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令人陶醉

bookmark

负责典仪的是文华殿大学士张昭,为了这个司礼大臣的位置,还有过一场竞争,主要对手是礼部尚书刘温叟。

不过,虽然许久没有在朝中出任实职了,但论年纪,论资历,张昭都大大超过刘温叟,并且早年就担任过礼仪使,大汉礼仪的恢复制定也是在他牵头下落实的,再加上是诸皇子的师傅,刘皇帝都得卖他几分面子。

张昭已经年近七旬了,对于这开国以来第一大典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一个司仪的职位并不能带给他多大的权力,但名望、荣誉,这些隐性的提升,对他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张昭早慧,遍读经文,又通晓各家史书,是个博学多才,且极富自信的人。到他这个年纪,或许不在意权利,但绝对在乎名利。一场朝野瞩目的开国大典,把这位老学究最的热情都给勾引出来了。

大汉太庙建在皇城东南部位,在前代建筑的基础上,虽然每年都有维护修葺,但仍旧偏老偏朽,论规模气象,甚至比不上隔壁的昭烈庙。本来礼部是打算征召劳力,临时修建一座新太庙的,不过时间紧迫,想要速成,怕也只有花费大代价,只需要不惜民力、财力。

当然,被刘承祐叫停,不是所有劳民伤财的事都不能做,但这种情况,显然是刘皇帝要尽力避免了。最终,也只是将太庙装饰一番,刷新一番。

事实上,在筹备大典的整个过程中,刘承祐已经发觉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这个皇帝还没有志得意满,下边的大臣们却有明显的变化,一种成就大业后的松懈,觉得天下一统,觉得该享受了。很多事情,都力求办得漂亮,办得风光,甚至不惜财用,不惜民力。

也不得不说,正是察觉到这种思想的变化,风气的转变,本稍有懈怠心的刘皇帝,也忍不住警醒起来,不敢大意......

太庙前,法驾仪仗齐备,卫士立班,一应文武勋爵,皆冠冕朝服,依次在列,规模恢弘,场面庄严。祭祀的典礼,流程繁琐,气氛严肃,既考验心性,也考验体力。

若是换作十年前,心中实无所忌讳的刘皇帝,对这种流程仪式,只会蔑视,只会厌烦。然而,到如今,他却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享受着这一切,觉得这些规制,是那样的亲切......

说起来或许奇怪,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帝位的稳固,随着权威的膨胀,刘皇帝内心的敬畏感反而更足了。当然,或许也在于刘皇帝意识到了,作为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这些制度、仪式的东西,也正是他天子权威、帝王意志的体现。

年纪越大,刘承祐越喜欢他的臣民遵守规矩,安分地臣服在大汉的管理体系之下,做他刘皇帝的顺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作为凌驾于一切之上,权力无限大的皇帝,也逐渐把自己束缚起来,按照规矩制度行事,为天下表率。早年的时候,刘皇帝还会做出一些任性出格、以皇权凌国法的决定与事务,但如今,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少了。

华丽的朝服,尊贵的帝冕,加诸于身上,十分沉重,恰如背着江山社稷之重,让人如负千钧,让人喘不过气,不过,对如今的刘皇帝而言,他的体魄,他的肩膀,他的意志,都足以承担起这份重任,足以主导国家的运转与发展......

祭典在司礼张昭的指导下,逐渐展开,致辞、祭拜,一板一眼,一切都进展得十分顺利,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气氛下,所有人都被束缚着,恭敬地遵从着礼制,不敢有丝毫逾越失仪。

跪在蒲团上,身处万众簇拥中,刘承祐那挺直的身板却显得有些孤高,凌驾于所有人身上。在这个时刻,都只能望其背影,皇室、宗亲、公卿、大臣,所有在常人眼中高高在上的人物,似乎都只配匍匐在他脚下。

凌然于万物,刘皇帝突然有种将整个天下都踩在脚底的傲然。这是种矛盾的情绪,他既敬畏于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却也自傲自己能够掌控之。

实际上,此时的刘承祐,对他祭拜的这些先祖,并不怎么感冒,更无多少敬畏之心。太庙之中供奉的祖宗,由远及近,共计五尊,文祖刘湍、德祖刘昂、翼祖刘僎、显祖刘琠,以及高祖刘暠。

当然,在刘皇帝看来,除了刘知远之外,其他的先祖都是充数的,并且,今后该处C位,接受后世之君及天下臣民祭奠供奉的,该是自己......

礼成之后,刘承祐率先起身,龙袍一摆,霸气侧漏。张昭请示,是否继续,大概瞄了眼,所有人敛容束手,但疲态难掩,这是可以想见的,像这样庄严的典礼,前后那么长时间,不论精神还是身体,都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

包括刘皇帝自己,也有些疲惫,不过,一切的流程早有安排,刘承祐也不喜欢被打断。于是,直接平淡地吩咐,移驾昭烈庙,祭奠将士。

昭烈庙营建于乾祐十二年,前后历时半载,征发劳役上万,费钱二十余万贯,按照刘皇帝的意思,用以纪念所有为大汉的建立发展、保卫开拓所牺牲的将士,每岁两祭,以慰英灵。

其中,最大的一项工程,是勒石记功,有突出贡献者,记其名并叙其事,而不论官兵,只要阵亡者,都刻名于碑上。到开宝元年为止,上追及天福十二年(947年),整整十六年的跨度中,得以刻名于昭烈庙的大汉将士,已达二十一万三千七百八十九人。

这也代表者,在这十六年中,实实在在地有二十多万将士,为大汉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生命。并且,由于国家初年时间久远,统一不方便,或者档案资料管理不善,难免有遗漏的,以及因早年制度不全、掌控不力而瞒报的,真实的数字,还要更多。

昭烈庙的建立,对军队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得军心,将士对皇室以及国家的认同感也进一步提升,一个灵魂的栖息之所,对于精神层面的鼓舞,忠诚的加持,人心的凝聚,作用尤其明显。

因为比邻太庙,移驾昭烈庙,并没有费太多时间,然而,按照整个流程走下来,等同样庄严肃穆的祭祀典礼结束,也消耗了近一个时辰。

时至正午,刘皇帝终于开恩,给众人以休息的时间。对于所有人而言,能够参与大典,是地位与荣耀的体现,但同样却是个受罪的过程,不过,很多时候,精神的亢奋是足以降低身体的煎熬的。

考虑到很多人,为了保证祭典的严肃性,避免意外,都未进食,哪怕到中午,仍旧苦苦熬着,似乎就等着晚上的御宴。刘承祐并非一个不体恤下臣的皇帝,于是让人准备了一些饮水干粮供应。

祭典结束之后,稍事休息,御驾起行,前往阅兵。刘承祐过去阅兵,或在禁军兵营,或在开封宫苑,或在皇城之前,不过此番又有所调整,改成了一场军装游行,自三衙禁军中,挑选了三万马步军将士,整装齐备,按照既定路线,巡遍东京的主干街道,向京师士民展示大汉的军威。

同时,于汴河岸边,检视水军的操练,当然这是表演性质更重的仪式。当检阅完军队之后,御驾返回皇城,皇帝亲登宫阙,接受万民的参拜。

皇城以南,原本遗留的大片用以扩建皇宫的空地,早已改造成一片广场,万众云集,百姓比肩继踵,吐气如云,挥汗如雨,气氛始终维持着高潮。汇集的东京士民,足有二十万之众,这几乎占据着开封城内四分之一的人口。

因为人数过众,开封府以及巡检司,专门设卡,将百姓拦截分流,否则皇城前的广场也难以容纳热情蜂拥的东京百姓。这几乎是一场全城的狂欢,各家各户,喜气洋洋,城内酒楼、饭馆、茶肆、伎坊,都是宾客盈门。

开封城的繁荣与活力,似乎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不论贵贱贫富,在国家意志的驱使下,都展露欢颜,为皇帝欢呼,为国家高歌,也为自己祝福。

站在高耸的城阙上,刘皇帝俯视着皇城前,密集的身影,攒动的人群,享受着他们热烈的欢呼,虽然无法看清他们的样貌,但从那如海潮一般震撼的万岁呼声中,他感受到了一种近乎信仰的狂热,他实在忍不住陶醉于其中......

第148章 最后一仗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31章 和议达成第472章 声势浩大第289章 捷报齐至第6章 “座谈会”第40章 濮州案(3)第241章 至此战罢第57章 既得潞,复据泽第187章 纷纷上表第441章 刘皇帝的财产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28章 开宝宰相之死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绝唱第30章 满堂春宴第13章 杨业述职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131章 鸣沙匪第100章 梁山泺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99章 出宫第1783章 戴孝入碎叶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323章 党侯的智慧第56章 腹心之谈第24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21章 西巡第132章 向训为帅第370章 国法为大第42章 天上掉下来的禁帅之位第45章 治安第138章 破寨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21章 西巡第42章 西州局势岌岌可危第118章 棉第264章 强硬的道理第58章 正面互怼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猎天子第415章 皇孙归来第273 王晏镇洛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506章 最后的旅途6第468章 胡部隐患第263 史彦超的结局第195章 杨邠案(3)第11章 大败蜀军第97章 再临井陉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416章 面试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87章 淮东经略正副使第4章 见完这个见那个第507章 一缕叹息第277章 闲有目光向河西第1756章 海丰号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举第160章 军政分离的尝试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声音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第196章 开宝八年第364章 汉宫之内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54章 兵制改革2世宗篇25 宗藩新约第1736章 试炮第209章 刘皇帝脑子还是清醒的第78章 涡口之战(2)第292章 北伐的尾声1世宗篇24 老贵新贵,宗王大会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92章 万岁殿宴第97章 再临井陉第32章 潞州震动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8章 掺沙子的效果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100章 无法避开的钱粮问题第375章 郭枢密觐见第2110章 康宗篇2 辅政时代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国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53章 改国号,去帝位,称臣修贡第214章 荆湖之策第155章 河东风云(2)第10章 如此处置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2106章 太宗篇53 迟暮第494章 轻轻放下第13章 相敬如宾第141章 纳降第394章 永远在猜忌的路上第163章 索然无味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来做第5章 王朴走了第1754章 雄才难制
第148章 最后一仗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31章 和议达成第472章 声势浩大第289章 捷报齐至第6章 “座谈会”第40章 濮州案(3)第241章 至此战罢第57章 既得潞,复据泽第187章 纷纷上表第441章 刘皇帝的财产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28章 开宝宰相之死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绝唱第30章 满堂春宴第13章 杨业述职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131章 鸣沙匪第100章 梁山泺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99章 出宫第1783章 戴孝入碎叶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323章 党侯的智慧第56章 腹心之谈第24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21章 西巡第132章 向训为帅第370章 国法为大第42章 天上掉下来的禁帅之位第45章 治安第138章 破寨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21章 西巡第42章 西州局势岌岌可危第118章 棉第264章 强硬的道理第58章 正面互怼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猎天子第415章 皇孙归来第273 王晏镇洛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506章 最后的旅途6第468章 胡部隐患第263 史彦超的结局第195章 杨邠案(3)第11章 大败蜀军第97章 再临井陉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416章 面试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87章 淮东经略正副使第4章 见完这个见那个第507章 一缕叹息第277章 闲有目光向河西第1756章 海丰号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举第160章 军政分离的尝试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声音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第196章 开宝八年第364章 汉宫之内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54章 兵制改革2世宗篇25 宗藩新约第1736章 试炮第209章 刘皇帝脑子还是清醒的第78章 涡口之战(2)第292章 北伐的尾声1世宗篇24 老贵新贵,宗王大会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92章 万岁殿宴第97章 再临井陉第32章 潞州震动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8章 掺沙子的效果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100章 无法避开的钱粮问题第375章 郭枢密觐见第2110章 康宗篇2 辅政时代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国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53章 改国号,去帝位,称臣修贡第214章 荆湖之策第155章 河东风云(2)第10章 如此处置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2106章 太宗篇53 迟暮第494章 轻轻放下第13章 相敬如宾第141章 纳降第394章 永远在猜忌的路上第163章 索然无味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来做第5章 王朴走了第1754章 雄才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