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重拾

马青的顾虑是很有道理的,紧跟着刘继谦调任,申州官场迎来了一场大调整,甚至带有一定的清洗目的。

他猜得很准,申州一州三县的主官一个不漏,全都不可能继续留任,他猜错了的是,结局不是调离,而是杀头。

信阳知县冯山、应山县令地吴昌林,连同数名州政官员,全部被带走、处死,先斩后审,再明告申州士民。当然,名义上却是以欺君擅权、贪污受贿、枉法害民治罪。

这番处置,要向下层愚民表达的是,申州的弊政,士民的苦楚,都是这些贪暴的蛀虫从中上下其手,与泰康宫的兴建并没有直接关系,即便有,也是这群贪官污吏蒙蔽视听。

总得来说,皇帝也是“受害者”,皇帝也很无辜,皇帝的光辉形象不容玷污。同时,皇帝也很愤怒,方才痛下杀手,拨乱反正,还申州士民一片澄净。

至于这套鬼话能糊弄多少人,目的能达到几分,就不是老皇帝主要考虑的东西了。老皇帝深切地明白一个道理,下民易欺,欺了也容易安抚,相比之下,权贵官僚则更难对付。

因此,申州的事情,不可能就这么和风细雨般地过去,他必须得有所表示,就像他曾经反复做的那般,杀鸡儆猴。

要是每个地方都像刘继谦在申州这种搞法,那大汉天下可经不住多少折腾,放过刘继谦甚至给他升官,已经算是开了个不好的头。

于是,老皇帝只能用一些代表性弱一点的鸡去警告全天下的猴子,做此等事前,先权衡一下,自己是不是刘继谦,有没有那层关系,遇到的又是否是泰康宫这样的事件

事实上,若不是銮驾还在申州,申州的稳定繁荣关乎天子威严,老皇帝都想将申州上上下下清洗个一遍了。

当然那样做也不是不可以,毕竟老皇帝当下可不缺人,随驾大臣中,有地方经验的一抓一大把,随便挑几个人,低职高配,权掌州县政,都能解决问题。

只不过,老皇帝终究不想申州之行,搞得过于血雨腥风。

而整个过程,最惊魂的,就要属原罗山知县马青,三个县官,砍了两个,独剩下他。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的,唯一的不同,或许就是见机快,紧跟着刘继谦的脚步,因此,当调令下达,哪怕是贬到浙南处州当个县丞,他也是千恩万谢,叩拜不已。

至少命保住了,就仍有希望,何况,在为官的“个人操守”上,马青也与刘继谦一般,不说没有,但很少为自己谋私,在这方面,他还是很干净的,不像其他二县,一屁股屎尿。

随着风波乍起渐消,申州的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大量的资源持续涌入,信阳的繁荣还在蒸腾,老皇帝也可稍稍放下心,安安稳稳地待在泰康宫纳福乘凉

然而,经此波澜,哪里能坐得住!

诚然,在对申州事的处置上,老皇帝的所作所为,处处透着一股迟暮、保守乃至昏聩,但南来的种种见闻,还是深深地触动了他,甚至刺痛了他那颗骄愎之心。

老皇帝确实是懒惰了、松懈了,但终究不是一堕到底,在涉及到皇权、统治的问题上,他那高度的敏感性也只是蒙了些尘埃,并不意味着他彻底丧失了这份意识。

回顾老皇帝这一生,称得上是波澜壮阔,但要说有多跌宕起伏,却不尽然。可以说,除早期几年的忧患与反复,后续的人生老皇帝都走得比较平稳,也没有经历太大的挫折。

即便是乾祐、开宝两次大规模的北伐,都只是一次历史的狂飙,成与败,对大汉、对老皇帝的统治而言,都不致命。

从开启他的统治,老皇帝就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获得了一系列世所公认的辉煌而伟大的胜利,他自己也曾沉浸其中,陶醉于自己的成就。

用事实结果说话,老皇帝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然而,抛开这些光环,去分析他这个人以及经历,或许还能得出另外一种结论。

早年的英明神武,是为保住初生的北汉江山,保住刘家人的身家性命;青年的锐意进取、勤奋开拓,是为了一统江山,还天下太平;中年变得多疑猜忌,朝政国事上也有所怠误,但对于权力的掌控、统治的维护,那也是坚决彻底、目标明确;偏偏到了晚年

所谓时势造英雄,老皇帝这个英雄,恰恰就是实时造就,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是受上天垂青的。而在晚年,尤其是近几年的变化,最终或许只指向一点,他也是肉体凡胎,并未比他的“同行”们高级到哪里去。

曾经的老皇帝,是时刻保持危机感,对于任何事都保持高度警惕,并且善于总结反思,再加符皇后的提醒、劝告,方才使那份英明长期保鲜。

否则,按老皇帝近些年呈现出的尿性,开宝北伐成功后,估计就躺平了,也不会有那十年的黄金时代。

等符后去世,老皇帝就再无人能“制衡”了,除了对权力依旧刻骨铭心、欲望不减,其他方面都有所松懈。原因是全方位的,目标缺失,思想滑坡了,身体也跟不上了。

哪怕到如今,都很难说清,老皇帝的变化,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如何发展到如今的程度。符后驾崩,只是表面上的转折点,而其心态的变化,或许可以追溯到更早。

经过申州一事,老皇帝难得地,就这些事、这些人又进行了一番反思,也对自己做了些反省。远远达不到幡然醒悟的程度,但过程实在有些痛苦,内心甚是煎熬,老皇帝还是有些难以直面自我。

另一方面则是,待在这奢华富丽的泰康宫内,又能反思出个什么道道来,即便有,也只不过是臆想罢了。

于是,心里始终不安稳的老皇帝,忽然想起了王禹偁此前的询问?他有多久没有躬亲视事,体察民情,亲眼看看大汉的河山,见识大汉百姓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状态

“文涣、文济呢?”这一日,老皇帝突然问起。

若是嵒脱,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问题,怕是张口就来,旁的不说,老皇帝身边的大小事,他都拎得清楚。

胡德就难了,他得先去查问一番,然后才能给出结果。不过,对于胡德的这种迟钝,老皇帝倒没有太大的意见,本本分分的,挺好。

嵒脱就是太精明,太敏锐,导致私心太重,个人考虑太多,到最后连人都没了。

反应或许迟缓些,但胡德办事的效率却不低,只让老皇帝等了一刻多钟,便来复命:“回官家,万年侯在山下行猎,文济殿下在寝宫读书”

闻言,老皇帝略作沉吟,当即道:“读书习武,这些事情是在京中做的!这宫室,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了,如何能看得进书籍?”

不待胡德反应,老皇帝紧跟着便伸手吩咐道:“通知二人,收拾一番,明日随朕出巡!”

“官家出巡!”胡德却是一惊,赶忙表示道:“小的这便通知人安排”

“安排什么?”见其状,老皇帝立刻恼怒地打断他:“大张旗鼓仪仗,能看出个什么来!”

嗯,就在不久前,同样是大摆仪仗,銮驾入城,却让老皇帝察觉了申州士民之异样,那已然是经过掩饰的了。倘若不加遮掩,那申州民生民情现状究竟如何,这或许就是老皇帝想要去探一探的了。

老皇帝心思如此,胡德却吓了一大跳,老皇帝要微服出巡,这如何能行,微微思考过后,硬着头皮请示道:“除以二位皇孙殿下外,不知官家属意何人随行,何人护驾,何处巡视?”

听着这些问题,老皇帝就有些不耐烦,但心里也清楚,他不可能真就偷偷摸摸下去巡察了,那样,身边这些人就是死也不敢放他出去。

琢磨了下,道:“让王玄真把那王钦若带上,就着此人领朕在申州治下逛逛、讲讲,其他人就不惊动了。至于护驾,今日殿前谁当值?”

“回官家,营指挥李继和!”

“让李继和挑一队卫士,便装随行,护驾在侧!”老皇帝吩咐道:“至于去哪里,走到哪里算哪里!”

“那泰康宫这边?若娘娘、大臣们问起,又该如何交待?”胡德仍旧充满疑虑。

“不过一次出巡,哪来这许多顾忌?”老皇帝彻底恼了:“放出话去,朕心情不好,接下来几日,不见任何人!”

“是!”眼看老皇帝的耐心快消磨干净了,胡德也不敢再啰嗦,只能无奈应道。

这人在与不在,气氛能一样吗?能瞒得住人吗?大汉的权贵们,眼睛不瞎,耳朵不聋,老皇帝就是一个月不见人,但只要人待在那儿,他们就都能老老实实的。

但这些人,胡德哪里敢表达出来,也只能依着老皇帝的心意去安排。胡德是心情沉重,另一方面,被老皇帝钦点护驾的李继和,荣幸之余,同样倍感压力。

首先一点,要不要上报,从大内军到行营都部署,要不要让这些顶头上司知道。不报,御驾若是在出巡途中出点什么岔子,可不是他这小胳膊小腿担待得起的,但若报了,岂不当即违逆圣意?

至于挑选什么人,护卫计划什么的,反倒是次要的。甭管这些年大内军风气如何变化,但卫士们的基础素质还是过硬的,人手上绝对有保障。

不管下边人做事如何纠结为难,老皇帝却是说到做到,翌日一大早,天方蒙蒙亮,便兴致勃勃地起行了,还少有地亲自骑马,在晨色的笼罩以及数十随从的陪伴,下得山去。

而老皇帝所不知道的是,他还未动身,随驾的高级权贵们,就基本知道他要私访的事情了,知多知少不管,但风声是收到了,更甚者,连老皇帝离开行宫的时间以及人员配备都知道,唯一不确定的,只有去向与目的,这毕竟看老皇帝心情

信阳自然不会是目的地,那里这段时间的热闹,老皇帝也有所耳闻,对于那种激增到有些虚假的繁荣,他已经不敢兴趣了,相反,等回京之后,倒可让人关注一下信阳又是怎样一番光景。

余者,只有应山、罗山二县了,二者相较,自然倾向于罗山,否则带王钦若的意义就不大了。

信阳是称得上鱼米之乡的,人口充盈,物产丰富,风景也不错,有山有水,有湖有茶,还有故事,这些同样是泰康宫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

不过,同为申州下辖,罗山的情况就有些不那么尽如人意了。首先便是交通,老皇帝向来以大汉“直道”而自豪,那些宽阔而平整的大道,就像一条条血管,联通着大汉各地,传达着来自中枢的指示命令,也是大汉中央集权的重要象征。

但事实上,直道的修建,也仅止于大汉主要城市以及一些交通要害之地。迫于现实条件,在交通建设方面,大汉实则才走出一小步,并且这些年,在直道的修建上,是越修越敷衍,在修筑成本显著下降以及修筑技术提升之前,是很难再有大突破了。

从信阳到罗山的交通,实在是一言难尽了,水陆交通都有,狮水由西南向东北,绵延流向罗山,这是很多人出行的第一选择。至于陆上官道,狭窄且不规整,多凹陷、断裂、坑洼,走一遭,胃都能被颠空。

时值雨季,暴雨连连,道路更长期处于泥泞状态,选择走陆路的老皇帝,也被折腾了个够,骑马累,坐车也不轻松

当时就发出感慨,大汉在修桥铺路之事上,还需努力。

罗山县只有两成的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淮河、狮水流域,耕地面积则更少,全县在籍耕地不足十二万亩,人均倒是有个四亩多,但人均这种数据,看看即可,如何能反应真实水平。

这还是纸面上的数据,而据王钦若交待,即便加上那些隐匿的土地,也很难超过二十万亩。

在籍耕地中,还得刨除一部分抛荒的地,这一点引起了老皇帝注意,在这和平时代,人口滋长,只会嫌土地少,无灾无害时,怎么还会有抛荒的情况发生。

王钦若的回答直接让老皇帝沉默了,原因很简单,耕地人口的争夺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罗山县在过去三十年,经过了一次人口激增,到如今,全县在籍丁口已然超过三万五千人。

而这些人口中,那些精壮的劳动力,则是任何时候都不嫌弃多的,而在对这部分精华人口的争夺之中,地主老财们有恒心,官僚随着职位的调迁,却少恒志。

几十年下来,便眼瞧着,自耕农的不断减少,在籍田亩的减少,却伴随着人口、耕地的整体上升,多出来的人口、土地,自然被那些豪强地主给消化掉了

王钦若对老皇帝自无什么可隐瞒的,把他所了解的罗山县过去三十年发展概况一讲,顿时引得老皇帝大怒。

一直以来,老皇帝都自认为在和那些官僚、地主们斗,在和土地矛盾斗,在和那几乎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抗争。

为此,他也着实做了不少事,进行了大量改革,但罗山县的情况,再一次啪啪打他这张老脸。他以为的,为大汉帝国、为刘家江山夯实的基础、增强的底蕴,还真只是一厢情愿。

老皇帝十分愤怒地质问王钦若,他们这些地方官在做什么,对于这些反复之豪强,为何不加以打击,以正官府威严。

王钦若的回答很大胆,也很实在,流官岂能与世族相抗。过去,不是没有强势的知县、县令,但能压一时,一旦调走,换个人来,只要稍微弱势一些,就难制约,更可怕的是,一些人干脆选择与地方豪强媾和,以求名利、政绩,甚至连统治治安都需其配合。

老皇帝心知,王钦若说得在理,比起几十乃至上百年扎根的宗族豪强,一任三至五年的县官,想要长久得压制住地方宗族豪强,的确是不容易。

而流官制,又是中央集权朝廷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这方面,只能取其大利,忍其小害。而官府与豪强之间的角力,也只在短期保持一个动态平衡,从长期来看,地方宗族豪强势力的膨胀,却是难以避免的。哪怕是那所谓的平衡,还得在中央权威强势的环境下。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对老皇帝这样的人来说,想要让他认可接受,也是千难万难。心里憋着不爽,便想着发泄,老皇帝问道:“听闻那罗山知县任上表现不错,他对宗族豪强,又是如何一套治理办法?”

在这一瞬间,王钦若心知,马知县的前途命运或许就在自己三言两语之间。念及那也马青气势冲冲闯入家宅带走自己的情景,王钦若很想在这里报复回去。

但短暂的心血来潮后,却是极其克制的冷静,王钦若同样也知,此次陪王伴驾,对他自己就是一次奇遇,关乎到官路仕途,表现上,还是该谨慎些。

因此,强忍住报复的冲动,王钦若以一种中肯的语气答道:“马知县为政虽以宽以缓,甚至对地方大族有所倚仗,但并非一味妥协,县中大局,倒一直在其掌控之中!”

听王钦若这么一说,老皇帝脸色好转几分,也不禁意外地瞥了他一眼。沉吟少许,又问道:“罗山的税改情况如何了?田土清丈进展如何?”

闻问,王钦若面露尴尬,犹豫少许,老实回答,几无进展。这又一次触怒了老皇帝,税改大政,朝廷已经明制从全国范围展开,这都一年多了,居然毫无进展,小小罗山县,要翻天?

虽然震惧于发威的老皇帝,但王钦若还是竭力地稳住心神,从容解释,小心地指出,过去两年多,罗山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应付州衙调令,所有资源都集中在泰康宫修建事宜上,对其他方面,自然就怠慢了

于是,老皇帝又被噎住了,绕来绕去,又绕到泰康宫上了。他是真没想到,泰康宫修建的影响,竟然深入覆盖到地方为政的方方面面,连朝廷改革大计都能耽搁。

有那么一瞬间的冲动,老皇帝想下一道诏令,把泰康宫给烧了,这大概是他那颗蒙尘的羞耻心重新起作用了。

第135章 赵家父子第180章 赏功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133章 面圣第85章 异心第72章 安东大开发3第104章 平息第155章 汉帝的反思第264章 孺魏王第143章 艰难度日第188章 后续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世宗篇51 皇太孙第179章 再见郭荣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48章 刘承祐的决心与疑惑第22章 史公镇洛:民怨四起第104章 来点日常第441章 刘皇帝的财产第61章 赵二为官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407章 麻烦第3章 姐夫的汇报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108 状元第1772章 处置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64章 杨业却敌第263 史彦超的结局第177章 小贤王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752章 放手第375章 由创业走向守业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53章 聪明的张德钧第172章 太子妃第122章 奏章满案第498章 六十年来第一遭第416章 面试第61章 气运所钟李守贞第1710章 赵普的辞呈第2094章 太宗篇41 “议政楼”,整顿的风吹第300章 统归地税第191章 赵思绾的背反第98章 温柔乡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89章 安南冬归人第205章 辽国新君世宗篇47 封禅第307章 老马将军值得重任第120章 北伐进行时第288章 殿议总结第130章 监察系统的变动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38章 破寨第160章 河东风云(7)第159章 礼尚往来第92章 金陵冬寒第459章 摆烂的李国舅第173章 日常第270章 立场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第466章 亟需改变第322章 针锋相对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86章 须发花白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200章 新的时代第58章 当太子与首相共同针对第131章 东京乱象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151章 广政殿议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键政第189章 赵大述职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42章 西州局势岌岌可危第1702章 头疼的太子第138章 请立太子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366章 安东不一样!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428章 赵王的新任命第1723章 秦王的请求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64章 重返晋阳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184章 教训第97章 宣慰司将提上日程第101章 称得斤两,从容收兵第437章 二十年难遇的大水第55章 干脆的胜利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
第135章 赵家父子第180章 赏功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133章 面圣第85章 异心第72章 安东大开发3第104章 平息第155章 汉帝的反思第264章 孺魏王第143章 艰难度日第188章 后续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世宗篇51 皇太孙第179章 再见郭荣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48章 刘承祐的决心与疑惑第22章 史公镇洛:民怨四起第104章 来点日常第441章 刘皇帝的财产第61章 赵二为官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407章 麻烦第3章 姐夫的汇报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108 状元第1772章 处置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64章 杨业却敌第263 史彦超的结局第177章 小贤王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752章 放手第375章 由创业走向守业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53章 聪明的张德钧第172章 太子妃第122章 奏章满案第498章 六十年来第一遭第416章 面试第61章 气运所钟李守贞第1710章 赵普的辞呈第2094章 太宗篇41 “议政楼”,整顿的风吹第300章 统归地税第191章 赵思绾的背反第98章 温柔乡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89章 安南冬归人第205章 辽国新君世宗篇47 封禅第307章 老马将军值得重任第120章 北伐进行时第288章 殿议总结第130章 监察系统的变动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38章 破寨第160章 河东风云(7)第159章 礼尚往来第92章 金陵冬寒第459章 摆烂的李国舅第173章 日常第270章 立场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第466章 亟需改变第322章 针锋相对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86章 须发花白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200章 新的时代第58章 当太子与首相共同针对第131章 东京乱象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151章 广政殿议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键政第189章 赵大述职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42章 西州局势岌岌可危第1702章 头疼的太子第138章 请立太子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366章 安东不一样!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428章 赵王的新任命第1723章 秦王的请求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64章 重返晋阳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184章 教训第97章 宣慰司将提上日程第101章 称得斤两,从容收兵第437章 二十年难遇的大水第55章 干脆的胜利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