场第83章 抉择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83章 降将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1708章 格局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196章 开宝八年第196章 橐驼儿第258章 火烧威武城第69章 张彦威之死第273 王晏镇洛第104章 平息第43章 事毕第99章 御帐议战第52章 对峙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第18章 侯益第16章 态度迥异第133章 西征!
第82章 瓦桥关第120章 开始着手对付辽国第246章 辽军又何去何从?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1727章 府尹正纳妾第261章 冒进追击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键政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第79章 滏阳之捷第195章 王、韩遭贬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59章 不知死第98章 军心可用仁宗篇2 正统六年第69章 东出太行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67章 刘煦娶亲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250章 秘密战线上的作为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67章 满廷反对亦无效第193章 辽国上层的忧患意识第1794章 魏王回来了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第19章 赵匡赞北上第55章 山上山下第351章 南粤,危!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117章 机会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149章 降表第51章 如今的大汉第38章 殿议第75章 高贵妃第105章 率意南趋以觅食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17章 一图一册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7章 原来这是筵席第47章 八十万军队带来的压力第46章 郭荣的激进建议第157章 河东风云(4)第19章 轻取江陵3第1794章 魏王回来了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113章 军改伊始第155章 蓄奴之议第356章 被忽视的皇子第285章 家务事第39章 长沙第440章 惶恐难已278章 军务第8章 巡视第1783章 戴孝入碎叶半岛史话·奇葩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511章 最后的旅途10第1693章 安西王第266章 放赈辽东第95章 皇后又进谏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么简单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215章 手忍不住颤抖第256章 辽帝的决断第19章 韩熙载都等急了第27章 西京风波第34章 亡国之族第27章 西京风波无题第167章 重建的云中第332章 党巡检当街怒斥权贵子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110章 郭荣之断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庆,巡幸西南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罢我登场第83章 抉择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83章 降将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1708章 格局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196章 开宝八年第196章 橐驼儿第258章 火烧威武城第69章 张彦威之死第273 王晏镇洛第104章 平息第43章 事毕第99章 御帐议战第52章 对峙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第18章 侯益第16章 态度迥异第133章 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