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22 建隆三年

在于阗国统治时期的和田城,毫无疑问是一座佛教城市,其城里城外、方方面面都充斥着佛家的文化氛围与印记。当然,这种情况在康军入驻之后,得到了不小的改变。

刘晔往费、隆二州迁徙的五万人口,基本都是出自和田及其周边的贵族、工匠、平民,当然,还有大量僧众、佛徒。又从康居国的“中央军所”(由王室直辖的营所、部卒、人口及土地)抽调了两支个营所及其管辖的万军民、仆从(本质上就是奴隶,因政治因素而改称)入驻,加强统治控制,融合改造风俗。

在对当地佛教的整顿改革中,佛教徒迁徙,佛寺裁并,是一个比较大的动作,尤其将那人数上万的僧众充实大寺,进行集中式的管理。

拉瓦克寺是于阗国诸多寺院中的知名大寺,平日里信徒众多,此次巡察,刘晔还专门让刘文潜陪同着,到这座名寺逛一逛,看一看。原因当然不是刘晔对佛家教义突然感了兴趣,想听这里的高僧大师们讲经说法,只因为这座佛寺被刘文潜更名为“圣王寺”,并碑刻其间,以记叙刘晔的大功大德。

方方正正的佛寺之内,禅音阵阵,圆塔式的佛殿下,恭恭敬敬、屏气凝神地候着一干得道高僧,边上排开的是大大小小的僧侣弟子,不过,刘晔对这些人明显有些不屑一顾。

顺着礼拜道,穿过那一座座金光熠熠、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佛陀、菩萨、天王等雕像,刘晔脸上自然不见一丝一毫的敬畏,只是颇为感慨地对刘文潜交待着:“这些佛门中人,还是可以用一用的。对付ysl人,仅靠刀兵是不够的,宗教的武器,该用还得用,以毒攻毒,以教抑教。

只有从根本上,将ysl的遗毒从治下诸族各派人口身驱除,我们的统治,方能长治久安,我们才能真正在西域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世世代代地扎根下去,而不是像过去几十年那般,时时忌惮大食人的反扑,ysl军的东征”

刘晔素来以刚强示人,但此时语气中,却流露出一抹怅惘,一丝愁绪,让刘文潜十分诧异,但迎着王父目光,不敢怠慢,反应极快地应道:“爹的教诲,儿记住了!”

想了想,刘文潜又禀报道:“儿已会同和州官属、佛寺商讨,再遣部分僧侣西迁,于当地建造寺院,供其讲经传教”

听其言,刘晔偏头瞥了刘文潜一眼,颔首道:“愿意前去传教的,该有的名利待遇,官府定要保证!”

“是!”

来都来了,刘晔还是礼节性地接见了寺内的僧执,进行了一番言语安抚,并且享用了一顿寺中的斋饭,只不过,从头到尾,刘晔都穿着一身贴甲,冷冽肃杀的气质与寺院宝相庄严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堪称诡异的和谐。

临走前,刘晔又指着山门说了句,他配不上圣王寺的那个“圣”字,让寺院改个名字,于是,在王命指导下,圣王寺又更名为“明王寺”。

三日的视察后,刘晔便选择回疏勒,准备踏上东去洛阳的漫长旅途。不过,收拾停当,临行之前,刘晔因为一个消息,又不得不改变既定行程。

消息传自安西国河中城,大汉帝国魏王、安西国王刘旻,于建隆元年11月18日,病逝于河中城(布哈拉)

自第五次汉伊大战之后,在刘旻的统治下,对西亚的ysl势力,安西国进入了一种“保守性扩张”的姿态。一方面对接壤伽色尼、齐亚尔国,保持着进攻压力,屡次侵入波斯,搜掠里海南岸,但又保持着相当的克制,小战常有,大战不起。

与此同时,刘旻又将绝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对内的整顿、改革上,尤其是对河中地区的深入改化。为了夯实强化统治,刘旻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实行了一整套政策办法,给上至权贵将帅、下至平民奴隶的所有人订立规矩,并且于平康元年正式颁布属于安西国的《大法典》。

刘旻在安西国做的,和世祖皇帝统治中前期的所为,实则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在既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融合兼创新,用了几十年时间,把大汉帝国搞成了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缝合怪”,但世祖皇帝的帝国,虽然具备一切封建王朝根本性的矛盾与问题,但其政策精华与统治理念却也发扬光大,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系并巩固着其统治。

相比之下,刘旻的安西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缝合怪”了,这是一个崭新的王国,从上到下,都凸显着矛盾与冲突。

民族问题、文化问题、宗教问题、制度问题、经济问题.一切的问题,都是这个“缝合怪”身上触目惊心的缝合线。

在这个国度,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封建专制与奴隶扈从,汉文化与中亚ysl文化,东亚人种与中西亚人种甚至一部分白人,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都凑到一块儿了。

可以想象的,要把这些矛盾重重的人与事融合,使其和谐,安处王国的统治之下,是何等的艰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比世祖皇帝对大汉帝国做的事情还要困难。

毕竟,世祖皇帝虽然对大汉帝国做了诸多改革改变,但有些根本的东西没有变,帝国统治的内核没有变,形式改变,不离其宗,诸多政策办法,改革条例措施,也只是统治的手段,并且,能够供世祖皇帝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相比之下,刘旻在安西的操作,才是一场开天辟地、前无古人的“革命”,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路。开宝末期提出的“营所制”就是他正式走上这条路,几十年的西征战争则是扩宽这条路披荆斩棘的过程,等到《大法典》的诞生则是刘旻在汉化融合,打造一个全新的、属于汉人的中亚王朝的道路上,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

至少,《大法典》可以作为王朝统治的最高法理依据,是对于取的所有人认可的,对安西体系下各阶层、各民族人员的总约束。当然,这个约束是在刘旻强大的威势,以及营所制下汉族武装为核心的军事力量的震慑下,方才形成的。

即便,这个由刘旻亲手打造出来的“安西体系”,并不完善,重重矛盾,尖锐冲突,自上而下的对立,一个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大问题。

但这些都不妨碍刘旻在中西亚地区取得的崇高成就,以及那段由他躬身力行从而开启的中亚历史行篇章。同时,便是最传统的思维去看待刘旻,仅仅开疆扩土、征服无数,就足以彰显其赫赫武功。

到建隆元年时,由刘旻建立的安西国,已是东括珠海(伊塞克湖),北临咸海,西至里海,南抵波斯的中亚大国,一个拥有五百多万人口,可以组织起几十万兵马的军事强国,它的存在,狠狠地打击了中西亚ysl教的发展与扩张,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死死地压制着ysl世界。

到如今,它的建立者,被ysl世界以及更西国度称之为“中亚天王”的刘旻,也终于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袭与疾病的折磨,溘然而逝,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告别了他那并未彻底完成的功业。

刘旻生于干祐七年(954年),病逝前才过完他六十四周岁寿诞,而相对于他一生劳碌于国政,奔波于战争,能够活到这个岁数,也不算短寿了。

由于长期劳累以及战争留下的后遗症,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刘旻实则饱受病痛之折磨,这也是在最近十多年安西国相对安分,上下都克制着扩张欲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毕竟带领他们征战四方的雄狮老了。

刘旻虽然走了,但在历史长河之中,却已经留下了独属于他的光辉印记,留给后人的,也是一个强盛的文明国度。若把意义再升华一下,那就是,安西王朝这个以汉文明为核心糅合诸多当地文化、风俗的国度,乃是中西亚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一次伟大实践,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重大促进作用

谈不上剧透,但还是得提前说一下,刘旻时代的安西王朝,就是其巅峰了,至少在军事上,以及对ysl世界的压制上,刘旻时代就是其巅峰期。

而随着刘旻的辞世,安西王国的未来将走向何处,刘氏子孙的前途如何,近六十万汉民在中亚的生存发展如何,这些都只能在经历历史潮流的冲刷之后,方能得出结论。河中城,安西国内上下称之为中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雄城,萨曼王朝的首都,随着汉人的到来,经过一系列汉制、汉化的改造之后,也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砖木混合,是其建筑风格,汉夷融合,是其文化色彩。河中城就像一个大熔炉,刘旻就是一个手段强势而高超的匠人,在添加所有的人事元素后,熔炼出一个璀璨“新河中文明”。

居其中的王城,这是在原蒲花罗城基础上扩建出的子城,作为王室及王廷、贵族所用。此时此刻,原本的黑红旗帜尽数落下,换成遍插的白幡、素旗,在寒风中呼呼作响。

王城正中,乃是宫城,当中正殿,名曰大成殿,这是整个中亚地区最雄伟的宫殿了,也是安西上层权贵们平日里议政的地方。

不过此时的大成殿,笼罩在一片哀伤的氛围之中,安西王刘旻的棺椁,就静静地置于殿中央,里里外外挤满了人,都着丧服致哀,哭声阵阵,只不过举丧一月之后,哭声之中难免少了些情绪。

刘旻之逝,对安西上下的影响,可以参考世祖皇帝当年驾崩的情况,因此,哀伤的氛围之中,免不了一种幢幢心理,犹疑的目光则大多朝向跪于棺椁前方的一名中年人,安西王刘旻第五子,刘文泽。

刘文泽,生于开宝二十四年(986年),母康妃(安西显贵康氏之女,老帅康再遇孙女),雍熙十二年被封为安侯,历任碎叶军所下属营主、郭城防御使、碎叶知府、海东巡检、呼罗珊总督。

与康国那边,刘晔几乎没有多少选择不同,刘旻子嗣充盈,膝下共有八子,除了早逝之长子刘文沔、七子刘文沂之外,有六子长成。但同样的,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基本没有遵从嫡长制,而是选择择贤而立,只不过,这“贤”的标准是由刘旻亲自判断。

大王态度如此,下面的王子们为了夺嫡,自然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刘文泽便是从中杀出来的胜利者。事实上,他的主要竞争者只有两个,二王子、甘侯刘文沥,三王子、纪侯刘文泯,三个人的出身实则都差不多,母族都是安西的上层军事贵族,比如纪侯刘文泯,其母就出身杨氏,杨业老太师那个“杨”。

在刘旻的强权下,外在的因素对继嗣选择的影响很小,一切都只看诸子自身表现,以及刘旻的最终判断。机会,刘旻是给了每个人的,让他们在安西军政体系内轮职锻炼,默默观察考验,同时促其竞争。

而在高强度、重压力的竞争下,不济者便陆续暴露其短,从刘旻的名单上被划掉。甘侯刘文沥虽然年长,性格刚强,但失之暴戾,虽有强势手段,但却始终不明白刚过易折的道理,对下属也多有侮慢,对奴仆擅杀,当这些毛病一一暴露出来的时候,他也出局了。

紧跟着是纪侯刘文泯,他则是机心太过,好串连,邀虚名,治政尚可,但无军事才干,这让刘旻想起了故吴王刘晖。彻底的丢分项则是,在端拱元年之时,刘旻病倒,当时驻守在萨末鞬的刘文泯未见王诏,便抢在众兄弟之前,匆匆赶到河中。其行其心,可谓昭然若揭,刘旻虽然要为安西国选一只狼王,但可不是一点都不注重孝义,刘文泯的表现就过于露骨与功利。

于是,当竞争对手陆续出错,刘文泽则逐渐凸显出来了,当然,王位也没那么容易就落在头上,刘旻明里暗里的考验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他本身的素质,以及多年在安西军政要职间的表现,才是最根本的。未必那么地出类拔萃,但也薄有建树,颇有亮点。

端拱二年的时候,刘文泽被刘旻从呼罗珊召回河中了,在此之前,刘文泽已经在呼罗珊担任总督四年了。

呼罗珊总督区,是“五次大战”后刘旻设立的,到端拱二年,所辖城镇不过十余座,民不足二十万,但却直面ysl世界,是安西与伽色尼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年年冲突,月月流血。

而这种情形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也是极为考验人的,刘文泽在任四年,虽然没有进一步的开疆扩土,但一方面抚治民生,发展经济,一方面在没有河中大力支持的前提上,仍强硬地抗住了来自伽色尼明里暗里的反扑,打退了十余次上千人的袭击,包括三次上万人的进攻。

从呼罗珊卸任,回到河中之后,刘文泽便被刘旻任命为河中府尹、录尚书事,做着最后的考验,到端拱三年,更进一步,加内外禁军都点检以及都督天下军营所,算是彻底奠定了刘文泽嗣君的身份。

到如今,刘旻薨逝,刘文泽顺理成章地接掌了安西最高权力,至少作为王国心脏的河中城、中央政府以及禁军都在其掌控中。

当然,陆续赶回河中奔丧的兄弟们,并不会那么安分,在正式继位之前,不免再生些波澜,但已经掌握实际权柄的刘文泽,只要脑袋不昏,其地位便不会动摇。只不过,对习惯了刘旻统治的安西臣民们来说,刘文泽这个新王,总归不是那么地被人信任.

大成殿内,刘文泽默默地跪着,一副深沉内敛的模样,发红的双目现着他的悲伤,一名侍从官匆匆入内,向其耳语一番,这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而刘文泽在听取汇报后,也迅速起身,手一摆,说了句“我当亲迎”。没过多久,答案揭晓了,是康王刘晔亲自前来吊唁了。

自疏勒至河中,两千多里的路途,刘晔是不顾年迈之病体,日夜兼程,赶赴而来,满脸的风霜,疲惫的神情,无不诉说着他的辛苦。

没有搭理殿中的安西权贵,刘晔也摆脱侍从的搀扶,缓缓地走到灵前,看了看棺椁,又望着那笼罩在袅袅烟气中的灵位,一双老眼,尽是凄迷之色,哀伤之情,也在不自觉间流露出来了。

接过香烛,刘晔郑重向棺椁拜了拜,上香毕,刘晔又注视灵位良久,方才怅然地低声说道:“六哥,我是向来不服你的,你这般走了,是不想再给弟弟我追赶的机会啊.”

言语间,缕缕老泪不自觉地从刘晔眼眶中溢出

刘晔吊唁之际,殿中所有人都沉默着,不敢侧目,包括刘文泽也是一副恭谨的姿态,刘晔虽然不是他们安西的王,但他的身份,他的成就,两国之间的渊源,都足够让这些安西权贵低眉顺眼。

伫立良久,刘晔方才抬手,用丝绢拭去眼角的泪痕,但那红通通的眼神,依旧让人记忆深刻。偏过头,环视一圈,目光落在刘文泽身上,刘晔声音疲惫而苍老:“你是六哥选定的世子?”

闻问,刘文泽心头一动,当即躬身一礼,谦虚地道:“小侄文泽,见过康王叔。父王以千钧重担付小侄,小侄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你无需故作谦卑,向我啰嗦!”刘晔直接打断刘文泽,盯着他说道:“六哥选你,自有他的道理,只盼你,好生经营国家,勿忘乃父之志!”

说完,便留下有些尴尬的刘文泽,当着众人的面,缓步离开了。冒着凛冬寒雪,奔袭两三千里,只在大成殿上说了这么两句话,然后刘晔便踏上了去洛阳的旅途,那又是一场上万里的辛苦旅途。

同时,刘文泽虽然没被留面子,但刘晔的话,对他的继位,显然是有利的,等于又加了一道“法理”。

第31章 送行第12章 令人陶醉第94章 大动干戈的节奏第15章 小人行径第386章 萧卿,起来吧第356章 磨砺与考验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13章 考校第286章 进兵方略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78章 会猎第52章 联姻第244章 边帅变动第129章 既进京,总有些变动第334章 交待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259章 辽东初定第306章 北面事务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18章 面静心动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29章 汉师伐蜀第316章 皇后的宽慰第168章 塞上风光第374章 善待第383章 敞开谈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192章 刘铢案第1734章 首级=赏钱第169章 王溥的补充第274章 打女真、室韦还是没问题的第21章 老六也长大了第52章 联姻第457章 粉饰一二第239章 进退第1690章 拼图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进新时代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262章 赵普议蜀第221章 名将团队第102章 政争这种事是很正常的第440章 惶恐难已第105章 率意南趋以觅食第196章 橐驼儿第1720章 静默第244章 皇子赴军第121章 最难啃的骨头,最轻松地啃下了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第48章 耿崇美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395章 大商人第239章 进退第46章 不满与警惕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70章 未来宰相的安排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116章 挣扎无力第150章 再添两道第86章 活下来,就是名将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19章 大将早逝第220章 阵斩高模翰第335章 高丽服软了第264章 孺魏王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78章 召还二郎?第167章 这个太子不好当(2)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17章 机会第385 礼宾馆第72章 安东大开发3第488章 真实第103章 郭王会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114章 三桩大功第129章 既进京,总有些变动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47章 孟昶的觉悟第88章 赵思绾有远谋第178章 帅府筹谋第382章 朕知道你们不满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42章 西州局势岌岌可危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132章 进宫第39章 归义军有归心第151章 开宝七年第50章 喜讯第1734章 首级=赏钱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
第31章 送行第12章 令人陶醉第94章 大动干戈的节奏第15章 小人行径第386章 萧卿,起来吧第356章 磨砺与考验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13章 考校第286章 进兵方略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78章 会猎第52章 联姻第244章 边帅变动第129章 既进京,总有些变动第334章 交待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259章 辽东初定第306章 北面事务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18章 面静心动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29章 汉师伐蜀第316章 皇后的宽慰第168章 塞上风光第374章 善待第383章 敞开谈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192章 刘铢案第1734章 首级=赏钱第169章 王溥的补充第274章 打女真、室韦还是没问题的第21章 老六也长大了第52章 联姻第457章 粉饰一二第239章 进退第1690章 拼图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进新时代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262章 赵普议蜀第221章 名将团队第102章 政争这种事是很正常的第440章 惶恐难已第105章 率意南趋以觅食第196章 橐驼儿第1720章 静默第244章 皇子赴军第121章 最难啃的骨头,最轻松地啃下了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第48章 耿崇美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395章 大商人第239章 进退第46章 不满与警惕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70章 未来宰相的安排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116章 挣扎无力第150章 再添两道第86章 活下来,就是名将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19章 大将早逝第220章 阵斩高模翰第335章 高丽服软了第264章 孺魏王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78章 召还二郎?第167章 这个太子不好当(2)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17章 机会第385 礼宾馆第72章 安东大开发3第488章 真实第103章 郭王会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114章 三桩大功第129章 既进京,总有些变动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47章 孟昶的觉悟第88章 赵思绾有远谋第178章 帅府筹谋第382章 朕知道你们不满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42章 西州局势岌岌可危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132章 进宫第39章 归义军有归心第151章 开宝七年第50章 喜讯第1734章 首级=赏钱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