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

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

又是一阵沉默,刘旸再度示意慕容德丰坐下,思吟几许,道:“去岁冬,六弟所上章程,朝廷仍在讨论,未曾定议,你以为如何?”

慕容德丰突然闻此言,愣了下,稍作思索,方才反应过来刘旸所指何事。两眼中闪过一道亮色,显然,太子殿下对一切事务,都是心里有数的,如此看来的话,他们这些人的顾虑,倒显得杞人忧天,画蛇添足了.

去岁,在刘旻二次西征结束,收复碎叶之后,几经纠结,终是按捺战意,选择罢兵休整,将主要精力放到休养将士与善后统治上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安西同样有太多需要求助朝廷的地方,在面临困境之时,刘旻也不吝开金口,就像当初刚刚收复天山以南之时那般,向朝廷求援。

这一回,刘旻的要求还是老一套,要兵,要人,要粮,要饷,要武器,但与以往有所区别的,在于请求了大量管理人才,尤其是基层官吏。

安西固然是地广人稀,但要照顾偌大的地盘,所需的基层治安管理官吏是有巨大人才缺口的。而过去的这些年,安西都督府,说白了就是一个军政府,行军打仗,攻坚克难,尚足支持,但若论治政安民,维护统治,却是极其明显的短板。

这与安东相比,完全是两种状况,当然,环境与形势不同,带来的发展也不同。安西早已是今非昔比,不再是当初的高昌回鹘一隅之地,而是囊括大半个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域。倘若仅仅靠军事征服,虽未到极限,但如不适时改变调整,也必难长久。

因此,这一回,刘旻再度向朝廷请派官吏西赴安西,协助治理,建立一套正式完整的社会管理体系,将之彻底纳入大汉统治之下。而刘旻要的人,还真是不少,自都督府以下各级职吏,刘旻一次性要了七百多人。

这可真是为难到朝廷了,即便大汉国内官吏有所溢出,吏部甚至为一些人员的去留安排感到烦恼,但真要一次性拿出这么多人去填安西的坑,同样不是件容易事。

官吏选拔委派,毕竟不埋萝卜,把人分过去就行了的,是否合适,才干如何,品德如何,又是否满足安西都督府的要求,本人意愿如何,这些都在考量范围之内。

而最为关键的是,是否同意安西所请,再给这么大的支持力度。对此,朝廷仍旧呈两面态度,争执很激烈。

支持的人认为西征前期投入巨大,付出了那么大代价,连榆林叛乱之时都没有放松,如今终有成果,自然要好生巩固,以免得而复失,使将士浴血之功付诸流水。

同时安西的请求也不过分,朝廷并非办不到,何况魏王的请求,目光长远,本就是在为朝廷减负,在提升安西自我造血能力,并非一味地向朝廷索取。

反对的人,同样考虑到此前为西征付出的巨大代价,认为不值得再输血,而朝廷本身的难处也是现实。如今西征初已,善后之事还办妥,安西又急切地铺开那么大摊子,显得过于操切了,还需求稳些。

当然,这些都是屁话,根本原因,就是一些朝臣舍不得在数千里外的安西投入力量,认为得不偿失,再加上持续供血安西,是在拖垮朝廷,养肥安西,不利于朝廷对安西的控制等等。只是这些,需要用一个更隐晦、更聪明的方式表达出来,大意就是如此。

而另外一件让朝臣比较敏感的事则是,刘旻除了要官、要兵、要民以填补安西,巩固统治,同时还希望将西征将士的家属尽数迁到安西,让他们团圆,而西征将士则就地安家落户。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对省事的做法,也能在短时间内,让安西收获一大批可靠人口,夯实基础,巩固统治。这样的要求,此前刘旻就提出过,朝廷并没有同意,即便刘皇帝表露了少许支持,最终也只是听凭西征将士意愿,坚持愿者留的基本原则,并且有枢密院的人监督着。

而秉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效果也并不佳,即便都督府拿出了大量土地、牧场甚至女人来诱惑,原因落户安家的人依旧不多。因为持续战争的缘故,安西都督府也不像安东那边,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与财力去吸引人口。

汉人恋土情节是十分严重的,几乎烙刻在血液骨髓里,让他们背井离乡,远赴安西打仗,甚至埋骨青山,魂归异域,问题都不大,但要他们永远留在当地落户安家,那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的,他们更愿意带着功名利禄,荣归故乡。

当然,对于很多朝臣,甚至于刘皇帝来说,他们真正的顾虑,就是朝廷控制力问题。这不在于是否皇子镇边,刘皇帝可是不需要担心这种问题的。

症结在于,朝廷过去为了削藩收拢兵权,而执行的一系列严防死守的集权政策,倘若真依刘旻所奏,那就从根本上在掘朝廷几十年兵政制度的基础。

过去,朝廷靠什么控制军队,一是军需后勤粮饷的控制,二是轮戍法,辅以忠君爱国教育等思想控制手段,但前两者是最为根本的。

对将士军饷、被服、武器、赏赐的发放,一直由兵部直接控制着,并且有专门对应的部司负责,职权细化,责任清晰,这是朝廷对军队最为基本也最重要的控制体现。

至于轮戍法,则是大汉国防建设中一项根本政策,这些年,不论军队如何变化,轮戍法始终坚持着,甚至更加细化完善。

对于外军,不论是当初的边军,还是如今的团练,朝廷在施行轮戍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都是异地服役,其核心就在于用乡土、家人来制约将士。人只要有牵挂了,行事便会有顾虑,不敢无所忌惮。

而通过此法,辅以相对优渥的待遇,朝廷对内外军队始终保持着一个较高的掌控力,几十年来,民乱、造反时有发生,但军队从来是稳如泰山,令行禁止。当然,这样的局面是诸多因素共同形成,但朝廷对军队的掌控却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即便偏远如安东、安西,轮戍政策也是照例执行不误,不论两都督府权力有多少,其下属驻军自将领及士兵,始终按照一定节奏在轮换。

当然,过去的两年,由于战争的关系,对安西朝廷一直在进行补充,但这并不影响轮换实质,甚至更加彻底。

倘若从刘旻所请,且不提那数万西征将士的个人意愿如何,如此造成的影响,却是重大的,甚至致命的。那意味着边陲将士的牵挂与负担被消除了,都督府能更有效更直接地驾驭那些将士,相反朝廷对他们的约束能力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这是滋养藩镇军阀的做法。

而对于这一点,是刘皇帝格外敏感的,无关于是谁当都督,这种原则性的问题,他脑子还是很清醒的。因此,他们没有表态,而是任由朝臣们商讨。

也由此可见,刘皇帝本身就是个复杂矛盾的人,一方面有分封的想法,不惜以边角相赐;一方面又强势地维持朝廷权威,在敏感问题上坚持底线。

朝廷有朝廷的顾虑,安西也有安西的考量,至少朝廷目前坚持的一些政策,耗费是比较大的,不可能充分放权,必然增加代价,倘若放宽,又不利于大局,徒生其他隐患,其中的权衡确实不容易做,也是议到如今,对于安西今后的治理与定位问题,始终没有拿出个定论的原因。

而此时,太子突然拿出此事来询问,慕容德丰想了想,表情坚定地说道:“殿下,以臣之见,魏王殿下要官吏,要粮饷,要移民,都可适当调剂,唯独将士落户,家属迁移,绝不可允,兵政制度是大汉安全之保障,绝不可动摇、更改!”

第1674章 爆发第67章 又去一老第8章 宰臣间的龃龉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114章 耶律阮称帝第1818章 慈母败儿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宾事件第418章 洗礼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278章 军务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149章 降表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丽王第241章 锦州陷落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13章 相敬如宾第473章 又当又立第80章 春夜第7章 风波第43章 东京声色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436章 乾元之巅揽月台第73章 安东大开发4仁宗篇1 正统时代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18章 诏议国策第416章 面试第105章 卢多逊急了第474章 立场第120章 北伐进行时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49章 天子欲启河工第58章 郭威又病了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405章 杨吕觐见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43章 刘皇帝训子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第83章 惠妃母子第227章 席卷半岛第195章 王、韩遭贬第354章 贵妃母子第438章 与太子的牵涉第1781章 危险往往来自背后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议第423章 安东国的权贵们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31章 进军令第185章 勤勉为国杨相公第14章 大论第505章 最后的旅途5第1803章 运动第36章 尽伏东北第101章 梁山观政第289章 赵普使蜀3第71章 六合堤上第425章 开宝十年第49章 求援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27章 出兵争论第29章 独眠孤馆第93章 来自地方的声音第151章 广政殿议第313章 日常第48章 不安宁的四、五月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510章 最后的旅途9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负担第119章 赌博式北伐第65章 决议南征第308章 班师还朝第1784章 结束与开始第1746章 需要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第326章 再用老将第49章 求援第135章 韬光养晦第96章 李少游的新去向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时代下的大汉(中)第10章 平淡的会面第138章 破寨第129章 各怀心思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72章 驻足石壕镇第224章 邺都文武第299章 温情脉脉世宗篇45 汉金冲突第446章 流光园第56章 一战定河西第243章 总结第21章 老六也长大了第85章 少壮派第181章 琼林苑内第109章 在长安第1770章 总要杀些人第8章 宰臣间的龃龉第283章 降将
第1674章 爆发第67章 又去一老第8章 宰臣间的龃龉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114章 耶律阮称帝第1818章 慈母败儿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宾事件第418章 洗礼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278章 军务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149章 降表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丽王第241章 锦州陷落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13章 相敬如宾第473章 又当又立第80章 春夜第7章 风波第43章 东京声色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436章 乾元之巅揽月台第73章 安东大开发4仁宗篇1 正统时代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18章 诏议国策第416章 面试第105章 卢多逊急了第474章 立场第120章 北伐进行时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49章 天子欲启河工第58章 郭威又病了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405章 杨吕觐见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43章 刘皇帝训子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第83章 惠妃母子第227章 席卷半岛第195章 王、韩遭贬第354章 贵妃母子第438章 与太子的牵涉第1781章 危险往往来自背后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议第423章 安东国的权贵们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31章 进军令第185章 勤勉为国杨相公第14章 大论第505章 最后的旅途5第1803章 运动第36章 尽伏东北第101章 梁山观政第289章 赵普使蜀3第71章 六合堤上第425章 开宝十年第49章 求援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27章 出兵争论第29章 独眠孤馆第93章 来自地方的声音第151章 广政殿议第313章 日常第48章 不安宁的四、五月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510章 最后的旅途9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负担第119章 赌博式北伐第65章 决议南征第308章 班师还朝第1784章 结束与开始第1746章 需要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第326章 再用老将第49章 求援第135章 韬光养晦第96章 李少游的新去向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时代下的大汉(中)第10章 平淡的会面第138章 破寨第129章 各怀心思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72章 驻足石壕镇第224章 邺都文武第299章 温情脉脉世宗篇45 汉金冲突第446章 流光园第56章 一战定河西第243章 总结第21章 老六也长大了第85章 少壮派第181章 琼林苑内第109章 在长安第1770章 总要杀些人第8章 宰臣间的龃龉第283章 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