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史话终 极限

第三代林邑王刘继戎,于建隆十二年正式继位,到正统二年,十四年的时间里,他基本以每年两次的频率发动战争。

当然,战争的规模并不算大,大的仗都被前辈们打完了,并且,半数的精力,都用在内部骚乱、叛部的平定上。

林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国,并且在作为外来者的汉民族占据主要统治地位,享用大部分国家资源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没有反抗的,治安战在林邑同样打了几十年。

尤其那些被林邑征服并吞的真腊土地,那些部族、王公,那些利益受损的高棉人,面对汉人强势的统治与压榨,也不可能不反对。

在两代先王数十年经营的基础上,在几十万汉家子弟辛勤耕耘的努力下,刘继戎采取“内抚-外战”相结合的策略,彻底实现对原真腊国南部地区的征服,尤其是洞里萨湖广袤平原地区,这也是吴哥王朝立国之基,失去了这里,真腊国也就只剩下个虚名了。

当年刘文演征真腊,取得对敌人最后一次决定性胜利后,于洞里萨湖西南至临海地区,建立了敦、林二州。

等到正统二年,经过刘继戎承袭父志,十四年不间断征伐兼并后,林邑国已全据洞里萨湖区域,以及东部的湄公河流域地区,基本将现代越南南部、柬埔寨囊括进版图。

并于洞里萨湖以东地区设置吉州、暹州、湛州,于上游湄公河流域,设置克州、纳州、博州。

至此,刘继戎所统治的林邑国,在建国半个多世纪后,已然拥有18州之地,并且侵吞了本该走向一段辉煌历史的吴哥王朝国运。

在帝国大军将之击倒后,林邑国又快步上去,狠狠地揣上几脚,再踩在脚下,直至杀死,并从其尸体上汲取国家发展的养分。林邑国也由此,成为半岛第二大国,也是南洋地区具备广泛影响力的帝国封国。

而刘继戎于正统二年发动的北征,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虽然名义上是追剿已然北迁到“彭世洛”的真腊朝廷,但实际上是对原真腊那些四分五裂、割据一方的部族王公进行征讨。

这注定不是一件简单、轻松且迅速的事情,复杂与困难的地方,不在于军事,而在于陌生的地理、艰苦的环境以及落后的交通,这极大地消耗了林邑的国力。

因此,在经过对几个北部高原王公的艰苦征服后,也吃足了苦头的刘继戎,终于按捺住了他那颗急切的征伐之心,改直接吞并,为羁縻统治。

而此举,果然减少了北征的阻力,在保证原王公、酋长们权力与阶层利益的前提下,那些高棉人,自然也不愿意同强大且凶狠的汉人王国作对。

于是,效仿帝国本土的土司制度,刘继戎也于林邑北部地区,赐封了大量土司,表现“孝顺”的,还能给予爵位。

羁縻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但也不否认其积极、正面意义,在实现开疆拓土的同时,也保证了林邑国北部疆域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安定。

在北部安定的情况下,刘继戎也得以腾出手来,继续深耕国内,开拓垦殖,招抚归治,建制汉化。

湄公河下游的“河洲地区”,早在四十多年前,就被林邑视为崛起之基,费尽心思,与真腊争夺。而孕育出了所谓“高棉帝国”的洞湖地区,那片大平原,更是肥沃,且有丰厚的基础。

当这两片肥沃的土地,落入林邑国之手,在汉人的统治经营下,也显然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文明开化程度大幅提升。

后续的历史发展证明,借着这两块平原河洲堪称得天独厚的优良水土条件,经过几十年经营,林邑国的国力迅速攀升,一度逼近乃至超过安南。

林邑王刘继戎,则在晚年的时候,以金州偏狭,不利于统驭诸方,将都城从金兰城,迁至茂州,并于旧城基础上,建立起一座横跨延水(刘继戎对国内进行了一番全面的汉化更名运动,洞里萨湖被定名为延湖,延通演)新都——南京。

还需提一句的是,刘继戎于正统二年的北征,固然没有取得拓地千里、征服万邦的成就,但却也是林邑军队第一次越过延湖大平原三面环绕的高原深山,登上北部高原,踏足现代泰国的湄南河平原。

而后者,也使林邑国再度碰到一个为难的问题,从陆地上,与西面的临海国接壤了,早在三十年前,临海国还是刘文海统治时,便在曼谷湾沿海地区,建立了据点,几十年的发展下来,已经形成了一座新的城市——滨州,并且趁着真腊崩溃的机会,向内陆深入两百余里。

在这里,又不得不提一提由临海王刘文海建立的临海国了,与林邑国相比,这就真是一个极端的政权了。

因为来自于帝国支持力度的不足(临海国可以说是刘文海,靠着晋王刘曦遗泽,一刀一剑,拼杀出来的),在只能依靠自身的情况下,刘文海生生将临海国打造成一个极具攻击性的军国国家,而临海国,也是以军国体制而维系发展乃至生存。

汉文明的底蕴,加上高度的军事组织,以及利益掠夺,三者相结合,在刘文海手中,爆发出了极度强悍的战斗力,也直接把本来走在兴旺发展道路上的蒲甘国,打回了原形,一度只能依托北部复杂的地理地势守国,可怜巴巴地维系政权。

当然,由刘文海一手建立的这个军事王国,也不可能是健康的,乐于战争,而短于生产发展,一旦战争的收益不能弥补成本损耗,那就会出大问题。

这一点,刘文海在晚年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并有着手改变。也获得了一定支持,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下缅甸地区,建立了不少农业生产区。

只可惜,刘文海死得太早,建隆六年就病逝于平叛途中,当时他才54岁,也打断了临海国那艰难的转型过程。

刘文海死后,其次子刘继绪袭王位,而刘继绪显然没有其父的威望与能力,更无法处置临海体制转向的大事,因此,那些年里,临海国一直很挣扎,尤其在战争与发展大事上,始终找不到一个平衡。

甚至,连对躲在北部山区中苟延残喘的蒲甘国的压制,都放松了。若非滇黔之乱后,“滇族”入缅,与蒲甘合流,后来又内讧,导致蒲甘大乱,临海国也未必能平定北方,实现对缅甸地区的全面吞并。

然而,这样的临海国,问题显然不小,矛盾很严重,在面对此起彼伏的内部骚乱之时,以军武立国的临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问题:下一步向哪里扩张?

而东面的滨海地区,显然是个不错的方向,并且已经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当极具扩张性的临海国,与同样强势的刘继戎统治下的林邑国,同时向“泰国”大平原地区伸出爪子的时候,摩擦出些火花,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事实上,到正统二年的时候,整个中南半岛,经过三国的前后半个多世纪的开拓之后,剩下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丰沃之土、有利之地,已经被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蛮荒僻野,吸引力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三国的“拥挤感”,只会越来越明显,而如何处置这样的局面,对三国而言是一个难关,对中央帝国而言,同样是一道难解的题,甚至是无解的题......

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下)第95章 玩阴谋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第70章 安东大开发1第424章 开宝九年末的大调整第52章 联姻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790章 忧劳第51章 耿淑妃薨第257章 龙舟第176章 接风洗尘第51章 该当有所“表示”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第425章 安东国的太子第182章 大汉最北端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90章 栾城之战(2)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255章 辽军情况不容乐观第1762章 契丹政变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356章 被忽视的皇子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第145章 了结第270章 立场第204章 辽帝的处置第190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92章 定州事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31章 议治湖湘第442章 金玉满仓,堆积如山第252章 后蜀君臣第240章 家宴第228章 形势危急第43章 事毕第95章 效果已显第154章 灭门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144章 东宫家事,接连凋零第302章 朝局大变动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35章 许州兵匪第92章 栾城之战(4)第362章 分封?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437章 二十年难遇的大水第23章 皇帝的底气第92章 栾城之战(4)第191章 “从谏如流”第17章 鼓噪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第346章 底层第370章 其志甚坚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273 王晏镇洛第235章 开封新城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420章 老年丧子第38章 河西局势由此转变第148章 养残的顾虑第2章 登闻鼓响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上)第442章 矛头直指第247章 兵临、敌情、决策第1785章 统治从去***化开始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133章 捷报第43章 接见第198章 辽国变故第338章 争执第459章 挫折第202章 刘皇帝已至长安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92章 万岁殿宴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时代下的大汉(下)第10章 老将出马第133章 捷报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331章 泰来楼第328章 默认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29章 孟昶:七宝溺器,好用第368章 吴越结局注定第97章 扩*整顿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26章 要坚持做大汉的忠臣第143章 许州将吏为之一空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53章 未来将帅第99章 御帐议战第334章 交待第433章 圣训
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下)第95章 玩阴谋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第70章 安东大开发1第424章 开宝九年末的大调整第52章 联姻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790章 忧劳第51章 耿淑妃薨第257章 龙舟第176章 接风洗尘第51章 该当有所“表示”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第425章 安东国的太子第182章 大汉最北端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90章 栾城之战(2)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255章 辽军情况不容乐观第1762章 契丹政变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356章 被忽视的皇子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第145章 了结第270章 立场第204章 辽帝的处置第190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92章 定州事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31章 议治湖湘第442章 金玉满仓,堆积如山第252章 后蜀君臣第240章 家宴第228章 形势危急第43章 事毕第95章 效果已显第154章 灭门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144章 东宫家事,接连凋零第302章 朝局大变动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35章 许州兵匪第92章 栾城之战(4)第362章 分封?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437章 二十年难遇的大水第23章 皇帝的底气第92章 栾城之战(4)第191章 “从谏如流”第17章 鼓噪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第346章 底层第370章 其志甚坚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273 王晏镇洛第235章 开封新城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420章 老年丧子第38章 河西局势由此转变第148章 养残的顾虑第2章 登闻鼓响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上)第442章 矛头直指第247章 兵临、敌情、决策第1785章 统治从去***化开始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133章 捷报第43章 接见第198章 辽国变故第338章 争执第459章 挫折第202章 刘皇帝已至长安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92章 万岁殿宴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时代下的大汉(下)第10章 老将出马第133章 捷报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331章 泰来楼第328章 默认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29章 孟昶:七宝溺器,好用第368章 吴越结局注定第97章 扩*整顿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26章 要坚持做大汉的忠臣第143章 许州将吏为之一空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53章 未来将帅第99章 御帐议战第334章 交待第433章 圣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